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与黑读后感1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00字

《红与黑》是一本由[法] 司汤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6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与黑》读后感(一):我从没有像喜欢德雷纳夫人这样喜欢一个小说中的女性角色

四天连着看完了,好久没有这么入迷地看完一本书,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德雷纳夫人的爱情。她总会让我想起圣光沐浴下的天使、想起伏波荡漾的白天鹅、想起温雅恬静的百合,想起女人为爱情所能达到的一切优秀的品质。当然我知道这是一本影射1830年政治环境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我仍不得不承认,以于连与德雷纳夫人和玛蒂尔德的爱情作为主线是让我能够废寝忘食地阅读的主要原因。为了了解政治背景,我查阅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了解了拿破仑的一生,搞清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这些对于深入小说的世界都大有裨益。虽然这是十九世纪的法国,但谁又能说书中关于贵族、教会、第三等级的见解不能放诸现代而得到对于人类根本罪恶的洞察呢。于连正是不愿趋炎附势,不愿与第一第二等级同流合污而放弃生命,他做到了对拿破仑的朝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可以不用再矫揉造作,穷人的自尊与富人的野心之间的矛盾终于结束了对他的折磨。

《红与黑》读后感(二):文字与影视作品的关系与转化有待好好体会、思考和研究下

时代交替中一个高贵纯粹的灵魂的现实之旅。

后劲很强,看完第一天感觉没那么强,第二天仔细回味心里从深处为这个特别的(但是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很多和他有共鸣的人存在的)灵魂感到悲伤,因为通过作者巧妙地描写,我完全能体会到他的内心,那种痛,那种真,那种不同流合污,对生命的昂然的、高贵的追求,与于连产生了感受和思想上的共鸣,所以对他的悲剧很痛心。他不完美,但是这不会减弱他让人痛心的程度,所以痛心的不是他龌龊的那部分,而是那和所有人内心都有共鸣的、即生命里不得不承受的某些痛苦的部分,这些痛苦是对不同的人从某种程度是相通的,至少对是类似本性的人。

作者真的很厉害,把这么一个复杂的灵魂刻画出来了。

(PS:但是看完电影怎么那么恶心,终于体会到小说粉丝看了拍出来的影视剧那种令人恶心的落差感了。演员根本演不出那种内心世界,剧本也很难体现内心世界,就感觉很做作。做出来的某些事情拍出来感觉很龌龊。——可能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美好的部分,不好的部分作者没太强调我也没有太往心里去)。

书里描绘的爱情让人有荒谬之感,可能爱情本来就是荒谬的,只不过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们自己感受不到吧,生活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荒谬的,因为人的意欲多变。

《红与黑》读后感(三):《红与黑》之于我的魅力所在

吸引住我的首先是于连这个人物。

作为一种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年少时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蔑视封建等级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却生不逢时,遭遇王朝复辟,难以实现野心,施展抱负。

他不是完人,欲望满身,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竭余力甚至不择手段。但他有自己的信仰与底线: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于是在被聘为家庭教师时,他最关注的是“我和谁同桌吃饭?”;陷入爱情时,担心因阶级地位与身份的差距被蔑视;站在审判庭上时,不顾一切地大胆发声拒绝低头…

他活得有气、有力、有温度。 他的理想、爱恋、不忿、反抗、报复…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热烈。

在那些贵族与大资产阶级眼中,他最大的罪行竟不是意图谋杀德·雷纳尔夫人,而是作为一个下等人居然试图跻身上流社会。 面对这些人的冷漠、轻视、嘲弄与狠毒,于连大胆揭露他们的虚伪,直击其罪恶根源:“我生不逢时,不属于你们那个阶级,在你们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抗争的乡下人。”

另一处令我着迷的便是作品中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

特别是那些关于人物们深陷爱情时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描写,真实、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恋爱中的人的那些小心思与各种矛盾心理。

那些掩饰、慌乱、小心翼翼、多疑、嫉妒、报复、冲动、骄傲、得意、胜负欲、占有欲、内心的斗争与挣扎、茫然、悔恨、痛苦、心烦意乱、反复无常… 不仅有对某一种情绪或心理的详细刻画,更有对不同情绪间的转换与心理发展演变过程的生动描绘。

Le Rouge et le Noir,红与黑,关于书名有多种解释。而我更倾向于其中的两种:一是指于连所代表的进步青年与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等封建势力的对抗,二是指于连这类典型人物自身性格品质中善与恶的斗争。

翻开《红与黑》,走进那个时代的法国,走向于连这个人物,却隐约间看清了现今的社会,看见了你自己和身边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