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戴上手套擦泪》的读后感大全

《戴上手套擦泪》的读后感大全

《戴上手套擦泪》是一本由[瑞典] 乔纳斯·嘉德尔著作,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8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一):拉斯穆斯,快看,树林里有只白麋鹿!

最近看了不少关于同性题材的书籍和电影,这本书的讲述我觉得算是比较理性和客观的。

小说讲述了生活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群男同性恋者的故事,展现了主角本杰明和拉斯穆斯,以及他们的朋友保罗、班特、莱恩、拉许欧克以及赛尔波,他们如何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反抗社会以及遭受艾滋病折磨的经历。

小说的视野宽广、格局较大,并不局限于小情小爱。我之前看过意大利作家安德烈·艾席蒙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安德烈的文字是非常感性的,擅长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浓烈。而乔纳斯则是非常理性的,更注重人物与家庭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来解释人类的情感,尤其是小说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史资料,用一种类似于新闻报道的写法,对瑞典的同性恋状况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

小说中几个人物的描写都很丰满,除了两位主角,作者对莱恩、班特、拉许欧克和保罗都有相当篇幅的描写,也都较详细地展现他们的成长历程。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几位主角成长的家庭的描写,这更让人感觉到同性恋者并不是怪物,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长大,有着疼爱他们的父母。关于自己的性取向,同性恋者也并非生来知晓,他们也有一个发现自我、认同自我的过程,他们找到跟他们一样的群体,鼓起勇气与偏见抗争,争取爱与被爱的自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在欲望与病魔中挣扎,但最终还是被艾滋病的魔抓牢牢抓住,一个个走向死亡,这让人非常心痛。

这本书整体来说非常不错,包括作者在书中设置了许多意象,如白麋鹿、印在玻璃上的手印、在玻璃上书写名字等等,都非常贴切并耐人寻味。唯一想要吐槽的是,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插叙,反复闪回,怎么说呢,我觉得适当的闪回是好的,但是多了以后,故事经常被打断,总感觉别扭,而且作者闪回的片段经常重复,时间上也有些混乱。比如说,作者讲到拉斯穆斯已经死了,突然闪回到他和本杰明刚认识的时候,然后又闪回到拉斯穆斯病危,然后又死了,然后又闪回到两人的小时候,然后又病危,又死了……这样反反复复,感觉非常奇怪。相比较而言,在电视剧改编的版本里,这方面的处理就好得多。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二):我们永远被自己以及人类的软弱所伤

这套书看的我数度落泪,哭成狗。

书里的一切人物,故事,情感都太真实而残忍,这一群不断的寻找自己探索自己情感的年轻人,个个死的这么惨,不知是被命运惩罚还是被歧视惩罚。同性恋这一饱受歧视和忽视的群体,在全球的大多数地方,依然弱势,发不出任何声音,被假装不存在,永远被傲慢和偏见所伤。

配合当下流行的耽美文化不由得让人感到有些讽刺,耽美剧的神仙爱情让人嗑生嗑死,但是有几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受同性恋呢?网上最常见的评论就是我不在意你是不是同性恋,但你不能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你不能出现在我的身边,我孩子的学校里,我的朋友圈里,我的视野里,你不能宣传你们的状况,你们想要的权益,你们只能无声无息的存在,夹起尾巴做人,做好自己的伪装,假装全世界都是异性恋,这种观点是接受的观点吗?这还不是歧视吗?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同性恋群体依然是二等公民,甚至不是公民。

关于性少数群体的存在,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似乎如鲠在喉,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否定他们,消灭他们,就像书中的白麋鹿,很美,但是要被消灭,不是因为有威胁,不是因为不能繁衍,而仅仅是因为不同,作为他者存在的性少数群体,让大多数人心生茫然厌恶甚至恐惧,甚至自从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这群人就不在是一群人了,被他人忽视掉他们作为人的个性权利和情感,仅仅剩下“不同”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同”。

这种被群体排斥甚至想毁灭的状态让大多数性少数群体都是在迷茫痛苦中成长起来,终其一生都在努力的和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和解,甚至会有很多放荡出格的行为,不断的在一段段短暂的恋情中寻找慰藉,确认自我,这种行为并不光彩,但并不该死,书中有很多轻描淡写却非常残忍的片段,艾滋病刚刚被发现的初期,舆论称之为同性恋黑死病,称为上帝的惩罚,不少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对劣等群体的清除,这些段落读起来极其揪心,原来无论在哪什么文化背景中,“不同”就是原罪。

这种观点已经深入了我们所有人的文化基因,我们都如此抗拒性少数群体的存在,认为是反自然违背人类天性的,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在给与这些人重重一击,逼迫他们除了爱情一无所有,势必和家庭决裂,在社会上被边缘化,本杰明不能除以拉斯慕斯的葬礼,甚至二十年不能去他墓上送一束花,这一段过于真实,我甚至能感觉到拉斯慕斯的死可能让他父母松了一口气,他们叛逃的儿子被死亡送回了他们的身边,再也不会忤逆他们了,而上一秒还送给本杰明毛衣的萨莎说““我们再也不想见到你了,就这样。”哪怕本杰明放弃所有去陪伴恋人照顾他到最后,他依然什么也不是,是恋人法律上的陌生人。

书中种种,难成因果。美丽的生命因软弱所伤,很快凋零,我们任何人都难辞其咎。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三):我活过了

一些感想(写的并不全面与详尽,有误之处还请指出,感谢)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爱情小说们不如说这是一部同性恋平权战斗小说。他们勇敢,无畏,直面自己,并且告诉更多的人。“告诉我们你是谁”‘我们不能永远待在柜子里“。他们用尽一生来与整个世界反抗,直到死亡。本杰明、拉斯穆斯、保罗、班特、莱恩、拉许欧克、塞尔波七个少年因为同样的属性而聚在一起,因为同样的信仰而奋斗。 本杰明和拉斯穆斯的爱情是一场悲剧,可是尽管结果悲剧,他们的相遇和陪伴又是那么浪漫。“我希望我的生命里,能爱上一个爱我的人”于是他找到了拉斯穆斯。从本杰明握住拉斯穆斯的手开始,他们的一生就紧紧融合在一起。本杰明的父母都是耶和华的见证人,他从小在教会长大,从他还在婴儿车里时,就跟着母亲进行传教。直到长大,并且在教会的工作得到了前辈们的一致认可。他的性向,他与拉斯穆斯的爱情都与他的家庭,他的信仰不同。他背弃了他的一切去爱拉斯穆斯。当他的父母用鲜花和蛋糕为他举行葬礼时,他还是颤抖。从此之后,他只有拉斯穆斯了。相对于本杰明,拉斯穆斯显得更加叛逆。拉斯穆斯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的父母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婴儿,这种无微不至的呵护事实上给了拉斯穆斯很大的压力,他就像茧里的虫,渴望从里面挣脱出来,于是他来到了斯德哥尔摩。开始他放纵的生活。他的父母爱他,因为爱他,可以放任他拥有同性爱人。但是他们从来不肯认可这个现实,从来不去接受本杰明。他们在拜访本杰明和拉斯穆斯的时候,母亲莎拉看到家务是本杰明在做,就想到本杰明是这段爱情中女性的一方。但同性间的爱情是不应该被粗浅的雨异性恋间男女性别作比较的。他们从来不认可同性的爱情。拉斯穆斯死后,他们甚至违背了拉斯穆斯想要的葬礼的安排,直接把他接回家。这场葬礼只有他的家人在场,没有本杰明。他甚至无法出席他爱人的葬礼。只是因为,他们要隐瞒这是事实——拉斯穆斯是同性恋,而本杰明的在场,实在是太奇怪了,他们无法解释。 在拉斯穆斯生命的最后,本杰明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世俗无法分开我们,舆论无法分开我们、疾病无法分开我们,唯有死亡,那是我们逃不开的宿命。拉斯穆斯去世那刻,本杰明想“你再也不痛了,这样,我也不会痛了。” 余生几十年里,本杰明从未遇到过任何人,或许,在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个“我爱的人爱我”的人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一人足矣。 同样,拉许欧克和塞尔波的爱情最终也以拉许欧克的死亡结尾。与其他人不同,拉许欧克从没怀疑过自己的性向,也可以说,他从来不清楚自己的性向。他是隐藏在平静海面下尖锐的岛礁,只等地壳变化或者海水退去,一切就会毫无遮掩的显示出来。在他20岁之前,他仿佛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他订了婚,和妻子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园的花丛里,看到两个耸动的男人。他似乎受到了惊吓,但是神秘的欲望却一直叫他去探寻。他的20年里,从没被真正的爱过,也从没真正的爱过什么人。所以他会说“寂寞的人,渴望被爱。”我们都是隐藏在大海下,孤独的岛礁。直到他遇到塞尔波,或许他的人生到这时候,才停止等待。但生命尽头在即,他依然保持快乐,保持乐观,他说要穿着那套阿玛尼西装进棺材,他制定好自己的葬礼,他还是笑着接待来给他过生日的朋友。除此之外,也不会有别的了。他们都知道,这个坐在轮椅上,笑着对它们说话的人,马上就不在人世了。 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伴侣实属不易,在同性恋间更是少之又少。这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运气了。本杰明和拉斯穆斯已经拉许欧克和塞尔波算是好运,但莱恩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他是一个胆小又纯情的男孩。他从小镇来到斯德哥尔摩,把遇到的每一人度当做是一生挚爱,但所有人都从没把与他的关系当做恋爱关系,他们只是肉体关系。于是一次又一次,莱恩处于失恋当中。最终放弃了对爱情的追寻,开始放纵自己,反正,也不会找到一个爱自己的人。我想这或许是大部分耽于肉欲的人的想法。一开始也都是抱着被接受,被认可,被爱的心,但最终只能遍体鳞伤,千疮百孔。莱恩是第一批死于艾滋病的男同性恋,他又罹患了卡波西肉瘤,他的死亡漫长且痛苦。但在他死后,只能被打上遭人厌恶的标签,“恶心的男同性恋者”“死有余辜”除了他的朋友,没人记得那个怯懦胆小害羞又单纯的男孩,莱恩。 还有死的壮烈的年轻演员,班特。他已经在演艺界去的成就,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未来的明星。但很不幸,他的艾滋病检验结果为阳性。明明一切追寻的近在眼前,他却毫不犹豫的用一根电线绕上自己的脖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为了不让自己的猫打扰自己,他还将猫放到了门外。他被导演看中。跟着他来到大城市,然后与导演不欢而散,走进同志群体中,然后他开始用自己的肉体交换他需要的资源。是谁在利用谁呢?谁也说不清。“他的梦想很简单:他渴望被爱,渴望被追求、被崇拜。”只是这样简单的梦想,却永远不能实现。这个社会中,被爱的几率真的太小太小了。 在这些人中,我认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是那位老油条,保罗。我个人十分欣赏他。他从来不把自己i是同性恋这件事隐藏起来,他始终坚持在平权运动的第一线。他大声告诉大家自由,只属于勇于争取的人。”只要我们还安静,任命的待在衣柜里,就永远无法赢得权利。……我们挺身而出,就是要对抗一切谎言、流言与恶意的扭曲。……我们挺身而出,就是要说出关于同性恋者的真相,只因我们已彻底厌倦保持沉默。……我就是要说出真相。我更希望,你们也能挺身而出,说出真相!你们一定要出柜!出柜吧!勇敢地在你们的父母、家人面前出柜吧!“他或许是打中人为的那种过度反应的人——从不把这件事隐藏起来,甚至可以用它来开玩笑。他将自己的公寓起名为“公鸡”公寓,并且担任其“妈妈”的职责,照顾起那些出来斯德哥尔摩的菜鸟们。六个少年也正是因为这样聚集在一起。他大喇喇的挑战着这个社会,决绝地将社会的黑布撕开一条口子,让同性恋者站出来,站到太阳底下。我认为他是过得最潇洒的人,他真正的做了他自己。死前他交给本杰明一张纸,那是他为自己写的讣闻,他从不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即使是死后的事。而那张讣闻上写的也十分简单,仅有四个字。“我活过了” 是的,我活过了。我活出了我自己,我不再是遮遮掩掩的同性恋。我大声说出了我是谁,我就是同性恋。不崇高也不卑微。我和你们一样,我同样拥有一切生而为人的权利。他规划了他的葬礼,葬礼上,主持人也同样说出了真相:保罗是同性恋者,他并非死于癌症,而是由于艾滋病发导致免疫系统缺陷,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有从别的地方过来的人,他们不认识保罗,只知道史蒂芬。可是有什么区别呢。保罗、史蒂芬,只是一个想要做自己的人罢了。 “自由,只属于勇于争取的人。”他们为了自由,为了光明,为了平等,不断抗争,一次又一次游行,宣传。这是一部战斗的篇章,每个人都是战士。 性向没有罪,爱情没有罪,错的是这个社会。整个社会都再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同性恋者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会遭到歧视,死后,人们害怕病毒的感染,就把他们装到黑色垃圾袋里,像垃圾一样处理掉。没有任何关于人的尊严。尽管人人都知道,尸体无法传播病毒。

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 文章中作者的叙述一段一段,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段穿梭,但并没有让人感到割裂感,反而异常流畅,用这种方式串联起了所有人,串联起了每个人的幼年与现在,一切都有了因果。在这种叙事下,你很轻易就可以把自己带到当中,感受他们的挣扎与痛苦,罪恶与沉沦。 “人类的爱情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很暴力而充满激情,也可以很沉静而无私无我。爱情可以欢欣鼓舞,也可以充满悲剧性。爱情可以是苦楚与受难,可以使卑微而渺小的,更可以有点荒谬。但是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件事:爱情永远不可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