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回忆托尔斯泰》读后感摘抄

《回忆托尔斯泰》读后感摘抄

《回忆托尔斯泰》是一本由[苏联] 马克西姆·高尔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20-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忆托尔斯泰》读后感(一):无题

《回忆托尔斯泰》,这本书是高尔基回忆列夫.托尔斯泰,从书里可以感受他对托尔斯泰有一种亦父亦师的感情。 然而我不了解高尔基,所有的认识仅仅是学生时代要求阅读的那三本书;我也不了解托尔斯泰,一个人怎么可能了解另外一个人呢?所以,这本书对我没有用处,不建议专门买来看。他只是让我对两个朦胧的人影,又多了几笔印象而已。 “艺术是谎话,是欺骗,是专断,而且是对人有害的东西。人们并不是在描写真实的生活,并不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却是照他自己心目中的生活的面目来描写。” “信仰跟爱情一样,也需要勇气,需要胆量... 您应当爱得更热烈些,那么您的爱就变成信仰了。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这个女人便是世界上最好的;每个男人永远爱着那个最好的女人,这已经是信仰了。凡是没有信仰的人,就不能够爱。他今天爱一个女人,下一年他又会爱上另外一个了。这种人的灵魂是一个流浪者。”

《回忆托尔斯泰》读后感(二):高尔基的偶像,人间的神明——《回忆托尔斯泰》

对于文学家们来说,如何看待和自己成就相当或是超越自己的人?惺惺相惜者大半,不屑诋毁者次之,没有交际者又次之……在诸多复杂的感情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仰望——以虔诚地信教者的姿态低到尘埃里,把另一个人当做主宰自己世界的神明,怀着无限的敬仰看着前方的巨人,四周始终笼罩着他的光环,这就是最大的幸运。

以此来形容高尔基最合适不过,托尔斯泰就是他前方的巨人,他的上帝,他精神世界的绝对主宰。

作品《回忆托尔斯泰》聚焦了三位文学大师:主人公托尔斯泰,作者高尔基,译者巴金。这样的组合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佶屈聱牙,只有满满的崇敬溢于字里行间。

这本小说由多篇笔记和一封未写完的信组成,记载了托尔斯泰日常的一些言行和高尔基对偶像离去的痛苦不舍,这些文字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托尔斯泰。

读书时我常常在想,能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巨著的作者该是什么模样?一脸严肃,生人勿进,或是满脸严峻,学究做派。照片上的托尔斯泰一嘴络腮胡,看不出悲喜好恶。而在高尔基笔下,托尔斯泰是一个真实的可触摸的活着的人。

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让读者感觉人物是鲜活的,而不是平面化没有特色的虚构形象。高尔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一丝刻意描写的痕迹,寥寥几笔却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唐纳德·范格尔在评价高尔基时提到:高尔基真正的天赋不在于那些为他赢得赞美的小说和剧本,他的天赋,是写回忆录。他能够仅用寥寥几笔,把四处奔波时结识的那些文坛中的、文坛外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些闪闪发光的优秀回忆片段中,最精彩的就是《回忆托尔斯泰》。在这本小书中,托尔斯泰走下了高高的神坛,不再是顶着光芒的著名作家,更像是一位长者对后辈寄予期望,常常与他们交流沟通,以期让俄国文学更加繁荣。

托尔斯泰在高尔基眼中不只是一位巨著颇丰的作家,也是一位思想者,一位地道的“坐在金色菩提树下的枫树宝座上面的”俄国神明。

往往作家们大多都是思想广袤者,无限的才情只有扎根在无垠的思想大地上,才能结出绚烂的果实,托尔斯泰也不例外。高尔基在笔记中写到“托尔斯泰倘使是一尾鱼,他一定是在大洋里面游泳,绝不会游进内海,更不会游到淡水河里。一条小鱼在他的四周游来游去,他所说的话它完全不感兴趣;对它毫无用处;他的沉默既不使它惊恐,也不使它感动。”

托尔斯泰常说“上帝是我的欲望”,他真的想成为上帝吗,不,他只是想用上帝的影响力来拯救自己的国家。在当时的俄国,托尔斯泰就是想要搅活一滩死水的大鱼,他想要用自己的感召力呼吁更多的本土作家将写作目光对准自己的国家,用真实的民族的语言让世界听到俄国的声音。

耶稣在成为上帝之前尝遍了人间所有疾苦,甚至托尔斯泰想用受苦的方式来让人们看到他,并不是成为坐在神坛上的受供者,相反,他想要以此来深入人们中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别人,他渴望更多的人看到他,读懂他的文字,明白他的内心,国家的改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及加入。

位卑未敢忘忧国,三位大师最真实的想法大概就在这里。

《回忆托尔斯泰》读后感(三):高尔基的偶像,人间的神明——《回忆托尔斯泰》

对于文学家们来说,如何看待和自己成就相当或是超越自己的人?惺惺相惜者大半,不屑诋毁者次之,没有交际者又次之……在诸多复杂的感情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仰望——以虔诚地信教者的姿态低到尘埃里,把另一个人当做主宰自己世界的神明,怀着无限的敬仰看着前方的巨人,四周始终笼罩着他的光环,这就是最大的幸运。

以此来形容高尔基最合适不过,托尔斯泰就是他前方的巨人,他的上帝,他精神世界的绝对主宰。

作品《回忆托尔斯泰》聚焦了三位文学大师:主人公托尔斯泰,作者高尔基,译者巴金。这样的组合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佶屈聱牙,只有满满的崇敬溢于字里行间。

这本小说由多篇笔记和一封未写完的信组成,记载了托尔斯泰日常的一些言行和高尔基对偶像离去的痛苦不舍,这些文字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托尔斯泰。

读书时我常常在想,能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巨著的作者该是什么模样?一脸严肃,生人勿进,或是满脸严峻,学究做派。照片上的托尔斯泰一嘴络腮胡,看不出悲喜好恶。而在高尔基笔下,托尔斯泰是一个真实的可触摸的活着的人。

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让读者感觉人物是鲜活的,而不是平面化没有特色的虚构形象。高尔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一丝刻意描写的痕迹,寥寥几笔却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唐纳德·范格尔在评价高尔基时提到:高尔基真正的天赋不在于那些为他赢得赞美的小说和剧本,他的天赋,是写回忆录。他能够仅用寥寥几笔,把四处奔波时结识的那些文坛中的、文坛外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些闪闪发光的优秀回忆片段中,最精彩的就是《回忆托尔斯泰》。在这本小书中,托尔斯泰走下了高高的神坛,不再是顶着光芒的著名作家,更像是一位长者对后辈寄予期望,常常与他们交流沟通,以期让俄国文学更加繁荣。

托尔斯泰在高尔基眼中不只是一位巨著颇丰的作家,也是一位思想者,一位地道的“坐在金色菩提树下的枫树宝座上面的”俄国神明。

往往作家们大多都是思想广袤者,无限的才情只有扎根在无垠的思想大地上,才能结出绚烂的果实,托尔斯泰也不例外。高尔基在笔记中写到“托尔斯泰倘使是一尾鱼,他一定是在大洋里面游泳,绝不会游进内海,更不会游到淡水河里。一条小鱼在他的四周游来游去,他所说的话它完全不感兴趣;对它毫无用处;他的沉默既不使它惊恐,也不使它感动。”

托尔斯泰常说“上帝是我的欲望”,他真的想成为上帝吗,不,他只是想用上帝的影响力来拯救自己的国家。在当时的俄国,托尔斯泰就是想要搅活一滩死水的大鱼,他想要用自己的感召力呼吁更多的本土作家将写作目光对准自己的国家,用真实的民族的语言让世界听到俄国的声音。

耶稣在成为上帝之前尝遍了人间所有疾苦,甚至托尔斯泰想用受苦的方式来让人们看到他,并不是成为坐在神坛上的受供者,相反,他想要以此来深入人们中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别人,他渴望更多的人看到他,读懂他的文字,明白他的内心,国家的改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及加入。

位卑未敢忘忧国,三位大师最真实的想法大概就在这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