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物归一读后感精选

万物归一读后感精选

《万物归一》是一本由[美]安妮·迪拉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归一》读后感(一):一本精致的小书

《万物归一》是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的一部短小精致的作品,所描写的是作者三天时间里一个个小小的生活片段。其中的一些经历与我们的生活会有着或多或少的重叠,但仅仅是这些片段是不足以打动人心的。作者在创作中没有受到写作技巧或者手法的限制,而是任由自己的思绪在纸上驰骋,原原本本的记录了当时自己的想法。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经历,脑中会对周围的事物浮想联翩,产生一种断断续续又如梦似幻的感觉,因此读这本书所体验到的更多是一种感觉上的共鸣,而不仅仅是如一般书籍那样汲取文字所带来的的意义。

《万物归一》读后感(二):神圣与时俱在

这是一本散文,这么多年感觉我都一直不是很会鉴赏散文,上学的时候学过一些散文,可是也没有学懂,老师不停的在旁边讲主旨思想,我才大致明白,之后我就不太能看得懂散文了。

不过虽然我不太能看得懂,但还是能感觉到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一种超脱纯净,描述所有的事物,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本书比较薄,比较小,装帧非常的精美,白色的封面也很有纯净感,设计的不错,而且阅读起来非常的顺滑,会有一种放松,内心被净化的感觉,这本书给人一种神圣清洁的力量。

感兴趣的还是非常建议去看一看,就像是每个人书架上都会放着的,非常有品位的书。

《万物归一》读后感(三):自然、思想、生命的共鸣

第一次读这种类型的书,些微有点水土不服(?)

她的文笔手法让我有种读者进入到作者的大脑里,直接领略到每一刻的思绪的感觉。

燃烧的蛾子那一篇有种电影感。

受伤小鸟那段写得、翻译得都好妙,莫名很戳我。

“他长长的翅膀从太阳上攫取力量,轻轻扇动着。”

“他转动着没有颜色的眼睛看着我的眼睛。”

“我不小心碰到了他的头盖骨,滑过他滚烫的还不到一颗榛子大的头盖骨,就像老话里说的,皮肤带着活人的体温。”

书中的自然和宁静很吸引我,也有点让我有点身处虚无缥缈的恐惧?

《万物归一》读后感(四):关于人生的失控感

我不喜欢《万物归一》这个译名,虽然我也无法准确翻译Holy the Firm这个名字,但在原版名字里我感受到了愤怒,这本书更多是对上帝的控诉,而不是身心灵的修行。

第一部分的阅读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无聊,一方面羡慕于她能把无聊在自己层林叠次的脑子里编织成华丽的词藻和究其内心的感受,另一方面也羡慕于有些人的无聊也能出版。

后面两部分更多是对于命运随机和上帝无能的控诉,映照于我们如今生活的现实,不知何时会被限制自由的恐惧,简直是我心声的外诉。

“主啊,我们每个礼拜都在向你提出相同的恳求”

然而他对我们的照顾还不如我们对待自家的草坪

我们的人生仍似随意播撒的盐。

《万物归一》读后感(五):吃了没文化的亏

一百来页的小册子,又是散文,时间充足的话,一口气可以读完。读的过程不断想到希梅内斯的《小毛驴与我》。安妮·迪拉德写的是一次苦难事件,希梅内斯写的是苦难的一生。二者都用细腻笔法描写环境,倒是可以当作风光片看。不过迪拉德有大量关于宗教的探讨,因为不是教徒且不熟悉宗教故事,体验打了折扣(恕我阅读量少,吃了没文化的亏)。希梅内斯则是极简的笔法,近乎儿童文学的风格相对易上手一些,纵然如此仍能不失厚重,重点是个人的经验能在《小毛驴与我》中建立连接,所以会比本作更加吸引我。翻译方面,措辞偏古典,感觉有在追求诗性,可能这样更加贴近原文吧,整体观感不错,这类作品对文字的要求本就比较高。想吐槽的是排版,不少注解分成两页,经常看了上一页以为结束了,翻到下一页再看到注解时,又以为是本页的注解,直到发现内容跟本页标记的序号对不上才意识到是书接上回。并且还出现同一页有两个序号为“1”的注解标记,强迫症患者很不舒适。还是希望一个注解尽量在同一页,读起来能流畅一些。又或者分页时有提示,不至于张冠李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