绿林网

《果敢的活法》的读后感大全

《果敢的活法》的读后感大全

《果敢的活法》是一本由【美】马克·曼森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果敢的活法》读后感(一):未经审视的生活 是不值得过的

本来以为是鸡汤文,但确实被打脸。整本书有哲学的意味和反思,发人深省,当然阅读的过程耗费了较多精力和脑力。

作为欧洲哲学的源头,苏格拉底在《申辩篇》里写道“未经审视的生活 是不值得过的”,也有人将其翻译为“未经审视的人生 是不值得过的”。无论哪种说法,其实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中心思想:审视思考自己的生活,探寻自己的终极需求,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希望”。

当下的时代甚嚣尘上,对成功学的追捧其实更多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审视,社交媒体上的人均收入两百万更是推波助澜,加剧了当时人民的焦虑和不安。我们更加倾向于为成功学设定物质层面上的标准:豪宅、名车、贵族学校……,却不愿意透过现象,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作为凡夫俗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我们在意周边人的看法,怕被社会抛弃,无法拥有和希腊先贤一样的格局。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该不该怀揣希望?

《果敢的活法》的提法比较有趣,“为了建立和保持希望,我们需要三样东西:控制感、价值观、社群。控制感意味着我们感到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价值观意味着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为之努力的重要东西。社群意味着我们是某个团队的一员,这个团队的成员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且致力于实现同样的目标。没有了控制感,我们会在所有事情面前都觉得无能为力。没有价值观,我们就找不到值得追求的东西。没有社群,我们就会觉得被孤立,价值观也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失去了三者中的任何一个,你就同时失去了另外两者,也就失去了希望。 ”其实是对真正的希望做了重新的结构和定义,让我们意识到目标和方法的区别,这里的希望我认为更加贴近于梦想和自我价值。

当然《果敢的活法》的畅销我认为不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解决方案,让是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对希望,对自身的追求、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行思考和审视。相对于鸡汤书籍以细腻的文艺和情感来消除我们的精神疲惫,此书更加聚焦于人性,更加现实和残忍,适合进行自我剖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其实也不用过分焦虑,坚定自己的初心和希望,干就完了。

《果敢的活法》读后感(二):我学到了什么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面对真实的世界而不要用理性大脑“合理化”感性大脑感受到的世界。

人类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会出现新的不满足。因此希望一直会出现,对当下始终不会很满意,也由此觉得自己不够幸福,尽管这个世界已经变得更好了。

那么,痛苦从此产生。而痛苦是无法完全消除的,痛苦也可以是良性的,但不要沉湎其中。我可以选择自己承受那种痛苦,让自己变得更好,更自由。甚至在很不如意的情况下,编写自己过去和未来的故事,让自己拥有成年人的价值观,用成熟和坚韧度过。

感性大脑来主导车辆,理性是辅助,那么首先不要过度压制和放纵自己的情绪,过度压制会导致希望危机。要通过合作和引导的方式来进行。

要实现自控,不仅要有意志力,还要调动情绪。在这里我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合理调动情绪,那么一些痛苦也可以变成一种享受。比如健身,和看励志文字,刺激自己继续学习成长。

牛顿三定律

1 人的付出总有回报,那么回报的不是或少于我们想要的,甚至多于感觉自己应得的,都会痛苦或不适。

因而,做事不求回报,只是在做事的时候成就真实的自我是一种解决方式。付出是因为我是付出的人,而对于对方或事情走向那种方向,不抱希望,干就完了。这种有斯多葛主义色彩的思考方式是有益的。

2 人的价值是我们情感的总和。

要自洽,要合理的认知和接纳自己。那么,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也可以不用来自外部而在内部进行。但不要扭曲现实,接受现实。

3 我们的情感被价值观塑造,价值观也是故事。

人是意义动物,而我们可以给自己的故事赋予意义。过去故事伴随着我们,塑造着我们,而今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故事,并讲好未来的故事。这就必然要经历痛苦,但是当的痛苦是必须的,这会打碎旧有的落后价值观,让自己成长进化。

过去的故事定义了我们,未来的故事给予我们希望。

众生皆苦,我们的痛苦没有很多不同。要接受现实,拥抱现实,接受不完美,只能永远逐步改进,这也是入世修行的一部分。实现希望,就会有下一个,就会继续有痛苦,所以,持续改进,没有一劳永逸。

尼采

人是超越动物和连接超人的纽带。我们从“热爱命运”开始。依旧是接受命运所给的一切。尽管采取行动。超越对错善恶,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

如何做一个成年人

成年人的价值观是无条件的,比如诚实。不会用价值观换取什么,而是该诚实就是要诚实。放弃交易思维。价值观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要在每个时刻做出简单的决定,改善自己,成长,更善良。公开的,无所畏惧的去爱。不要分心,不要苛责自己,不要推卸责任或屈服于恐惧。不要屈服于差异带来的冲动或希望对你的欺骗。未来没有天堂或地狱,只有你在当下每时每刻做出的选择。

不去希望更好的生活,去创造更好的生活。树立当下的成熟和尊严。

反脆弱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追逐着想象中的十分。是的,实际上即使达到了十分,这是分也会逐渐落回七分吧。痛苦才是生活中的常数。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痛苦。

要用反脆弱的方式让自己成长。在打击、痛苦中学习,让我们变得更好,收益。

冥想是面对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让自己面对过去的痛苦而后让自己更加坚韧。这一方式也可以用作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痛苦上。今天就尝试起来。

自由

假自由和真自由。

成熟的坚韧的内心,是获得真正自由的前提。

真的自由是,有选择,选择你能放弃什么。就是做出取舍。最终,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自由来自成承诺,也就是在生活中为之牺牲的事务。

《果敢的活法》读后感(三):在这个everything is f*cked 的世界上,如何不变成一个混蛋?

在网上搜索“如何成为成年人”时,大多数结果都在告诉你怎样准备面试、怎样管理财务状况、怎样把自己待过的地方清理干净、不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这些都很好,也的确都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事。

但做到这些事本身并不能使你成年,只能让你不再做一个孩子。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这世界上有三种价值观:儿童的、青少年的和成人的价值观。

儿童就像小暴君。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很难超越在当下能够立刻带来快乐或痛苦的那件事,比如说,想要马上吃到冰激凌。儿童没有同理心,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着想,只知道自己的需求。因此儿童的身份非常渺小而且脆弱,仅由那些能赋予快乐和避免痛苦的事物构成。

青少年时期,大一点的孩子会先权衡个人情感、规则、折中方案和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再制订出更成熟的计划,最后做出决定。这给了他们更强大、更坚定的身份。

在这个阶段学会和生活讨价还价算是一种进步:我会打电话给妈妈,这样她就不会冲我大喊大叫;我会好好做功课,这样就不会搞砸未来;我会撒谎并装作很善良,这样就不会引发冲突……

青少年时期价值观的问题在于:你内心仍然是一个孩子,一个更聪明、更有智慧的孩子,一切仍然围绕着对负面影响的惧怕,一切都是算计好的交易,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快乐的手段。

青少年没有一件事是为了自己而做,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是自欺欺人的。但你不能以这种方式过完一生,否则你的生活将永远是他人欲望的合集。

一个儿童偷吃了冰激凌,他不知道后果如何,或者干脆不在乎。青少年不会偷窃,因为他知道这将在未来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他的决定是与未来的自我进行讨价还价后的结果:为避免将来更大的痛苦,现在只好放弃一些乐趣。但一个成年人不会偷窃的原因很简单:偷窃是错误的,即使最后成功逃脱了,这一行为本身也会让他看不起自己。

所以成年人的原则性价值观是无条件的。成年人保持诚实,是因为诚实比自己的快乐或痛苦更重要,比获得想要的东西或实现目标更重要。他相信诚实本来就是美好和有价值的。

一个成年人也会自由地爱对方而并不期望得到实际的回报,因为他知道那是唯一可以使爱变得真实的方法。成年人能做到只是付出而不寻求任何回报,因为寻求回报首先就会破坏付出的目的。

所以成年就意味着能认识到有些抽象原则是正确和有益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没长大的成年人,但也有许多已经衰老的青少年,甚至还有一些内心是成人的儿童。这是因为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成熟度就与年龄无关了,重要的是一个人自己的意图。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之间的区别不是他们年龄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而是他们为什么做某事。

那些长大成人之后思想还停留在青春期的人,会在面对世界时假设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永无止境的贸易协议,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某个自私的目的。

但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东西,不管怎样讨价还价都无法获得。你不能为了爱而与家人讨价还价,不能为了陪伴与朋友讨价还价,也不能为了尊重与老板讨价还价。以讨价还价的方式来获得爱或尊重是很糟糕的,甚至会毁掉一切。

通过讨价还价和遵守规则在生活中穿梭的那些人们,他们可以在物质世界里走得很远,但在情感世界里仍然会感到残缺无助。因为通过价值交易而获得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互相操纵之上的。

成人的行为包括:老板为员工的失误承担责任,母亲为孩子的快乐而放弃自己的幸福,朋友冒着惹怒你的风险告诉你应该知道的事情……正是这样的人将世界团结在一起,没有他们,世界会变得一团糟。

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想改变价值观,只能让自己去经历一些和原先价值观完全相反的事情。这种尝试一般都是痛苦且令人不适的,这无可避免。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可以不经历痛苦就实现的改变,没有可以避开不安就实现的成长,也是为什么不为失去原先的自己感到难过,就不可能成为崭新的自己。

价值观不会因为道理而改变,只会因为经历而改变。

(当然具体操作时其实也有一个好办法能帮你用更好、更健康的价值观取代旧的、有缺陷的价值观,那就是撰写自己未来的故事。目前很多教授“未来预测”这门课的人都教得很差,他们说的是:“想象一下,你发财了,有了好多艘游艇!你一定可以实现的!”但这种具象化手段不就像是对着你的旧价值观在做白日梦吗?真正的改变应该是想象你不再一门心思想要游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父母和老师之所以会失败,通常是因为他们自己也陷入了青春期的价值观,也从交易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在讨价还价——用性交换爱,用情感交换忠诚,用顺从交换尊重。因此,他们可能会在情感、爱或尊重等问题上跟自己的孩子讨价还价。他们认为这很正常,所以孩子长大后也认为这很正常。然后,当孩子离开家庭、在社会上立足时,糟糕的、浅薄的、交易式的亲子关系就会被复制。

哲学家康德用一个简单的原则总结了那些无条件的行为:你绝不能把人(包括自己及他人)仅仅当作一种手段,而应该永远把人当作一种目的。

对他而言,把人类与宇宙中其他东西区分开的唯一特质是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人能够把握周围的世界,并通过理性和意志让它变得更好。这意味着在这个无限延伸的空间中,只有人类能管理自身的存在。

从根本上讲,人们“心怀希望”这件事是带有交易性的,是一个人当下的行动与想象中未来的快乐之间的讨价还价。不要违规,否则你会惹上麻烦;要努力工作并学会存钱,因为这会让你开心……而为了超越这种交易性,人们必须学会无条件地做某件事。你必须不期望任何回报地尊重某个人,否则就不是真正尊重他;你必须诚实,但不要期望有人来拍你的后背、和你击掌,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诚实。

所以,诚实本身就是好的,勇气本身就是好的,谦卑本身就是好的。真正的成人价值观也因此是反脆弱的和能从意外中受益的:关系越糟,诚实就越有用;世界越恐怖,唤起面对它的勇气就越重要;生活越混乱,谦卑就越有价值。

Everything is f*cked. 现实就是这样的,正如我正在读的这本《果敢的活法》的英文原书名一样。但康德一点也不想强加给世界一个伟大的体系,也没有动用基于信仰的超自然信念来防止我们对世界的怀疑。

他认为,要让这个世界变好,唯一合乎逻辑的方法是改善自己。要成长,要变得更加善良,要在每个时刻做出简单的决定。要做诚实的人,要公开地、无所畏惧地去爱。不要分心,不要苛责自己,不要推卸责任或屈服于恐惧,也不要屈服于希望对你的欺骗。

别希望更好,去变得更好。Don’t hope better, just be better.

康德知道,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与对世界的尊重之间有着根本的联系。我们与自己内心进行互动的方式是与他人进行互动的模板,在自身取得进步之前,与他人的互动几乎无法取得进展。换句话说,将自己视为手段的人也会将别人视为手段,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尊重他人,利用和损害自己的人也会利用和损害他人。所以自我的完善不是去培养更大的幸福,而是培养更多的自尊。

如果说这个该死的世界还有救的话,这就是改变世界的方法。

改变世界不是靠那些错置的对未来的梦想,而是通过每个人当下的成熟和尊严来实现,就在此刻、就在此地。这构成了康德关于美德的经典概念,解释了我们的基本道德直觉,也告诉了我们如何不依赖想象中的希望就能过好日常生活、如何变成真正的成年人,以及如何不变成一个混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