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年井上靖的读后感大全

青年井上靖的读后感大全

《青年井上靖》是一本由[日] 宫崎润一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1-2,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一):由青年井上靖浅谈日本文学

此书是日本文学大家井上靖的一部自传作品,也可以说是作家的一部回忆录。这部回忆录由《幼年时光》《青春放浪》《我的自我形成史》三部分组成,记述了井上靖从幼年时代到学生时代,再到工作成年这期间的人生故事。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少数的日本文学自传中的一本,文学作家善以故事性强的作品影射社会现实再多少带入自己,所以就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日本文学与日本这个民族是相称的,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性才能成就这样的文学价值。

是枝裕和是那种特别典型的日本作家,有相同风格作品的还有三浦紫苑,吉本芭娜娜,还有一些日本小说,像《鱼河岸小店》之类的。看《如父如子》《步履不停》《比海更深》,脑海里会构造出一个个立体去符合作品人物形象,我现在很想去看树木希林所演绎的角色,因为我觉得会是很相符的重叠,会是一种很深的影与像的重叠。

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有些过分,你着眼现实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和思考方式。最近一连有好几个人去世,所以有时候就会觉得生死才是人生的大事,其他的都不算什么了,国人不讨论死亡,或许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好一些了,可大概越是黑白分明的事就越是会犯错一样。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二):战争与青年的诗

必须得表扬一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蒂芙尼蓝的背景与书名,中间粉色似朝阳印出井上靖青年时期的相貌,亮丽但不显花哨杂乱,温婉却又夺人眼球。

好看的封面!

说来惭愧,通过这本书我才第一次听闻并了解井上靖其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的阅读体验。书中讲述了井上靖青年时期的文学历程,因此很多他的著名作品并没有在这本书中出现,可以说这本书并不是介绍井上靖的文学之路,而是侧重于井上靖如何走上文学之路以及文学之路的前段部分。井上靖的青年时代是风云变换的,经济危机,军国主义抬头,侵华战争,他还从军六个月在中国作为辎重部队的一员。

四高时期是本书的第一章,井上靖在第四高等学校时期加入了柔道部,不过他没有赢得多少的荣誉,倒是因为一场学校的政治风波退了部。之后在大学的选择上他经历了一段迷茫时期,在家人看来他会是叛逆的。井上靖的父亲是一名军医,家里想让他子承父业走上医学的道路,不过他考取医学院失败,加之本来理科成绩不优秀便走向了文学的道路,可以说这是无奈之选但也是正确之选。昭和十二年井上靖应征入伍,不过其运气倒是极佳,被分配到辎重运输部队驻扎在河北,基本没有参加过战斗,服役短短六个月之后便因病退役回国。时间虽短,但从军时的经历对其有极大的影响,旁观者的视角,因病离开部 队时的孤独感,都是他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收获。

这本书算是学术著作,作者对井上靖的研究可谓是严谨认真,任何论断都是有证据有事实才会去下。井上靖青年的重要诗篇作者都会花上一页多的篇幅去分析,从当时井上靖的生活状态,经历的事情到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再到诗表达的情感与诉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每当我读到这的时候总有一种高中时期语文老师分析诗歌的感觉,我是很喜欢这样的,毕竟诗歌背后作者的感情,人生经历这些了解透彻了才能更好地去读懂一首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书读到最后没想到在译后记里面译者分享了一个我觉得不亚于前文井上靖青年时期精彩程度的故事。译者在博士毕业准备回国任教时,本书的作者宫崎老师提议说可将这本书交予他进行翻译,好让他有一本译著傍身,在职场竞争的时候能够加上几分,最后虽几经波折但好在作品顺利出版。译者回国没多久新冠疫情便在国内肆虐,宫崎老师在询问翻译进度的同时还多次关心疫情情况,后跑了几次乡下给译者送去两箱口罩。在日本疫情情况严重之时,甲骨文工作室也给宫崎老师寄去一批口罩。

就好像井上靖时中日友好交流的使者一般,这本书本身也藏着一个中日之间的令人动容的故事。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三):平仄浮沉数十载,所谓大家,自苦寒来

井上靖其人

井上靖

井上靖是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诗人,曾担任日本艺术院会员,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常任顾问,日中古代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家。1949年时以短篇小说《猎枪》和中篇小说《斗牛》响彻文坛。其作品中常见中国背景的历史小说,如《天平之薨》、《楼兰》、《苍狼》、《敦煌》、《孔子》等,这些取材于中国历史的小说表现了他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也给日本人民打开了一扇看中国的窗户。

说来惭愧,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井上靖其人并不算了解,只草草地听过他的中国历史小说之名,对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如何并不清楚,何况其生平。在读这本书前后,查了一些资料,对井上靖的文风形成得窥一斑。一些资料里评价他的文风: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昭和二年到昭和十三年间的井上靖青年时代,从他早期还未走上作家道路之前的诗作中找寻蛛丝马迹,抽丝剥茧,分析这段时间井上靖内心的变化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在这段时间里,青年的井上靖见证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历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目睹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发动、满洲国的建立,全面侵华战争的打响。在中国的六个月从军经历也得以让中国文化与和平种子深埋在他的心里。

1907年的井上靖出生于一个军医家庭,作为家中长子,被给予继承家族军医传统的厚望。20岁的时候进入金泽四高读书,期间加入柔道部,满怀热血地期待可以为校争光。遗憾的是在经历第一年的失败后,柔道部遭遇到了一场政治浪潮,结局以井上靖退部而告终,这大概是井上靖第一次亲身感受政治。柔道交给他的坚毅品格会在他今后的一生都为之收益,但这段不甘心地经历也使他走上了用文字窥探自己内心的道路。

昭和五年井上靖从四高毕业,进入了人生的迷茫期。期间他曾有过挣扎,在母亲的期望中准备考取帝国大学医学部,但最终失败。这段时期井上靖的诗作表现出了迷茫徘徊的情绪,作品从抒发自身情绪转为审视自身,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人生,诗作中的独特思考初现雏形,最终得以走向文学的道路。

昭和12年井上靖应征入伍,前往中国,作为辎重部队驻守河北。这次服役仅过了六个月井上靖就因病退役。离别时的孤独感受,以及对战争的回忆是一次升华,这些都是井上靖作品中客观切实的历史感受的来源。

以作家的青年时期为角度切入,分析其文风思想的形成的作品很少见。这本《青年井上靖》提出的重材料、重实证、重考据的风格也给了这本书独特的魅力,但国内对于井上靖作品和生平了解甚少,以第一本破冰书来读的话难以融会贯通。

引用一段译者译后记中的一段话来收尾:

故此,研究文学大家的传记,也能对当时那段历史有些许地领悟吧…

巴金与井上靖

井上靖与冰心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四):“人生亦野战也” ——他曾作为日寇到过我的城市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诗与战争》,顾名思义,本以为可以读到诗句的美艳、读到年轻的浪漫,以及揭露战争的残酷。但读完此书才发觉,这不过是一篇超长的研究论文。而且,研究领域较为冷僻。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本人,读此书既感无趣,也吸收不了什么益处。因此对此书的判断是浅薄的,并带一些成见。“人生亦野战也”是井上靖作为侵华日军时给同伙赠送水壶上的刻字,此书所论证的井上靖的青年时期其实也要体现这几个字。我的理解,这并不特指战争,而是井上靖在与同仁共勉:跟自我战斗!就此权当文章的题目吧。

认识井上靖,始于年轻时的一部电影《敦煌》。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电影在中国风靡一时。《敦煌》一片却未引起太大反响,一是由于八十年代末欧美电影已经进入,二是该片过于文艺。但从该片知道了井上靖这个名字,至于其文学作品则几乎没有涉猎过。因为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就没有他的译作。

现在阅读此书,既没有其作品的阅读基础,更遑论去理解与评判。只能就书论书吧。

作者宫崎润一,是日本井上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专攻井上靖研究和日本国语教育,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此书就是其一部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在书中,宫崎润一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最大限度地还原井上靖的青年时代。通过对其早期诗作的细节考证、对比分析,使读者对青年井上靖在四高柔道部的心路历程、文学创作上的变化。通过对井上靖战争经历的实证研究,分析出井上靖对战争与文学的理解和态度。

不得不对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钦佩。他们在学术上重材料、重实证、重考据的程度令人惊叹,仅从此书中就能领略一二:会去搜寻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文字资料拿来引用;会去查找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去访问;会使用哪怕是稍有关联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对战表、比赛结果、杂志篇目、行动轨迹、作品列表、人员名单等等。

宫崎润一遵循的是“不要转引,去追溯原文”、“用脚去调查,用眼和耳去确认”师训,坚信“只要有了足够的点,便能汇成一条线。只要有了足够的线,便能聚成一个面”,为此,他可以在文学馆仓库最里面的纸箱里寻找一封信!

言之有据!宫崎润一的著书立说不能不让人信服。

自己没有读过井上靖,没有接触也就兴趣了然。读此书中引用的井上靖诗歌,由于对井上靖本人年轻时的经历无可参照,无从理解,也就无共鸣可言。而且他的年轻时的诗读起来很枯燥、很呆滞,很晦涩,大多如梦呓。诗无趣,作者的解析亦茫然。例如:

——“正确的思想流向”“不由自主的人生”(《蛾》)指的是井上靖从当时所处的立场出发,看到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与其关联的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行为。而“黝黑民众的蠕动”应该指的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如墙头草般的民众的狡猾。

——“月色朦胧的夜晚,/我们将尾巴缠在树枝上,/然后,悠闲地倒挂着,/如此,是否能仔细凝视地球呢?”(《尾巴1》)……这里的尾巴,是为了离开现实的地面,将世间的事务以颠倒的视角“悠闲地”“仔细凝视”的重要工具。换言之,这是一种向母胎的回归,同时也是对世间事务的客观审视。(谁能懂?!)

——“在树上的猴子都开始嘘叫了吧。/路旁的狗都已经惊呆了吧”“野狗嗅着未曾谋面之狗的屁股,/今日也以飒爽英姿在冰冷的路上活着。”在井上靖的初期诗作中,勘称野狗式的比喻在作品中比较引人注目。他将自己的意图分离出去,略微带着些不洁,在路上徘徊,表现出了一个被扼制的灵魂姿态。

——散文诗《渴》中的“水壶”代表的是井上家族。同时“水壶”还包含着家人对于作为继承人的长子的期待,以及井上靖自身对于将来能够延续家业的希望……不“翻译”(解析),看不懂;解释,更茫然!

读井上靖年轻时的诗,我既读不出“像负伤的野狼般自虐的心情”,也无法理解“暴力性虚无主义的色彩浓厚”,分辨不出“旁观者视角的确立期”和“强烈的自我凝视的时期”。只能是相马正一(作者的恩师)所言“不懂就老老实实写不懂”!

书名是《诗与战争》,但只有最后一章才写到了战争。之所以对这最后一章印象深刻,是因为井上靖作为一名日寇侵略军来过我的家乡石家庄。

昭和十二年八月(1937年),井上靖应征入伍。同年十月,日寇占领了石家庄,井上靖随“鬼子进庄”,到过石家庄所属的正定、赞皇、元氏、高邑等县。他入伍四个月便因病退役,“在中国参与军务的总天数是四十九天”,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石家庄度过的。

书中考证,井上靖“只是普通的士兵”,“他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些杂役的活”,“没有遇到过战斗”,“一次也没有用步枪瞄准过敌人”。他所在的新野中队主要执行辎重运输任务,几乎每天除了“宿营”就是“露营”。在侵略战争中在石家庄度过一个多月后,于一个雪夜“逃离元氏站”。

井上靖短短的从军经历,使其后来关于战争的作品“以中国为题材的情景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但是,我没有读到井上靖对战争的反思,对侵略罪恶的忏悔。有的只是在异域的“山川阅历”,在异国他乡“强烈的离别感”“无尽的孤独感”,以及“对诸多在战争中倒下的战友们祭出的安魂曲”!作者交代,回顾井上靖自身的战斗经历,其作品是“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抒情诗”。淋漓的鲜血在抒情中被稀释,侵略者的污名在矫情中被淡化。从其诗作《走向山西》(原文搜寻无着),作者分析总结出,井上靖是在被侵略者践踏的中国土地上确立了自己文学的一大特征:孤独感。

不管喜不喜欢,不管理不理解,也不管懂还是不懂,通过他的青葱岁月,能认识一位“在日本战后恢复期犹如一抹光亮,照进无数普通民众心里,让大家对西域充满向往”的作家,也算开卷有益吧。或许这也是《青年井上靖:诗与战争》成书的最大意义所在。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五):“人生亦野战也” ——他曾作为侵略者到过我的家乡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诗与战争》,顾名思义,本以为可以读到诗句的美艳、读到年轻的浪漫,以及揭露战争的残酷。但读完此书才发觉,这不过是一篇超长的研究论文。而且,研究领域较为冷僻。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本人,读此书既感无趣,也吸收不了什么益处。因此对此书的判断是浅薄的,并带一些成见。“人生亦野战也”是井上靖作为侵华日军时给同伙赠送水壶上的刻字,此书所论证的井上靖的青年时期其实也要体现这几个字,我的理解,这并不特指战争,而是井上靖在提醒自己:跟自我战斗!就此充拿来当文章的题目吧。

认识井上靖,始于年轻时的一部电影《敦煌》。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电影在中国风靡一时。《敦煌》一片却未有太大反响,一是由于八十年代末欧美电影已经进入,二是该片过于文艺。但从该片知道了井上靖这个名字,至于其文学作品则几乎没有涉猎过。因为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就没有他的译作。

现在阅读此书,既没有其作品的阅读基础,更遑论去理解与评判。只能就书论书吧。

一、“实证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宫崎润一,是日本井上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专攻井上靖研究和日本国语教育,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此书就是其一部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在书中,宫崎润一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最大限度地还原井上靖的青年时代。通过对其早期诗作的细节考证、对比分析,使读者对青年井上靖在四高柔道部的心路历程、文学创作上的变化。通过对井上靖战争经历的实证研究,分析出井上靖对战争与文学的理解和态度。

不得不对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钦佩。他们在学术上重材料、重实证、重考据的程度令人惊叹,仅从此书中就能领略一二:会去搜寻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文字资料拿来引用;会去查找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去访问;会使用哪怕是稍有关联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对战表、比赛结果、杂志篇目、行动轨迹、作品列表、人员名单等等。

宫崎润一遵循的是“不要转引,去追溯原文”、“用脚去调查,用眼和耳去确认”师训,坚信“只要有了足够的点,便能汇成一条线。只要有了足够的线,便能聚成一个面”,为此,他可以在文学馆仓库最里面的纸箱里寻找一封信!

言之有据!宫崎润一的著书立说不能不让人信服。

二、诗无趣,解析亦茫然

自己没有读过井上靖,没有接触也就兴趣了然。读此书中引用的井上靖诗歌,由于对井上靖本人年轻时的经历无可参照,理解不够,也就无共鸣可言。而且他的年轻时的诗读起来很枯燥、很呆滞,大多如梦呓。诗无趣,解析亦茫然。例如:

——“正确的思想流向”“不由自主的人生”(《蛾》)指的是井上靖从当时所处的立场出发,看到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与其关联的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行为。而“黝黑民众的蠕动”应该指的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如墙头草般的民众的狡猾。

——“月色朦胧的夜晚,/我们将尾巴缠在树枝上,/然后,悠闲地倒挂着,/如此,是否能仔细凝视地球呢?”(《尾巴1》)……这里的尾巴,是为了离开现实的地面,将世间的事务以颠倒的视角“悠闲地”“仔细凝视”的重要工具。换言之,这是一种向母胎的回归,同时也是对世间事务的客观审视。(谁能懂?!)

——“在树上的猴子都开始嘘叫了吧。/路旁的狗都已经惊呆了吧”“野狗嗅着未曾谋面之狗的屁股,/今日也以飒爽英姿在冰冷的路上活着。”在井上靖的初期诗作中,勘称野狗式的比喻在作品中比较引人注目。他将自己的意图分离出去,略微带着些不洁,在路上徘徊,表现出了一个被扼制的灵魂姿态。

——散文诗《渴》中的“水壶”代表的是井上家族。同时“水壶”还包含着家人对于作为继承人的长子的期待,以及井上靖自身对于将来能够延续家业的希望……不“翻译”(解析),看不懂;解释后,更茫然。

读井上靖年轻时的诗,我既读不出“像负伤的野狼般自虐的心情”,也无法理解“暴力性虚无主义的色彩浓厚”,分辨不出“旁观者视角的确立期”和“强烈的自我凝视的时期”。只能是相马正一(作者的恩师)所言“不懂就老老实实写不懂”!

三、“鬼子进庄”仅有孤独感?

书名是《诗与战争》,但只有最后一章写到了战争。之所以对这最后一章印象深刻,是因为井上靖作为一名日寇侵略军来过我的家乡石家庄。

昭和十二年八月(1937年),井上靖应征入伍。同年十月,日寇占领了石家庄,井上靖随“鬼子进庄”,到过石家庄所属的正定、赞皇、元氏、高邑等县。他入伍四个月便因病退役,“在中国参与军务的总天数是四十九天”,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石家庄度过的。

书中考证记载,井上靖“只是普通的士兵”,“他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些杂役的活”,“没有遇到过战斗”,“一次也没有用步枪瞄准过敌人”。他所在的新野中队主要执行辎重运输任务,几乎每天除了“宿营”就是“露营”。在侵略战争中在石家庄度过一个多月后,于一个雪夜“逃离元氏站”。

井上靖短短的从军经历,使其后来关于战争的作品“以中国为题材的情景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但是,我没有读到井上靖对战争的反思,对侵略罪恶的忏悔。有的只是在异域的“山川阅历”,在异国他乡“强烈的离别感”“无尽的孤独感”,以及“对诸多在战争中倒下的战友们祭出的安魂曲”!作者交代,回顾井上靖自身的战斗经历,其作品是“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抒情诗”。淋漓的鲜血在抒情中被稀释,侵略者的污名在矫情中被淡化。从其诗作《走向山西》(原文搜寻无着),作者分析总结出,井上靖在被侵略者践踏的中国土地上确立了自己文学的一大特征:孤独感。

你无视成千上万被屠戮的冤魂吗?

不管喜不喜欢,不管理不理解,也不管懂还是不懂,通过他的青葱岁月,能认识一位“在日本战后恢复期犹如一抹光亮,照进无数普通民众心里,让大家对西域充满向往”的作家,也算开卷有益吧。或许这也是《青年井上靖:诗与战争》成书的最大意义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