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明家的世界史的读后感大全

发明家的世界史的读后感大全

《发明家的世界史》是一本由[德]理查德·冯·施拉赫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一):自然科学的史书

知乎上一个UP主叫@兰陵Channel,有一个脑洞大开的想法。他说中国秦汉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找20个首尾相连的百岁老人就能经历一遍, 好像也没有多长,写他们的传记,不就相当于写了一遍中国史么。后来发现不好找,年龄要足够长,在正史上有记录,对历史事件有足够的参与度,于是就把标准放到50-100岁,选定了四十个。看这些人的生平,历史对普通人来说就不再是繁星点点,而是一串珍珠。他现在已经动笔,在几个平台更新,也有出版社跟他联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本书。

罗胖在他2022年的跨年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件事。

而如今,我手中就拿着这样一本有关自然科学的史书。

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从康德或者牛顿算起,距今不过三百余年。然而就在短短两三百年,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颠覆了数千年来的观念,进入了工业时代。人口的增长,连接的便利,创造的财富,是其他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甚至比之前数千年来的总和还要多。打通人类发展任督二脉的,就是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形态、结构、性质的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实践经验的总结。通俗来说,就是探寻神秘未知,它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等。本书的主人公们大抵都是这些学科的先驱,他们的生平事件,也代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史。

作者理查德·冯·施拉赫曾经翻译出版过《溥仪自传》,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据此创作了传奇影片《末代皇帝》。本书仍然是施拉赫熟悉的传记体,他写的十分放松,讲述科学家的生平,也阐释他们的发明创造和公式规律,并不晦涩难懂,连我这个对数理化深恶痛绝的文科生都觉得饶有趣味。还经常由此及彼,将于章节主人公有关的其他科学家生平也简单带过,帮助我们窥见科学家的人生全貌。比如第一章介绍富有的自闭症科学家亨利·卡文迪什,但也把与之相关的约翰·米歇尔、威廉·赫歇尔以及保罗·布格的成就也做了描述。

书名叫发明家,但书中提到的科学家们并不都会发明东西,相较于沽名钓誉的商人爱迪生,他们有些更像是成就卓越却籍籍无名的特斯拉。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是生产力巨幅飞跃,思想空前解放,新文明秩序建立,现代国家成立的前夜,也是殖民、掠夺、战争、独立的混沌当口。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每个人都无法抽身事外,书中的科学家们尤其如此。他们的理论、实验与发明,与当下与未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生平,也就成了一段段鲜活的自然科学史。

最后,感谢一下本书译者和编者,解释了不少人名和术语,还指出了文章出现的谬误。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二):能从科学家了解到世界的一本小书

坦白来讲,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书!《发明家的世界史》,讲述了14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活在世界上史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的发明或发现或许是复杂难懂的,但是在这本书中,却能够读懂他们!

这本书从前言就开始吸引我了,我告诉周围的人,这本书比我想得更好读!因为一般讲到发明家,其实就是谁谁谁发明了什么,怎么发明的,而且一般涉及物理、数学就会显得比较晦涩难懂(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本书的前言一开始就是一则新闻:

玻尔兹曼是自杀的,没人想到他会自杀,他去杜伊诺就是为了度假放松的。学过物理的人一般都听说过玻尔兹曼常量k,我这学期的课程就有涉及到玻尔兹曼常量k,一个热力学的基本常量,做题时会用到,但是在此之前我对玻尔兹曼一无所知,就像是作者写道他们在杜伊诺旅游却不知道杜伊诺就是玻尔兹曼辞世之地。

话题一转,作者发现了一位小说家,他的有一次演讲这样说道:

大概想表达的就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大佬会对相对于这一专业是门外汉的人有一种优越感,尤其是当科学家没有听说过某一知名文学作品,这位科学家仿佛就是被怜悯的对象,但是,其实不是的,他们也不知道科学领域的事,又或者说,他们都不知道科学家做的究竟是什么,他们之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这篇前言也就是我们读这本书的理由。我不喜欢物理,因为我念书时记不住原理,考试时记不住公式,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知道了一份原理、一部公式的由来,或许你也会觉得物理、科学其实也挺美的,挺好记的。

卡文迪什的名称对于学过高中物理的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不过书上好像印的是卡文迪许),他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G,在这本《发明家的世界史》中,你将看到G的由来以及卡文迪什是个怎样的人。

卡文迪什是一个羞涩的人,一位眼睛里只有测量、编号和称重一切物体的科学家。

G的由来除了有卡文迪什的贡献,还主要有约翰·米歇尔,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桑希尔的一位乡村牧师。米歇尔涉及了许多领域,但他是不幸的,他没有巨大的财力支持他的望远镜,所以在他的镜片破损后不久,他就离开了世间,但是他留下来的东西却依旧在发光发热,那个幸存下来的望远镜被赫歇尔研究,而其他的器件以及“称重地球”的理想被卡文迪什带走了。

故事介绍的很短,书中的故事比我讲得生动,但是不浮夸。

到这儿,我想说的是我会把这本书分享给我的弟弟,一个想了解科学,从科学家来了解世界的小朋友!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三):是天才?还是疯子?这些科学狂人的发明史能让你惊讶得合不拢嘴

最近被网络上的一篇文章《我们的天才儿子》刷新了对于天才与疯子结合体的认知,故事中主人公是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患有此病症的人会在抑郁和躁狂之间交替发作。虽然这位主人公被诊断患有精神类疾病,但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述能力,是个天才翻译家,他的所有经历无一不在向我们透露着一个看似常理却又超出常理的信息——这类病人会在精神领域不同凡响,甚至表现出天才性的创造力。

这就好比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们在承受着超出常人的痛苦之外,也将拥有着超乎寻常的伟大想象力。历史上同样有着许多矛盾结合体的伟大发明家,他们是被世人当作“疯子”和“怪人”的科学家,诸如爱因斯坦、牛顿、亨利·卡文迪什、马克斯·普朗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们或许到现在都还未理清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为人类历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

由中译集团最新推出的《发明家的世界史》一书将为我们打开这扇通往科学狂人世界的大门,跟随这些科学狂人追溯每一个发明的起点,看这些科学怪人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创造出一个个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们身上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神奇经历?又是如何执着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这里可以称之为世界之巅科学巨星们的聚集地,是一部讲述14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人物小传的历史科普读物。在这里你会看到5位诺贝尔物理或化学获得者,多位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也有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幕后功臣。他们皆是探索与创造未来的人,也是引领科技不断前进的人。

作者理查德·冯·施拉赫在前言中曾称:每一项发现都离不开背后的发现者及其生活,他们的愿景、痛苦和作为常常比留下的科学知识更能打动我们。激情、雄心、错误和失望,伴随着这些人的每一步。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伟大发明成功后的景象,而暗藏在成功背后的那些辛酸、困苦、失败以及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未知领域无数次的探索。你能想象得出科学怪人亨利·卡文迪什如何用绳索、铅锤和一根测量管精确地测出地球的重量吗?

亨利·卡文迪什是一个有财、有才却异常害羞的贵族老头儿,他的害羞几近病态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好奇心与坚定不移、不畏任何艰难的坚韧性格,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敢于称重地球并得出一个具体数字的自然科学家。

他有着与牛顿相反的“造物主”论,坚信:任何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都可以通过定律来解释,这些定律又都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和符号来表示。他从来不认为一切出自上帝之手。

他是数学家、化学家、地质学家,精通电学、天文学、气象学,却从未写过一本书;他爱吃羊肉,最好是天天都吃,却对生活无欲无求;他是个不婚主义者一生未组建家庭,却将自己的庄园打造成一座独特的科学宫。

他就像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科学怪人,眼中只有科学研究以及各种测量,即便是旅行日志亦完全以观察和分析为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寡言到极点的科学怪人用绳索、铅锤和一根测量管精确地测出地球的重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之事,莫过于探索神秘未知。”我想无论是亨利·卡文迪什、尤利乌斯·罗伯特·冯·迈尔、罗伯特·布朗、罗伯特·威廉·本生,或者是古斯塔夫·基尔霍夫、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等人,都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对于科学的未知与狂热是他们在科学路上不断追寻的动力与坚持,那些神秘的未知将吸引着他们去发现、发明继而影响或改变整个世界。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四):《发明家的世界史》:发明家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

部门聚餐,别人都在推杯换盏,把酒言欢,非常自然地举杯到老板那敬酒,坦荡磊落地站起来说祝酒词,动情之处,让人不禁暗自鼓掌叫好。但是,只有你尴尬地扣出了三室两厅,只想立刻飞奔回家。

一直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擅长的科目,信心满满地期待新的项目,新的学期,相信又会战绩累累,成绩斐然。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坚信的东西是错的。

人们总是说,黑暗之后定会迎来光明,你却开始怀疑,你的黑暗是不是太长了点,以至于有生之年走不出来了。

看看自己的偶像,崇拜的伟人,那么光辉,那么伟岸,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仿佛就没有艰难困苦四个字,即使有,那也是荣耀和成就旁边小小的点缀。而自己,遇到这么点事,就痛苦不堪,真是弱小和平凡。

如果你这么想,那么就推荐你读一读《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完此书,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伟人,也同样有自己的烦恼。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础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曾经在人生低谷不住地徘徊;作为业界泰斗,也犯过致命的错误。

图片来自豆友:芥子书屋

亨利·卡文迪什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研究的领域广泛,设备精准,结果精确,就像他在十九世纪给地球称重的结果,和现代计算结果几乎不差分毫。这位富有聪明的科学家,却极为不喜欢社交,十足的宅男加社恐。他一生都没有结婚,总是穿着不合时宜的服装,即使这样,他还是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所以,不要难过,也不要放弃,当你在人群中无限尴尬的时候,还有那么一个科学鬼才,比你更加尴尬。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尤里乌斯·罗伯特·冯·迈尔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者,却没有被人承认。在痛苦、折磨和委屈下,他的精神越来越差,甚至多次去过精神病院,而他开的诊所也因此日益衰落。他还被脑炎折磨,在至暗中很久,差一点失去一切,才在老年迎来迟到的实至名归。

谁都会被痛苦折磨,只要还活着,就有可能在下一分钟见到光明。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谁都会犯错,真没什么

马克思·普朗克一直拒绝“原子论”,甚至被爱因斯坦指责“顽固”。但是,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该理论,发现了普朗克常数,为现代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在普朗克的年代,他已经是科学界的泰斗,学者都很尊重他。即使这样,他依然会犯错,依然会拒绝真理。作为普通人,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都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自责了,放下负担,继续前行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明家的世界史》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末代皇帝》的德语译者理查德·冯·施拉赫的新作,讲述了12位发明家的传记故事。而每一位发明家的切入角度都不同,整本书读完没有任何雷同感,行文生动有趣,没有难懂的物理公式,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段段人生过往。这些传记故事,让你穿越时空,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夜晚,和不同年代的发明家同行,受到不同经历的启发和鼓励。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五):科学家的江湖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传说。

科学家的朋友圈就是一座江湖,科学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江湖史。

在科学家的江湖里,一样有侠客,有剑客,有华山论剑,有侠之大者,有绣花针,有玄铁剑,有一代宗师,有世外高人,有银钩赌坊,有紫禁之巅,有方振眉(温瑞安作品《白衣方振眉》,其人类似楚留香),有岳不群,有流血漂橹,有英雄无泪(古龙中说《七种武器》中的终极武器,外形是一口箱子)。

在科学家面前,地球显然还不够大,宇宙才是他们的目标。

本书《发明家的世界史》,讲述的就是牛顿之后顶级科学家之间的江湖纷争。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之事,莫过于神秘未知”。

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是好奇心,是求知欲。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地球上造了一个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用以探索“宇宙大统一模型”。就在将要启动的时候,宇宙的排险者来了,他们毁灭了粒子加速器。他们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如果一旦启动,会导致“真空衰变”,宇宙将会灭亡。于是,科学家们要求“排险者”直接将模型告诉他们,而排险者说,根据“知识密封原则”,如果一旦知道了宇宙的终极奥秘,就要失去生命。

经过三天时间,科学家们造了一个“真理祭坛”,排险者在上面将科学家们想要知道的知道告诉他们,而他们满足了好奇心后,将会化作等离子体火球而消失。

这是一场生命和真理的交换。一批一批的科学家面无惧色地走上祭坛,问出了困扰他们终生的问题,在得到了答案后,他们满足而从容地死去了。

霍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演讲

最后一个提问的是史蒂芬·霍金,他的轮椅上了真理祭坛,他问了问题,排险者无以应答,只是让他回去,没有取他的性命。

霍金的问题是:“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本书提到了几十位科学家,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成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际遇。有的终生为科学奋斗,有的为了证明自己,有的决定了战争的走向,有的与一个个亲人生离死别,有的为救下爱子而奔走,有的在监牢中获得了最伟大的发现。他们有的有厌女症,有的有拖延症,有的甚至有自闭症,有人自杀,还有人死而复生。

在本书中,有因重度抑郁而自杀的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有厌女症和自闭症的超级富豪亨利·卡文迪什,差点被当成奸细处决的罗伯特·冯·迈尔,从植物学中发现布朗运动的有超级拖延症的罗伯特·布朗,用光谱破译宇宙密码的本生和基尔霍夫,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马克斯·普朗克,一生都在测量宇宙的塞缪尔·迈克尔逊,有“炸与不炸”之争的林德曼和蒂泽德,有科学家大趴的玻尔别墅,在监狱里破解质数之谜的弗里德里希·乔治·豪特曼斯,有经无数医生从死亡线救回的列夫·朗道,有上了断头台的安托万·拉瓦锡,有因为嫉妒给导师投毒的罗伯特·奥本海默。

本书作者理查德·冯·施拉赫

本书名称为《发明家的世界史》,但显然,称他们为科学家更贴切一些,虽然在那个时代,科学家往往也是发明家。不过,人们一提起发明家,想到的或许首先是托马斯·爱迪生或詹姆斯·瓦特。

本书的一大看点是“编者注”。书中的个别地方对事实的表述是错误或有问题的,但这些都被本书的编者在“注”中给指明了出来,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准确。本书中的“编者注”不但指出了一些内容的错误,而且还对书中的内容作出了适当的扩展,使得本书更有价值和可读性。

《末代皇帝》1987

本书作者理查德·冯·施拉赫,出生于1942年,是一位汉学家和作家。他翻译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后来成为国际畅销书,并且在1987年被贝托鲁奇拍成了家喻户晓的电影《末代皇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