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绝境读后感1000字

绝境读后感1000字

《绝境》是一本由[美]黛博拉·克莱默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境》读后感(一):迁徙也许本身就是生命的一场豪赌

关于迁徙,一直是众说纷纭的起因,但上千万年的进化以后必然是这一大类迁徙物种群的最优选择。也许是为了避开热带更容易给幼雏带来的疾疫,也许是北方开阔地带更大的的繁育空间,也许是更丰富的昆虫和水生食物,也许是更少的被猎食危机。科学唯一能告诉我们的是,复杂的行为和系统从来没有单一简单的原因,而常常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

在随着作者游历北美红腹滨鹬迁徙路径时,很难不对东亚-澳大利亚种群的现状感到担忧。这条全世界最庞大物种最丰富多样的路径面对的威胁和破坏也是最大的。浙江沿海缺少大面积滩涂,亦没有鸻鹬类迁徙的大规模停歇点,但几个重要河湾在大建设背景下逐年的破碎和干扰也是我们历年调查看到的事实,对水鸟的迁徙和越冬都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最大的黄渤海滩涂上,似乎也没有红腹滨鹬太大的种群记录。一面是高速建设围海垦殖滩涂栖地的萎缩和丧失,一面是这条世界上最重要的迁徙路线系统的鸻鹬类调查数据的长期缺失,仅有极少数旗舰物种(如濒危的勺嘴鹬)的追踪记录。当我们在逐渐失去的时候,一种无法知晓和无所行为的无奈感可能是鸟类和人类共同的悲剧。

作者遍历红腹滨鹬在美洲的主要迁徙路径点,大致罗致红腹滨鹬rufa亚种在这一路程上的危机:

* 火地岛区域冬季栖地:石油工业带来污染威胁,不明原因的种群下降,可能是水质和食物的下降。

* 阿根廷栖地:旅游业开发,海滩争夺。

* 特拉华湾:北美最大的鸻鹬类休息补给站(stopover) ,对鲎的掠夺造成鲎卵这一黄金食物的短缺。鲎的不幸经历了数个阶段:大屠杀用作肥料,切碎作为捕鱼的诱饵,医疗采血造成死亡或繁殖失败。

* 北美中部草原地区的迁徙路线:草原壶穴(50%到90%)退化,湖泊被工业污染,湿地变成农田,以及大量的风力发电涡轮机。

* 南美圭亚那河口附近:人类合法或非法的狩猎。

* 北极苔原(以加拿大南安普敦岛为例)的危机:北极熊因为浮冰期变短缺少海豹食物转而侵犯鸟的繁殖地,气候变暖灌木植被增加挤压苔原,因旅鼠数量下降导致捕食者如狐狸对鸟类捕食的增加,激增的蚊虫困扰对雏鸟的威胁。

* 海洋酸化造成蛤蜊等贝类生物(红腹滨鹬的重要食物)数量变少,生长变慢,繁殖困难。

* 未来开发规划造成南迁途径栖地可能的大破坏,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哈德逊湾低地。

........

还有很多细节凭记忆难以罗列。红腹滨鹬rufa虽然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秘密,但至少可以看到有相对丰富的观察和数据在积累中,很多人在行动中,去尽力维护一些日渐脆弱的栖地和资源。希望在未来能听到它们种群上升恢复的好消息。前景是惨淡的,但希望和行动是必须的。

《绝境》读后感(二):“多失去一只鸟,要紧吗?”

我想多数人关于鹬的印象要么来自鹬蚌相争的古老寓言,要么来自2016年皮克斯动画出品的短篇《鹬》。动画里矶鹬(sandpiper)们在梦幻般的海滩上过着伊甸园般的生活,小绒球的世界仿佛没有生存的压力和死亡的烦恼。

而《绝境:滨鹬与鲎的史诗旅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红腹滨鹬(它们和《鹬》的主角们同科不同属)和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美洲鲎属的美洲鲎,一种沿着美洲曲折破碎的海岸线在火地岛和极北冰原之间繁衍迁徙,另一种在大西洋西岸的深海中游弋,这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物种在这本文辞优美的书里相遇,一切看上去仿佛比永恒还要永恒。

但是,事实却是,两个物种在人类的影响下一损俱损。从航船能熟练的跨越大洋起,人类对自然的侵扰与日俱增。不管是高效无差别的屠杀,还是自私贪婪的自然栖息地占领破坏,最后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增加其他物种的生存压力,导致一个种群甚至物种的消亡。甚至惊起一滩鸥鹭,这个看上去只是个无伤大雅,甚至还带有一丝的诗意的恶作剧行为,也会影响鸻鹬类宝贵的进食补货的时间,影响到它们迁徙之旅。而鲎的故事中,一开始看上去是只针对这种古老的海洋动物的系统性灭绝,慢慢演化成对整个生物链的伤害。“在食物网遭到‘磨损’之前,它的重要作用可能并未显现;在一条食物链被‘撕裂’之前,它的价值可能也不会被看到。”可往往在看到它的价值的时候,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资本的时代里,所有的一切都被标上了价码,有价值的(更多的是可以直接被货币衡量的价格)就会被重视,被开发,被疯狂攫取,看不出价值的就会弃之如敝履,竭泽而渔的事一再重现甚至故意重现。但是现代人类衡量价值的水平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无论鸟类为农业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杀虫剂带来的益处总会被认为更大。……如此看来,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大自然,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追逐资本这个行为或许是人类最可怕的发明,正是资本让人类这个与地球共存了数十万年的物种,一步步的变成了地球的癌症,坠入无可挽回的渊薮。

宏观来讲,地球是人类的地球,是红腹滨鹬的地球,也是鲎的地球。地球不专属于某一个物种,而是属于每一个物种。我们拥有谁也无法剥夺的共同生存权。

另一方面,滩涂是鸟类学家要保护的滩涂,是渔夫市民要生活的滩涂,也是规划者建设者要建设的滩涂,每个人追求的价值不同,矛盾是会始终存在的,单方面的牺牲是不能长久的,关键是尊重共同生存权,找到共存之道。

如若不然,或许一开始的时候,数个物种的灭亡无碍大局,但当数十、数百、数千、数万个物种相继消亡时,生物圈崩溃的链式反应才开始悄然加速。在春天的寂静变成了地球的寂静时,在地球只剩人类的喧嚣时,不知道孤独和毁灭哪一个会先降临。

但愿如此。

《绝境》读后感(三):聆听大自然的呼唤

我看到生物迁徙类题材的书籍时,总会想到大学看过的生物转运相关论文,里面建立的很多数学模型,我到现在已记不太清了,倒是大马哈鱼的洄游路线记得很清楚。从一片海域到一个岛屿,再到另外一片海域,生命的奇妙为一篇篇枯燥的论文增添了神秘色彩。不过真正做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背景介绍只是重复了一遍前人的描述,至于大马哈鱼在洄游的路上经历了什么,它们每年有什么区别,已经是无须再讨论的一些问题了。

有时,在看论文数据的间隙,我也会疑惑这些数据的采集地现在是什么样子,那些秋冬或春夏出现的动物是否和往年一样准时来到了这里。至于生物如何找到适合它们的迁徙路线,在生物的发展演变中,应该是非常具有开创性又有传奇色彩的事情,只是如今我们只能从理论上推导它们寻求路线的方式,这个神奇的过程对我们来说还是个谜。不过如果能跟随着生物走一条大迁徙的路线,想必很震撼人心。

从这个层面来说,《绝境》在讲述红腹滨鹬和鲎的故事时,将读者的目光从实验室移开,转移到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和迁徙路线上,以作者自身经历带领读者走完红腹滨鹬的迁徙旅程,一定程度弥补了读者没有办法亲眼观察这些鲜活生命的遗憾。我想,尽管科学家对某种生物的迁徙已经足够了解,一些在科学研究课题之外的,对生物种群变化的观察仍然有不断进行的必要。此类科学观察,不仅对科学普及很重要,也有助于看到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是如何在种群甚至个体层面影响某一种生物的。

当然,由于从来没有亲眼看过生物迁徙,我个人对野外观察抱有偏浪漫主义的向往,《绝境》中某些描写则更能够激发我的浪漫主义想象。比如书中描绘了红腹滨鹬与鲎在海湾相会,鲎的卵刚好给红腹滨鹬提供了补给。捕食者在合适时机捕捉到猎物,是大自然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过作者在看到的时候想必仍被红腹滨鹬的大型“停泊”场景震撼到了,又用文字将自然的奇妙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莫名的感动。这又使我联想到洄游产卵的生物在产卵期都会吸引大量捕食者,捕食者将猎物种群大小维持在适宜范围内,自然用她的智慧使每一个种群达到微妙的平衡。

平衡的前提是没有遭到肆意破坏。作者选择跟随红腹滨鹬进行迁徙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人类破坏其栖息地,红腹滨鹬已经濒临灭绝。在任何一篇野外观察的笔记中,我们都能看到,人类对全球的影响早已超乎我们的想象。随着调查的深入,环境研究人员逐渐发现很多影响会潜藏极长的一段时间,以至于其毁灭性的结果会在很长时间后才爆发出来。在作者跟随红腹滨鹬的迁徙路线,由火地岛出发,前往北极的过程中,她同时为读者讲述了生物研究史和人类改造环境的行为。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绝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自然观察手记,也是作者以她广博的学识为大众进行的一场有深度有思考的生命自然知识普及。如果说这场旅程对红腹滨鹬和鲎来说是一场迁徙史诗,对观察者来说,则是聆听了一场大自然的呼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