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饥饿、富裕与道德读后感100字

饥饿、富裕与道德读后感100字

《饥饿、富裕与道德》是一本由[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富裕与道德》读后感(一):如何生活才算正当?

“我们应当如何划分必须的行为与善的、但并非必须多行为之间的界限,从而达成可能的最佳结果?”

“如何生活才算正当?”刘天昭在《毫无必要的热情》中如此发问。

尽管知道她炒股赚了很多钱已经财富自由之后有一种恍惚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却并未停止。

Miachael Sandel、陈嘉映、Peter·Singer,陆陆续续读下来, 一个最讨厌把事情动不动道德化的人私下默默对判断是非对错充满热情。其实倒合理,只有对伦理深思熟虑过比不断实践和反思的人才能面对外界对自己的道德判断时不为所动。

无意中又读到Singer的《饥饿、富裕与道德》,同名论文是40年前发表的,这本集子还收录了其在新世纪对相关议题的论述。更有意思的是,还有批判他的论文以及他对此的回应。

那辛格及其反对者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呢?

1. “富人”对“穷人”对是否富有道德义务?(对于助人者和受助者的界限划分也是一个问题,绝对贫困下以下应该算一个最大公约数。)

2. 如果有,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个义务?

对于If问题,辛格是坚定的yes camp。我猜罗尔斯和桑德尔也坚定地挺他,桑德尔新书《精英的傲慢》中对meritcrocy的反思也提供了很好的论据:我们的成功得益于社会提供的环境(Herbert Simon说外部环境的贡献的比例达到90%);我们幸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天赋,而不是天生有所缺陷或者资质平平;我们恰巧拥有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天姿和技能,要知道,这些需求在历史上变化很大。

批判主要集中在“How”上。辛格的方法基本就是富人捐款,并计算了如果美国最富的0.01%捐多少钱能有多少,并展示了随着圈层一点点扩展带来的巨大能量。而其反对者Andrew Kuper则质疑,帮助的主体该是个人还是国家?个人更多捐款国家会因此有更多行动还是相反?比起捐款,购买、投资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捐助会不会更好?没有明确的政治哲学框架而盲目捐款会带来可持续的变化吗?甚至会适得其反吗?

Singer想提醒世界,不能为富不仁,良心不能被狗吃了。新自由主义者对其所得take it for granted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对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作为世界主义者,这也包括那些其他土地上的人(甚至动物)——负有道德义务。Andrew Kuper说的是,别急着做圣母自我感动,更别急着拉大家入伙,愚蠢的善与恶无异。

《饥饿、富裕与道德》写于1970年代,从当年几乎一刀切地要求大家应该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到如今也算有所“松口”,承认人性的复杂。(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与受难者的物理距离恰恰是影响人们道德感受的最大的因素。)在我看来,How的问题没有完美的答案,它更多是现实中不断求索和博弈的结果;Singer的价值更多在于逼着所有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直面自己的良心,在if问题面前先坚定的说一个yes,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所得并没有这么理所应当。

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论调——刘天昭发问之前,盖茨比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就提醒过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过。只是在这个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族国家之间对立愈发严重、全球迅速变暖集体行动却难以达成的年代,一个坚定的yes愈发稀缺和宝贵。只有良心没有头脑是远远不够的,而没有正义和勇气作为底色的个人和集体也是不值得信赖的尊敬的。

我想起当时读完《毫无必要的热情》,把“如何生活才算正当?”这个疑问分享到朋友圈里,有人回复“个人有个人的正当”。对这类人,我们还是小心点。

《饥饿、富裕与道德》读后感(二):如何在扶贫事业中实现共同善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过这样一段话:

虽然他讨论的是公正问题,声讨的是美国人对错误的东西、方向错误的珍惜。但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时想起他的话。

他还说,

放在这本书的语境中,我想,这话可以还原为——即使在消除世界赤贫人口比例、减少5岁前死亡的世界儿童人口比例等,已取得巨大突破的当下,每年依然有大约630万儿童因为腹泻、肺炎、疟疾等我们已经知道如何预防治疗的疾病,而死亡。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彼得·辛格的观念过于偏激,或者如附录一中来自安德鲁·库珀的驳斥所说,“具有无法补救的缺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辛格式推理的力量和身体力行的付出,我们必须看到对某些人来说这种简单化的牺牲和明确的行为指令,反而更行之有效。

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并不是真正的:放任失控列车撞死孩子、还是扳动开关撞坏自己未投保的高级汽车的问题;也不是当50个儿童掉进面前的池塘中、该跳下多少人去救和救多少的问题……也许作为伦理问题、道德问题,它们是有讨论的空间,但是落实到人们的具体行动中,其实应该使用更简单的:

这些也是安德鲁·库珀的文中,对“辛格方案”提出的强有力的诘问。

而说到公正,我又要重复迈克尔·桑德尔对共同善的政治的描述之一,

结合到此书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当我们的社会真正拥有这样一种政治哲学,它使用的捐赠语言能够为深入和恰当的语言让位,即受全球弱势群体利益制约的社会与经济合作的语言,它拥有的角色能够真正相互依存、协同行动,并产生最可持续的积极势头,全球的扶贫事业才会真的拥有新的面貌。

最后,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白一下这本书。

此书不单单包括本体文章——辛格的同名篇《饥饿、富裕与健康》,还囊括了辛格的另外两篇《解决世界贫困的辛格方案》、《亿万富翁应当捐赠什么?你应当捐赠什么?》,而最最重要的是,此书还囊括了我前面已经提到的,附录一中来自于安德鲁·库珀驳其方案而写的《超越慈善——对“辛格方案”的世界主义替代方案》 ,和附录二中辛格的回应《 贫困、事实与政治哲学——对<超越慈善>的回应 》 。

正是这种开放的收录态度,和各自激辩的文字,才组成了真正完整、硬核的《饥饿、富裕与健康》。

《饥饿、富裕与道德》读后感(三):济贫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20世纪70年代,《饥饿、富裕与道德》一文令澳大利亚道德哲学家彼得·辛格名声大噪。该文章引发了学界和大众关于全球贫困的激烈辩论。这种辩论甚至在今天仍未休止。

辛格这篇文章的意义之一在于,它将慈善与济贫和我们每个人都联系在了一起,而不单单只是富人们的责任。

辛格认为,富裕国家的人们应当为世界贫穷地区急需帮助的人们提供更多帮助。这种帮助不应受国别或距离等因素而受到区别对待。在辛格看来,每个人的利益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个体的权利和责任不因地理位置、国别而存在本质差别。

辛格通过一个例子开启了他的讨论:

辛格认为,如果为了不弄脏衣服或者是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而舍弃孩子的性命不顾,这在道德层面是无法忍受的。

想必我们许多读者也赞同辛格的看法,因为在生命面前,一件衣服显得无关紧要。

但辛格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将这个问题继续深入,提出:我帮助的人不论是十米之外的邻居的孩子,还是万里之遥的我永远不会知道其名字的孟加拉人,在道德上都没有什么差别。

正如附录一中所说,辛格无疑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拒绝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共同身份作为选择捐赠人的依据。

在辛格看来,我们的救助不应该受到距离远近的影响,也不应该受到其他人是否采取行动的影响。站在道德的角度,我们应该去救助别人。

辛格的上述论述将济贫和我们每个人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当我们谈论济贫和慈善之时,我们在口头上很容易表达出最大程度的善良和道德,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慈善和我们普通人并没什么关系,那是富人的责任。和我们无关的事情,我们可以回答得很漂亮。

辛格驳斥了上述荒谬的不作为理论。在万物联通的今天,我们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世界当中,大多数主要的恶——贫穷、人口爆炸、污染都困扰着我们所有人,我们全都卷入其中,因此觉得自己和上述问题无关的想法,只是掩耳盗铃罢了。

正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卷入其中,因此辛格的观点才会引起广泛关注:富裕国家的人们应当为世界贫穷地区继续帮助的人们提供更多帮助。

当然,辛格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也引来了诸多的争议,就比如书中辛格提出,平均每个美国家庭应当捐赠年收入中超过三万美元的那一部分。在他看来,似乎那些越富有的人就理应捐助的越多,否则就是不道德的,乃至于是值得谴责的。

这种观点在道德层面似乎是行得通的,但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它极其容易走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导致道德绑架的发生。

必须强调,辛格在书中并没有明显地流露出明显的道德绑架的态度,他说:就褒贬而言,我们对那些什么也不做的人进行谴责显然是正确的。相比之下,我们可能不会如此严厉地谴责那些做了他们分内之事后就停下来的观点。

辛格用理性来划分是否做了分内之事,以及该以何种程度地进行谴责。但他却忘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尤其是舆论很难保持理性。

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各大企业捐款之时,总会有网友谴责,怎么才捐这么一点?哪怕他们自己分毫没捐,他们也觉得自己有资格进行指手画脚。

在这一点上,安德鲁·库珀的观点似乎比辛格的观点更具参考价值。库珀认为,捐款数额的多少与贡献的程度并非核心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极为复杂的劳动分工中,为个体和机构进行资源和能量的再分配。

在附录一中的对“辛格方案”的世界主义替代方案里,库珀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捐助,从有道德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手中购买家具与衣物更能帮助南非人。

当然,造成贫困的原因有许多,解救的方案也不止一种。因此无论是辛格还是库珀的观点都有利于引发我们对全球贫困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辛格那句话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我们可以共同阻止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