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桂花读后感100字

桂花读后感100字

《桂花》是一本由[叙利亚] 阿多尼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桂花》精选点评:

●今天的我有三个愿望: 1.写诗 2.活到九十岁 3.在九十岁时写二十岁的诗

●我宣告了你的芳香,可是忘却了鸟儿的名字 最深邃的光,隐藏在光的背后(摘录)

●嘿嘿读有阿多尼斯亲笔签名的ψ(`∇´)ψ

●比较喜欢孤独是一座花园。写自然的诗很生动,但有些部分感觉只是在对文化符号的生硬抒情…

●我又在课上看完了一本诗集……其实应该慢慢读的,但我喜欢被意象飞快攫取又飞快抛开的感觉。

●诗无感。附录那篇文章不错,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几十年前的上海。

●先锋书店读,张怡微真人很美,加一星。如此高龄还能写出这样滂湃的诗句,所以他本身就是滂湃?有种为自己诗歌生涯作结的味道:天空中的一切,都不过是大地迈出的若干步伐。这便是对于他那捭阖笔触的注吧。

●皮摸着舒服

●装帧实在太美,手感也好。

●阿多尼斯 签名本//

《桂花》读后感(一):缘分的遇见

算是第一次接触阿拉伯文学还是长诗,然而并没有让我感到很陌生,翻译的水平很高。

第一次认识这么一位诗人,他的诗像是一首抒情的歌曲,就连他的愤怒都那么温柔,他的每一个文字仿佛都会跳动一般,捂着优雅的身姿不停地跳跃,就像他的思维一般。 买到这本书真的是缘分,就像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因缘际会相遇了,相识了。意林的直播间有很多人在等着他的签名本,却那样偶然地落入了我这懵懂无知的双手之上。 最奇妙之处在于,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安徽黄山,而我的家乡就是安徽,不禁让我感叹,这就是缘分啊。 书中关于安徽关于黄山的文字,让我看到了新的天空,最近背部美丽的文字包围的我不禁喜出望外,有种顿悟之感。 个人对阿拉伯文化并不了解,诗中很多隐喻目前还不明白,但大致能知道其想表达的意思,也许以后再看会有不同的发现。 阿多尼斯看着今天的中国,想着他的家乡,想着他的国家,是不是就像百年前的中国人,在国外看着他们的强大想着自己的祖国如何才能强大,自己的人民如何才能更加的幸福?

它的文字是浪漫的,天马行空而又温柔如风,像是春天飘在空中的风筝。

人生总有欢喜,人生走越停留,不愿归去。

(最后吐槽一下,虽然是签名书,我很喜欢,但是也因为是签名书,更希望它完美,而不是书中不时可见的黑色手指印。)

(不能说这本书多好,但是这本书中的一些文字让我有了新的想法,我很喜欢。)

《桂花》读后感(二):阿多尼斯给我的惊喜和失望一样多

阿多尼斯,何人?

额,不好意思,美男子春神因为同名乱入一下。

这下没错了,是这位老爷爷。

叙利亚诗人,1930年——

著作等身,获奖不胜枚举,被称为“阿拉伯的艾略特”,“在世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今天想要说的都是一些对于《桂花》的感想,总的来说,阅读的感受不如当初的惊喜,失望更多吧。在此记录一下个人的主观感受。

《桂花》记述了诗人此次中国行,尤其是黄山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怎么说呢?我们当然欢迎有更多的视角去看我们的中国,但阿多尼斯这本诗集无疑是不够成功的。(针对中文翻译版本的感受)

1.“奇怪”的比喻。阿多尼斯喜欢用“奇怪”的比喻、拟人。随意翻到一页,p154

是的,天空中的一切,都不过是大地迈出的若干步伐。 p85

音乐,从辗转于“以太”怀抱的乐器中升起

读完就觉得内心全是问号,其实很多西方诗读起来都有这种感受,“哲学性”太强,“诗性”稍弱。一首诗值得多次咀嚼是好事,但是最起码要有下口的欲望。中国人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几个词语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古道西风瘦马“,到阿多尼斯这,我觉得言也是无尽的了,我与其琢磨你“不知所云”的小心思,不如节约点时间撸铁,它不香吗?

2.既失去原有阿拉伯的风味,又不够“中国”。我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黎巴嫩,大家都是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空气”,享受着“风”。但你不能一直写啊。我没有做统计,但是随手翻阅,太多关于“天空”“空气”“阳光”等等特征不够“中国”的东西了,而且读起来也没有阿拉伯的“烤肉”味。“孔子”“老子”“鲁迅”“李白”等等,我只能对这些人的出场表示遗憾。

3.喜欢的句子记录如下:

❤《盟约》

人怎么才能背叛捏就他的泥土?

我们如何才能除去

堵塞这个世界喉咙的锈斑?

❤《患病》

在我的想象中,黎巴嫩的月亮似乎刚走出

仁爱为常常患病的光明兴建的医院。

它依然在患病:不会死去,也不会痊愈。

❤《休止符》p97

空气被语言之油点燃,

语言因思想之油熄灭。

❤《魅力》

啊,当我行走在想象的丝绸之路,我希望能用我的睫毛,拂去积落在爱的胸膛上的灰尘,

我希望能伴随月亮旋转,以看到地球的全貌;我要摘一朵最美的花朵,向母性致敬。

我希望能在西方朝向东方的脚步,和东方朝向西方的脚步之间,建立永久的和平。

《桂花》读后感(三):【2021/12/07】『你是最为诗意的桂花』

【2021/12/07】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叙利亚]阿多尼斯 桂花

『你是最为诗意的桂花』

2021年阅读之BOOK144

阿多尼斯献给中国的关于中国题材的长诗。

与有荣焉!

“那次中国之行,让我看到一个沉闷、封闭、伤感的中国。但我听说,现在中国已经完全不同。所以,我现在有个强烈的愿望,想再去中国看看,重访北京或上海。”

读到诗人在2000年左右这段采访话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也感谢现在我们的国家有一点点、慢慢变好,“中国在他心目中的印象,就如桂花一样。”真好,于是多年后再次造访中国的诗人,为我们写下了这样一部动人的作品。

如果说《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是让我惊艳其文字的存在,这一本《桂花》让我读到了诗人那种带着人文情怀和人生使命感还有生活诗意感的不一样的一面。明明也去了黄山,也走过北京的街头和上海的道路,每年秋季也都会被桂花熏香了鼻尖,可在阿多尼斯的眼中,这些地点和事物,明显有了更为不一样的感触。

大概就是因为在身边所以不会有那样深刻的感悟,他借着桂花会发出不解又无奈的批判,他在异国的土地上会联想到自身的生活环境然后不断反思。

其实本来有心中小小邪恶了一下诗人可能是为了“讨好”中国的读者所以言语几近赞美,可当我读完的时候我完全不会这么想了。诗人的身份背景让他把在阿拉伯接受过的文化和长期在法国生活的经历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而接着桂花这一个意向,他依然写自己风格的诗,也依然思考自己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

小小身躯的桂花很美也很令人陶醉。

这个世界有你的诗,变得令人沉醉。

《桂花》读后感(四):阿拉伯会开满桂花吗

这本黄色绒布皮的书,吸引我的是她的名字——《桂花》。桂花树朗诵了阿多尼斯想象中的诗,而阿多尼斯朗诵了我尚未想象的诗。

阿拉伯世界没有桂花,阿拉伯语中也没有桂花。把这首长诗命名为桂花,因为中国在阿多尼斯的心中,就如桂花一样。但薛庆国在诗里看到了另一半答案:桂花是阿多尼斯的自况;我也在诗中看到了另一半答案:桂花是阿多尼斯对漂泊迷茫的阿拉伯美好的期待的一个具象。

阿多尼斯的诗歌,正如他自己所说,探究着未知和迷津。在未知和迷津里,是他对宇宙哲理的探究和对阿拉伯深沉动人的爱。

在探究未知的目光里,一切都在探究着未知,一切都在启示着未知,一切都在书写,一切都在阅读,一切都在发问:

树影在不停地书写回忆录

鲁迅在阅读他的读者

枕头是睡眠之书的一个完整句子

然而醒觉,是自然之书中一个未完的句子

时钟在发问,时光在发问

一朵飘云发出了询问

桂花树朗诵了诗

雪松在为一个十字架书写一段历史

树叶是启示,是书写,是阅读,抑或是这一切?

山把松柏的枝梢变成一支笔,在想象的风中记录随感

醒来的岩石,请求星星阅读星光下大地万物

星星,你读出的文字是什么?

花儿和植物诗集意向的羽毛,扰乱我嗅闻树木辞典里语言的芬芳道路的波浪,

飞鸟的云彩也在编造辞典

夜晚书写着我的记事本

山——众多的语言,连词、代词、字母、介词,问号组成

村落是本真的辞典,是大自然写就的作品

......

似乎这些比喻也可以连成一首诗,只是阿多尼斯执着的将万物都视为思考者、书本、辞典,和在诗中反复具体的掺入哲理,如有穷与无穷,看多了太疲惫。使我读完这本书的,不是比喻、遣词或者阿多尼斯的名声,是在这疲惫的间隙汹涌爆发的他对阿拉伯的爱。谈论阿拉伯的诗都充满了力量:

不,天穹!你不要试图和我交谈,

除非你把财富散发给天际的穷人,

除非你放弃准备好的诸多计划:

想让暮年提前来临,

想在同一只脚的前后步伐间砌起围墙

想用哈德逊的名称称呼地中海,用大西洋称呼红海,

想让阿拉伯穆斯林变成西方门口游荡的乞丐。

不要对我重复太阳曾经重复的话语——

昨天,太阳对我说:等到明天;

明天,太阳又说:等明天过后!

或者

干旱季节的收成,由蚂蚁之腿拖曳。

每一个方向,都有人在撕碎旗帜。

漂泊的天空啊,把他们的脚步纳入你的尘埃

或者

我们阿拉伯人都知道:神灵湖愤怒、折磨、灭杀、祈祷。

问题是:那么,他为什么不会笑?

在阿拉伯语中,大多数生物都会活动、行走;然而,这些生物,通常只是活动、行走于废墟之间。

许多花儿在凋零、哭泣,

在一条已经干涸的“意义之河”的两岸。

......

阿拉伯,他的归属阿拉伯,阿拉伯的归属在哪里?是否已被上帝抛弃?

将来有机会去黄山,我会记得阿多尼斯的嘱托:看一看碧山村的先锋书局,住在五里村的春满园客栈,然后穿过竹林,向山麓的茶园招手,再去到汤口附近。

《桂花》读后感(五):阿多尼斯为何会被称为阿拉伯的“鲁迅”? | 文化客厅

在阿多尼斯的诗中,天空为何有着敌意的形式?阿多尼斯为何被称为阿拉伯的“鲁迅”?阿多尼斯爱喝酒,为何他的诗歌中没有“酒”?11月1日,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的《桂花》新书分享会,阿多尼斯、江弱水、薛庆国和舒羽与大家谈了谈阿多尼斯的诗歌。

撰文 | 徐悦东

阿多尼斯的新作《桂花》记述了他去年的一次黄山之行。主持人舒羽问,“我想请问阿多尼斯先生,阿拉伯半岛最高的山海拔有多少?” “阿拉伯世界最高的山是‘人’。”阿多尼斯说。

在阿多尼斯的诗中,山到底意味着什么?天空又意味着什么?阿多尼斯为何被称为阿拉伯的“鲁迅”?阿多尼斯的诗歌又是如何对阿拉伯传统有着继承和反思?阿多尼斯爱喝酒,为何他的诗歌中没有“酒”?11月1日,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的《桂花》新书分享会,诗人阿多尼斯,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诗人、作家舒羽和其诗歌中文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就《桂花》一书展开对话。

《桂花》, [叙利亚] 阿多尼斯,薛庆国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01 阿多尼斯为何被称为阿拉伯的“鲁迅”?

江弱水认为,阿拉伯半岛没什么高峰,上面都是平坦的沙漠、浩瀚无垠的地平线。不知道阿多尼斯从小感觉到的天空离他更远还是更近。在李白的诗里,人登上高处后会觉得与天空更接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不过,江弱水感觉阿多尼斯对天空的感情非常复杂。也许这是因为阿拉伯世界充满着动荡,人所居住的大地是一个被损害得非常严重的地方。所以,在阿多尼斯的诗歌中,天空经常以一种充满敌意的形式出现在他的诗中。

江弱水

阿多尼斯回应道,黄山之行让他印象非常深的是,中国文化对于黄山非常尊敬,以至于把黄山拟人化了。阿多尼斯对黄山是非常欣赏的。而天空在阿多尼斯的诗歌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种是与宗教观相连的天空,另一种是大地的延伸,是无穷无尽的一种标志。

宗教意义上的天空甚至会歪曲了人的意义。所以,在此层面上阿多尼斯是反对、拒绝并批判这一层面的天空。不过,在阿多尼斯的诗歌中,第二层面意义的天空是为了唤醒在人的心灵中对无止境和无穷的意识。

江弱水说,他在读诗的时候也体验到了这种感觉。在阿多尼斯第一层意义上的天空中,有一种宗教天堂的感觉,这种力量对人产生了压迫。这包含了阿多尼斯对阿拉伯现状以及某种传统的批判。他对阿拉伯文化爱恨交织的态度,以及他对传统的强烈批判,与中国的鲁迅非常相似。

薛庆国表示赞同。他说,有很多中国的作家朋友在了解阿多尼斯的思想以后,也称阿多尼斯为阿拉伯的“鲁迅”。这个称呼薛庆国也曾翻译给阿多尼斯听,阿多尼斯对这个称呼感到非常荣幸。

薛庆国认为,阿多尼斯与鲁迅之间确实有相似的地方,他和鲁迅都对本民族的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认识。阿多尼斯是阿拉伯知识分子中,屈指可数对本民族文化有非常精深认识的大师,他曾编选过四大卷的阿拉伯古代散文选,并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去看待这些阿拉伯传统。而且,阿多尼斯的博士论文《稳定与变化》就有着重新书写阿拉伯文化史的雄心。

在阿多尼斯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的同时,他又对传统持有一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就如鲁迅一样。他既爱阿拉伯文化,又对它做出了深刻的批判。此外,阿多尼斯和鲁迅一样,他们都非常精通西方文化。鲁迅是通过日语了解西方。阿多尼斯长期生活在法国,他对法国的文学、哲学、思想传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鲁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在于不触犯人心、让人心安理得,所以鲁迅的诗要沿着人心走。阿多尼斯也类似,他用了同样的词来形容阿拉伯文化的弊端,英文为“Transgression”,中文翻译成“过犯”。薛庆国认为,这个词让阿多尼斯和鲁迅的思想之间找到了连接。

阿多尼斯和鲁迅还都是多重批判者。鲁迅不仅仅批判中国文化,他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也是持批判的态度,阿多尼斯亦如此。阿多尼斯既批判阿拉伯传统,也批判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传统。同时,他们对大众也保持一种深刻的审视意识。

02

阿多尼斯试图通过《桂花》的书名

赋予世界一些阴柔和女性气息

舒羽问阿多尼斯,是什么样的一种气味感觉让他书写以桂花为主题的诗歌?这是与永恒的女性有关还是只与植物有关?

阿多尼斯回答道,在阿拉伯文化乃至于一神教的文化里,树是罪恶之源。因为人偷吃了苹果树的苹果而犯下了原罪。而且,女人也是罪恶之源,因为是夏娃唆使亚当去偷食禁果。

在阿多尼斯写中国题材的诗时,之所以要用“桂花”为书名,是因为阿多尼斯想表达与阿拉伯传统文化中树文化和男女文化完全相反的意义:树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它是女性的象征。阿拉伯文化里也有高度评价女性地位的诗人,比如伟大的中世纪苏菲主义诗人伊本·阿拉比曾写过:“一切没有阴柔意味的空间都是没有价值的,一切地方要有阴柔气味才有意义和价值。”阿多尼斯试图通过《桂花》的书名,赋予世界一些阴柔和女性气息。

江弱水认为,在《桂花》这本诗集里,读者能看到阿多尼斯对中国皖南这一带风物,有着非常精彩的意象。这种意象除了歌颂与赞美平常的生活和对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由衷的赞叹之外,还随时镶嵌着对他遥远的故土的现实反照与对照。

阿多尼斯

因此,作为主体的桂花,是同阿拉伯的没药树、橄榄树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在中国安详宁静的,散发着阴柔之美的桂花,都与阿多尼斯的另外一个世界形成了张力。

阿多尼斯诗歌语言给江弱水最大的感觉,是阿多尼斯有一个非常精粹的压缩型书写,其语言跳跃性很大。阿多尼斯经常采用一种警句格言式的写作方法,其归纳性特别强。这使得他的《桂花》在中国的现实层面、阿拉伯世界的现实层面和眼前一花一草的层面上,同时对阿拉伯的现实和历史以及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行着不断来回跳跃与映照。

这也使得阿多尼斯的诗歌不像但丁的《神曲》,或我们熟悉的结构特别严谨的诗歌,而是更像俳句、绝句连缀的、带有跳跃性的片断性的写法。当然,在各个方面,阿多尼斯的诗歌都布满了闪光的语言光辉。

03

阿多尼斯爱喝酒,但他的诗歌中为何没有“酒”这个字眼?

舒羽提到,已经89岁高龄的阿多尼斯,那天中午“随随便便”就喝了三到四两四十度的白酒,一个如此善酒的人,却没有把“酒”这个字放入他的诗中。

江弱水赞同道,诗歌与酒的关系太密切了,李白、杜甫、陶渊明,这三位诗人几乎篇篇有。根据统计数据,李白、杜甫的诗歌中出现酒的比例,在全集当中占40%。李白、杜甫也能喝,陶渊明更能喝。阿多尼斯也能喝酒。所以酒就是诗人的一个标志。

但是,为什么阿多尼斯的诗中没有酒?古代阿拉伯诗人是经常写酒的。虽然在伊斯兰世界里,真主不允许喝酒,但江弱水在仲跻昆先生翻译的《阿拉伯古代诗选》里看到,阿拔斯王朝时期有一个叫艾布·努瓦斯的诗人就说,他一边看经书一边喝酒。看经书是真主所喜欢的,喝酒是真主所禁绝的,那样的话,真主和他就扯平了。后面他又讲,他尽快地把自己喝醉,到时候真主会宽恕他的,人为何要犯错呢?就是因为等待着宽恕。

阿多尼斯

所以,阿拉伯古代世界对酒的态度也是比较松的,阿多尼斯为什么自己喝酒,但不写酒呢?阿多尼斯回答道,在他看来,艾布·努瓦斯是阿拉伯的文学世界当中写咏酒诗写得最好的诗人。而且,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创造了象征意义上的酒,但他没有为他所创造的象征意义上的酒命名。在阿多尼斯看来,无名比一切有名更有价值。

为什么艾布·努瓦斯要创造无名的东西?因为他要让自己与真主有所不同。真主为一切事物都取了名,命名了一切。他要有别于真主,因此创造的是无名的事物。

对于阿多尼斯来说,他爱喝酒,但他更爱喝无名的酒。正如阿多尼斯爱女性,但他最爱无名的女性。他所爱喝的酒,所爱的女性,他们的精神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之中的奥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阿多尼斯的诗中不是没有酒,而是到处都有无名的酒。

作者 | 徐悦东

内容编辑 | 杨司奇

值班编辑 | 崔健豪

校对 | 翟永军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