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口袋里的蟋蟀》读后感摘抄

《口袋里的蟋蟀》是一本由[美] 瑞贝卡·考迪尔◎文 / [美] 伊芙琳·内丝◎图著作,39.9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口袋里的蟋蟀》读后感(一):读者评论

你想读这本书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

1.您正在寻找一个美丽甜蜜的迷恋自然的童年故事;

2.当孩子们为开学第一天做准备的时候,你想给他们读点什么。

3.你想要一本赞美我们珍视的事物的独特性的书,即使别人可能不会第一眼看到它们。

4.你想要一部文学作品——探索五种感官,使用有趣的比喻。

5.你想了解,在温柔和敏锐的前提下,一个老师如何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扭转尴尬的境地。

——WStandlea

一天晚上,孩子们上床后,我坐下来给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因为篇幅很长,我想看看他们是否会喜欢。我太惊讶了!它的语言优美,读来充满乐趣 ,故事是如此简单、甜蜜和真实。我确信孩子们会喜欢的。小杰带着他的宠物蟋蟀在乡下探险,还有他第一天上学的经历,对任何喜欢虫子的小孩子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没有什么噱头,这是真正高质量的儿童文学。

——J. Heredia

小杰是一个喜欢乡村生活的孩子。在书中,我们和他一起探索他生活的乡村。这本书表明,即使是虫子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宠物。我向6-10岁的孩子推荐这本书。喜欢乡村生活的孩子对主人公小杰的故事会非常有共鸣。

——Melissa Sack

《口袋里的蟋蟀》读后感(二):综合推荐

l 大奖作品 1965年凯迪克银奖作品

l 入学读物 开学第一天的故事

l 文字优美 优美抒情的诗意文字

l 质朴插画 画风隽永清新,充满艺术的美感

l 多元主题 因为珍视而独一无二;大自然和孩子成长的关系

多重感官 多重感官参与,才是与自然建立联接的正确方式

文图兼美

凯迪克大奖绘本品质。书中描绘了如画的田园风景,小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着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大自然的美,构成童年的主旋律;大自然的美,丰盈着他的心灵世界。

入学读物

孩子们为开学第一天做准备的时候,如果您想给他们读点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作为备选。小杰在开学第一天遇到的内心挣扎,是如何最终得到化解的呢?

培养起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

童年与大自然有亲密联接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书中的前半部分,细数了与自然亲近的种种美好,展现给读者一个悠然自得且无比充盈的童年午后,唤起人们走近大自然的情感。

现实意义

在温柔和敏锐的前提下,一个老师如何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扭转尴尬的境地。在智能手机泛滥的今天,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口袋里的蟋蟀》读后感(三):《口袋里的蟋蟀》导读/噢,蟋蟀!

姚元权

瑞贝卡·考迪尔44岁的时候,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巴里和女儿》,讲述她在家乡山区里的童年生活。

她的家乡,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哈兰县,靠近南部田纳西州,处于南北贯穿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中部。

自19世纪晚期以来,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就被确认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区域,关于这里的居民与世隔绝、性情与行为的传说流布至今,他们被贴上封闭、贫穷、野蛮的标签,被描绘成没有受过教育、易冲动好暴力的人。

考迪尔出生在1899年,家里有11个兄弟姐妹,其家境可想而知。不过幸运的是,她最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考取了硕士学位,后来做过短期的编辑工作,但长期担任教师工作。

第一本书出版之后,考迪尔在人生的后四十年里,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她的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拓荒时代,唤醒了她所热爱的阿巴拉契亚文化。

在她的心中,阿巴拉契亚并非传说中那样粗野、蒙昧,而是充满了善良、单纯与美好。她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我的阿巴拉契亚家中,对朋友或陌生人,从来不会锁上门。人们在生活里的简单事物中,找到了乐趣。他们拥有一种深邃的智慧,这是与自然亲近、与自然同步、依赖自然生存的人们所特有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研究开始重新审视阿巴拉契亚文化,并逐渐消除一些歧视和偏见。考迪尔的作品,无疑对这一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1964年出版的《口袋里的蟋蟀》,是她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1965年获得凯迪克大奖。

《口袋里的蟋蟀》几乎没有故事情节,用一句话概括就足够了:小男孩杰上学之前的日常生活与他的“开学第一课”,其背后的主题是“自然”。插画也是相当简约,然而特别注重空间感的营造,根据故事的发展,从自由开阔突然到封闭压抑;作者是艺术家伊芙琳·内丝,多次凯迪克大奖获得者。

这部作品,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练,时至今日,具有常读常新的经典意味。

但不可回避的一点,它也是一部褒贬不一的作品。在读者中所引发的争议,或许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视角来了解它。

且看看部分美国读者的看法吧。

“这些描述看起来非常冗长和不必要,我很难相信孩子们在读完书的前几页后还会继续读下去。”

“我读得很无聊,我最小的孩子一点也不感兴趣,读完第一页他就走开了。”

“孩子们不会被这部看似没有情节的故事和冗长的文字所吸引。比起这本书的文字,我更喜欢它的插图。”

小男孩杰上学之前的日常生活,就是“玩”,傍晚时分赶牛回家,一路玩着去,一路玩着回。考迪尔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65岁,可以想见,这位老人津津乐道并细加描绘“放牛娃”的生活时,那份陶然自得的心情。我们若没有耐心读下去,的确会感到“冗长”和“无聊”。

但是,这真的只是一位老人沉湎儿时生活的回忆吗?如果不与后面篇幅较少的内容“开学第一课”联系起来,那我们真要辜负了考迪尔的一片深意。

现在,让我们快进到小男孩杰的“开学第一课”,躲在教室的窗户边,看看教室里发生了什么。

杰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坐下了。多少次赶牛回家的途中,他默默地遥望这座白色的房子,期待着有一天自己成为学校的一员。

他的伙伴、他的好朋友蟋蟀,这会儿正静静地待在他的口袋里,见证他的幸运日。口袋里很黑,上学来的一路上,它都兴奋地叫个不停。

教室安静下来,老师向同学们讲话。很显然,蟋蟀以为又到它表演的时间了。于是,“唧唧”声在教室里响起。

老师追寻声音,往杰这里走来……

除了杰以外,所有人都知道,不能带着蟋蟀上学。所以在路上,他不明白校车上的大男孩为什么要嘲笑他;他听不懂校车司机的那句话“祝你的蟋蟀好运”是什么意思;也不理解教室里的同学们,为什么在听到蟋蟀的叫声后都咯咯地笑起来。

杰的心里,他带着蟋蟀同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从上车后那一刻开始,他感觉到自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大男孩们听到蟋蟀叫声后,嘲笑他,排斥他,好像他是一个另类。和他同龄的教室里的孩子,也都觉得这个山里娃和他的蟋蟀,显得怪异可笑。

这一切,使他感到紧张和孤独。

他们没有见过蟋蟀吗?他们没有蟋蟀这样的朋友吗?还是因为他们也像杰一样,本来也有蟋蟀、小鸟或其他自然界的朋友,只是在上学之后,抛弃了它们或是被迫分离?

杰不知道。他只知道,此时此刻蟋蟀陪伴着他,而他必须保护好这个朋友。

老师来到了杰的身边。

上学第一天就扰乱课堂秩序,正好可以给他一点教训,让他知道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规矩,什么是惩罚,什么是服从……

有多少人的童年,就是在上学这一天,开始被扼杀的?

无拘无束、快乐而漫长的童年生活,某一天某一刻,可能突然就中止了。一种不幸的情况:童年结束,还伴随着天真的消失、想象的萎缩、好奇心的减弱、探索动力的消退。孩子越融入人类的集体生活,就越远离自然、远离自我,这种矛盾,是难解的成长难题。

考迪尔不厌其烦,细腻地描写“放牛娃”的下午,看似在回味童年时与自然亲近的快乐,实则经过深思熟虑,慎重地在写一场童年生活的告别仪式。

这是怎样的一个下午呢?

“春天、夏天和秋天的每天下午,杰会去牧场赶牛群回家。”现在是八月末了,这天,离杰上学还有五天时间。

他只有6岁,但没有什么不同,他与往常一样,去远方的牧场赶牛群回家。他戴着尖顶牛仔帽,打着赤脚,背带裤的一条腿破了个大洞。他看起来粗犷、随意,似乎也有一点帅气。

勇敢,负责,率性,这就是阿巴拉契亚的男子汉。

家门前是宽阔的草地,一棵大树硕果累累,远方群山连绵起伏。他出发了,“脚底的尘土又柔软又暖和。他摊开脚趾,还不忘看看脚缝间扬起的尘土。……他一边走一边看着尘土里留下的脚印。”

脚印是童年在大地上盖的印章,是光影与大地亲密接触的吻痕。

跟随杰的脚步,考迪尔庄重地描写大自然的细节,疯长的绣线菊、安睡的灰蜘蛛、吮蜜的黄蝴蝶……从树上敲下一颗青色的山核桃,从小溪里拣一枚古老的鹅卵石,从水里拾起一根灰色的鹅毛,在玉米地傻傻地看蜥蜴,坐到篱笆墙上静静地听天籁,在玉米秆间慢慢地行走,剥一个成熟的豆荚感受豆子的清凉,尝一尝山顶老苹果树上酸酸甜甜的苹果……

每一个细节,都“与自然亲近、与自然同步”,其中有喜悦,有甜蜜,有冒险,有孤单,有各种童年的滋味,考迪尔舒缓的笔调,勾起一个慵懒的夏日。

这是一个平静的日常的下午,这是一个不动声色的热烈的下午,这也是一个不复存在的梦幻的下午。这是童年生活的缩影。

噢,蟋蟀!

……老师来到了杰的身边。杰的童年生活就要结束了吗?

“杰,你带着蟋蟀?”

“你最好把它放在外面,它打扰大家上课。”

“杰,把蟋蟀放到外面去。”

“杰,你不要把蟋蟀放到外面吗?”

“为什么不?”

“不管怎么样,应该放到外面去。”

老师步步紧逼,语气越来越严厉了。杰或许还没有明白,这里是教室,不是他的房间,也不是在野外。他或许还没有明白,蟋蟀一定不能待在教室。他紧张、害怕极了。

这时,杰若放弃蟋蟀,那么,他就和其他孩子一样,“长大了”,该和童年挥手说再见了。但倘若他坚持……

杰犯错了吗?

没有犯错的孩子,只有误导的老师。

杰选择了坚持,他要守护他的伙伴。蟋蟀是他的朋友,而不是可以随意丢弃又可以随便抓来一只玩耍的小昆虫。这个阿巴拉契亚的孩子啊!

这时,峰回路转,老师多问了两句话:

“你可以再找一只蟋蟀,不是吗?”

“杰,这只蟋蟀是你的朋友?”

老师明白了,这只蟋蟀对杰意味着什么。她为什么一定要把杰从自然拉到教室,而把自然从教室驱出呢?她为什么一定要在上学的第一天,就把一个孩子的童年扼杀掉呢?

老师不再坚持了。她尊重杰的意愿,让蟋蟀留在教室,并请杰走到讲台上,为大家介绍他的朋友,讲述他抓到蟋蟀的过程。

奇迹,本来也不算奇迹,发生了。嘲笑杰的孩子们,激情被点燃,问了杰很多问题。他们童年的渴望、自然的天性,此时终于从压抑和束缚中流露了出来。

讲台上的杰,变得快乐自信。讲台下的孩子们,变得活泼友好。

了不起的老师,短暂的几分钟,她解决了一个多么大的难题!“开学第一课”意义非凡,我们无法估量它对杰的人生影响有多深远,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留住了杰的童年,让杰有了更多的朋友,让集体生活从此变得有趣和值得期待。

这也是考迪尔的期待。或许在她看来,自然、个人与教育并非孤立的存在,脱离自然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脱离自然的教育是有缺陷的,因而阿巴拉契亚文化的社会价值就值得重新审视。让孩子回到自然,找回失去的童年;让教育回归自然,寻回教育的真谛。《口袋里的蟋蟀》对中国读者而言,现实意义不言自明。

'c��r�P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