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面纱》的读后感大全

《面纱》的读后感大全

《面纱》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纱》读后感(一):《面纱》

因为长得漂亮,吉蒂从小就被母亲给予了太多的期望,希望她能够嫁一个有钱人,从而完成她的使命。可惜,命运弄人,虽然追求者众多 ,但还是没能等到样样都符合他们理想的金龟婿。成为老姑娘的吉蒂,渐渐失去了自身的优势,最后不得不嫁给医生沃尔特。她是不爱沃尔特的,所以她出轨了。然而,当她以为她和唐生之间是爱情时,唐生的卑鄙却让她大失所望,终究是错付了。于是,她绝望地跟随丈夫前往疫区,等待着丈夫的判决。在疫区,她遇到了韦丁顿、修女等人,和他们的遇见,让她更加明白了生命原来还有其他的意义。而她的丈夫本来是要惩罚她才把她带到了疫区,可他自己却感染了霍乱,不幸身亡,留下了那句“死的却是狗”。吉蒂再次与唐生相遇。虽然在疫区她就发现自己怀了唐生的孩子,但再次的相遇她却没有再犯同样的错,她已经看清了这个卑鄙的男人。最终还是选择独自回到了故乡。经历了丈夫和母亲的去世之后,她似乎更有勇气过好自己的一生了。 整个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还是毛姆那熟悉的笔触,刻画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很高兴最后的吉蒂不再是头脑简单的美人,很高兴她看透了唐生的虚伪,很高兴她懂得了人生该有的意义。

《面纱》读后感(二):关于情节和人物随便扯几句

“我知道你愚蠢、轻浮,脑袋里空空的,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想法都很粗俗、平庸,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只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

一开始是被网上看到的这段沃尔特的告白吸引而翻开,当做看狗血言情那样读下去,结局比较讽刺。前面的情节都没给我带来什么思绪上的波澜(甚至有点烂俗),大概从沃尔特直到临终都没有原谅吉蒂开始故事走向就比较有意思了。最崩坏的我觉得是吉蒂历经考验、自觉精神升华后,还是又一次在肉欲面前失去理智的场景,或许这就是人性?但后面的发展还是使我生出一丝欣慰:即便作为凡人,理智还是可以战胜身体和欲望。这一点上我不得不钦佩她。

再言,整部小说都是男性视角下的伪女性立场,塑造出的吉蒂原来多情、轻浮、愚昧,贾斯丁夫人强势、势利、工于心计,只有修道院里的女人(虔诚的教职人员)、满族格格(神秘的异族想象)、多萝西(着笔甚少)是正面或偏向正面的形象,但其中着重描绘的男人沃尔特、韦丁顿具备了各种美德不说,贾斯丁先生也是为家庭默默耕耘、忍辱负重的较悲情“顶梁柱”形象,全文概只有唐生是男性“白脸”了吧。这种种人物性格设置是否显示男性(也可能只是作者本身)立场中的一些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面纱》读后感(三):揭开遮在你心上的面纱

毛姆的作品总是有着直击灵魂的力量。 揭开我们每个人的“面纱”,在空洞的皮囊和我们伪装的面具之下,灵魂的模样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可世人大都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 纵然世间的大多数人都会被美丽的外表所吸引,但真正长久吸引人的却是独一无二的内在和灵魂。可扪心自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能闭上眼睛,忽略丑陋的外在而看到美丽的心灵?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色各样的诱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们不愿去谈论高尚灵魂的可贵,而是一味的追捧所谓的美貌,哪怕这美貌下藏着丑恶又自私的灵魂。 在阅读此书时我也去查阅了毛姆的生平,他的创作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很少会读到能把中国的景、人描写的如此淋漓尽致的外国作品,但毛姆的描写实在太过精彩,细节的刻画,人物的内心动作,让人感觉细腻却又不为过,那些故事中的人物,仿似真实存在,这也怪不得序言中所讲的毛姆被起诉了哈哈哈,因为太过真实,读完我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认识了他们。可这人性的丑恶也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面纱》给了我很好的观感,在阅读过程中,我数次感觉自己仿佛回到那个年代,切身的感受到“湄潭府”的景色和旧中国破败的社会状态。西方和东方文化的碰撞,不同国家的宗教差异,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面纱”究竟遮住了什么呢?是我们的双眼,亦或是我们的心灵?坚守自我,不做处事圆滑的双面人,什么时候就变得与世界格格不入了呢?你所树立的形象,你所展示给外界的,真的是你的本我吗?有人不需要戴上面纱,有人将一层又一层的伪装带在身上,欺骗别人的同时,会不会也把自己骗到了呢? 我也在网上查阅了不同译本的区别,我想我会再去阅读其他不同的版本,以此产生新的见解。此前有阅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并未像《面纱》般让我产生如此多的共鸣。阅读完后我思考了很久,对沃尔特有过同情,也在阅读中期望着吉蒂能够爱上他,他能够原谅吉蒂。可现实往往如此,只会更加残酷,美好的结局总是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吉蒂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可在这利欲熏心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抵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辨识出那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呢?

《面纱》读后感(四):死的却是狗

毛姆的书值得一读再读。

在他洞若观火的笔下世界,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爱情,有的只是丰富的人性。

当吉蒂出轨被察觉后,面对丈夫沃尔特的痛斥:“我知道你愚蠢、轻浮,脑袋里空空的,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想法都很粗俗、平庸,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只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我知道,真正的智慧会把你吓跑,因此我处处表现得让你认为我像你认识的那些男人一样愚蠢。”,她除了自尊心有些许受挫,并未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丁点儿后悔和羞愧。

当她满怀期待去找情人查理以为对方会和自己一样立即和妻子提出离婚时,查理却满口的冠冕堂皇:“一个男人可以深爱着一个女人,但不见得就希望与她共度一生。”,她除了眼泪和恳求,毫无回击之力。

她虚荣肤浅,精致利已,却也怯懦迷茫懵懂天真,此时,和查理的情情爱爱,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当她在沃尔特的恫吓下忐忑不安地踏入霍乱疫区,亲眼目睹年轻的尸体像动物一样遍横,平日寡言冷漠的丈夫为疫区的灾民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时,她对万物的悲悯由然而生,对沃尔特也由恐惧厌恶渐渐转化为同情友好,对查理则由迷恋渐生鄙视。

为了尽快从伤春悲秋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也为了令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她开始帮助修女们照顾孤儿,并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可是自始自终,她未曾爱上沃尔特,即使在真正理解了他的工作,他的爱,他的伟大品格之后,即使她以他为骄傲,面对他自杀性报复身染霍乱不治而亡时,她对他也只有惋惜和忏悔,而毫无爱意。

临终时,沃尔特对吉蒂说:“死的却是狗。”

那是高尔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来,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狗。

这句遗言非常深刻,饱含着沃尔特的反思和自嘲。

当初他逼迫吉蒂随他来到疫区,内心是怀着极大的报复企图的,他以为一贯养尊处优的吉蒂会对这座死亡之城充满厌恶和恐慌,或许也会和很多人一样染上霍乱。不料,吉蒂在这里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滋养和深刻的哲思启迪,看着她的成长,他百味杂陈,他曾占领道德高地,以为自己是个好人,吉蒂是条狗,没想到那条狗是自己,死的也是自己。

而当吉蒂以为自己经过精神的洗礼已经脱胎换骨,却在与查理的重逢中未能经受住诱惑再次与他欢爱,而后羞愤难当彻底离开,从此开启真正觉醒独立的新生活。

这正是毛姆的高明之处,对人性不加伪饰。

在他的笔下,所有虚伪的面纱都被无情扯下,却对人性的弱点有着真诚的宽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