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诗文课读后感精选

古诗文课读后感精选

《古诗文课》是一本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著作,平装出版的2021-12-1图书,本书定价:352,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诗文课》读后感(一):读诗赏画,一本书让你爱上古诗文

这本书为 46 篇最美、最动情、最经典的古诗文及现代诗词做了精湛的解读和赏析。

其中部分内容是作者早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牌节目《阅读与欣赏》撰写的赏析稿,该节目的特色是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深度几代观众欢迎,被称为“三名”节目);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在高校古典文学课程的精华作品,另一部分是新写的对经典诗词的解析。

中国著名古典文学家袁行霈,著名书法大家范曾、管竣等为诗文配图,以书法、书画、篆刻等形式呈现。这本书还配以15首早期珍贵原声音频,由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林如、铁城、方明等原声再现。

一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古典诗文的无穷魅力。

《古诗文课》读后感(二):除了“全文背诵”,古诗文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背诵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很美好的回忆。对于我来说,现代文、现代诗的背诵要难于古文,古诗是最喜欢的背诵环节。不管是长篇叙事诗还是格律诗乃至朗朗上口的绝句,不管是描写风景还是欢度节日,诗词所带来的冲击都要比古文强烈的多--这当然是我的个人感受。而《古诗文课》除了有我们或熟悉或有些淡忘的古诗文,还有书画名家的篆刻、绘画、书法作品作为彩插,配以线装裸脊装帧,称得上是古色古香,对于孩子古文启蒙或者作为重温传统文化的媒介,都是不二选择。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到《中国地名大会》,不断涌现的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节目逐渐地在荧屏上有了一席之地。不得不说传统文化的热度逐年升温是让人欣喜的。毕竟保护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文化这样的软实力,调动全年龄段的积极性与热情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多种多样的风景,可能“行万里路”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读万卷书”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但是用心读一本书还是能让我们在闲暇之余拿出时间来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些背诵的篇目之所以让我们觉得“承受不来”,大多数情况可以归因于在背诵前要结合大量的注释与译文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古诗文课》在每篇后都附有相关篇目的文字注解与现代文译文,从不同的角度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思;同时在每篇结尾还都缀有二维码,可以选择阅读文字,也可以选择收听音频,满足不同场景下大家关于阅读的需要,可以说是最大程度上为一场阅读盛宴提供了充分的准备。阅读是一件乐事,何乐而不为?

有一些诗文是作者行至远方有感而发,而有一些则是用词隽永饱含着浓烈的情感。“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作为南唐的后主既享受了鲜花着锦的奢华生活,而在天翻地覆后也饱经了阶下囚徒的苦楚。而在诗词中流传甚远的往往是他后期的词句,不得不说环境的改变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而这种情绪通过李煜笔下的文字展现的淋漓尽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更来源于经历。想要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需要切身去经历,去体会。

《古诗文课》读后感(三):下次见月,别再只会说“今晚月色真美”了

人的表达能力总是用进废退的,最近看着由由一点点学着组词造句,你跟他说外面刮大风了,他像模像样地学着书里的话对答道:“狂风暴雨,巨浪翻腾”,每天都觉得好惊喜,一个两岁的宝宝怎么能说出这么精彩的句子。 但是越长大越会发现表达能力开始退化了,吃到好吃的东西只会说好吃,再美的景色也能感慨好美。前几天看《青春环游记》里的嘉宾们一起玩了飞花令,跟着他们重温了关于“月”的诗句,才突然发现,已经好多年没有读诗了。 古诗词里记载了多少历史变迁、奇人异事,描绘了多少山川湖海、锦绣河山,藏着多少壮志未酬、少女心事,他们是如此的浪漫多情,如此才华横溢,遣词造句信手拈来,而我们却离这样的能力越来越远,变得不会表达。 在《古诗文课》这本书里,绝大多数都是作者为央广电台的节目撰写的中国古典诗文赏析稿。从前语文老师总是说,一篇文章写得如何一定要能够读出来。这些讲稿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说,都是遵循了力求体悟古人写作时的心境情感,力求避免主观性,力求语言通俗文辞优美的三大原则,由此整本书读起来行云流水般的通畅。

他说李白“上穷碧落不为仙,俯视洛阳五内煎”,假意修仙问道、超凡脱俗,实则“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满是对山河破碎的痛心,对百姓蒙难的忧心。他是在天姥山中自由翱翔的酒中仙,他是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自由人。他从骄傲的诗人,变为消极的“狂人”,用自己的笔写尽了悲剧的一生。 如果说李白像是一个酒鬼,那么杜甫就像是一个哭包。“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他为朝廷奸党横行、逆贼作乱落泪;他为国家山河破碎、万方多难落泪;他为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落泪;他为自己怀才不遇、请缨无路落泪;也为穷困潦倒、流离失所而落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句句咏古,又字字抒怀,他的感情真挚深厚,还带着几分含蓄。才华横溢与充沛的感情、报国的志向碰撞,才留给我们一个杜甫。

书里有一章赏析了三首唐人的闺怨诗,战争连绵不断,男儿出征未归,妻子独守闺门。因此,征夫与思妇便成为当时诗人经常吟咏的题材。其中金昌绪的《春怨》简单短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看到这首诗真的让我心里一暖。这是多么简单的一首诗啊,我要去驱赶树上的黄莺,免得它声声啼叫惊扰了我的梦,便不能在梦里去辽西与你相见。没有一个在说我想你,但字字都是思念,我该是多么的想念你才会梦见你,而只是梦见你,也是我最大的奢望了,太美好啦! 读这本书又像是回到了从前在课堂里听老师讲古诗文赏析,美好的自然风光、农家生活,壮志未酬、寄情山水,忧国忧民、泪水涟涟,每一首都带着丰富的故事和厚重的情感向你走来。去读一读诗吧,有那么多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下次见月,也不会只能说出“今晚的月色真美”了。

《古诗文课》读后感(四):旧时诗文 千年遗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代诗词歌赋、典籍篇章在其中灼灼生辉,堪称瑰宝。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纵然生活方式与千百年前早已不同,但古人留下的璀璨诗文却依然维系着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成为我们的精神故乡。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吟诵起熟悉的那些古诗文,我们就与古人同声共振,感受到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厚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缱卷的恋慕;“久做小吏风尘下,拜迎长官几经秋”是宦海的无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山河的壮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思念的诚挚;这些意象经过历史的积淀,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阅读和欣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61年5月正式开办的名牌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听众喜爱。其特色被人们概括为“三名”: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为节目撰稿的多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专家,如叶圣陶、臧克家、萧涤非、吴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绍的作品是历代诗文词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员是声名赫赫的齐越、夏青等等。听这样的广播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古诗文课》一书是由王能宪先生为《阅读和欣赏》栏目撰写的赏析稿和若干在大学讲授古典文学的讲稿结集而成。王能宪是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受业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他长期在高校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学术研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本书收录了他的三十七篇赏析文章,涵盖从先秦到民国的古体诗文,每篇均力求文辞优美,以阐发原作的艺术魅力。书中还配有50位书画名家根据古诗文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为本书增色。

书中每篇赏析文章中都会介绍诗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通过这些背景材料,力求体悟古人写作时的所思所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为人和为文。如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字面上词人为一位女子“众里寻他千百度”,仿佛是写男女之情,但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是宋淳熙十五年前的作品,此时辛弃疾在政治上受排挤,已闲居多年,因此书中认为,这里描写的女子绝非恋人,寄寓的是作者自怜幽独的身世之感。如此解说可谓妥帖。同时,将作品与作者其他作品、同时代人和后人的评价等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加赏析的深度。如讲解李煜的《浪淘沙》时,引明人胡应麟、近人王国维的评论,就点出了李后主词在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选文可看出本书的旨趣在审美,而非应用,因此诸如制文、奏稿、政论之类古人所说的经济文章不曾收入,文章主题来看多是与修身立德、识人知世有关的诗文,也有几篇是描写自然景物,总体来说是人文为主,自然为辅。前者如第一篇《庄子·山木》(节选),讲庄子的“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处世哲学;第十九、二十篇的李后主词,讲他国破家亡后的感时伤怀;第二十四篇《前赤壁赋》,讲苏轼物我两忘的洒落,等等,这些大多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哲理。后者如第二十六、二十七篇,杨万里诗作中展现的农家生趣、景物之美。这些处事的态度、真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虽历经千百年,于今人仍能引发共鸣,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在这个忙碌的时代,不妨稍稍静下来,伴着名家赏析感受这些名篇文辞之佳,意境之美,体会诗文背后的冷暖人生,咀嚼世间百态,也许会有那么一句忽然直击心灵,那是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古诗文课》读后感(五):让读者爱上古诗文的好书

当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最好的入手方式并不是拿来一些大部头来读,而是从脍炙人口的古诗文读起,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然而,这两大本选集所选固然是经典,但是还是有些厚重。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王能宪解读的《古诗文课》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不错的选本。

王能宪生于1954年,曾经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机关工作,主要从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理论研究。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师从袁行霈教授,对古典文学颇有研究。著有著作多篇。《古诗文课》是他致力于古诗文的普及工作的成果,曾于十几年前结集出版。此次再版,还配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的录音和书画名家创作的书画作品。可谓图文并茂,加深理解。而作者在写作这些赏析稿的时候,力求体悟古人写作时的心境、情感、笔墨,同时力求避免主观性,并力求赏析文稿语言的通俗和文辞的优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开篇即是赏析《庄子 山木》篇,材与不材之间,如何选择,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庄子和他的弟子们见到大树因为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而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吃肉。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到底是成材好,还是不成材好呢?庄子笑着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这种处世哲学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反映了对那个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全身远祸之难太过复杂,庄子只得避而远之。

还有赏析杜甫所著的《蜀相》,正如作者所说的,杜甫是泪人。《蜀相》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但又不止于此。同样也是饱蘸泪水的悲愤之诗。杜甫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丞相的敬仰和惋惜之情,还借凭吊古人来抒发自己英雄无路,报国无门的感慨。开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景状物,假使人来人往,何处碧草映阶,黄莺多啼。写的颇为悲凉,渲染了气氛。后半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是诗眼所在,写出蜀汉君臣相得,反衬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出了诗人的慨叹达到顶点,挥泪而别丞相祠。咏古伤时,最是感慨。怨而曲,忧而沉,悲而壮。反映了真挚的感情。最后两句也广为仁人志士们抒怀。

本书中谈到的46篇诗文,有上述两篇所代表的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冷门作品,但同样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和真挚的情感,比如“拾叁 妙笔传奇童 柳宗元《童区寄传》”“拾肆 命之不存,钱将焉用 柳宗元《哀溺文》”“拾伍 集忠奸于尺幅,显美刺于行间 薛用弱《集翠裘》”等分别塑造了有勇有谋的童子区寄、贪财的永州人,还有一身正气的狄仁杰等形象。让人读来也是别有趣味。

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还有诸多名家为本书所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等作品,更是为本书增光添彩。这无疑是一本能让读者爱上古诗文的好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