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维多利亚女王》读后感100字

《维多利亚女王》读后感100字

《维多利亚女王》是一本由【英】露西·沃斯利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多利亚女王》读后感(一):作为君主和女性,她虽然不是无可挑剔,却足以命名一个时代

现在的大不列颠,因为首相约翰逊坚持要实行他的新“脱欧”方案,如果欧盟不接受这一方案则英国将在今年10月31日无协议“脱欧”,简直是乱成了一锅粥。因为时代的变化,英国王室如今已经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了。同样都是女王,估计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会无限向往维多利亚女王和她所处的那个长达百年的“维多利亚时代”的。

所谓“维多利亚时代”,一般是指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时代”指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领土面积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经济占到了全球份额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上几倍。但这个英国历史上的梦幻时代并没有随着维多利亚女王在1901年的去世而结束——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所谓“维多利亚时代”的真正结束,至少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然也有人认为,随着1936年第一届世博会时期建成的水晶宫倒塌,才正式宣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

英国在建立了资本主义之后,第一个开创了工业革命。而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再加上维多利亚女王的个性,这一时代的确是可以与英国历史上爱德华时代相媲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共64年,比中国清代的乾隆、康熙在位时限都要长;虽然如今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于1952年2月6日即位至今已有67年,但“二战”后日渐式微的英国国运当然已不可与“维多利亚时代”相比。

“维多利亚时代”当然不能仅仅归功于维多利亚女王个人。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代的形成与维多利亚女王的个人魅力、个性、家庭都有着相当的联系。维多利亚女王18岁登基之前,她在日记中曾经写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在位期间,维多利亚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更为难得的是,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既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家庭主妇 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因此,在许多英国人眼中,维多利亚女王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之所以在英国所有国王中,维多利亚女王格外享有盛誉,倒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满足于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她那个时代的表率。

但一个完整的维多利亚女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一生、她的家庭又曾经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在英国历史学家、作家,BBC历史人气主持露西·沃斯利的笔下,以维多利亚女王的日记、书信等原始资料为依据,从微小的细节入手,借助于维多利亚女王日记中改变历史的24个人生节点,再现了维多利亚女王一生的历程,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壮阔的社会图景。从在王位继承顺序上排在第5位开始起步,维多利亚女王的60余年在位期间,虽然不像她的外孙德皇威二世那样拥有杀伐决断的权力,却依然发挥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维多利亚时代”依然被英国人津津乐道——今天的世界上,仍有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的。

不过,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在1840年爆发,由此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0年,第二次鸦片加剧了这一趋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随后《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由此彻底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所以,这样一位女性君主,还真是一言难尽;所以,还真不得不佩服露西·沃斯利,把一个作为君主和女性的维多利亚的一生,写得是如此精彩和意味深长!

《维多利亚女王》读后感(二):维多利亚女王成功的秘诀

维多利亚成功是因为做对了三件事。

这三件事是什么呢?

让我们与书中的《维多利亚女王》娓娓道来,作者(英)露西.沃斯利,翻译张佩。

一:莱纯用"教育"陪伴她,让她登上"女王"的宝座

乔治四世的肯特公爵爱德华一生碌碌无为,并且债务缠身,31岁维克多丽依然选择爱德华当她的丈夫,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在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们在1819年5月24日生下了维多利亚。

教育陪伴维多利亚度过漫长的童年。虽然漫长,却是她人生进步的阶梯。

5岁那年,他们为维多利亚找来了一位家庭教师"莱纯",莱纯从此成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莱纯给维多利亚准备有埃奇沃思的《写给年轻人的道德故事》,培养孩子们独立解决道德难题的能力,也教会维多利亚学会尊重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深信他们没自己重要,学习了道德的人生观。

莱纯非凡的判断力和非凡的精神力,教会了维多利亚并勇敢的告诉她,要学会勇于承认错误,不要惧怕承担责任。

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所以要有勇于承担错误的能力,才不会犯更多的错误。

维多利亚在日记里记录到,我承认自己犯的各种错误,从来不惧怕错误和失败带给她的不公,她勇于承认错误。

莱纯一直在用“教育”在影响她,让她过着“不平凡”的人生。

二:关系,成为"统治者"的左右手

1836年,成为维多利亚人生的转折点。

在即将迎来维多利亚17岁生日的时候,科堡家族的族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肯辛顿宫参观、考察,由于阿尔伯特的优秀,深受维多利的喜欢和欣赏,族长大人为此订下亲事,但聪明懂事的维多利亚深知"妻子的责任"重大,所以,她觉得自己还太年轻,不适宜结婚,至少要等到20岁。

1939年,终于等到了20岁那年,原阿尔伯特重返肯辛顿宫是为了辞退这门亲事,他觉得时间过的太久了,他已对她没有了兴致,相反,久别重逢之后的维多利亚显得更加有魅力了,更能吸引人了,他发现了她的独特,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在肯辛顿宫游玩的几天之后便写信给维多利亚,表达他的爱意。维多利亚加冕时没哭,却在收到他写的第一封情书时,纷纷落下了眼泪。

眼泪是孤独的释放,因为从小开始她就一个人,她的独特和成熟懂事,造就了她没什么朋友,如今遇到了一个愿意陪伴她孤独的人,她终将不再孤单,感动的默默地掉下了眼泪。

都说结婚之前的关系都不叫关系,我们能说散就散,时间一过,不留片刻痕迹,但是,结婚之后确立的关系,就成为了永恒,妻子是右手,丈夫是左手,我们手牵手,就能共同为以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结婚之后的阿尔伯特是维多利亚的右手,为维多利亚创造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他能与皇家美术学院院长查尔斯.伊斯特莱克侃侃而谈,言辞如胜如是。

管理国家机密文件下,管理政府递交的文件,要归档在案,阿尔伯特认为这种机密,严谨的文件,不适宜委托他人处理,便日复一日的抄,写,写,抄,连他的朋友都认为,单单处理国外书信一项,就已经够操劳的了,更何况阿尔伯特还要照顾家庭,维持家事,维持政务等等,阿尔伯特却能坚持下来,为维多利亚解决了很多难题。

在家中,阿尔伯特管理家庭如管理国家那么严格,8点一过,就会叫维多利亚起床,认真的处理事物。

选对一个人,维持一段关系,就是人生的赢家。维多利亚就是那位幸运的赢家。

三:智商+情商,才能走的更远

看维多利亚的人生,仿佛觉得她人生好简单,是因为幸运,幸运遇到了莱纯,幸运遇到了阿尔伯特。

但,其实不是的。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背后一定经历了磨难。

维多利亚的成功,是因为她一位情商很高的人。

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等等,她的丈夫具备了以上特点,所以他智商很高。

情商主要影响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与自我和他人情感调节的一种能力。

所以维多利亚在科堡族长两位儿子之间选择认识了阿尔伯特并主动先提出求婚。

蔡康永说,情商是很难教的,所以没有多少人能随随便便教会人情商,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成功的人,如果具备了情商,会快很多。

而维多利亚是具备了高情商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丈夫和他人的帮助,她兼备了智商和情商两者相加,要不然她怎么会在11岁就计算出她是将来的女王呢,要不然她怎么能一直维持好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呢。

高智商+高情商=成功,

《维多利亚女王》读后感(三):《维多利亚女王》:她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用一生定义自己

有些人比别人出身高贵,如同我一样,但是孩提时代的我并不那么认为。有哪个小女孩不梦想如公主一样的成长,但某些宫殿并非如你所想,就算是宫殿也有可能成为牢房。妈妈从未解释过,为何仆人在我进食前试吃,为何我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进学校,不能读通俗读物。 写在维多利亚女王日记里的这段话,恰恰成为了她传奇一生的开始。 身为英国最著名的女王,维多利亚在位长达64年。在这期间,英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可谓是英国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所拥有的领土几乎占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4,更是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这一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繁荣与强盛的象征,而她所享有的声誉,也使得她所统治的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做对了三件事。让我们一同走进《维多利亚女王》一书,作者(英)露西.沃斯利,翻译张佩。 一、莱纯用"教育"陪伴她,让她登上"女王"的宝座 乔治四世的肯特公爵爱德华一生碌碌无为,并且债务缠身,31岁维克多丽依然选择爱德华当她的丈夫,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在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们在1819年5月24日生下了维多利亚。 可以说,是教育陪伴维多利亚度过漫长的童年。虽然漫长,却是她人生进步的阶梯。 5岁那年,他们为维多利亚找来了一位家庭教师——莱纯,莱纯从此成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莱纯给维多利亚准备有埃奇沃思的《写给年轻人的道德故事》,培养孩子们独立解决道德难题的能力,也教会维多利亚学会尊重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深信他们没自己重要,从中学习了道德的人生观。 莱纯非凡的判断力和非凡的精神力,教会了维多利亚,并勇敢的告诉她:要学会勇于承认错误,不要惧怕承担责任。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所以要有勇于承担错误的能力,才不会犯更多的错误。 维多利亚在日记里记录到,我承认自己犯的各种错误,从来不惧怕错误和失败带给她的不公,她勇于承认错误。 莱纯一直在用“教育”在影响着她,让她过着“不平凡”的人生。 二、亲密关系,成为"统治者"的左右手 1836年,成为维多利亚人生的转折点。 在即将迎来维多利亚17岁生日的时候,科堡家族的族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肯辛顿宫参观、考察,由于阿尔伯特的优秀,深受维多利亚的喜欢和欣赏,族长大人为此订下亲事,但聪明懂事的维多利亚深知"妻子的责任"重大,所以,她觉得自己还太年轻,不适宜结婚,至少要等到20岁。 1939年,终于等到了20岁那年,原阿尔伯特重返肯辛顿宫是为了辞退这门亲事,他觉得时间过的太久了,他已对她没有了兴致;相反,久别重逢之后的维多利亚显得更加有魅力了,更能吸引人了。他发现了她的独特,并重新深深地爱上了她,在肯辛顿宫游玩的几天之后便写信给维多利亚,表达他的爱意。维多利亚在加冕时都没有哭,却在收到他写的第一封情书时,纷纷落下了眼泪。 眼泪是孤独的释放,因为从小开始她就一个人,她的独特和成熟懂事,造就了她没什么朋友,如今遇到了一个愿意陪伴她孤独的人,她终将不再孤单,感动的默默地掉下了眼泪。 都说结婚之前的关系都不叫关系,我们能说散就散,时间一过,不留片刻痕迹;但是,结婚之后确立的关系,就成为了永恒,妻子是右手,丈夫是左手,我们手牵手,就能共同为以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结婚之后的阿尔伯特是维多利亚的右手,为维多利亚创造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他能与皇家美术学院院长查尔斯.伊斯特莱克侃侃而谈,言辞如胜如是。 管理国家机密文件下,管理政府递交的文件,要归档在案,阿尔伯特认为这种机密,严谨的文件,不适宜委托他人处理,便日复一日的抄,写,写,抄,连他的朋友都认为,单单处理国外书信一项,就已经够操劳的了,更何况阿尔伯特还要照顾家庭,维持家事,维持政务等等,阿尔伯特却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为维多利亚解决了很多难题。 在家中,阿尔伯特管理家庭如管理国家那么严格,8点一过,就会叫维多利亚起床,认真的处理事物。 选对一个人,维持一段关系,就是人生的赢家。维多利亚就是那位幸运的赢家。 三、智商+情商,才能走的更远 看维多利亚的人生,仿佛觉得她人生好简单,是因为幸运,幸运遇到了莱纯,幸运遇到了阿尔伯特。 但,其实不是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背后一定经历了磨难。维多利亚的成功,是因为她一位情商很高的人。 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等等,她的丈夫具备了以上特点,所以他智商很高。 情商主要影响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与自我和他人情感调节的一种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维多利亚在科堡族长两位儿子之间选择认识了阿尔伯特,并主动先提出求婚。 蔡康永说,情商是很难教的,所以没有多少人能随随便便教会人情商,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成功的人,如果具备了情商,会快很多。 而维多利亚无疑不是具备了高情商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丈夫和他人的帮助,更是她兼备了智商和情商两者的相加,要不然她怎么会在11岁就计算出她是将来的女王呢,要不然她怎么能一直维持好与丈夫之间的亲密关系呢? 她定义了一个时代,却用一生定义了自己。 对任何一个对英国君主制感兴趣的人来说,《维多利亚女王》都不容错过。

《维多利亚女王》读后感(四):《维多利亚女王》:被命运眷顾的女人,如何定义自己的一生

如同我们喜欢大唐盛世一样,英国人怀念自己的“维多利亚时代”。

所谓的“维多利亚时代”通常指女王维多利亚统治和她带来的影响时期(837年~1901年),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

这一时期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所谓的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经济占全球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上几倍。与爱德华时代一同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

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对英国人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当时英国经济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英国人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英国的中上层阶级开始重视烹饪美食,开始流行下午茶,各种高雅艺术逐渐形成。同时服饰、生活习惯、传统礼仪等等,也都对现在的应该产生了深远的英雄。

正因为如此,许多英国人才如此怀念“维多利亚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时代”。成为这个时代引领者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因次成为“第一个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

因为在统治方面的手腕,权谋和才能,她是一位成功的女王,但在这背后呢?从女孩到国王,维多利亚付出了什么呢?维多利亚女王是否如同她留下的画卷一样,是一个矮小、永远喜欢穿着黑色衣服的寡妇、面如土豆的深沉老妪形象呢?

英国历史皇家宫殿首席策展人、BBC历史人气主持露西·沃斯在新书《维多利亚女王》里,用一种独特的传记形式,揭露了维多利亚作为君王和女人的一生,展示了女王的另一面。

在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一书中,作者用关键的24天巧妙地勾勒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出生、加冕、婚礼、第一个 孩子的出生、丧夫、登基六十周年钻禧庆典,与此同时,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对应着辉格党政府的垮台、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克里米亚战争……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人生日历上,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这位让英国空前繁荣兴盛的君主,以及她所处的时代。

露西·沃斯以维多利亚女王的日记、书信等原始资料为依据,从微小的细节入手,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壮阔的社会图景。更有南丁格尔、门德尔松、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人的身影,作为那个时代的目击者,他们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向我们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人物群像。

在这本书里,通过维多利亚的日记等资料,我们既可以看到她作为大英帝国君主强硬冷酷的一面,也能看到她作为女性的一面:尤其是女儿任性的一面,作为妻子温柔贤惠的一面,作为母亲专横的一面。

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从幼年丧父到摆脱母亲留下的束缚,独自执政掌权;又与英国内阁夺权,到结婚生子,失去挚爱的丈夫,维多利亚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她曾顽固地与时代对抗,却也无奈地顺从过时代,有时温柔善良,有时却强硬冷酷。

但事实上,她的确是一位成功的女王,或者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沾上了权利之后,便无性别之分,而都只是政客。

作为君王的维多利亚无疑是成功的。诚然,如今的英国皇室,已经成为了吉祥物,但在维多利亚时代,女王维多利亚比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对国家有着更多的影响力。同时,维多利亚的执政方式也是最符合“君主立宪制”国家里“君王”的形式风格。恰恰因为她的女性特质,让她的统治靠的是直觉而非谋略,是情感而非才智。事实表明,对君主制来说,这就是最理想的统治方式。君主虽失去冷硬的实权,却能通过姿态和仪式,保留其影响。实践证明,她的女性特质恰恰为君主制所需。

而作为女人的维多利亚也民众的眼里也是“成功的”:她是当时英国人的“楷模”,她事业有成(女王),却又能恪守妻子和母亲的本分,照顾好家庭。他们说她“她忠于职守,具有治国之才;她不仅把时光消磨在工作上,也消磨在为家务操劳上;她忠于自己的丈夫,对子女要求严格,成为一代楷模。”

这是世人对国王的要求,也是对一个女人的要求。作为一个女王,总要比男性的国王,付出更多,才能赢得世人的认可,而维多利亚做到了。

维多利亚定义了一个时代,也用尽一生定义了自己。

维多利亚出生之前,英国王室出现了继承人危机。维多利亚的祖父乔治三世对子女掌控欲极强,不管干涉子女的婚姻,最终的结果就是他的十几个孙辈里只有一个是合法的婚生子。然而这唯一的一位第三代合法继承人夏洛特公主也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去世。

于是,为了王室的继承,这些王室公爵开始繁衍子嗣的艰巨任务,这种近乎可笑的忙碌繁衍,被称为“婴儿赛跑”,而维多利亚女王就是这场婴儿赛跑的赢家。在她的祖父、伯父过世后,她顺利的成为了王位继承人。

维多利亚的一生从她出身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18岁那年,1837维多利亚女王登上了王位,从此开始了她作为君王的一生。但作为女王却也束缚了她的一生,她无法挣脱,也无法摆脱这个“职位”,她只能不断地适应,却无法逃避,也逃避不开。“我大哭了一场”,在得知自己要成为女王的时候,维多利亚这样说。

一个人面对既定的命运,要如何度过一生呢?抗衡亦或者妥协?人生总是复杂的,并非只有一种方式,而维多利亚复杂的一生,似乎都没有摆脱作为女王的束缚。

她始终活在王冠之下。

《维多利亚女王》读后感(五):铁血君主维多利亚女王:她定义了一个时代,却用一生定义自己

写在维多利亚女王日记里的这段话,恰恰成为了她传奇一生的开始。

身为英国最著名的女王,维多利亚在位长达64年。在这期间,英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可谓是英国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所拥有的领土几乎占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4,更是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这一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繁荣与强盛的象征,而她所享有的声誉,也使得她所统治的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到:“这个民族一千多年来从弱小的身躯起步,进入世界一流的地位。在三个不同的世纪中,不列颠民族曾三次拯救欧洲免于军事统治。我们三次成功地经历了一系列同样惊人的事件,但我们还得再大得多的规模上重复第四次,这似乎难以想象。但它已经发生,我们还活着看到它。”

在豪言壮语的背后是已经逝去的时代。1837年6月20日,英王威廉四世去世,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次年正式加冕。

顺利继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初登政治舞台的表演上显得颇为失败。虽然当时的女王掌握着任免首相和解散内阁的权利,还是不列颠陆军货真价实的上司。但是年轻气盛她却经常独断专行,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早在继位初期,维多利亚女王就公开偏袒辉格党人,又对墨尔本之后的每一位首相几乎都不满意,甚至一度以逊位来威胁议会。伴随着首相大获全胜,从1880年起,英国贵族势力日益衰败,君主真正成为了“统而不治”的虚君。

颇有吊诡意味的是,1870年代后期,长期不理朝政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普通民众中,在英国的殖民地中,影响力开始稳步提升。主要原因是,这位女王彻底走出了丧夫之痛,积极鼓吹对外殖民扩张,所到之处,频频获胜。所以,对于英国人而言,维多利亚是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贤明君主,而对于遭到侵略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她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战争贩子。

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在考茨病逝,一个时代因此宣告结束。她的名字成为不列颠的宏伟和英国人的象征,更是国家稳定性、安全性和连续性的象征。

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尊号的君主,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君主之一。

荣誉和权力使得她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星光熠熠,可早年丧服却险些让这个女人在生命的长河里迷失了自己。

1840年1月,维多利亚在议会上宣布,她很快就要结婚,未来的丈夫是阿尔伯特·萨克森·哥达亲王,他是维多利亚的表哥。年满16岁的维多利亚第一次见到他后,很快就成为了密友,并在温莎城堡度过了蜜月。尽管蜜月仅仅只有两个星期,但这段不被打扰的安静岁月成为了女王一生中最幸福是时光。

女王的丈夫是一个极具魅力、举止优雅的男人。学识渊博的他被人称为是“走动的百科全书”。除了这些,他还是出色的击剑师。他们被公认为是一对模范夫妻:彼此忠诚,相敬如宾,甚至从未对彼此说过有损夫妻关系的激烈话语。

可这段圆满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太久,阿尔伯特亲王42岁英年早逝,女王在这个时候几乎失去了一切。作为女人,她失去了爱情和深爱的丈夫,作为女王,她失去了挚友、谋臣和助手。

从那以后,她离开伦敦,将自己禁锢在房间里,外面的世界对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世界已经死去了”,她给亲戚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在她之后的四十多年,黑颜色成为她衣服的主色调。悲伤、冷漠、暴躁不安是她时常挂在脸上的表情。对丈夫的思念,让维多利亚对未来的生活变得无所适从。

每年在纪念阿尔伯特逝世的这个时候,她都会在日记上写下相同的话语:“你的去世时一个巨大的悲剧,我的人生从此支离破碎。”

这样的话语就好像苏轼在纪念亡妻时所作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失去了挚爱之人无论对谁而言,都是最沉重的打击。那个曾经自小熟识典章律法,思想独立的女王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比任何一个人都显得更无法承受。

赫尔曼·黑塞说:“你不是爱情的终点,只是爱情的原动力。我将这爱情献给路旁的花朵,献给玻璃酒杯里摇晃着的晶亮阳光,献给教堂的红色圆顶。因为你,我爱上了这个世界。”

也因为你,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这位已经年过半旬,终日身着黑色丧服,眼睛明显有点凸出的小个子老妪从此变得黯淡无光。

在人类社会形成开始,美好的爱情在人们的交往中应运而生。多少人在经受了爱情带来的甜蜜、痛苦之后,都尝试着给它下个定义。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萨拉·诺列企图用简单的结论告诉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

其实,很多时候,爱情里是没有理智可言的。

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某一点就爱得无法自拔,即使他有太多连自己都无比鄙视的缺点。可在爱面前,人性就是这么复杂。

但是,不论怎样,再爱也抵不过合适与不合适。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和一个肤浅虚荣的人在一起,他们的婚姻注定是悲剧。

电影《面纱》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知道你的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

在爱情里,最让我们难过的不是我们努力了还是不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而是我们无比清楚,在我们之间,无论怎样努力、如何相爱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之间隔着一种名为现实的东西,是种族,也是门第。

“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而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

我们只能用余生去回忆。

“我认识你,我永远都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但愿,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爱的人,也但愿,这个人真的合适我们,并与我们白头到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