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未来生命通史:从智人时代的物种灭绝潮到第6次生命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未来生命通史:从智人时代的物种灭绝潮到第6次生命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未来生命通史:从智人时代的物种灭绝潮到第6次生命起源》是一本由[英] 克里斯·托马斯(Chris Thomas)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生命通史:从智人时代的物种灭绝潮到第6次生命起源》读后感(一):读未来生命通史,了解各种生物习性

《未来生命通史》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是英国的著名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克里斯·托马斯的著作,由张雪翻译。

《未来生命通史》共分为四个部分十一章内容,用真实的案例和科学证明了人类不但提高了生物多样性,还加快了新生物的形成进度。

作者开篇讲述的是物种新生代,用一种号称为物种全球化的急先锋的生物,也就是麻雀来展开分析。麻雀在冬季的时候会向南飞行,寻找草籽和谷物作为食物,然后在来年春天的时候又回到北方来避暑,这就是鸟类为了躲避北方的寒冷冬天和酷热夏天而发生的迁徙。麻雀俗称家雀儿,是一种在亚洲草原上非常常见、平凡的小鸟,依靠着人们为它们提供的交通、食物和住所,成为了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种之一,也是人类改变地球后的最好的继承者。它们生活在任何地方,都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书中记载,地球生命史的每一次陨落之后,生物多样性都会不断地上升。也就是说一种生物灭绝的同时,还会产生很多新的生物。比如,当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和鸟类填补了空缺,它们的体型逐渐增长,人们有时可以看到很多体重超过一吨的动物,例如大象、鲸鱼等。

进入互利时代之后,松鼠会用它们的大尾巴蹭掉橡树的果实,然后储存好以备冬天食用。星鸦会找到很多白皮松松子,然后把它们带回洞穴,等到山里不再落雪或者是食物不够的时候,再来寻找之前埋好的松子。

耐旱树木可以提高森林对未来水资源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把生物引到新的地方,也可以创造出从来没有的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新的生态系统。

我们要好好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技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和环保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和各种生物生活的生态系统,建造属于适合我们生活的家园,为世界造福,加速进化革命,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未来生命通史》这本书中记载的很多知识,都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产、生活,非常值得收藏,期待可以早日看到作者的下一本新书。

《未来生命通史:从智人时代的物种灭绝潮到第6次生命起源》读后感(二):来一场人类纪公园之旅

从物种大灭绝到第6次生命起源

《未来生命通史》

作者:克里斯.托马斯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我们的时代生活在对人类自身的痛恨中,在普世的认知中,人类是地球污染和物种灭绝的元凶,这种把自己列为原罪的思潮由来已久,自我管理的艰难,带来一个一个的坏消息,污染,瘟疫,战争和饥荒,似乎从未离开人类社会。

但是托马斯却勇敢带来了好消息,他的作品是我迄今收藏的藏书中最乐观积极的自然科学著作,就像一道穿透自然科学悲观浓雾的学术光芒。

当然,我们理应对物种的灭绝感到痛心,地球的生物已经承受了人类施加的无法抹去的痕迹这是不能否认的,这也是全书把当今时代简称为--人类纪的原因。为了生产人类的食物,我们已经改造了世界1/3的植被,留给野生动植物的空间则少之又少,人类已经改变了地球庞大的化学循环,且远超历史范围,海洋发生酸化,整个地球的气候随之改变,绝大多数的大型陆生动物因遭到人类祖先的扑杀走向灭亡,其他大型的灭绝则是因为人类把如饥似渴的捕食者和致命的病毒带到了遥远的海岛上。这些残酷的灾难性历史是不能忽视的,所以“生物多样性衰退范式”已经成为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者比较主流的观念。

可惜托马斯是一个不认命的乐观主义自然科学家,他秉持与传统背道而驰的观念,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地域上:跨度从多样的大洲到远在天边的岛屿,从满是扁虱和水蛭的热带森林到寒冷刺骨的高山,从外来物种泛滥的海洋群岛到人类的餐桌。时间上:从数百万年前南北美洲大陆得以连接,剑齿虎、四牙乳齿象、骆驼和貘得以从北美洲进入南美洲的远古时间到今时今日。

这场横跨了数百万年从远古到如今,横跨了六大洲的科研之旅,作者为我们绘制了美丽充满前景的“新盘古大陆”。在这里,一连串的快速进化势头正猛,动物植物们,正在人类的新盘古大陆中进化出新的生存方式,人类的文化也从狩猎动物转变为保护动植物,这种文明和文化的改变,也为人类纪的新的动物植物出现打下了安全的环境基础。

作为生命舞台上的一员,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是时候摆脱充满悲观主义、只看到物种灭亡的观点和看法,我们追求促进物种增加,增加地球生物多样性并会获得成功的人类新纪元。

对于第一次阅读生物科学的读者,我强烈推荐先阅读第四部分人类纪公园,然后再从前往后的按照顺序阅读,第四部分的《黑猩猩与人类拥有同一个曾曾曾曾祖父母》《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下的失落之城》《人类离开地球后,会发生什么?》这些章节,是与中国读者从小非常熟悉的进化论,苏联切尔诺贝利悲剧有关,先阅读这里最容易引起兴趣和共鸣,更容易愉快熟悉的切入书中的内容。

《未来生命通史:从智人时代的物种灭绝潮到第6次生命起源》读后感(三):这本书将打破人类对生命的原有认知,你必须得读

这本书将打破人类对生命的原有认知,你必须得读

读这本《未来生命通史》的时候,真的有点惊讶,远超过读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和《人类简史》,从人类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自身的命运,生命本来固有的规则被颠覆性地解读了,打破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生物进化学者的人类视角,真的和大家都不一样。如果是创立一门学说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理解,但是在推翻人类进化的规则的认知里,这里有克里斯·托马斯深入世界各个不同领域,从海洋世界到陆地世界,再到他亲身深入世界各地工作与考察,几乎从城市到乡土,即使荒芜的原野,他也考究地找到了大量的实例来证明,生命的演变,可能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我想,这样的一种故事可能真的和我们在教科书上理解的东西不太一样,你看一下目录大概就知道了,第一部分是《物种新生代》,而第一章讲述的竟然是麻雀,因为,麻雀是物种“全球化”的先锋,这的确是让人惊讶,麻雀甚至曾经是“四害”之一,但是竟然在物种全球化的进程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几乎等同于重新讲述人类纪的故事。人们也许认为小物种无法引向人类进化历程,但是从约克的棕褐色黄钩蛱蝶,到新西兰火鸡大小的红喙南秧鸟,他们其实在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类被普遍认为是生物演化进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然而这小小的物种却让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故事,因为生物的起源,本来就将自己的秘密藏在了基因的序列里,而这些基因序列,就是由小动物们所保存的。

第二部分的《生态变迁》更加颠覆人类的认知,比如这个标题:鸟类、哺乳动物:感谢恐龙的灭绝,在人类的认知里,恐龙的灭绝素来是未解之谜,但是这里却从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角度来说。最主要的是作者在书里还给了非常详实的历史资料,从当代的变化,比如一些小物种,像渡渡鸟的灭绝,像猫头鹰的进化对农田的破坏,在像普通的狼群和飞蛾,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物种,也许从物种演变的角度看,我们不应期待生物由外界的进化来为我们人类的迁徙和生态的演进提供现成的意义,以此来认可人类生活。但是各种动物在生命的改变里,其实都尝试着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来为小小的生命,进而前去创造生物学上的进化意义,而不仅仅只是达成自己的生命演进而已。

读完前面两章你就会明白,这个学者真的与众不同,他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辩驳来做辩证性的思考,而是以科学的考据为基础,然后选择的点也非常特别,很细微,每一个小物种的提及,都做了无可辩驳的论证,写出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应有的位置。克里斯·托马斯几乎是在挑战如今已经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地球生物多样化衰退的论调。人类工农业的进程中让我们看到了物种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对生物多样化造成的影响。在一系列的论证和无可辩驳的证据面前,我们竟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人类改变了这种生态系统,但是却为演化过程中不断推进自身进化的动植物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真的让人惊叹……

生命与科学的研究戳破了自由与浪漫的想象,而《未来生命通史》更确认了,人类,其实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但是人类并不是其他生命演进过程中的阻碍。几乎每时每刻,大自然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出新物种的变化,进而让每一个独特的物种都可以找到自己在自然界演进中的位置。也许读读这本书,你对生命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未来生命通史:从智人时代的物种灭绝潮到第6次生命起源》读后感(四):未来生命通史:我们如何拥抱快速变化的世界

麻雀可能是现代最常见的鸟类,它们叽叽喳喳地徜徉在林荫道、建筑物上,或栖息于树荫和电线杆间。然而仅仅六十年前,它还在“四害”黑名单上饱受驱赶剿杀。

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英国生物进化学者克里斯·托马斯在《未来生命通史》中告诉我们,人类对麻雀的爱和恨从来没有尽头。在西欧它是可爱的本地物种,美国人却视之为威胁到本土蓝知更鸟“生存权”的“外来客”。

小小麻雀的命运折射出对待生命和进化的态度。人类的存在是否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平衡?如何看待生物进化和杂交?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人类应该怎样积极应对?

让我们跟着托马斯在全球工作和考察的实例,来一探究竟。

人类的存在是否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的生态平衡?

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内的主流观点认为,地球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人类是造成这一切的元凶。

托马斯认为,我们的祖先固然造成许多物种灭绝,譬如史前时期的捕杀造成大型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消失。然而,随着人类走出非洲到各个大陆,从狩猎采集到刀耕火种,无论何种生存方式,都将大量植物和动物带到了它们此前不曾到达的新栖息地。在这场新老物种的磨合中,有的败下阵来,更多的物种则继续生存,甚至通过杂交和进化产生新的物种,最终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世界一直都在改变,人类带来的变化也是其中一环。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已经有过五次生物大灭绝,那时候物种消亡的数量远高于有了人类之后。大自然有它自身的平衡机制,以及应对变化的办法,而人类给其他生命带来的积极影响要更多。

托马斯是如何得出这样的论点? 他围绕普遍认为对生物多样性最具威胁的4种人为因素,即杀害动物、破坏栖息地、气候变化以及人为物种迁移导致外来生物入侵进行分析。

综合来看,物种入侵往往会被指认为本地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托马斯认为这种情况多见于岛屿物种,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而缺乏天敌的环境中,部分物种的基因发生改变,譬如南秧鸡,从飞鸡演变成了走地鸡,在面对新的大陆物种时只能引颈待戮,而它的祖宗紫水鸡没有丢掉会飞的本领,至今还在新西兰活得相当滋润。通常情况下,1000种外来物种中只有1种能够对本土动植物造成真正的问题。

因为迁移导致物种灭绝相当罕见,恰恰相反,不断迁移反而促使物种为适应新环境而进化出新的物种。欧洲千里光在英国迁移过程中陆续形成牛津千里光、约克千里光等新物种,新西兰蝙蝠和堇蛱蝶也为适应新环境做出了改变。

气候变化的确会对生物造成巨大影响,然而变暖总归比变冷要友好。地球生命史上曾经历过数次极寒气候,许多物种也存活了下来。随着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本身加诸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新的生存机会也会增加。

至于捕杀和破坏栖息地,托马斯并不否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物种灭绝悲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行为逐渐得到遏制,由此导致的物种灭绝远远赶不上新物种增加的速度。

人类如何看待生物进化和杂交?

很多人谈杂交色变,认为混合基因不如纯种优秀,但在托马斯看来,生命是进化的产物,杂交已经成为常态。人类本身就是多元杂交的动物,自从走出非洲以后,这样的杂交已经延续了无数代。同样的,每一种动植物也都含有来自不同物种的混合基因。我们的主食,无论水稻还是小麦,都经过驯化和杂交;陪伴的宠物,大多都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种遗传多样性是人和其它生物基于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事实上,随着人类的诞生,生物进化过程就步入了快车道。从前需要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年才能进化形成新物种,在人类纪只需要几十年至几百年,快了大约1000倍。人类已经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生态和进化轨迹。

那么,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人类应该怎样积极应对呢?

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物种,托马斯的建议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动拥抱变化,适应并且促成改变;二是拯救现存物种,为未来做好储备。具体的措施当然很多,物种的培育、改良、迁移、引进、杂交都是可行策略,最终目的是使物种在进化中更为强健,形成更加健康、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对于环境,托马斯也指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仍然要在这个星球生活,除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托马斯的观点改变了受传统环保论者影响所形成的固有认知,对于生命和进化,我们可以进行更加多元化的讨论。虽然有些细节(例如杂交的优劣)尚存争议,但我仍然欣赏他对未来生命前景的乐观态度。改变已然发生,任何试图让世界回复到过去或维持在原有的状态都是徒劳无益的。身处这样一个新种群、新种族和新生物快速诞生的时代,与其逆流而上,不如积极行动起来,追求一个更加健康多元、朝气蓬勃的世界!

《未来生命通史:从智人时代的物种灭绝潮到第6次生命起源》读后感(五):让自然更自然

《未来生命通史》是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教授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提出了人和自然相处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完全刷新了我们的认知,甚至有些完全是颠覆性的。

作者在《未来生命通史》中提出,人类的活动不是在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是在适应自然。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要和同处在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性动物想抗争,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一方面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源,于是狮、虎、狼、豹等被大量地猎杀,有些甚至灭绝。“野生物种的灭绝和家畜的兴起,意味着狩猎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行为”,但是饲养家畜需要的饲料又迫使人类开发广大的牧场。一直到现在,人类的所有行为无一不是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是自然在适应人类,而是人类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作者在《未来生命通史》中还提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加速了一些物种的灭绝,但是也在促进着一些物种的普及,和新生物种的产生。“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命会通过进化产生根本性质地响应”,于是新的物种产生了。同时人类还采取诸如基因、杂交、嫁接、移植等技术手段提高物种的产量,这无疑有促进了新物种的产生。再则,人类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使物种迁移的进程提速了,这些外来物种不仅在新的地域繁殖生长,也带来了本土物种的进化。从而出现了“新种群、新种族和新生物快速诞生的时代”。

作者在《未来生命通史》中还对现在人类对生物的保护措施提出了疑问。他认为人类现在“保护弱者值得尊敬,支持强者更加奏效”,应该“摆脱旧物种优于新物种并且要保留下来的”观念。那些即将消亡的物种都是不能适应自然变化的物种,即使人类采取保护措施,也只能是延缓消亡的步伐,并不能保证它们不被淘汰。保护它们,应该把它们迁徙到更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而不是努力地抗衡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于那些外来的、新兴的物种,人类也不应持拒绝的态度,而应该努力地适应这种变化。“这些生物的变化揭露了什么物种效果最好”,是自然的优胜略汰,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作者在《未来生命通史》中更进一步的指出,“面对这些全新的状况,几乎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必须随之进化”。恐龙的灭绝就是因为没有跟上变化,现在灭绝的生物同样,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是一个“灭绝异常迅速的时代,也是一个新物种、新种族和新生物快速诞生的时代”。人类完全不必认为自己是造成自然改变的罪魁祸首,“所有的生命形式仅仅是基于它们各自的历史而存在,并利用它们可获得的资源存活下去。”“人类物种是自然进化而来的,因此人类一定是天然存在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地球历史上的大多数大规模物种灭绝似乎都是有地球系统本身的内部自然变化所引起的——有些是地质学变化,有些是生物学变化。”因而,人类绝不应该对物种的灭绝负主要责任。

在《未来生命通史》中,作者提出了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那就是人类不要试图将生物精确的,哪怕是粗略的保持原样。而是需要确立一种基于自然、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首先要接受变化,但不是自由放任,要通过各种替代方案,来减缓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同时要适应变化,帮助新物种获得生存权益,帮助濒危物种前往新地点,提高训化物种的产量;其次,人类要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人类仍然需要生活在地球上,是地球系统中自然存在的事物,因此我们所做的或没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发生进化的完美自然结果。

《未来生命通史》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对于部分生物的灭绝,我们不必太过于悲观,现在“宣布人类纪将迎来第6次生物大灭绝还为时尚早”,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对人类干扰和人类有关的生物入侵特别敏感的物种正逐渐的消失,生命力更顽强。分布更广泛的动植物生存了下来”,“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数基本类型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相对安全的存活在人类纪时代”,物种的数量还有了回升的势头,并且新的物种不断出现。今后自然将变得更加自然,就像“此前的5次大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都会迅速恢复”一样,人类即将见证“第六次生命起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