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穿过悲伤的河流》读后感精选

《穿过悲伤的河流》读后感精选

《穿过悲伤的河流》是一本由[美]卡罗尔·史密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过悲伤的河流》读后感(一):差点被书名耽误的纪实文学

初读这本书时被译者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震惊到。对作者卡罗尔失去孩子的痛苦竟让书前的我也感受到了四肢百骸传来的阵痛,仿佛蜷缩在安全屋里的那个撕裂的人是我。

当我读到早衰症儿童塞思的故事时,又被孩子眼中的世界观震惊到。

卡罗尔想通过塞思的回答了解已逝儿子在濒临死亡的那段时间对“死亡”的看法,又害怕问及塞思关于“死亡”的话题,怕看到的是痛苦、是绝望。

但塞思的回答,让卡罗尔看到了自己从未想过的一面。

塞思说他在天堂会有一间无重力房子,会养很多小动物,会有很多新奇的小玩意(记不清详细内容了,但充满了新奇)。

卡罗尔问塞思今年的生日愿望是什么,塞思回答:“我希望下个生日快点到。”

这个篇章让我看的内心震动。孩子眼中的每一天都是馈赠,是期待,他们不惧怕死亡也不害怕失去,只是单纯的期待着明天会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而作为成年人的我,在步入社会后日渐麻木,挣钱成了第一要义,每天想着攒钱,想着如何给自己安全感,却从未想过如何享受当下,体验当下,体验生活。

之前我对孩子的印象是刻板的,觉得他们是吵闹的 无知的,但读完塞思的故事我才明白,无知的是我,我虽然安静,但已没有灵魂,我惧怕死亡,惧怕失去,惧怕生活。孩子吵闹,但他们每天都在期待新生,期待明天,他们不害怕死亡,也不害怕失去,只享受自己当下的生活和快乐。

《穿过悲伤的河流》读后感(二):别怕,你还有我

对于生命的消逝,我的悲伤不曾消减半分,很多时候,平静的自己,让我认为我是一个没有情感的无情人,当我再次看到《穿过悲伤的河流》时,原来我的悲伤依旧存在,只不过在生活中鲜少想起,当再次翻开时,那曾经的一切涌现在脑海中。

我也曾面对亲近人的消亡,那时也只能看着母亲对着那黑黑的一个长方形哭泣不止,那是母亲的悲痛几乎占据了她整个身体。直到现在,在清明时候,也依旧会如此。

我总是认为过去的也该过去,对于母亲这样伤身伤心的做法有时感到难过,却有时却感到愤怒,觉得她不够爱惜自己的身体。直到现在看到《穿过悲伤的河流》,我才明白,丧子之痛,不是一两年就能缓解的。我只不过是个无情的小人罢了。我没有资格对母亲的情感指手画脚。

书中的作者,8年过去,再次提起儿子,依旧会伤心痛怀。只能在工作中,尽量减少自己的痛苦。但是这无法控制的情感,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从未离去。

他在新闻处工作,面对到的工作正好是关于早衰儿童的报道,这无疑会给她带来各种关于儿子的回忆,正是因为关于早衰儿童的事件,让她得到了心灵上的救赎。

不健全的孩子,却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都不会把自己的缺陷摆在台面上,他们都是拥有善良,童真的人。在自然力量面前他们选择了自己。

是呀,早衰的儿童尚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那我们也不必对逝去生命的执着。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用快乐的力量去削弱悲伤的痛苦。作者把对儿子的一切想念都寄托在赛思上,把所有的来不及的都实现在赛思身上。是赛思填上了作者内心的裂口,这也是作者情绪由精神疲惫到抖擞的重要体现。

赛思只是众多中的一个。在面对所有的痛苦时,解救我的,是周围的人。作者要说的,也是如此。

说在【zui】后:我们总会面临伤感,但是,逃离不开的痛苦会在我与你的相处中慢慢变淡。也许目前的你依旧沉浸在曾经的过去中,也许你今天已经逃离过去,回到现在。不管如何,曾经的一切就让它过去吧。无法释怀的,就让这本书帮助你吧。

《穿过悲伤的河流》读后感(三):每一道伤疤,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带着它的希望

万万没想到,这次轮到福州了。疫情三年以来,以有福之州自居的福州,也开始一夜之间将方舱拔地而起。连续两周全员核酸,增长迅猛,居家状况还将持续……

11月2日政府连夜发通知,要求全市持续全员核酸,中小学生仍将居家线上学习,非必要不离榕。

除保障市民生活的基本设施,娱乐场所等暂停营业,取消堂食,公交地铁班次减少,即时封控阳性人流区域。

福州第一次面对一场硬仗。

这些年看多了各大城市防疫的紧张节奏,看得都麻木了,但在真的当疫情袭来,昔日的繁华都显得苍白。

人在生命面前,真的太渺小,生死一瞬间,半点不由人。

这个时候,我想到《穿过悲伤的河流》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们需要通过生命的故事来认识自己,来见证自我,哪怕有些故事要穷尽一生才能说出口。

作者:卡罗尔·史密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西雅图分公司KUOW的记者兼编辑。她采访了许多经历伤痛之人的故事,并写成书,希望读到这些故事时,给比到大家珍惜人生的另一个角度。

01 束缚你的 是忘不掉的过去

面对小儿子的骤然离世,卡罗尔·史密斯试图利用繁重的工作远离悲伤,但每一次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唤起她对儿子痛苦的思念。

整本书,从头到尾都重复着那句:他出事的时候,我不在他身边。这是她怎么都忘不了的心痛。

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

“每个你无法释怀的今天,都将成为你耿耿于怀的昨天。”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过得不开心,就是因为记性太好。

小儿子去世的两年后,再次回到新闻编辑部的卡罗尔·史密斯,不论走到哪个角落,总能撞见过去的自己,哪怕她意识到自己必须掐断对小儿子的思念,才有可能好好工作。

善忘,才是治愈内心的最好解药。

要知道,忘烦是福,看开是路。人生没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比较,还有很多人更加不幸,比如早衰的那些孩子。

02 压抑你的,是敞不开的心扉

忙碌非但没有减轻史密斯的自责和内疚,反正让她的痛苦越发清晰,她和丈夫的关系也降至冰点,直到一条关于儿童早衰症的文章闯进她的眼帘。

通过记者的身份,史密斯发现很多人和她一样正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于是报道别人的故事,成了她对抗悲伤的武器。每一个故事都引导史密斯回到她自己。

她把故事写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在无法想象的损失之后如何生活。

很长一段时间,史密斯很抗拒他人的安慰,这让她很愤怒,想冲大家大吼:“你们根本不懂。”

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史密斯怎么都不能理解悲伤怎么能放在一起对比,怎么会与他们失去的狗狗猫猫一样呢?

直到有一天史密斯才醒悟,我们都在为失去同样的东西:陪伴、信任、爱而哀伤。

人们习惯将两种悲伤放在一起比较,以取得程度上的安慰,可痛苦有什么好争个高低的?

史密斯曾经执着于她所经历的丧子之痛,认为是世上最难以承受的。不愿去听别人失去了什么,结果只会更加孤独痛苦。

如果不试着理解别人的痛苦,别人又如何能理解自己的痛苦?好在因为工作原因,她采访了许多各种各样痛苦的人,她才明白:

倾听别人的痛苦,也是敞开心扉接受他们的关心。

只有正视痛苦,未来才显得那么的有希望。

03 正视痛苦,希望才会来临

躯体上的痛苦,可以用药来缓解。但心理上的恐惧,无法从外力打破。在医生的医药箱中,“希望”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药。没有哪个医生的药方上,可以直接开得出。

在采访罗斯时,医生对罗斯肚子里的孩子做了激素检测,直白的告诉她:腹中的胎儿只有不到百分5的机会活到足月,这让罗斯彻底崩溃。

随之而来的朋友气急败坏地将医生赶出病房,并怒斥:你不能这样对她,你不能剥夺她的希望。

我突然想到自己,我也曾失去过一个三岁的孩子,每当我和周围人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们总会找机会避开,熟不知,我多么希望能够有机会像讨论一道数学题一样,就事论事。

不论现状如何,我在说眼下的事情,我希望大家彼此都是能正视这个事实,哪怕它带来的是伤痛,如果连正视的机会都不能,又如果能回归正常的生活呢?

处理得好的痛苦,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新的开始;处理得不好的痛苦是与世隔绝,不与他人来往,回避话题,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不允许自己体验任何美好。

勇敢,意味着不管前一步走得多痛苦,都要用力地迈出下一步,这种感觉,就像重生一样;而重生,才会有希望。

写在最后

史密斯在第六篇章有开场写道:失去最要的人之后,最难的是再次微笑,再次享受生活,再次去爱别人。

我们不必因快乐而内疚,快乐更不是对失去之人的背叛。失去与希望,痛苦与慈悲,哀伤与快乐,都是可以共存的,也是必须共存的。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修补:修补破碎的梦想,破碎的诺言。尽你可能修补你能修补的一切。

当你勇敢向前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还是生活,日子还是日子,而你已经跨越痛苦,完成成长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