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是一本由[美]李·罗斯(Lee Ross) / [美]理查德·E.尼斯贝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3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读后感(一):生命的河流

过年,初中同学聚会时,林伟也来了,他是海洋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是我们班学术做的最好的同学。

林伟刚进门,同学们起哄道:“吆!学霸来了。真是稀客啊,同学们聚了好几年,你这是第一次来啊。”

林伟笑着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上除了你们,再也没人知道我曾经学渣的经历了。”

说起林伟的学渣经历,一直是同学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谜。

初中刚入校的林伟,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却是各科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优秀,而是因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面对老师的质询,他总能找到各种搪塞的理由。因为学习成绩差,还不思进取,每个小组都嫌他拖累成绩,不愿跟他组队。

“林伟,快给我们传授传授你变成学霸的方法吧。我也真是快被我们家的吞金兽愁死了。上初中后,各科的辅导班报了不少,可一点效果也没有啊。那钱我还不如过年买个炮仗,还能听个响。白花花的银子扔进辅导班,连点水花也没溅起来啊!”奚娟心直口快,孩子教育的事一直是老母亲的心头大事啊。

林伟呷了一口茶说:“说起我学习开始变好的起点,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有次,我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怎么交作业,咱们老班刘老师就把我爸叫到学校,狠狠地训了一个多小时。我站在办公室外面瑟瑟发抖。我爸出来后,脸色铁青,二话不说按着我的头就把我按回家了,一直把我按到餐桌旁,摊开我的书本就让我写作业。那天语文作业是背默古文,我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其他各科拉下的功课太多,不会的居多,作业就写得连蒙带猜,反正是都完成了。

第二天,语文课上,老师还特意检查了我的背诵。我背的还算流利,老师知道我的作业不是抄的,表扬了我字迹工整、认真。后来刘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也在下午的班会上表扬了我,说老师看到我能迷途知返特别高兴,说我本质上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很快地提高成绩。

我特别感谢咱们老师,没有对我胡编乱造的作业冷嘲热讽,而是抓住了我仅有的闪光点对我进行了鼓励,让我觉得学习也没有那么难。后来,作业我基本都认真完成了,学习成绩果然也有了大幅提高。”

没想到林伟的蜕变竟源自那么小的一件事,有一瞬间大家都沉思着,而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河流。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它蜿蜒流过几千公里,然后沿着它的常规路线注入墨西哥湾,除非发生灾难性事件,否则这一常规路线不可能改变。然而,河流在某地的路线会因为微小事件而发生剧烈改变。一个拿着铲子的人,在合适的地点挖一个小口子,小口子越变越大,以至于整条河都流进新河道,原先的河流路线消失了。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小小的善行就像开凿的小口子,可能会调动改变命运的力量。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读后感(二):生命的河流

过年,初中同学聚会时,林伟也来了,他是海洋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是我们班学术做的最好的同学。

林伟刚进门,同学们起哄道:“吆!学霸来了。真是稀客啊,同学们聚了好几年,你这是第一次来啊。”

林伟笑着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上除了你们,再也没人知道我曾经学渣的经历了。”

说起林伟的学渣经历,一直是同学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谜。

初中刚入校的林伟,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却是各科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优秀,而是因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面对老师的质询,他总能找到各种搪塞的理由。因为学习成绩差,还不思进取,每个小组都嫌他拖累成绩,不愿跟他组队。

“林伟,快给我们传授传授你变成学霸的方法吧。我也真是快被我们家的吞金兽愁死了。上初中后,各科的辅导班报了不少,可一点效果也没有啊。那钱我还不如过年买个炮仗,还能听个响。白花花的银子扔进辅导班,连点水花也没溅起来啊!”奚娟心直口快,孩子教育的事一直是老母亲的心头大事啊。

林伟呷了一口茶说:“说起我学习开始变好的起点,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有次,我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怎么交作业,咱们老班刘老师就把我爸叫到学校,狠狠地训了一个多小时。我站在办公室外面瑟瑟发抖。我爸出来后,脸色铁青,二话不说按着我的头就把我按回家了,一直把我按到餐桌旁,摊开我的书本就让我写作业。那天语文作业是背默古文,我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其他各科拉下的功课太多,不会的居多,作业就写得连蒙带猜,反正是都完成了。

第二天,语文课上,老师还特意检查了我的背诵。我背的还算流利,老师知道我的作业不是抄的,表扬了我字迹工整、认真。后来刘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也在下午的班会上表扬了我,说老师看到我能迷途知返特别高兴,说我本质上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很快地提高成绩。

我特别感谢咱们老师,没有对我胡编乱造的作业冷嘲热讽,而是抓住了我仅有的闪光点对我进行了鼓励,让我觉得学习也没有那么难。后来,作业我基本都认真完成了,学习成绩果然也有了大幅提高。”

没想到林伟的蜕变竟源自那么小的一件事,有一瞬间大家都沉思着,而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河流。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它蜿蜒流过几千公里,然后沿着它的常规路线注入墨西哥湾,除非发生灾难性事件,否则这一常规路线不可能改变。然而,河流在某地的路线会因为微小事件而发生剧烈改变。一个拿着铲子的人,在合适的地点挖一个小口子,小口子越变越大,以至于整条河都流进新河道,原先的河流路线消失了。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小小的善行就像开凿的小口子,可能会调动改变命运的力量。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读后感(三):跟着作者看“高级八卦”,拓展框架,重塑认知

有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并不完全正确,即便是大多数人都推测如此,其结果也可能令人万分意外。究竟常识和经验靠谱度有多高?能信到几成?或许还是有章可循的。

八卦的最大吸引力或许在于窥探别人生活的好奇心,对事情走向推测精准的自我成就感,还有可能来自消息灵通的自我满足感,无论是什么,当一群人聚一块谈论“八卦新闻”的时候,总少不了几句,“据我说啊……”、“要我看啊……”之类的言辞。最有讨论兴致的点在于谁都不知道准确的信息,谁都有推测的资格。但之所以被称为”八卦新闻“,自然不如新闻真实严肃。且多半会偏离真实。

图片来自网络

从另一方面看,人们的推测并非毫无根据,可却无法看清整个事情全貌。就好比我们有眼睛能看到事物,但每一秒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然后通过多个画面和角度的组合,在我们的头脑中组合成了立体图景。我们似乎掌握了每一个面的细节和信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并非同一时间看清了这个物体四面八方的模样。

这个比喻或许让我们的生活过于陷入悲观了些,有些时候不得不在意一下这些不可全知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的思维和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只能让我们无限接近真相,而非一定就是真相。

《人与情境》这本书就是在用各种事例和实验讲述人类迷之自信的盲区。很多我们推测不可能的事情,在某些情况下就成了大概率事件。书中的信息量太大,涉及社会心理学很多理论和经典实验,可以说比我在学校用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还要丰富有趣。社会心理学家承认人们在普通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对预测常规事件的可靠性,同时也指出我们有些预测的策略缺乏科学性,可神奇的是我们却据此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全书从情境、个人层面、常识经验、文化这几个角度结合实例解说了人是怎样做出了有偏颇的结论的。以一公式归纳:情境多样性 + 个体主观差异 = 变数 —— 亦是趣味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社会心理学更关注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放弃自己的信念,接受与自己信念不同甚至是相悖的要求。什么原因会导致道德的失守,让一个人做出平日里根本不会做出来的事情。第一种情况描述的是从众的压力,第二种描述的是群体激越现象。

随着个体经历事情的增多和认知角度的扩展,关注到的信息被重新加工,当出现偏差和冲突时,个体会自动重新审查这一原有信念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并重构新的所谓的经验和信念。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半个“社会心理学家”,因为我们都离不开群体生活,都免不了成为群体行为中的一员。了解情境对人的行为、情绪的影响,甚至是一些被证实了的、更具体的前提条件对个体的影响,都将冲击读者认知层面。也将成为我们成长和扩展认知的契机。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甚至制定相对更优的计划。

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文体和体制,中华的文化更趋向于中庸而非极端,这让我们在阅读《人与情境》这本书时,能够较好地持有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趣味性和人生的哲思。

这样一本书读下来,确切地说,品着茶慢慢读下来,必将受益良多,多一些社会现象也会理解许多。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读后感(四):顺从效应:不心软,就不会吃亏和犯错

马尔科特·格拉德威尔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人与情境》的“孩子”。

人与情境包含很多方面,有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也有外界对行为的抑制,还有文化对行为的影响。

可以说情境的不同,让人们的选择和意识也有所不同。拿生活中的顺从来说,它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着人性的本能与心理挣扎中的选择,顺从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心理学家李·罗斯和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人与情境》中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等角度,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们原本是帮对方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忙,却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忙帮到了大忙,等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本意后,发现已经深陷其中。

换句话说,这不是自己原本的预期,也超出了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在事情的发展变化中,无法抽身。

为什么会让自己陷入这样的“牢笼”呢?

心理学中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源于对方的“登门槛”策略。也就是说,对方用了一点小小的心思,先提出一个很小的请求,这种请求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

一旦同意小请求后,又会逐渐提出更大的请求,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跟着对方的思路走,最终变成了顺从。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会被回应,有些请求不合理或者原始请求起点比较高时,人们第一反应通常是“这不是我该答应”的。

这就牵涉到了情境对人们决策的影响,人们一旦察觉到顺从行为是出于情境的压力时,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选择,就会拒绝顺从。

这也告诉我们:顺从的产生是有一定情境与前提的。如果想要避免被别人利用,不妨在遇到请求时,多去揣摩对方的用意,这样就不容易被外界信息误导,做出错误的决定。

人人都会有受本能驱使的从众心理。在普世规则之下,大多数人是盲从的,认为大部分人遵从的都是对的,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

有这样一个观点:人们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限性。

人们的情绪和动机会随着外界的影响而波动,有些顺从是发自内心的意愿,有些顺从是受外界的影响。

人往往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是不一样的,人在踏入河流时的心境与情境也是不同的。

尤其是在受到外界太多影响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不仅仅是三观的体现,还受特定情境的影响。

拿从众心理来说,看到大部分人都在选择的事,就觉得是正确的,而对不确定因素选择忽略。

但往往正确的事,只有少数人才能选择对。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受外界影响太大,而让判断产生了误差。

这也告诉我们,在要不要选择顺从时,要先去察觉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在听到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时,要意识到是不是别人在引导你与对方的想法保持一致?还是客观的陈述;

其次,当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来改变自己的态度时,要多方验证选择是否正确?

最后,学会拒绝。如果提出的建议超出个人预期,或者违背个人意愿时,就要学会拒绝。

对意愿进行区分,找到哪些是心之所向,哪些是被迫接受,然后进行衡量,再决定要不要去顺从。

情境与特质,谁决定了人的行为?

弄清楚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有其本质。人们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次选择都是受情境所影响,反过来情境也可以塑造人。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情境主义、主观主义和紧张系统,这也是情境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可以说情境心理学是伫立在我们的视线,清晰的了解自己和对方,有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避免盲从。

而《人与情境》从个人一致性,人格心理,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帮助我们从现实的矛盾与问题中找到问题的原因以及诱因背后的动力。

只有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根源上去察觉问题,洞察一切,才不会在盲目顺从做出短视和错误的选择。

这本书很适合做大众读者了解社会心理学,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拓展,丰富有趣的视角会让你受益匪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