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诗文中的科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诗文中的科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诗文中的科学》是一本由刘兴诗 著著作,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9.20元(全套4册),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诗文中的科学》读后感(一):以科普的方式解读127首经典古诗文,寓教于乐,一举两得

1,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科普小知识:秋天树叶大面积地变红黄而掉落的自然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树叶本身的叶绿素被破坏,只剩下了叶黄素。

春夏季的时候,气候暖和,雨水充沛,树木的营养充足,就制造出了大量丰富的叶绿素。秋天来临时,随着气温下降,叶片中的叶绿素合成速度减慢,叶绿素含量越来越少,黄色素和红色素越来越多……

加上秋天气候干燥,树木为了保持内外水分收支平衡,让树叶枯萎掉落,其实也是树木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不得不采取的一项保护性措施。

2,宋代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以前刚开始阅读这首诗的时候,总觉得“怒发冲冠”有些夸张的戏剧性成分在里面…

本书作者科普作家刘兴诗爷爷,以科普的方式帮我们解读出了其中的可能性:从科学的角度讲,毛发的活动主要受立毛肌收缩控制。立毛肌是一种由纤细的梭形肌纤维束所构成的,受肾上腺素和交感神经的控制。当人们感到非常愤怒、恐惧或者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就能使立毛肌收缩,带动头发竖立起来。

3,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科普小知识:头发颜色变白,主要跟头发里所含有的色素和金属含量有关系。例如,黑色含有等量的铜和铁、金发含有钛、红褐色头发含有钼、红棕色头发含有铜、铁、钴。

头发里的色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至变成白色,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但是,强烈的生理和精神上的刺激,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家族遗传、特殊疾病等因素也能催生白发。

这是一本有趣、好玩的古诗词童书,很适合亲子阅读!孩子能在127首经典古诗文科学课的伴读过程中,享受到古诗词语文课和自然科学课寓教于乐的无穷乐趣,一举两得!

《古诗文中的科学》读后感(二):古诗文中也有科学,跟着古人,一起领略万物的神奇

想要让孩子见识广博,自然少不了读书。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我在这方面,可下了不少的功夫。从最初的幼儿认知绘本,一直进阶到如今的各种主题的绘本阅读,我确实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尤其是参照着英文启蒙的理念,我尤为关注孩子所阅读书籍的内容属性。从比例上,我一般把孩子阅读的虚构类作品和非虚构类作品,按照1:1的比例来进行分配。

等他上了幼儿园之后,我又根据他的兴趣,购买了各种各样的科普书籍。对幼儿来说,人体科普是最容易接受的,紧接着是动物科普、自然科普、宇宙天文以及人文科普等等。

他最近对宇宙天文极为感兴趣,我也正好趁此机会,把这方面的科普进一步推进。古诗文我们也一直在背,他倒是挺喜欢,可每次跟着读的时候,总会生发出很多的疑问。

比如说:“妈妈,河豚是什么?花为什么会落?乌龟为什么会活那么久……”我没想到,一个小小孩童的脑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问题。

问题确实是好问题,但有时候解释起来又很棘手。

于是,按照老方法,我又开始搜索和这方面相关的书籍,没想到,现在科普与古诗文的互相渗透,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古诗文中的科学》系列图书,正好符合我的要求,甚至,它还给了我更多的超乎预期的惊喜。

《古诗文中的科学》这套书籍,一共有四本,作者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刘兴诗。他创作过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书,如饥似渴地阅读。

古诗文的文学之美,我们早已知晓。对于其中隐藏着的各种生活智慧,却鲜少有人挖掘。刘兴诗从中国的古诗文中精选出了100多首,他结合诗句中的所知,在古诗文之后,附上了非常详细的科普介绍。

古诗文,是我们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其中也埋藏着很多科学的种子。古人喜欢仰望星空,很多诗句,都有对宇宙天文的猜想;还有些诗人喜欢田园生活,在记录自己生活感悟的同时,也会关注动物植物。和现代人相比,古人对大自然与宇宙的观察,要比我们细致很多。尽管我们现在凭借着科学的力量,可以探索到更深邃的层面,但首先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的记录,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整套书籍的排版,非常地雅致。彩色水墨的配图,给人以宁静之美。通俗易懂的科普,让人耳目一新。也许,这样的内容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还是太难,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更多的亲子阅读的加入。

等到孩子能自主阅读,等到孩子能背下来一些古诗文的时候,他们再去自主阅读刘兴诗的《古诗文中的科学》,会收获更丰富的阅读感受。

科学无处不在,在现代文明以前,我们的古人,也从来没有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放弃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的蒹葭,也就是芦苇。它为什么可以在水面上浮起?是因为芦苇中空内含空气。芦苇有很多的秘密,也有很多的功效。它的秘密,说都说不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这是因为由于气候温度的下降,叶绿素的合成速度变慢,叶子中的叶绿素含量越来越少,其他的色素逐渐增多,正因此,树叶才开始慢慢变成黄色或者红色。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谓的射天狼,只是一个幻想。而今,天狼星依然还有很多的谜团没有解开,而作者真正想要射的,也并非是天狼星本身。仰望高空,这宇宙间还有太多的神秘等着我们探寻。从古至今,我们都没有放弃过。

古人对于宇宙万物的探索,对于时令节岁规律的总结,对于自然万物的由衷喜爱,都洋溢在古诗文的细节中。而这有关科学探索的一面,常常容易被人忽视。

读过《古诗文中的科学》这样一套书,我们不仅仅是藉由这100多首诗,而学习到了100多个知识点,从更高的角度去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路延续下去,万事万物,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不放弃对生活的深刻洞察,那么,我们就总能捕捉到很多隐藏在其中的智慧。这其中,不仅仅有人文因素,还有更多的科学道理。

充实自己的科学脑,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科学,大胆发问,敢于求证,就像我们的古人一样,这岂不是很好嘛?

《古诗文中的科学》读后感(三):蓝和绿相差很大,但白居易说“春来江水绿如蓝”,他是蓝绿色盲吗

我们知道,蓝色是“三原色”中的一种颜色,而绿色是由三原色衍生调配出来的,因此,蓝色和绿色完全是两种色彩,其中的区别也很明显。但唐代诗人白居易却在《忆江南》这首诗里写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春天的江水绿的像“蓝”一样。但绿色怎么会像蓝色呢?难道白居易是个蓝绿色盲吗?

其实啊,如果以这句诗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引申出不少有趣的趣味科学小知识呢。

科普作家、地质学教授刘兴诗老师告诉我们,“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光线的波长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组成的,不同的光波长不一样,穿透性也不一样。

其中,红光、橙光和黄光全都穿透进水波了,只有绿色、青色、蓝色和紫色的光波不容易穿透,反射到人们眼睛里,所以江水看起来就“绿如蓝”了。

那为什么不是“夏来江水绿如蓝”呢?

这是因为,春天的江水透明度比较高,所以绿色和蓝色的光波容易发生反射,夏天是容易发生洪水的季节,不仅江水里的泥沙含量增加,微生物也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大大降低,就不像春天一样“绿如蓝”了。

你看,小小一首古诗,却包含了初中物理要讲的光学知识,是不是很有趣呢?

其实啊,在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古诗文作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它不仅是一种优美的文学形式,还包含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细致探索,对时岁节气的美好愿望,对亲朋好友的深情厚爱……

以往提到古诗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文学价值,却很少想到它科学性的一面。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在《古诗文中的科学》这套科普丛书当中,92岁高龄的刘兴诗老师,为小读者们精选了127首流传至今的经典古诗文,通过生动幽默的讲述,在文学与科学之间搭起了一座严谨而不失童趣的桥梁,带领孩子们一同领悟古诗文的内在魅力。

比方说,我们从小就会背杜牧那首家喻户晓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江南的清明时节总是“雨纷纷”?

刘兴诗老师告诉我们,这与地理课中的气候知识有关,每年的5月至7月,从太平洋上吹来的东南风,带来了含有大量水汽的暖气团,而冬天西北风吹来的冷气团贪恋江南风光,也赖在这里不肯走。

于是,密度大的冷气团把密度小的暖气团抬了起来,逐渐凝结形成细蒙蒙的雨,淅淅沥沥不停地飘落下来。直到冷气团慢慢消失,恼人的梅雨时节才会结束。

这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和“黄梅时节家家雨”背后藏着的科学小知识,是不是很有趣呀。

像这样的知识,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为什么会出现半边下雨、半边晴的天气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什么人的头发会变白?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为什么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平时都吃什么东西……

诗文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明智,小朋友们,你们想在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学习有趣又实用的科学知识吗?你想知道怎样用古人的浪漫来诠释现代的科学吗?那就赶紧打开这本书,听听刘兴诗老师为大家上的这堂古诗文科学课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