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丈量世界》读后感1000字

《丈量世界》读后感1000字

《丈量世界》是一本由[英] 萨拉 • 巴克斯特(Sarah Baxter)著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0元,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丈量世界》读后感(一):送给孩子十分之理想

哇,全本铜版纸四百页,很厚重的一本书,对得起价格了。乘着火车观光世界,十分的诗意。

有趣的是硬质的树皮还罩了一层透明塑料,没有见识的我忽然觉得很高大上啊哈哈哈。

以火车线路为切入点,呈现丰富的地理、人文信息,这种安排很吸引人。看着鲜靓的照片,文字读起来也更有趣味了,引人无限遐想啊。不爱出门旅游的我也有点想旅游了。

过年送给家里的孩子,非常地喜欢。真的,个人感觉是特别好的送给孩子的书(逼孩子读全是字的书,真的得随缘啊)。

不多说了,拍几张照片最直观了。

《丈量世界》读后感(二):5条史诗级铁路旅游路线,总有1条会直达你心灵深处

乘坐火车,无疑是最好的旅行方式。

步行或者骑行,不仅速度太慢,身体太累,而且容易毁容,比如很多人向往的川藏线骑行路,其实就是一段毁容路,所有的玉树临风、闭月羞花,都败给了无情的风吹与日晒。

自驾,虽然速度有大幅度提高,体力消耗也少了许多,但即使行驶在如画风景中,也无法分心观赏,而要专注于公路路况、手机导航,以及沿路的红绿灯和摄像头,否则就可能罚款或扣分。

飞机,是速度最快的旅行方式,只是速度太快,而且飞得太高,即使经过了千山万水,却也看不到任何风景。

因此,比较来说,乘坐火车,绝对是旅行最好的方式。就好像萨拉·巴克斯特在《丈量世界》中所说,火车提供了一种不费力就能近距离观景的出行方式,不用动脑筋也不用消耗体力,好比坐在台下享受车外滚动播放的电影画面。

萨拉·巴克斯特,是一位英国作家,她专注于旅游写作,为很多杂志和出版公司写过大量旅行文章,她的《丈量世界》一书,罗列了全世界500条经典铁路路线,并配有大量的彩图和路线图,好像一份摆在旅游者面前的精美菜单,让读者未闻其味,便已垂涎欲滴。

参考500条经典铁路路线,我精选了其中5条自认为史诗级的路线,排序如下:

这条路线是纳米比亚的一条铁路路线,从纳米比亚的首都温得尔克出发,经过奥卡汉贾等城市,最后到达纳米比亚在大西洋上的港口城市——斯瓦科普蒙德,全长380公里,用时大约19小时。

在这条路线上,最美的景色,自然就是沙漠。纳米比亚境内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而且,它是世界上唯一的沿海沙漠。

萨拉·巴克斯特在《丈量世界》中,对于这段沙漠之旅有如下描述:在沙漠快车的行驶时段,恰好能观赏到壮丽的晚霞把玫瑰金色的辽阔纳米布沙漠笼罩在日落的余晖里。这里的星星仿佛也是世间最美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许,在沙漠快车中,所体会到的便是那种寥廓的诗意。

而且,这趟列车还是一趟旅游专线,时不时会沿途停下,让游客下车享受一下野外探险的乐趣,如果运气好,还会看到犀牛、大羚羊和鸵鸟等。

这条路线位于加拿大,从多伦多出发,经过温尼伯、埃德蒙顿等城市,最后到达温哥华,全长4466公里,用时大约5天。

这条路线穿越了加拿大地盾区和落基山脉。加拿大地盾,是北美洲板块最坚硬、最稳定的核心,是裸露在大地之上的地球地壳,有着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一些岩石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40亿年前。

在19世纪晚期修建这条铁路时,这些坚硬的岩石,成为了建设者们的重大挑战,加拿大诗人曾为此创作了一篇叙事诗,将加拿大地盾比作是龙,而铁路是打败龙的骑士。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打败龙的骑士,就包括了17000名中国铁路工人,为纪念这些中国铁路工人,当地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火车出发不久,便会经过。

当然,在4000多公里的旅途上,不仅能看到古老的加拿大地盾,还将看到一望无垠的针叶森铃,看到美丽的湖泊、河流,看到壮丽的高山、峡谷,以及沿路游荡的驼鹿和熊。

这条路线位于印度,从印度首都新德里出发,经格雅、贡达、阿格拉等地,最后回到新德里,全长2285公里,用时大约8天。

这条路线,是一场朝圣之旅,旅程所追随的就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或者我们更为熟悉的一个名字——如来。

通过这条路线,我们将经过佛教的四大圣地,即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揭罗。

蓝毗尼,是悉达多的出生地,被称为“佛祖的故乡”;菩提伽耶,是悉达多的得道处,他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鹿野苑,是悉达多的传道处,他成佛之后在附近第一次宣讲佛法;拘尸那揭罗,则是悉达多的圆寂地,传说他在这里涅槃重生。

另外,通过这条朝圣之旅,我们还将经过舍卫城,悉达多一生大部分的僧侣生活,曾在这里宣讲佛法。

最后,火车还会把我们送到阿格拉,虽然这座城市与佛教关系不大,但是,这里却有享誉世界的古迹,那就是泰姬陵。

当然,在旅途之中,我们不会看到真正的佛陀,也不会看到玄奥的神迹,然而,在追随乔达摩·悉达多人生之路的过程中,或许对我们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所启示。

公元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第一次环球旅行,用去了3年的时间,而麦哲伦自己并没有走完全程,在菲律宾死于部落冲突。

公元19世纪,一个故事广为流传,有人经过各种艰难险阻,用80天环游了地球一周。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新闻,而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

现在,环游地球已经可以轻松实现,如果乘坐飞机,只需要大约51个小时,而乘坐火车,则需要大约51天。

国外一家叫做“伟大铁路之旅”的旅游公司,推出了“世界环球之旅”服务,让游客在悠闲惬意之中,伴随着火车的汽笛,轻松穿越整个北半球,包括北美洲和欧亚大陆。

在旅途中,除了换乘几次飞机外,其它时间都是乘坐火车,并且所乘坐的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奢华、最知名的列车。

比如:穿越西伯利亚,乘坐的是沙皇奢华的黄金私人列车;从威尼斯去往巴黎,乘坐的则是具有漂亮车厢的辛普朗东方快车。

当然,这场旅行的售价也很高,大约25000英镑,折合人民币20多万。但是,虽然价格较高,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能够抽出两个月的时间,乘坐火车来一次环球旅行,也是人生一次不错的经历。

在《丈量世界》中,萨拉·巴克斯特用了一个词来形容青藏铁路,那就是“叹为观止”。

青藏铁路,对于所有人类来说,都是奇迹般的存在,它是世界最高的铁路,拥有世界上最高的火车站,全长1956公里,用时大约22小时。

沿着这条铁路,火车会从西宁驶出,经过青海湖,跨越昆仑山,跋涉过长江之源、可可西里,并翻越过铁路的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之后,一路下坡,直达拉萨。

穿行在雪山与峡谷之间,我们或许会感叹造物的神奇,然而,在这条奇迹般的铁路上,我们或许更应该感叹的,是人类自身的力量。

因为,青藏铁路所象征的,就是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在与大自然角逐过程中的一次胜利。

就像萨拉·巴克斯特在《丈量世界》中所评价的,青藏铁路已经征服了大自然。

以上是我基于个人主观意愿,所选择的5条史诗级路线。在《丈量世界》的500条经典铁路线路中,诸如此类的路线比比皆是,比如:穿越伊朗的“波斯之心”铁路、追随圣地亚哥朝圣之路的“跨坎塔布连山脉经典”号列车、穿过新马泰热带丛林的亚洲东方快车、横穿澳大利亚南部的“印度洋太平洋”号列车,等等等等。

所以,我所选择的5条史诗级路线,应该会有1条直通你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那么在萨拉·巴克斯特的《丈量世界》中,还有495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丈量世界》读后感(三):假期旅行去哪里?旅游攻略太难做?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任你选!

文/夏小忧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几年前,河南省实验中学老师顾少强凭借一封辞职信火爆网络,在那之后,不乏网友跟风辞职,只因“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比起日复一日的工作,未知的远方实在太有吸引力了,但我觉得,现在交通这么便利,倒也没必要非得辞职去旅行,提前做好旅游攻略、充分利用各种假期,完全可以既“看了世界”,又“保了饭碗”。

毕竟,裸辞一时爽,求职火葬场......

那么,大家外出旅游都要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呢?飞机?自驾?高铁?还是火车?

如果时间有限,那当然首选飞机;但如果时间不那么赶的话,我还是更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旅行不仅仅是到达目的地那么简单,在火车上,可以随意欣赏沿途的风景,还可以静静地阅读一本书、且不会被人打扰。

可以说,火车旅行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就像萨拉·巴克斯特在《丈量世界》一书中写的那样:“火车旅行保留了浪漫主义的情怀,这种情怀在现代生活已不多见”“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启一段美妙的火车旅行”“火车旅行,就是让我们在熙熙攘攘、色彩斑斓的街头穿梭,去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是不是很浪漫?很美好?很憧憬?

可惜眼下疫情时不时就会爆发,旅行一事还得暂时搁浅,渴望诗和远方的你、不妨先跟我走进这本《丈量世界: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中的世界史》(下面简称《丈量世界》),一起观赏一下这部时间旅行大电影吧。

本书一共提供了500条令人惊叹的铁路旅游线路,还贴心地配上了精美的插图,看完这本书,完全可以绘制出自己横贯大陆的行程。所以,无论你是旅游爱好者、铁路迷,还是历史爱好者,都切不可错过!

全书共分为6个章节,作者萨拉·巴克斯特以时间顺序和火车旅行的形式讲述故事,书中的情节就像火车旅行的方方面面,有出乎意料的转弯、跃进,也有蒸汽时代的诉说或史诗式的宏观叙述,还有那些濒临消失的或是已被遗忘的故事。

萨拉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户外活动发烧友,在成为作家前,她登上过乞力马扎罗山,与虎鲸一起浮潜过,还曾在双翼飞机的翅膀上行走过......

最终,她穿越了亚洲部分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这段经历促使她开始了写作生涯,陆续为各大出版公司旅行板块供稿,像《卫报》、《独立报》,还有《乡间漫步》等,对了,还有这本知识量满满的《丈量世界》。

一、乘上火车,去探寻人类最初的足迹

对现代人而言,火车这种交通方式实在太稀疏平常了,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最初的火车跟我们现代的火车有什么不同?这些火车又各自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呢?

其实,火车的历史,又何尝不是人类的历史?

铁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塑造了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战争提供了便利,有的时候,它甚至还成了种族屠杀的帮凶......当然,它也让世界变得更小,让距离不再是问题,让我们可以探索到更远的地方。

另外,火车还有点像时间机器,它好像具有某种超能力,轻而易举就能将我们带回过去,带往更遥远的时空,让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走进历史,去探寻人类最初的足迹。

提起青藏铁路,很多人大概都有所耳闻,知道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铁路的最高点,比世界上任何一条铁路都要高,但关于它的历史,又有多少人知道?

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路段有一大部分经过广袤、高耸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经过几千万年的板块运动,才造就了海拔如此之高的青藏高原,所以它的地壳厚度是普通地壳厚度的两倍。

而且这里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极大,同一天内,既能看到夏天的沙暴,又能遭遇冬天的冰雹,不仅如此,青藏高原上的永冻层还特别脆弱,气温波动不宜过大。这样的气候环境,对铁路的建设实在太具挑战性。

为了完成挑战,工程师们先在轨道底层的混凝土支柱上建造了高架轨道,又安装了地下管道供应氮来保持永冻层的冻结。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2006年,穿越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通车了。

这无疑是火车进化史上的巨大成功,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二、那些被战争摧毁的,铁路都记得

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每一场战争,都必然死伤无数,摧毁的建筑更是数不胜数,但总有人轻易将历史遗忘,全然不顾战争背后的屈辱、惋惜。而这一切,铁路都记得。

2000多年前,从阿拉伯半岛到黎凡特急需建造一条运输通道,因为这里是香料的必经之路,从也门和阿曼的乳香和没药都要途径这里,再运到地中海。除了运送香料,穆斯林朝圣者也急需缩短去往圣城麦加的时间。

在这里修建铁路也不容易,崎岖的悬崖,软塌的沙地、炎热的天气,还有当地部落的敌意,这些因素无一不是建设铁路过程中的巨大阻碍。

最令人无语的是,原先规划的火车车厢是木质的,结果......木质火车车厢陆续被当地人偷走了,偷去做什么?当作柴火给烧了!你说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

没办法,最后这木质车厢只好改成了铁质车厢,到1908年,这条取名汉志铁路的路线终于开通了,不过当时这条线路只修到了麦地那,后来一直计划延长线路,却被“一战”给耽误了,后来更是被摧毁了个彻底。

这段铁路从首次运行到废弃,前后不过十年光景,想来也是唏嘘。如今,残余的铁轨在沙漠中依旧隐约可见,可麦地那的老终点站却早已被改建成了汉志铁路博物馆,比物是人非更遗憾的,大概就是这种面目全非吧。

无论如何,这条历史悠久的铁路都真的难以恢复了,但愿总有人记得它,记得这条沿古代商贸线路而建的命运多舛的铁路,一如它铭记那段被摧毁的历史一般。

三、“地下铁路”:不是铁路,胜似铁路

以“铁路”命名就一定都是真正的铁路吗?并不一定,书中讲到的“地下铁路”就不是条真正的铁路,而之所以用“地下铁路”来命名,是因为这条路曾经是美国奴隶逃跑的秘道,用“铁路”命名太合适不过。

19世纪,美国北部各州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加拿大也是,于是,美国南部各州的奴隶便想尽办法逃往北部各州以及加拿大,“地下铁路”为他们的出逃提供了便利。

1830年到1865年,“地下铁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效仿真正的铁路运营方式,“地下铁路”也有许多“轨道线”,沿途同样设置了“车站”,用来帮出逃的奴隶藏身,这些奴隶就是“货物”,全部交由“列车长”引领,“代理人”协助,直到抵达“铁路终点站”,意味着终于获得自由。

在这些逃亡者中,有一个人必须拥有姓名,她就是哈莉特·塔布曼。

1849年,塔布曼和其他逃亡者一样,在夜里摸索前行。不一样的是,别人都是逃出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但塔布曼没有,相反,她为了帮助其他人逃离,多次冒着再次丧失自由的危险,伸出援手,拯救了许许多多的同胞于水深火热。

在马里兰州,为了运出去更多“货物”,塔布曼的地下铁路小径连接着无数个地点,其中就包括巴克敦村商店,据传,塔布曼曾在这里被人殴打,并落下了终身病痛,牺牲之大,让人泪目,更让人敬佩。

塔布曼曾自豪地说:“我开的车从未脱轨,也从未丢失过一名乘客。”的确,塔布曼的“地下铁路”不是铁路,却又胜似铁路,它运输了太多“乘客”,谁敢说它不是一条真正的铁路?

诚如萨拉所说,坐飞机很快,无奈风景有限;开车很方便,但要专注驾驶;徒步和骑行也不错,但体力和时间却是个问题.....

唯有火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费力气、就能近距离观景、丈量世界的出行方式。同时,火车还是一扇窗户,一扇一直敞开的窗户,让我们观看现在,也带我们回到从前。或许,这正是萨拉书写《丈量世界》的初衷也未可知。

《丈量世界》读后感(四):火车是一扇窗,带我们回到过去,也带我们去到现在

1905年,在排除了英、俄两国的重重阻挠之下,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工程是为克服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差而修建的青龙桥车站人字形铁路。

有关于修建京张铁路这段人字形铁路的过程,也被录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中:

如今,在京张铁路建造时隔110年之后,时速350公里的京张高铁通车,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2022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

相信很多80后还有着初中的时候语文课老师要求朗读背诵这一段课文的记忆。那时候已经是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了,当时的我们背诵这段课文的时候感叹着詹天佑克服困难修建铁路的事迹。

后来我收到了《丈量世界: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中的世界史》,关于铁路的记忆又被勾了起来,记忆里那些绿皮火车越来越少,每天上下班的时候路过地下桥看到比较多的是呼啸而过的高铁。当年每每遛弯都要去的天桥,也逐渐的变成了一个记忆力的标记,老天桥现在已经变成了地标,偶尔还能看到有打卡晒照片的朋友圈。

《丈量世界》介绍了全世界最著名的500条铁路,带你了解每条铁路线的历史地位和现状,自从人类开始借助外物力量来帮助自己之后,人们的生活就越来越日新月异了。从最早的骑马旅行到现在乘坐飞机、火车、汽车外出。距离在逐渐的被高速运转的交通工具缩短了。

这本书的作者萨拉.巴克斯特曾经穿越亚洲部分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她登上过乞力马扎罗山,也曾经和虎鲸一起浮潜,还曾经在机翼上行走。

萨拉为多家杂志和出版社写过旅行的文章,还参加了《孤独星球》的编写。 在《丈量世界》的书中,萨拉带给读者的是一场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旅程。萨拉说火车有点像时间机器,它有种穿越时空的能力,刹那间就能带我们回到过去。那时候旅行的概念还能新颖,听起来就让人兴奋,洋溢着机遇和浪漫。

小时候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个天桥,当地的人都知道这有一条从东南方向贯穿到西北方向的铁路,城市就是依傍着铁路建成的。

幼年的我跟着姥姥遛弯到那看看火车道那有没有远远开过来的火车,学着火车进站的笛声,那一趟趟绿皮的火车,在年幼的我心里面觉得特别好奇,它们从哪儿来,要到那儿去?

我第一次坐火车已经上高中了,当时从廊坊出发去北京,火车要一个小时,因为距离不是特别远,买的票还是无座票,中间要在万庄站和丰台站停靠几分钟,夏天的车厢里每一排都有小风扇,缓解炎热。

第二次坐火车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年后了,高铁缩短了乘车的时间,从发车到下车只要21分钟,我都没缓过神来,就听到广播提示已经到廊坊站了。

虽然出行可以选择开车,不过每次跟孩子说要出门的时候,她还是跟我说想坐高铁。要自己拿着车票进站,自己找对号的座位。而我也觉得火车比较快,在火车上可以活动,比起自己开车要方便多了,不用专注于驾驶,心情比较放松。

在《丈量世界》中,萨拉也介绍了京张铁路,她在文中写到“搭乘中国首条铁路去参观中国长城,铁路现在还能乘坐”

从北京北站出发到八达岭,共80分钟的行程。途中能看到居庸关风景区,再靠近一点看的话,长城的石墙就好像在树木丛生的山脊间蜿蜒前行。在八达岭火车站出发,有往返的巴士前往长城的游客中心。

新的京张高铁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新的铁路很好的解决了如何穿过长城的问题。中国在八达岭修建了世界上最大和埋置最深的火车站,站点位于地表下102米处。这条铁路建设过程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精准微损伤控制爆破技术,有效避免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国长城的不利影响。

萨拉说:尽管火车轨道的历史只能追溯到两个世纪前,它却能带我们去往更遥远的时空,因为通过车厢的窗户,我们就能看到历史。

青藏铁路的关键停靠点有:西宁、格尔木、唐古拉、拉萨

这条铁路海拔最高点是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比世界上任何一条铁路都要高。

火车从西宁出发,环绕一望无际的青海湖北岸线。工业城市格尔木周围环绕着更多的湖泊,铁路就建在城市智商的昆仑山脉之间。

在进入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之后又穿过长江的源头沱沱河,横穿可可西里大草原。在这里可以看到野牦牛、藏羚羊等200多种动物在这片草地上徜徉。

这条铁路的沿线由于天气多变,一天之中有夏天的沙暴,也有冬天的冰雹,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建铁路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从1984年可以乘车从西宁市到格尔木市,直到2006年才延伸到拉萨。

这条铁路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征服了大自然,在永冻层对温度变化很敏感的情况下,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工程师们在轨道底层的混凝土支柱上建造了高架轨道,还安装了地下管道供应液氮来保护永冻层的冻结。

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一首歌颂修建铁路的英雄们的《天路》登上了2005年的春晚。歌词还被收录进了小学的语文课本中。

在沙漠快车的行驶时段,恰好能观赏到专利的晚霞把玫瑰金色的辽阔纳米布沙漠笼罩在日落的余辉里。这里的星星仿佛也是世间最美的。

纳米比亚一大部分被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覆盖,在过去的5500万年间,纳米布常常是这样的干燥环境。

纳米比亚沙漠快车从首都温得和克市所在的高原地区出发,火车北行穿过高地,到达“纳米比亚的花园城”奥卡汉贾,在穿过纳米布的砾石平原和杏色沙地,最后停留在大西洋沿岸的斯瓦科普蒙德市。

这条沙漠专线穿过这个国家大概需要19个小时,它也是一趟旅游专线,火车是不是在沿线停留,方便旅客游玩。也许有机会看到犀牛、大羚羊和鸵鸟。

写在最后:

火车从未停下跟随时间的脚步。新的线路开放,老的线路关闭,遗弃的线路又重建,柴油替代了整齐,磁悬浮取代了车轮,蒸汽驱动又回来了。世界分分合合,听命于政治和人群,火车却是那扇一直敞开的窗户,让我们观看现在,也带我们回到从前。

从遥远的远古时代穿越到现代的时间机器,萨拉的《丈量世界》中还有更多的铁路之旅等着我们去探索。

《丈量世界》读后感(五):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到冰川快车,你还知道哪些铁路背后的故事

一、季羡林搭绿皮火车去俄罗斯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1934年清华毕业后,争取到了去德国留学的资格。

那时出门还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季羡林出发去德国,坐的是途径俄罗斯的绿皮火车。

列车从北京出发,横跨西伯利亚,环绕贝加尔湖,最终到达莫斯科的雅罗斯拉夫火车站。

这条线路至今还在运营,它全程8864公里,绕了地球五分之一圈,是世界上最长的火车线路之一。

整个旅程里,让季羡林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挤挤攘攘的硬座,和满车厢都是节衣缩食,携带干粮互相打气的学生;

而到了德国后,饱经炮火的紧张气氛,以及发奋图强的学习岁月,让季羡林得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历练,最终改变了他的一生。

多年后,季羡林因清华园日记意外走红,连带着他的《留德十年》回忆录也火了,书中关于那段六天六夜求学旅程的记录,激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不少人对这趟奇长的旅程跃跃欲试,想随着季老的脚步,看一圈列车沿路的风景打卡,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

从第一辆蒸汽火车的出现,再到如今高速子弹头的快速干线,各式各样的火车形式和线路,带人们去往了靠行走难以到达的远方。

旅行是一种移动,交通工具无疑是旅行中很重要的课题,有铁道迷千里跋涉,只为打卡一节经典车厢的疯狂举动,也有非此车无法继续旅途的情有独钟,更多时候,交通工具是游客融入当地生活最快捷的方式之一。

随着火车发展史的不断进化,这个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影响着人类旅行以外的生活,为人类经济和文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乘着火车吱吱嘎嘎地驶过峡谷,又或者风驰电掣般穿越城市,你会不会好奇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在世界各地的轨迹发展呢?

户外爱好者萨拉 • 巴克斯特,就对铁路历史非常感兴趣。她热爱户外活动,曾穿越亚洲部分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登上过乞力马扎罗山,与虎鲸一起浮潜,还曾在双翼飞机的翅膀上行走。

丰富的户外经历,让她写出了大量与徒步旅行有关的文章,发表在《卫报》《独立报》《乡间漫步》等。

这一次,她在新书《丈量世界: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中的世界史》中,整理了世界各地500条经典铁路线的历史和现状,在每条铁路线的地理细节与文化亮点之外,还夹杂着精美高清的插图。

从悠久古道到现代奇观,伴着书墨香气,读者可以在其间跳跃驰骋,跟着作者来一次快意的纸上铁路旅行。

"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不论你是喜爱户外活动、热衷出行的驴友,还是单纯对火车感兴趣的铁路迷,抑或是对世界文明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这本书都会在不同程度戳中你的期待,千万不要错过。

1.特色铁路促进了旅游业增长

在瑞士有一趟著名的“冰川快车”,它从恩嘎丁往返马特宏峰,连接了圣莫里茨和采尔马特两个著名的高山度假区,途中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和乡村,经过几十条隧道和上百座桥梁。

不到300公里的路程,火车要开7个半小时,时速只有30多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最慢的快车”。

一趟快车因为“慢”而闻名世界,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每年来体验这趟冰川快车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达到了25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就占了十分之一。

当然,这趟列车之所以慢,并不只是噱头,它一路要翻山越岭、穿洞跨桥,甚至还要爬上海拔2000米以上的隘口,不得不小心行驶。

除了慢,这趟冰川快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豪”,它被誉为世界十大顶级豪华列车之一。

列车外形火红,两侧是通透明亮的大玻璃,顶部是梯形,乘客可以最大限度饱览窗外美景,抬头也能看到蓝天白云。有需要还可以领免费的游览耳机讲解。

除了火车环境舒适,沿途美景也是一大亮点。列车沿途包含了瑞士所有的自然风光,游览路线途经65个车站,越过欧洲大陆的分水岭,行驶在阿尔卑斯的正中间。

除了阿尔卑斯山,一路上还能看到马特宏峰冰川天堂——众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雄伟山峰;还有被称为“瑞士大峡谷”的莱茵河谷,在高山森林间散落着多种色彩的湖泊;以及2008年,被纳入世界遗产的阿尔布拉线路(AlbulaLine)……

“聪明人乘坐瑞士火车”一度成为瑞士的对外宣传语,如果冬天去瑞士,不妨乘坐冰川快车,体验一下阿尔卑斯山的梦幻之旅。

2.铁路带来的文化效应

日常生活的使命必达,也让火车除了旅行考量,开始越来越多出现在了在众多人文活动里。

时尚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助理完成了老板关于拿到《哈利波特》最新版手稿的要求,并且装订好送去给放假的双胞胎姐妹,“她们已经在去往外婆家的火车上开始看了”。

说起《哈利波特》,作者罗琳更是让位于英国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声名远扬,“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将火车宣传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个车站是霍格沃茨特快列车的始发站,进入这个秘密站台,需要穿过9号站台和10号站台之间的分隔砖墙。

据说每年霍格沃茨开学日,都会有成群哈迷相聚国王十字车站,用各种方式纪念魔法学校开学。

在实际的国王十字车站,9号站台和10号站台附近有时会因游客和哈迷停下来拍照或是尝试推行李车穿墙而导致拥挤。

管理方为了满足《哈利·波特》迷的喜爱,在第九站台和第十站台之间真的设立了一个“9¾站台”的牌子,还打造了一辆只露出半截在墙外的手推车,车上还放着猫头鹰的笼子,甚至还有工作人员准备了霍格沃茨各个学院的围巾,让前来打卡的游客随意拍照到过瘾。

实际上,诞生了这一经典场景的国王十字车站,自有的人文背景同样不能小觑:它由刘易斯-丘比特所设计,被列为世界十大最美车站。

国王十字车站是伦敦最重要的地铁枢纽之一——不仅是伦敦六条地铁线路的换乘站,也是伦敦八大主要火车站之一。

之前为迎接2012伦敦奥运,国王十字车站还曾重新设计改造,JohnMcAslan为西大厅设计了一个跨度150米、覆盖整个半圆形西大厅的白色网格顶篷,这几乎是欧洲最大的单跨车站结构。

在日本关东地区以东,有一个地方叫铫(diào)子。铫子地处河流入海口,又是黑潮和千岛群岛洋流的交汇处,是日本首屈一指的重要渔港。

除了盛产海鲜,铫子还盛产一种东西,叫作湿仙贝。

仙贝,日文原意其实是煎饼,和我们的煎饼不一样的是,日本煎饼是用米做的。所谓湿仙贝,就是用米饭做成小饼晾干后,放在炭炉上烤,等到变得膨大酥脆时,放进酱油罐子里蘸,然后放到筐里沥干,最后得到被酱油润湿的仙贝。

现烤现卖的湿仙贝,最好的购买处不是在食品加工厂或者路边店,而是在铫子电铁的车站里。

2006年,铫子电铁的社长由于贪污被捕,公司账面只有200万日元,如果付不起国家规定的5000万日元维护检修费,公司就要关门。

为了不让这条铫子地区唯一的铁路废线,铫子电铁员工们开始想办法推销几年前作为公司副业而开展的湿仙贝业务。

最终靠着100日元一个的湿仙贝,铫子电铁奇迹般凑齐了检修费用,存续运营至今。直到今天,铫子电铁的车站里还在制作出售湿仙贝。

都说“火车拉来了城市”、“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对于日本铫子电铁来说,这是一个“吃货拯救铁路”的故事。

19世纪的人们对当时的火车有个恰当的比喻:火车是一枚射弹,坐在其中的乘客就像是等待被投递的一件包裹。

对于今天讲究效率的高铁时代,两点一线的直达旅程,反而不如老火车时代的窗外景观和内心感受精彩。

老铁路让人无限接近的,不仅是山川河流,自然景观,还有它一路连接的过往历史。

一旦知晓了一条铁路背后的历史细节和传奇故事,它们就不再只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冰冷铁轨。

在《丈量世界: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中的世界史》中,每一条线路都像是一个鲜活的人物,有的沉稳大气,有的历经,有的偏居一隅却又顽强挣扎。

作家杜拉斯曾在《情人》中这样描述乘船旅行的体验:“几百年的时间,乘船旅行使得旅人变得比我们今天的旅行者更加迟钝,更带有悲观性。旅行的时间当然与空间距离一样长。人们对人类在海上和陆地旅行这种缓慢的速度,已经习以为常,对于迟误、等候风向、等待天气转为晴朗、遇难、烈日、死亡,也习以为常了。”

对于慢悠悠、轰隆隆的火车旅行,这个描述似乎也有大致的效果。

当火车呜呜行驶过大地,旅客置身其间,会和景色产生互动,从而有一种贴地的行走感。这种与自然交汇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乘坐其他交通方式所无法获得和比拟的。

如果不急于奔向目的地,下一次出行,不妨考虑一下老式铁路。

就像萨拉 • 巴克斯特在《丈量世界: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中的世界史》说的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