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宫艺术史读后感100字

故宫艺术史读后感100字

《故宫艺术史》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艺术史》读后感(一):遇见远古初民,感受美与温度

某个时候突然想,人到某个年龄阶段,需要有一种寻根问祖的自觉。不只是通过万里行走身体力行的方式,更是精神层面的无限靠拢。去寻找我们作为人类的真正来源,发现给过我们以滋养与底气的真正遗产,了解我们的精神如何被结构成现在的样貌。循着这条来时路以回溯。

现代人越来越彷徨焦虑,根本原因也许是对作为人的自己一无所知。对历史,对我们在一段时间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一无所知。不了解过去,人如同立于茫茫荒野之中,很难为自己找到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而对通往未来的路如何迈出新的一步,亦是毫无头绪且没有底气。

中华几千年文明,硕果璀璨可谓浩渺。千头万绪中,这场漫长且体量庞大的多卷本历史讲述计划如何开头,显然颇费功夫,实非易事。但祝勇找到了一种诗意而美丽的方式,又因成竹在胸而颇显游刃有余。通过一件件故宫珍宝藏品,以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走进历史,解读历史。如同将闪烁于历史长夜之中的点点明星逐一连接贯通,在纷繁芜杂之中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人可以循着这条温情美丽的线索,逐步回溯,重温。并温故而知新。

我喜欢祝勇对历史的书写从来不是流于简单的年代史实罗列。他擅长以一种属于小说家的细腻,敏锐与感性,及斑斓的想象力,去生动还原每一个历史现场。阅读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给我一种格外明显的电影感。且毫无疑问是一部尤为讲究剪辑与场面调度的电影。不同文明中的两个人在他的文字中会偶然邂逅,不同年代间的两个人亦可因意气相投而把酒共话,秉烛夜谈。一个又一个被想象力还原的历史场景,在精确且有美感的文字中紧密衔接。而这种想象并非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想象,这种想象是基于海量史料调查研究之后的一种精准且更有温度与美感的艺术化重现。

正如在这本以“初民之美”为题目的新作之中,几千年前的历史亦在讲述瞬间变得栩栩如生,我们与远古初民及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之间仅隔一件陶器的距离。远隔如洪荒般的时空,顷刻之间亦成一步之遥。一切变得可感可触。它不属于一种抽象的怀想,而具备了具象而熨帖的温度。

阅读中间,每每喜欢长时间凝视一件彩陶上细致描绘的纹路。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来说,这样的图案与形状也许远远不能达到精致唯美,甚至构思也略显粗简草率。但正是那种朴拙且粗线条的造型勾勒,却不能不让人感动。因为眼前之物不仅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才终于与现代人有缘相会,更是彼时先民对日常生活的诚实记录,代表了先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想象,对自然及神圣的信仰与敬畏。他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超越于物质层面,开始对精神层面的事物有了向往。而有趣且令人感动的是,这一点与现今的人们并无任何不同。

蜿蜒于千年陶器上的图案,蕴藏的是关于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秘密。当一个人的目光沿着不曾被时间所剥落,或战胜了时间侵蚀的线条,徐徐延展,几乎分明可以感觉到眼前恍惚如有先民的双手在上下左右轻轻挥舞。他们将对生活,世界与宇宙的一切认知与想象,虔诚凝铸于手中的陶土与颜料。不经意间,如同树梢突然滴落一滴松脂将阳光下的一只美丽昆虫笼罩,经历亘古的岁月,终在寂静中凝定成为一枚瑰丽透明的琥珀。时间停滞了,那刹那间的璀璨于是一直保持了它的鲜活。千年之后的人们隔着一面博物馆的巨幅玻璃,在观看一件陶器的时候,感觉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温度,其神圣与神秘的力量不知不觉蔓延于周身。

所谓文化自信,不了解古人及其他们往昔的生活方式,不了解先民的智慧与其遗留下来的遗产宝藏,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句空话。作为中国人将无法真正找回身份认同。藉由远古初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人所体会到的是融化于其中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读初民之美,时间动辄以千年为单位来计算,实在让人感觉人之轻微渺小,似乎一切的经营建设在时间的无情面前都不过是徒劳。某个时候不能不让人产生虚无之感。可是当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陶器,凝视上面美丽的花纹图案,却又不能不被顷刻之间注入一股温情的动力。那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努力生活过的象征。当时间的尺度被无尽拉远,初民变成了高山脚下如蚂蚁般存在的微小黑点。而历史的每一次推进,文明的每一点积累,都离不开他们以其勤劳与智慧的双手,去发掘,探索与建设。

读这本书,是获得一种艺术欣赏的角度与方式,更是了解过去,了解现在与未来。了解远古初民,更是了解自我,了解人类共同的智慧,情感,与命运,了解我们未来的去向。

(公众号同步更新:拾粒)

《故宫艺术史》读后感(二):走进故宫,走开故宫文物,走进故宫文物艺术史,了解先民艺术特色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顶级的博物院之一,收集了186万件(套)的文物,而这些文物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历史,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从这些资料之中,不同的专家可以发掘出不同的内涵,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这样四个头衔可以让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家保证了他文笔的优美,可以用文字精准的表达他所要表现的内容。纪录片导演,让他可以与受众接触更为紧密,知道什么是受众需要的,知道怎样以最佳的方式把他要传达的内容传达给受众。艺术学博士,让他对于艺术有着自身的理解,在艺术领域能够有所作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更是让他可以接触到大量故宫文物,并对于这些文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所以现在我们就看到了祝勇的这一套《故宫艺术史》,让我们可以从一位作家所写的关于故宫文物的过往之中了解来自于些文物的艺术之美。文物毕竟是贯穿历史的物质载体,因此对于文物的历史叙述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这套书也必然有着历史的沧桑感、艺术的精美感,加上文字的优美、学者的严谨,是我们了解中国文物、了解故宫、了解历史、了解文物艺术之美必不可少的读物。

而现在我所阅读到的这一本《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就是把我们带入中国历史早期,通过了解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的史前文物,感受中国古代先民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文物更多是来自于距今4000年以前,虽然对于他们的记载缺少文字支撑,而且它们更朴素、更原始,但这些都不能剥夺它们历史和美学的价值,可以说每一件文物都必然代表着中国文明的一个部分。

就比如在先民的陶器中经常出现的蛇纹、鸟纹、蛙纹,其实都有着各种象征意义,也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也有着实际上的意义,它们很多都是生殖崇拜的一部分,每一件故宫文物的背后都可以发掘出很多极具内涵的知识。

而这本书中更是有着大量精美的图片,让我们可以直接和这些文物近距离接触,这是我们了解艺术史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能够看到最真切的实物形象,才更能欣赏艺术之美,而这些高清图片就承担着这一任务。

这本书是美的,无论是书籍本身还是书中的内容?抑或故宫文物都是美的。那么我们就跟随着这样一本设计精良,代表了美本身的《故宫艺术史》走进故宫文物,走进欣赏美的世界。

《故宫艺术史》读后感(三):读懂这本书,30年老故宫导游也直夸我内行!

以故宫馆藏文物为原点,铺展开去讲述洋洋洒洒万余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史前文明伊始,一路传承,至今不绝。

也许是我们跑得太远、太快,以至于已很难意识到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其实都与曾经有着千丝万缕的链接,无论是起居日常还是意识形态,上述起源,其实都能在先民处找到出处与痕迹,而这本书就从一件件先民遗留下来的文物出发,带我们去追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源头之根,在那分条缕析的脉络中,窥见中华文化最初的血脉悸动。

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有野心的,希望以故宫文物为原点,铺展出一卷涉及华夏文明亿万年的文化起源发展史卷,而这本《初民之美》从上古世界的神话时代开始,带我们研究神农女娲、尧舜大禹这些神话人物背后,真实的鲜活的源起,一起领略黄河流域众多遗迹背后的文明追索,沿着黄河曲曲折折的支脉,从一片片出土的陶土碎片里去拼凑起古老祖先最初与艺术的握手,甚至从一件件不起眼的彩绘中读懂先民的喜怒哀乐。

印象深刻的是鱼脸纹盆,如果不说,谁又能想象得到制作如此精良、绘制如此精美的陶盆竟是父母做给孩子的“小棺材”呢?当年幼的幼童死去,父母就会将他们放在这样的陶盆中,安葬在自家的房子附近,那鱼形的图案,象征着最初的繁衍、思念与轮回。

但并不是所有器物我们都能研究出用途,例如有一种尖底双环耳陶罐,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那是古人的打水神器,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个陶罐的设计并不符合物理力学原理,用它打水不仅根本打不到水,打满还会洒出,这种器物的用途至今成迷,却是我们先祖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器物。

这本《初民之美》写尽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的先民艺术,在初探青铜时代时戛然而止,而人类文明最精彩的部分即从青铜时代开始了向文明大踏步迈进的飞跃,真的很期待接下来的作品。

读完这本书不仅能对故宫的文物如数家珍,更能推演出中华文明最初的发展脉络,很多知识点是连故宫30年经验的老导游都未必知道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