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锦集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锦集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本由〔美〕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一):生活是个大舞台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句话看起来像是俏皮话,其实却很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或为自己谋取特定利益,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表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用“表演”这个词太直白了,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叫“自我呈现”。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拟剧论倡导者欧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就是从戏剧表演这一视角探讨了个体再社会环境中的行为,特别是人们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入选了国际社会学学会(ISA)组织评选的“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十本社会学著作”,在社会学领域享有盛誉。这样的著作必定会令社会学研究者百读不厌,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则未免有望而止步的惶恐。 尽管普通人读起来很有难度,不过也不必有太大畏难心理。社会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便理解不了其中的一些社会学术语,里面列举的众多例子大家总还是容易引起共鸣的。比如美国一些女大学生会故意在与其有约会可能的男孩子面前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弱化自己的技能和判断力;有的试图显得很专注听讲的学生竖起耳朵,两眼紧盯着老师,投入全部精力用来扮演一个专心听讲者的角色,结果却什么也听不见。这类生活中的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作者异常丰富的社会经历,也使得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变得浅显又有趣。 人类社会的互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交换。为此,个体的表达看起来会呈现出两种根本不同的符号活动:他给予的表达和他流露出来的表达。也就是说,他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内心真实的想法未必一致,我们要通过种种迹象去挖掘其隐藏的信息。用威廉•托马斯的说法就是:我们靠推论而生活。 作者从戏剧表演的角度,把社会比作舞台,把个体比作演员,借助前台、后台、剧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戏剧表演的概念来分析各种舞台表演行为,详细阐释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时如何借助表演向别人展示自己,以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同时,作者也毫不讳言用戏剧表演模式分析生活中的“表演”的不足之处。舞台呈现的是虚假的事情,而生活中的表演更真实,甚至未经彩排;舞台上只有演员没有观众,而生活的舞台上,互动的双方既是演员又互为彼此的观众。 世界是个大舞台,男男女女皆为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道读了这本书之后,大家能否演出更为精彩的人生大戏呢?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二):别追星了,你我都是演员!

有句话叫:“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有的情侣喜欢对对方说:“我喜欢跟你在一起,因为在你面前我可以做自己”,

我们经常说:“我每天都在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家庭和单位里的角色”。

……

生活中的我们真的离不开演戏吗?作者提到“人”这个词语源于古希腊戏剧中的“面具”一词。那么这就意味着人之所以从动物进化为人,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拿起面具,学会表演。这种表演并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伪装”,而更像是一种克制。而且个体和他者之间会默认形成一种维护社会准则、避免发生冲突的模式,从而让双方的表演得以持续。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面对着他者,就都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表演。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的说法:他者即地狱。他者的凝视让我们不自觉地隐藏人性化自我,展现社会化自我。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表演具有其积极意义,大多数时候我们向他者表达出来的都是我们的理想化状态,是向上流动的一种状态。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女生虽然屋子很邋遢,但是出门的时候必定是光鲜亮丽。如此,她的妆容和行头就成为她的舞台装置,她凭借着它们走上表演的前台,或者是工作单位,或者是姐妹约会。那么她的屋子就是她的后台,在这里她可以素颜、不修边幅,尽情展现人性化的自我。

有积极性的表演,就必然有消极性的表演。比如作者提到一些女人为了在男人面前扮演小鸟依人而故意装出懵懂、呆傻的样子;又比如为了领取贫困补助的人故意在公众面前穿得破烂等。

本书作者一再强调参与表演的剧班之间心照不宣形成的一种和平的一致的状态,小到同事之间,大到国家外交官之间。我想这种状态可以通俗地称其为“体面”,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不要撕破脸。一旦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撕破脸,或者表演者玩世不恭、自说自话,或者观众打破平衡、横加指责,那么就会发生暴力,至少是不和谐。

那么阅读完本书后我们难免有这样的问题:难道就没有不用演戏的相处吗?!父母与孩子之间呢?亲密的情侣之间呢?要好的姐妹之间呢?细想之下,好像真的主要面前有他者,我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意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心理及社会双重作用下的结果,用人格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也是本我借由自我向超我看齐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三):人生如戏 这本书看穿演技

拿到这本书后,读了大约有十多天才粗略看完一遍,总体上感觉学术气息浓厚,一派学院风。行文谨严,感觉要有一定的社会学基础,本书在引入概念时,做出了明确的限定,在有限的场域内进行运用了探讨。例如在本书中引入进行分析的“剧班”的概念,谨严的风格带来概念的较多引入,导致阅读的过程中要经常回翻和频繁翻阅注释。 书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译本第二版) 作者:欧文·戈夫曼 译者:冯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所属系列:戈夫曼文集 本书作者欧文·戈夫曼是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拟剧论倡导者,在本书中以剧作舞台等概念展开论述可是看出是戈夫曼在拟剧理论方面的力行。此外本书译者冯钢老师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由此来看,本书属于是名家名著名译名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从作者写作的思路来看,第一章展开介绍了个人在表演需求的驱动下,利用前台完成常规程序。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内心建设,表达但我有效控制,发生误传及神秘化。此后几章分别讲述个人在表演中借助到其他的工具与形式,剧班,区域概念,不协调角色,角色之外的沟通和印象控制的实现,最终也提到了其他的研究模式与框架。 个人以为本书的第一章是关键的环节,是以后各章的基础,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值得多读几遍,理解透彻。这章中19页讨论了两种极端的表演状态:1、完全投入自己的角色。2、玩世不恭的状态。这两种表演状态对表演者来说都是面具。同时引用了Esquire Etiquette(Philadelphia;Lippincott,1953)P.6提到“人”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一种面具……而是对下述事实的认可,无论在何处,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在扮演一种角色。而扮演玩世不恭的表演者一骗子为多见。想起了在皮耶尔·勒迈特的《悲伤之镜》一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骗子戴西雷。戴西雷进行的表演,是在最早抵达了贝罗li拜堂,冒名顶替了逃跑了的神fu,自觉的扮演起了,神fu的角色,通过自编的经文引用和逃难至此的修女形成剧班,通过为逃难者筹集身生活物资,展示上di之爱,完成了神fu表演的常规程序。戴西雷挑选了一个极好的时机,法国二战溃败的状况下,人们四散逃难,尽力寻求安全感,成了相当配合的观众。最终骗过了所有人,成功骗去了拉乌尔藏起来的巨额法郎。 通过这本书的知识不仅能够分析,骗子们的表演,也完全能够看透会议上装作认真记笔记,实际在涂鸦的社畜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