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研究读后感精选

生活研究读后感精选

《生活研究》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洛威尔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研究》读后感(一):【推迷会鉴书团】研究生活,忍受诽谤!

“人们必须要勇敢的忍受生活的诽谤”这非常形象,并且真实。

人们往往在十字路口表现的徘徊犹豫,瑟瑟发抖,无视事实,惴惴不安!人类就是这种动物。生活非常艰难,并且狭隘。你必须要用尽浑身的力气去挑战一切摆在你面前的种种,就像我们记日记一样,碰到事情写下来…

而《生活研究》这本诗集,就像是罗伯特洛威尔的日记一般,记录下了精彩绝伦的论调。诗集,顾名思义,是诗的集大成,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历史真实事件和家庭为蓝本,经过大脑的思考运作,给我们呈现出一部激情澎湃、犹豫不决、混沌无序、纠结无奈的作品集,这里面有作者的生活,也有作者想要表达的对生活的解读。

生活,就像一名哲学家,自始至终有一个完整的布局。在人们的认知中,生活并不容易,包含的内容很多,每个人生活的意义都不同,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冥冥中,生活就像早已安排好一切一样伴随着你。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客服各种不安和困难,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往往具有哲学意义,但我们平时却忽略了很多很多…

通过书中众多诗歌所述,作者是一位非常有个人见地并勇于表达的人,生活经历丰富多彩却又多愁善感,他的偏激性格、执拗的脾气都展现出对生活诸多的不满,但也毫无办法,通过文字发泄着心中的怒火,诗歌用词非常大胆且前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并不容易,可幸,我们见到了这部诗集。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著作《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小说家莎乐美·奥特伯恩太太有一句至理名言“生活可真残酷,人们必须要勇敢的忍受生活的诽谤”,真的是太经典了!这很形象的说明了生活的不易。生下来、活下去,简单的六个字,道不尽的痛苦与艰辛,让人身心疲惫。

当然,生活也是美好的,人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重视自己,重视自己身边的人,人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杞人忧天似的担惊受怕。人们应该勇敢的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困难只是暂时的;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新的一天,我们都应该抱着更加公正的视角,竭尽全力,好好生活!

《生活研究》读后感(二):调酒与新诗

洛威尔把新批评派奇诡跳跃的意象、苦涩的语言,和对自我与生活的书写结合,调酒师一样妥善地安排着二者的比例。在城市、战争、大量用典“借古鉴今”的《荒原》之后,他“引领了一种新的诗风”(胡桑),由非个人到个人的“自白派”。

他的诗中有听觉与视觉的互通:“海鸥逾常的尖声啼叫/在雾中变暗”,把时间与情感的同步消耗并置观察:“一所房子吃光了建造它的木头”(我们的二十周年结婚纪念日)。他写女儿的梦(哈丽特的梦),写伴随自己三十多年的躁郁症,写和它有规律的博弈与在规律中现身的漫长的折磨:“我感觉到身上旧日的感染,它每年来一次”,“我真正拥有的反对自我的事物”(症状)。以我的语言,他人的视角,观照他人与自我之关系:“我们的约会期简单又粗率,他的登岸/愚笨而唐突。我是动物,/健康,容易疲倦”(1930年代其二)。 还有两句很打动我,但现在说不出来为什么被打动:“白昼的泪水——它们不会归来”,“不要自障双目,那样你不会被爱。”(不会归来) 这一句则联想到博尔赫斯:“我们只生活于/现在的面目和曾经的面目之间”(为谢里丹而作) 译后记里,译者胡桑提到洛威尔在《威利老爷的城堡》这本诗集中,通过诗作,“辩识自己的来源”。他回溯式的书写,启发我想到:我们的生命包含太多东西,或者说,每个个体就是一个复杂的宇宙,而所谓“我”,只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试图去完全掌控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我们将病态地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来回横跳,忍受这个过程的折磨,并在最终痛苦地承认这一不可能,承认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我们必须学会,在自我与他者与环境之间,巧妙地游移,既接受,又不接受,既合一,又不合一。 我不知道何为游移,具体怎么游移。但他的诗歌启发我,对待自我中恶劣的部分,对待世界,对待生活,对待记忆和过去,不能硬碰硬,不能将其视为完全外在于我们的单一独立的东西。我们和它们的关系非常微妙,互相牵扯,又各自为营。

我很喜欢胡桑这句评价:“他的悲剧在于其悲剧永远无法成为崇高的神话,只有在永无止歇的书写中等候痛苦的突降”,但理解了又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或许是在说,神话意味着一种确定、自洽、完满,类似先民与自然短暂和解的契约,而悲剧意味着一种对抗,永不言弃的突进。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否能说,洛威尔的诗无意间延续了从俄狄浦斯到海明威笔下的桑迪亚哥的,悲剧式的美和壮烈?

《生活研究》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生活研究:他是把生活写成了诗,还是把诗写成了生活

感谢猪神以及浦睿文化的赠书。

说实话给一个诗集写书评于我而言着实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因为我平时大多喜欢阅读小说,对于诗一直都是处于略懂的状态,而现代诗就更是了解得不深了。因此这次书评我仅仅谈谈我作为一名现代诗门外汉在阅读完这本诗选集后的看法。

首先想要了解一些关于该名作家的个人经历,不过在此我却并不像赘述,隔壁豆邻龙骑士的长评里就关于此方面写得相当好,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而然后就是自己对于诗的理解了,当然有些诗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不过大多数的点译者都会在注释里指出,其次结合译后记来阅读就更能体会到诗人想表达的想法。

此书名虽为《生活研究》,但实则是罗伯特洛威尔的诸多图书的一次诗选集,虽然有同书名《生活研究》的一些诗入选,但从译后记来看,是没有收录原书中的一篇自传性的散文《瑞维尔街91号》,它以现实、平和的语调回溯了家族史和童年。毕竟书名称之为《生活研究》,那么诗人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也自然值得一阅。

仅仅以“生活研究”这一部分收录的诗中看来,大多数都是描写家庭内成员为主,包括父亲、母亲、妻子、孩子,不过最后一首是献给好友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我私心喜欢的是《离家三月后回来》,正如标题所说,其他几首都像是把诗写成了生活,密密麻麻的文字以及齐齐整整的行列,都让我读起来格外的生分。只有这一首诗真正地让我感受到了他是真的把生活写成了诗,这首诗虽不及其他几首看似规整,但能很强烈地感触到诗人归家时的喜悦感,以及对家的想念。

剩下的部分则是其他书中诗的选集,能看出来诗人还是对历史上的一些事情颇有感触,有着不少借典言情以及直接叙述一些历史事件。但这也和此书的选诗有关,我看了一眼,像《为联邦军阵亡将士而作》和《历史》中的诗都挑选的很多,可能编者是觉得这种诗对于国内初次接触该诗人的读者来说更容易结合史实以及注释理解,而恰恰两部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威利老爷的城堡》、《海豚》则挑选的诗篇较少。

像《威利老爷的城堡》所挑选的诗篇看来,能明显感觉到诗人的个人情感较重,而且探讨了不少基督教以及生死之间的看法。而《海豚》中挑选的诗篇看来,诗人的意识形态凸显得比较明显,能看出来很强的诗人的个人倾向。

在我看来,也许编者是希望读者在第一次阅读罗伯特洛威尔的诗选时能更加容易理解,而恰恰没有主要挑选那些个人情感以及倾向较强的诗篇。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看法,毕竟我也没有阅读过原著,也仅仅只是针对该书的中文译本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生活研究》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诗,生活的独白

如果不是因为某些特殊的缘由,我大概永远不会去阅读一本欧美的诗集,哪怕它的作者曾经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言人。文学头衔的功能在于总是可以帮助我们以最快速度去定格眼前一位作家的身份地位和文学层次,而对于这类生涩难懂,隐喻内涵,比比皆是的诗集来说,知道这位作者的江湖地位和过往生平或许才是去理解诗歌本身含义的第一步。

如果一定用文学作品来给任何一个时代做个注解,那么现代诗歌应该是永远绕过不去的一道坎。抛却古体诗的格律和结构后,看似跳脱镣铐,却无奈走向更广阔的未知,而欧美诗歌更需要用一种近乎繁复的方式突破语言的重重障碍,洞穿于字里行间,跨越语种阻隔,将作者内心的情感传达给任何一位读者,哪怕文化不同,哪怕语言不通,哪怕年代久远,哪怕千山万水,这不光是一种文字信息的传递,更是捆绑在诗句本体内那种情感的无端宣泄。

从激情澎湃热泪盈眶的少年到成家立业后的中年,从聚焦于客观事物变迁到拷问内心,诗人总需要一种自我摧残的过程,来让灵魂从外在的世俗表面,拖拽着坚挺的疲惫的身躯走向内心深处,于是生命中所有该有的不该有的都不免经历着诗人审视。身边的事物投影到内心,独白汇聚成篇章,洛威尔在人到中年后找寻到了自我独白的一席之地。

在早期的诗歌里,作者用那种高度修辞手法和晦涩隐蔽比喻将文字与读者拉开距离,适当的疏离感能让读者有种远观隔阂的神秘感,正因为不存在生活化的表述,反而让诗歌披上了一层玄妙的色彩。而到了后期,作者开始用自我毁灭的心态转身回到生活本身,那种贴合生活的语句则成为了整本诗集的主要格调:

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意向,特定的画面感,所有一切回归本我,诗歌走向生活,走向内心,就好比一个游子回归故土开始找寻童年记忆,或者一个十恶不赦的屠夫放下屠刀向牧师自我反省,只有那些敢于解构自我内心的诗人,才有能力用着如此娓娓的文笔,絮絮叨叨岁月所发生一切,比如这首《父亲的卧室》一件件事物似乎在表述着自己对已经逝去的父亲的思念。情绪是一种自我宣泄的窗口,但是要一遍遍揭开让别人去看,或者更需要勇气。

这首写给第二任妻子的诗句,诗人用它那种细腻到极致的情感,不断勾勒着情绪的轮廓,而最终注定破碎的结局,又一次让这种情感分崩离析,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敲碎给人看,文字间读者已经到破碎的声音,最后用一种自我麻痹的口吻述说着期间的短暂和消逝。

敏感一定是现代诗人共有的特质,而洛威尔则用着这把敏感的手术刀去解剖自我,然后用一种叫做“诗”的语言娓娓道来。诗人在歌颂生活,生活在让诗人独白。

《生活研究》读后感(五):致"自白派"的独白者——罗伯特.洛威尔(未完待续!!✘

美国后现代派鼎盛时期的主要流派有:垮掉派、黑山派、自白派、纽约派、深层意象派等。而美国自白派三诗人分别是:罗伯特·洛威尔、安妮·塞克斯顿、西尔维娅·普拉斯。罗伯特·洛威尔(1917-1977)为自白派的开创者,他的第一本书《威利爵爷的城堡》获47年的普利策奖,其后的《生活研究》(1959)获全美图书奖,另著有《大洋附近》(1967),《笔记本》(1969),《历史》(1973)及《海豚》(1973)等。这本诗集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每一行诗歌都凝聚着激情与内心隐秘的独白,它们隐隐诉说着诗人的内心——将曾经的记忆与个人的生活与命运交叠在一起,重新构成了一种开创性的新型艺术形式,而本书被认为是美国“自白派”诗歌运动的开创性作品。 《生活研究》记载了作者从1946年直到1977年的部分诗歌作品。你将会看到——他一个人就是一部理论,也是一首诗歌,打开书,你会穿透纸张看到一个个碎裂而纷乱的意象局部拼命地拼装出一个脆弱而敏感的灵魂。而那也许就是诗人的"本我”。

在这部诗集中,他自由地控制着自己的节奏与韵律,时而浅唱低吟,时而怒吼,时而屏住呼吸,如同一首激流勇进的摇滚乐,又似一首充斥着迷茫与惆怅的田园牧歌。所有的诗都充满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明显的自传性质,然而更多的却是关于家庭和自我内心世界内心的一种抽象诠释。

就在十二个月前, 这些品种优良的花 从荷兰进口而来;而今无人需要 将它们与杂草区分开来。 被晚春的雪覆盖着, 它们无从见到 另一年滚雪球似的衰弱。 我既不保持队形,也不站着。 被治愈,我蜷缩着,陈腐而渺小。

这首《离家三月后回来》一诗的结尾令人惆怅且茫然若失——他平静地描述普通生活中的意象,略带些神秘的意味与具象的现实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他因焦郁症住院出院后所做的诗,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自我描述性质,充满了晦涩与冷峻,但诗的字里行间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押韵却并不规则,节奏柔和却给人意一丝异常沉重的悲凉之感。 也许,天才注定了多灾多难,也注定了内心世界更加的多愁善感。在罗伯特洛威尔的一生中,他受尽了躁郁症的折磨,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病魔作斗争。在他后半生的几十年间,始终孑然一人,几乎每天出入医院,靠诗歌来释放内心的痛苦与焦虑。1977年9月12日,他因心脏病死于机场往返纽约公寓的出租车上,永远离开了这个对他来说始终无法融入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