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路上读后感摘抄

在路上读后感摘抄

《在路上》是一本由[美] 杰克·凯鲁亚克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路上》读后感(一):可以理解但很难认同

作者此书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萨尔和迪恩等横穿美国大陆的故事。凭借着对前方的无限向往,他们一次次打破生活的平静,义无反顾的踏上去远方的路。一路上他们做着离经叛道的事情,但他们追逐,享受这一切的一切。

作者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东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苦闷的社会环境无从宣泄,只能放浪形骸。中西文化虽有差别,但人性终究类似。中西文化有显著的不同,故事的寓意可以理解到但个人感觉很难认同。

《在路上》读后感(二):人类永远在追寻自我!

诚如作者后记所言——真!读完以后给人一种心疼的真实。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如此真实地袒露,不加粉饰,不故作文人的深沉。我看到的又像是一个叛逆期年轻人对世界的看法,却又是全人类最内心深处最亲近亲切的所思所想。尤其是文章结尾萨尔不得不妥协抛下迪恩和体面的绅士去看体面的演奏会,一边不舍地看着迪恩离去,似乎终于向生活妥协,内心又始终向往曾经在路上东奔西窜的自由,寻找那个"它"的过程。最后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想起迪恩,却无能为力。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有人面对生活时的不得不和迷茫吗。这就是普罗大众在人生长河里不断追寻自我的过程。

《在路上》读后感(三):垮掉的一代

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体,两三百年就把其他国家千年的进程走完,从一个蛮荒之地变为世界的中心。多种族的融合,自由的向往,使之成为人才高地,也因为崇尚自由,造就了各种文化题材。自由过度就是混乱,在大萧条过后。整个美国陷入一种癫狂的状态。海明威定义的迷惘一代到垮掉一代。性自由。毒品围绕着整个美国,整个社会陷入癫狂。这时候的文学题材也是自由奔放。《在路上》是垮掉一代得代表作,作者凯鲁亚克和迪安两个放荡不羁的青年,在穷困潦倒,失去生活的方向的时候,奔向远方,几次从东西跨越。只有在路上他们是安全的,只有在路上他们才知道自我自由是什么。他们的哲学是性才是神圣的,毒品是解决一切的良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也是通过毒品的催化下,两三周就把这部神作写完,也是只有美国这个国家的特定时期造就的文学形式。这篇小说充满着离经叛道,对当下世界也充满着敌意。一切一切的束缚对他们来说都是狗屁,而他们崇尚的就是那种自由。最后他们找回了信仰,找回了他们的家,但我还怀念那个迪安。本书非常难翻译,没有那种环境生活下的学者是体会不到的。学院派还是比较喜欢把此书翻得文艺些,通俗些,一些灵魂的Beats都丢失了。这个也要有一个酒鬼,开着走去美国东西部一口气走一次。才有可能体会其中的意味。

《在路上》读后感(四):不是我的菜

一直很喜欢“在路上”这种纪实文学

读过不少或徒步或骑行或自驾或搭车旅行的书

但这本,我确实无法get到它的好

无论是小说叙述者跳跃的思维

还是缺乏逻辑的说话方式

都让我沉不下去,很跳脱

只能说,囫囵吞枣般勉强地翻完了它

译后记中引了一位美国评论家的话:

“阅读这样的文字几乎让人觉得局促不安,

就像闯进了一个藏满弱点的私密空间。”

作者写作此书用了三周

译者陈杰翻译此书历时一年半

原本只想评价两颗星

但最后打了三颗星

是因为译者要和这样的文本厮磨

不易呀

《在路上》读后感(五):一些个人感想

从最初在《公路之歌》的歌词中了解到凯鲁亚克的名字,到那时以至今日对“在路上”这种状态的渴望,从“了解到书的原稿近乎草稿且严重缺乏断句”被劝退,到几天前看到纪念凯鲁亚克诞辰100周年的线上共读推广,最终决定对一读这部被称为“垮掉派《圣经》”的作品。虽然距凯鲁亚克的故事的发生已过七十余年,但是我想不论多久,身在何方,永远会有人怀着渴望上路的心。于个人而言,那样的心绪大概是随翻开卡佛的短篇集却看到昆德拉的话时被点燃的,毕竟,人只活一次,认识到这一点对自身来说实在很重要。

说到“在路上”或是对“出发上路”的向往,这并不关乎某个目的地,而是一种纯粹的心情,读到这些文字时难免会回想起刚上大学不久时骑车在郊区闲逛时冒出的一个想法:希望路一直延伸没有尽头,希望自己能不知疲倦地走下去无需折返,正仿佛萨尔帕拉迪塞的不断启程,没有特定的目标,也并无仔细的思考谋划,仅是一种心情,想要率性而为。除“渴望上路的心情”以外,《在路上》还有一处让个人感到无比亲切的——即告别的环节。一路上,总是不断地有人上车又有人下车,总是在不断地结交新的朋友再告别,而在这些人中,有些会在今后重逢,但在那之前,一起在路上的人在离别时,难免要做好这是最后一面的准备,想起自己在环青海湖最后一天时,面对一起走完这段路即将启程去当兵的朋友,那样不舍的心情——哪怕是认识只有5天。关于“在路上”发生的,除去那些开心的或不如意的,抑或暂不及书中所述的落魄外,还有对同行者的,太多的“保持联系”想说,但当旅程结束,人总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直到下一次踏上旅程。我们成不了迪恩莫里亚蒂,这不是幸运,但想来也非遗憾。最后摘抄一下书的最后一部分,太喜欢了。

“当太阳西沉,我坐在颓败的河堤码头,遥望新泽西那头的万里长天,仿佛看到雄浑原始的美国大地正在以不可思议的宏伟之势朝着西海岸翻涌而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绵延无尽的道路和追逐梦想的人们,我知道此刻在艾奥瓦州一定有哭泣的孩童,因为那是一块孩子们可以自由哭泣的土地,但今夜不会有群星闪耀,你难道不知道上帝就是小熊维尼?只有低垂的黄昏之星把点点微光洒落在大草原上,很快,无边的夜幕就会彻底降下,它将抚慰大地,笼罩所有河流山川,也会将最遥远的海岸拥入怀抱——可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以后将会怎样,除了孤苦伶仃地老去,我想起了迪恩莫里亚蒂,我甚至想起了我们从未找到的老迪恩莫里亚蒂,我想起了迪恩莫里亚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