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品味四讲读后感摘抄

品味四讲读后感摘抄

《品味四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四讲》读后感(一):美,尽在时光中

蒋勋先生在书中说,忙为心亡,而心亡是体会不到美的,这点尤其触动笔者。忙,为生计。忙,为事业理想。忙,更是为家人、为爱人。正如央视公益广告中,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有这么句台词:“忙,都忙,忙点好啊!”忙仿佛是现代人生存的必备“本领”, “美”呢? “美”好像不是必备的……于是乎, “美”被世人抛在了一边,人们把“美”从“先祖的古墓”中挖掘出来,关在博物馆里、剧院里、展览厅中……仿佛现代人都愿意舍近求远,用金钱去交换展厅里的“美”。

“美”难道真的不是必备的吗?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工作,凭着精美的包装和广告去选择食物,没想过他们的味道一不一样便饱了肚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什么不到偏僻的小巷去尝尝那里的味道呢?为什么不自己试着做一顿呢?哦!太远、太麻烦了,我们总会觉得那是没时间做的事情。于是“美”成了廉价广告单上的图片,成了调味料、添加剂等工业化生产原料调配出来的产品。我们被“快餐思维”蒙蔽了双眼,生活便讲究更 “多”、更“快”、更“省”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蒋先生在为我们想办法、找出路,即使再艰难,但哪怕能引起我们对这一问题的一丝重视也总是好的!

“美”应该是必备的,没人愿意生活在灰色的水泥世界中呀!也许初从乡村到城市中来,想多看看城市中的“科技灰”。但每一栋建筑、地板、桥路永远都是“科技灰”的话,会让人无所适从吧?这就像书中说被灰色的高楼大厦包围的清代城门古建筑一样,要是那座建筑会说话,他一定会说:“这个未来的世界真无聊啊!还不如古代的雕龙画栋、红墙黄瓦来的漂亮呢!”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建设中,什么应该保留?什么应该抛弃?笔者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只想给后人留下城市中一个个急促而乏味的脚印吧?笔者相信,在我们思考过城市的美应为什么后,历史会逐渐留下城市中真正的美的。

可想而知,美学之中的“美”,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他无处不在,也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蒋先生在书中无不强调着 “美”的重要性,美给我们自然淳朴的真实感受、积极向上的情绪、丰富多彩的创意以及真正幸福的生活。蒋先生也在书中告诉我们如何发现美,无论是如何做一顿海鲜汤,还是如何放慢 “行”的速度,去感受一座城,聆听一条河,远望一段路。美,在蒋先生的笔下无时无刻都让笔者感同身受。

《品味四讲》读后感(二):仓廪实而知礼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换句话说,就是仓廪已实,甚至已经有点溢出来,我们需要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只是这种愉悦,或者说对美的追求,不是赶几场音乐会、看几场歌剧、逛几个展览、听几场讲座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艺术不等于美,也不等于精神的闲适。关键还是在我们自己的生活。

起床、吃饭、赶班车、上班、下班、挤地铁、应付一口、累倒,日常在我们的寻常之下,日日夜夜的反复循环,但在有些人的手下,吃一顿饭、挑一件衣服、布置自己的房间、选择散步出门,都有一种瞬间的仪式感和舒适感,能够在最小的地方,还原自我,把庸俗的生活给照亮。比如蒋勋在这本《品味四讲》里所提及的衣、食、住、行,在最日常的事中,绽放最狡黠的光彩。

对于生活、对于美,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奔波的生活是劳累的,走马观花的美是易忘的。

美,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俯仰皆是的,不需要刻意追求,也不需跟风艺术。我们需要的,只是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因为所有的生活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就是在忙碌中找到那一份“游刃有余”,使自己从许多牵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纯粹的自我,挥洒生命的自由。

认真地准备一餐饭。从食材的准备开始,认识身边的植物、气味,感受季节轮序的变化。将食材转变成可口的饭菜,看着新生的蒸汽一边改变形状一边上升、消失,仿佛生命。邀三五好友一起品尝,感受着食物透过舌苔、口腔、温暖四肢的感觉。这样的一个过程,就不是纯粹地填饱肚子,还是通过味觉去感受世界。就像我们在睁眼看这个世界之前,我们的嘴巴就在尝试接触、认识这个世界。

认真地挑选一件合身的衣服。不要太轻率地将自己交给名牌,因为合身的也许只是一件纯棉的T恤。我们身体本身是一种文化,而服饰本身也加入了许多文化的元素,只有两者的文化契合,才是最合适的。一个人要有自己身体的个性去适合服装。这样的一个过程,也不仅仅只是蔽体,而是一种美的挖掘和深思,是产生出个人的生命风格的过程。

很多人都抱怨,都市化带来的钢筋水泥,禁锢了我们邻里之间的交流,但我们又何曾好好地去经营过自己的家。房子只是一个硬件,家才是我们的心灵的空间、人性的空间,我们必须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才能把房子变成家。所以我们觉得有些人对短暂的出租房精心改造之后,特别美。

也许我们的城市,在不断的被拆除,被消除记忆,但是我们自己的空间,还能够允许我们自己重塑。

行也一样。交通工具的发明,是为了使我们能更快地缩短空间的距离,而当这一现象被科技所困扰时,不如选择放弃,回归初心。

当我们面对物质极度丰富之后的过剩,面对过剩的无从选择,不如选择放弃一些东西。人生,是一程又一程的奔忙与不确定,唯有简化内心的繁杂,权衡物质的得舍,努力提升本质的快乐,学会适应与完善自己,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才能真正知礼而明美。

所有的美学,都不在于周边有多少剧院,参加了多少艺术性的集聚,而在于我们自己本身的心境。如果我们的心境没有办法维持一个比较悠闲的状况,那么衣食住行拥有再多的物质性的改善,也不见得就会带来满足感。

《品味四讲》读后感(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

书名:品位四讲 作者:蒋勋

…………………………

在这个声音嘈杂的时代,有个人一开口就能让人顿时平静下来,他就是当代美学大师——蒋勋。

他创造美的艺术品,也能不执着于物化美的感受。他在音乐厅、画廊欣赏美,也能不狭隘的在生活的最细微之处找寻美。今天要分享的就是他荣获台湾金钟奖的作品《品味四讲》。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导书”。

他提出“如果我们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觉无处不在的美,三天两头跑剧院、音乐厅、画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风雅”,所以他鼓励大家从生活的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衣][食][住][行]的层次,在精心烹饪的小吃里发现信仰、在用心呵护过的衣物里感受舒适的体温、通过营造安静平和的家来舒缓自我、放缓前进的节奏来享受悠闲的快乐……

他有一个观点甚得我心: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确实,匆忙赶路的人,是看不见身边的风景的,所以美学的第一课就应该是懂得停一下。当然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很大,小孩儿要忙着读书、大人要忙着赚钱、老人要忙着帮儿女带下一代……身后总有很多事情要催促着我们,我们不可能每一天都有时间享受悠闲,但是,是不是有可能,在休息的那一天,从“和家里人,一起好好吃一顿饭”开始,把生活的美学带入到生命的体验中来呢。

如果你说自己连休息的一天也没有,或者就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生活了。“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食之美] ● 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 ○ 匆匆忙忙去吃一顿饭的你,不会去爱你的生活;可是如果这样去准备、去享用一顿饭,你会爱你的生活,因为你觉得你为生活花过时间、花过心血,你为它准备过。 ● 我常常在倒白酒前看好一下白酒的年份,那个年份会让我回忆起那年的葡萄,它把最美的阳关、雨水、土壤都给了我。

[衣之美] ● 我想不管服装、鞋子,其实都是一个人身体的记忆。我们不要忘记,记忆是一种美感,全新的东西就少掉了记忆的深情,没有深厚的感情在其中。 ○ 大量地消耗物质并不会使我们快乐。

[住之美] ● 我们在这里了解到,巴黎为什么会美?因为城市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了,所有过去人生活的遗址、遗迹都未被毁坏掉。 ○ 全世界的古迹都说明了一件事:过去人类在盖房子时的心态,时希望这个房子能够维持好几代安居乐业。

[行之美] ● 当可以快,但你可以选择慢的时候,这才是一个行的美学。 ○ 心灵上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就是你不断的在口味上刺激自己吃饱、在衣物上满足,或者在居住条件上买更昂贵的房子,不断地投资赚钱,其实这种爽的感觉未必是美感,而是快感。

《品味四讲》读后感(四):美是一种发现

现代人的生活,忙忙碌碌,不停奔波,身体就似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这样的生活何谈快乐与幸福。蒋勋的这本书则正是对这样生活的一次告诫,人生旅途漫漫,时常驻足而观,欣赏一下周围风景,将会是一幅美妙惬意的画面。

蒋勋经历丰富,他见证过社会剧变下的台湾,穿梭于欧美国家求学,也熟悉不同的民族文化,他将所见所闻记录在案,以此揭开何为生活美学?美在生活中又扮演何种角色?并解构了现代人自我身份、自我意识和归属感为何会缺失?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方式,该如何去构建生活中的美学图景,以此来获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什么是生活美学?

开篇是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屠夫庖丁在肢解牛的过程中认真专注,他的肢解姿态极美,声音极妙,可以媲美“桑林之舞”、“咸池之乐 ”。

庄子用庖丁解牛为我们做了生活美学的注释——“游刃有余”。它扎根于生活之中的,是一种反复专注的历练、细致入微的观察,美学与生活是相互依存的,在大自然所赐予的环境中生活、体验、感悟然后经过提炼浓缩成的精华就是生活美学。

“最后能真实的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美的存在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同时人又将美学的生活状态提高到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之上。

在现代都市生活之中,我们都是被囚禁在一个又一个牢笼里,蒋勋有过一次经历,他住进一个靠近河边的公寓时,没有装铁窗,所有邻居都非常的诧异,当时家家户户都需要有铁窗防盗,但蒋勋的思考是“如果不装铁窗,我会不会有一些更好的心灵视野。”

现实境况如何往往投射到内心的意识深处,为自己留这一个窗口,是想要在闲暇时光可以跳望,它不单让视线变得开阔,而是象征心灵的自由,可以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早上的朝霞,意味着充满希望的一天;午后阳光斜射进窗棂里,坐在摇椅上安然小憩一会;黄昏时望着落日的斑斑余晖,一天的忧愁会随之而散。

这种体会中,会感觉到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妙,“生活美学的重点是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 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的践行

1.食之美

我们脑海中时不时会浮现出某些食物,一想到它可能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出现。这就是人的历史关联记忆,在吃的食物里面可能蕴含着人类历史传承的最悠久记忆,比如在庙宇的周围,那是一个生活的重心,那里有传统、有历史、还有信仰。在这里吃的时候滋昧都会不一样了。这种世代传承的手艺被我们感受到的时候,就蕴含着一种历史文化记忆的厚重感。

不同文化对食物理解上也可能是有的差异,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差,美是嵌入其中,它是相对的。一旦了解到食物背后的文化,会开始尊重这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并理解族群与食物之间是存在一种稳固的长久关系,“你就可能在其中发现一个信仰了,就是天长地久”。

吃是从最细小的生活中发现乐趣与幸福。它是人生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它包含着人生的无限丰富性。

2.衣之美

衣服,之初它的功能是御寒,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跟道德、礼仪发生关联。现代文明中衣服往往带有更深层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风尚,标志文化强势与弱势,是一种身份符号,甚至还包含着一种历史沉淀。比如说东方的女红,意思是女性用纺织、编织、刺绣等方式完成与衣服有关的制作品。

“所以我们在谈生活美学时。还是需要回到这个原点,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够对生活周遭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一些小事,重新赋予更多更多的关心。我们应该明白所使用的物质跟我们之间的关系 。”

发现衣服里面所蕴藏着某种人文的价值,它不单是某个人所具有的,更应该是全人类所具有的。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呈现了独特的价值。

3.住之美

住的环境里最重要的是在空间上要有美感,也就是一种协调性。是物与物之间的距离美感,不会感觉到它们遥远,漠不相关,但是又不能觉得拥挤,是一种恰到好处,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性。然后必须对它有认同感,它才会开始美。“大家能够先把房子变成家,再开始去经营,一个空间的美学就会产生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条河流有它的历史、有它的记忆 。”

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历史遗迹不断的被埋藏在记忆里,我们的身体也随之步入新的时代当中,但是在这种发展中,人类却有些迷失了,历史的湮灭将会导致归宿感,身份标识的缺失。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稳定性,保证了我们的安全感,但是却使人类所具有某些共同经验的感受流失了,这样是不可能发展出“美”的。所以在我们生活的轨道中应该保持我们的历史记忆,今天我们遗弃的历史,明天我们也会被历史所遗弃。

4.行之美

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行不像衣、食、住那样容易理解,“行的讲究上所指的主要是维持你自己身体的速度感。”

这个速度感怎么理解呢?从我们最早步到农业社会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再到现今的工业信息时代,速度越来越快,人的情绪,身体节奏也不自觉的置身其中。行的美学,就是让我们在这个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也可以适当的减缓下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

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交通体验,它拉进了人与人的距离,提高了生活的效率,为物质的极大丰富提供了条件。但不要因为科学发展了,我们就可以盲目的追求一种感官刺激,最后变得茫然无措。物质的发展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应该控制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的。

悉心照料是最好的诠释

在蒋勋眼里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每一个生活的细微处都蕴含着美,每个人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美学,它不会因为人的社会属性差异或者性格差异而有别,它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实践性的经验,而当这种生活美学越发深入的时候,人的生命价值就会与它有所联结,爱会从中产生,生活的美学就会溢出来。

“我相信物质永远不会变成真正美的东西,物质会变美是因为人给出很多的情感,就是你真正很细心去烹调的那一道菜、你很精心地去洗来的一件衬衫”、你花费时间去布置的屋子、还有你在匆忙时刻突然停下脚步想看一下周围的风景。

最美好的生命是经过我们悉心照料的。

《品味四讲》读后感(五):《品味四讲》:“食、衣、住、行”中那些被忽略的美

提到品味,我们总觉得和高雅分不开,似乎只有穿着讲究、气质优雅的上层人,在温暖的午后,喝着咖啡;在安静的夜晚,品着红酒;闲来跑跑音乐厅和画廊。

这样的生活才是有品味的。好像品味只是一部分才可以拥有的,而与普通人无关。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老师告诉你,真正有品味的人,是懂得发现和感受美的人,而这些美并非一定需要物质和学识来架构。

美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食、衣、住、行”,无一不是美的来源。

食之美

这是一个快餐时代,尤其现在外卖盛行,想吃什么,甚至不用动身,只需手机点一点,饭菜就会被打包好,送到你的手里,方便快捷。

吃,很多时候变成了任务和负担。

偶尔见过吃播的视频,不敢苟同,人就像被设定了程序一样,食物只是被机械地送去嘴中,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饕餮吗?

而为什么现在打着“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百年老店”这样招牌的商品会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呢?

大概是因为看到了他人对食物的尊重和热爱。

多年来,你念念不忘的,也许是小时候和伙伴,在路边小摊贩那里,吃过的烤串和油炸的味道;也许是那不起眼的小店里,一元钱一碗的馄饨;也许是在热闹的街头,和好友们一起吃过的网红冰激凌。

你怀念的是食物的味道,更是那些无法擦去的记忆和记忆中的人。

我们总是太忙,忙到什么都图省事,连做饭也是,我们可曾想过,周休的日子,抛开所有的烦恼,用心地、细心地为家人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享受那个过程,创造一份属于你们的美好回忆。

衣之美

庆幸生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无法体会父母那个年代,穿打补丁的衣服是什么感觉,也无法体会奶奶整整三年没穿过鞋子是什么滋味。

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多到让你眼花缭乱,多到让你有选择困难症。

我们热衷名牌,好像穿上名牌,走出去便多了一份自信和快乐。

而蒋勋老师在书中提到:“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是因为它们背后有文化的支撑。如果你跟这个文化并不协调,放在身上有时候会很勉强。”

我们是否发现,平时穿得最多的,还是那些让你有很强的舒适感的衣服和鞋子,你会很用心地去洗刷它们,你会舍不得扔掉它们。

而这些,跟是不是名牌无关。

住之美

我们都渴望有个家,毕生也在努力地经营着一个家。

而房子一定是家吗?

我们常常觉得居住环境要具有便利性,房产商也是以靠近市场、靠近车站、靠近医院等各种名义来宣传他们的房子。

而近些年,为了学区房,家长宁愿砸锅卖铁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特别记得《三十而已》里,顾佳为了孩子上学,买了高档的小区;放下自尊,赤脚给人提鞋;拼了命地想挤进贵妇圈……

最终,真的都如愿吗?

我们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一个家到底应该“靠近”什么?

行之美

我们的城市,道路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宽了,可是好像并没有改变拥挤的现状。

常常看到因为堵车而发脾气的人;因为要抢红绿灯而狂按喇叭的人;因为车速快而追尾的人。

大家都匆匆忙忙,都在与时间赛跑。

我们总觉得待腻了自己的城市,好像一定要去名胜古迹,一定要去其他城市,才叫做旅行。

而近几年的疫情,让出行更是变成一种奢侈。

我们可曾想过,停下来,看一看,你每天重复经过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你可曾因为路边阵阵的桂花香,而放慢骑行的速度,闭上眼,深呼吸,只为贪恋那缕清香。

不要变成交通工具的奴隶,当可以快,但你可以选择慢的时候,这才是一个人行的美学。

写在最后

“忙”:一边是心,一边是死亡。当心死亡的时候,就是在忙碌的状态。

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灵的空间,才能有容纳他人的空间;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与众人分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