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是一本由姚瑶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精选点评:

●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地日复一日,时光不复,回忆难寻。某一刻,翻开你的本子,是停留在当时微笑的你,沮丧的你,快乐的你,痛苦的你……组成现在的你。

●入手账坑六年,用一本书来做个阶段性小结吧。因为出版社的审稿规范,所以手帐必须写成手账,我还有点不习惯。书里有一些关于手帐的小心得,有一些收藏在手帐里的时间切片,有一些简单的小方法,写这本书的心情是我觉得好玩还有用的,就想快点告诉你。编辑把这本书做的很漂亮,图文排版很舒服,裸线锁脊,容易平摊。当当、京东都已经上架了。万一你有兴趣,不放mark一下吧~帮忙戳想读的友邻,收下我的鞠躬致谢~

●手账使用指南

●作者与手账の故事 我每当翻开用过の笔记本

●2019年第26本。手账是丰满而松弛的人生。平息心中的嘈杂,安静下来的这一刻,就像黑暗里的一盏灯,这一小片被照亮的地方,就是真正属于我的生活。

●每天写日记记录生活 从开始关注手帐博主后 越来越喜欢 每晚坐在书桌前 写日记的时光 还没有学会如何用手帐来记录生活…… 这本书 像是一个指引者 我好像 有很多思绪出来了

●手帐类的书,更多的是纯粹的技能分享,这本书却不同,作者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将自己做手帐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她不仅提供了方法,还着重分享手帐的治愈功效,这对时间被极度碎片化的当代人来说非常适用,能够击中我们的心,让不那么了解手帐的读者也能翻开来读一读。

●新的一年,我要不要也做一本手帐呢?

●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搞得非常复杂。

●这本书里满满都是作者的宝藏,能感受到她认真生活的气息。 手账里可藏宝,可寻宝。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读后感(一):因为记录,所以时间有了踪迹

其实在拿到《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这本书之前,我的头脑中并没有关于“手账”一词的清晰概念。一度还以为又是新时代文艺小青年们搞的什么“二次元术语”。粗略翻看过之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主旨亦是关于“记录”二字。仿佛一下子就熟悉且拉近了许多,虽然我没有做“手账”的习惯,却也如假包换是个喜欢记录生活的人。虽然没有具象化为一本本实体手札,然而抽屉里,书架上,定期冲印的相册内,手机软件朋友圈里……都存留着方方面面过去时光的琐碎记忆……应该说,这些也算是属于我的手账吧!

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走到人生的最后阶段,突然失去了所有记忆,那是不是就等于白活了?答案虽然是否定的,却无法否定一个事实:人生越往后走,回忆的意义就变得越重要。而现实中的我们又往往匆忙一生,太多时候都忘记了去刻意留下点记号,供日后的自己驻足,回头,观望,甚至思索。

一直都很欣赏欧美家庭特别注重“保存家庭回忆”的传统习惯。美剧看多了,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堆家庭录像,记录了那些诸如“第一个生日”“第一次入学”“第一次舞会”等等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很多家庭的杂物间里也堆满了孩子从出生直到成人每一个年龄阶段的玩具小物件等等。这种对时间与记忆的重视与敬畏之心,也是其传统文化内核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作者姚瑶在《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中说,“生活需要一些刻意而为”,“那些不起眼却也不想丢失的小事”,“遗忘之后再被提醒,却总像一份意外的惊喜,这或许就是记录的馈赠吧。”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用照片记录生活,不厌其烦地在朋友圈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亲手做的各种面食,新鲜采摘的水果,新买的一束花,孩子写下的第一篇歪歪扭扭的数字,因为化了满意的妆容而臭美到不行的自拍……从前一看到我拍食物和游客照,先生总会打趣笑话我,“又要凑个九宫格才肯好好吃好好玩呀?”后来经历了一次长达几个月的出差,他说自己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翻看我的朋友圈,看看你们娘俩有没有好好吃饭,过得开不开心。我还会定期将手机里有意义的照片冲洗出来,看到我们的“家庭记忆”一点一点变得丰厚,变得细腻,甚至仿佛触手可及,先生再也没有取笑过我这喜欢“记录”的小小癖好。相反每次一起出去玩耍吃饭,还会抱着闺女特意摆好了姿势让我拍照,或者像半个专业摄影师一般,蹲着跪着只为给我拍几张满意的游客照。

“记录”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件极度“内卷”的事件,你可以做得很私密,也可以选择如明信片一般公开记录,并不需要顾忌很多,毕竟愿意长年累月去关注你做了什么的人,都是一些内心真正关心并在乎你的人。

走在年底的街道上,空旷的道路让人免不了油然而生一种“存在主义”的虚无感。这时,或许,如果有一本手账的话,可能真的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那些我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见过的人,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度过的时光……都一一佐证并提醒着我——你来过这个世界,并且过得很好,未来的一切,还会更好!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读后感(二):无用之有用,不闲之闲情

手账,在不玩的人看来,大概就是笔记本的另一种称呼,但是,在会玩的人看来,它却是一个立体地记录和展示曾经的生活的美好物品。

看似无用,其实很有用,说是闲情,但也要花费很多的心思。

手账的基础作用,其实就是笔记本。记录自己想记录的一切,比如发生的事,看到的景,某一刻的心情,对某些事的感受,短时间的计划,长时间的规划,以及每天的打卡,等等。这种基础作用,很多人都用手机来完成,但是,对于手账玩家来说,用手账,更有仪式感,如果可以不嫌麻烦地追求这种仪式感,那么,寄托在这种仪式感上面的那些事情,便会相应地更美好。

手账在很多人看来是无用的,不过是小资女青年们拿来炫耀的工具而已,很多小资女青年买了手账本之后,拍个照,发个圈,然后就束之高阁了。其实,仅仅把手账作为收集,也是一项讨好自己的事情而已,就算最终没有去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中,总有许多无用的事,无用的物,在彼时彼刻,自己高兴的同时也没伤害到别人,那么,这种无用的事,无用的物,做了,买了,也挺好。

但是,如果要做一个有所追求的人,不管是追求生活的质感,还是追求生活的仪式感,那么,玩好手账,让手账有用,其实也是一件又美好又有趣的事。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这本书,就是在一边告诉我们手账既有无用的美好,其实也有有用的美好。在《是讨好自己,不是讨好他人》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若干年后回头翻看,日复一日中早已忘记的寻常垫底,因为一笔简单的记录,还能被想起,还能枸杞快乐或伤怀,都是这一页手账的价值所在。

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或写字,或画画,或贴纸,或剪报……这让手账相比传统的笔记本,变得更为丰富和立体。它的记录效果和展示效果更为直观,更为鲜活,它让不擅长文字表述的人,也可以有其他的记录自己生活的方式。

记录是为了回忆吗?有一部分是。但记录也可以作为对当下的反馈,对当下的自己的提升,比如就像每天健身、写作、学习的打卡等。

我们在很多平台上,如微博、豆瓣等,看到过很多非常漂亮的手账,各种装饰,简直就像艺术品一样。这让很多人觉得,手账大概也就是很多小女孩闲来无事表现闲情逸致的东西吧。

其实,恰恰是因为它的复杂,它才偏偏不能闲。一个好的手账达人,必然是一个有闲情逸致的人,而闲情逸致的“闲”,不是闲着没事的“闲”,它代表的是一种审美能力,一种动手能力,一种把想象中的美好具现化的能力。

这需要动心,还需要动手,更需要坚持,你想,动心+动手+坚持,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自制力的人,一定是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所成就的人。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就是先从手账的定义讲起,然后再分别讲述生活手账和工作手账。

生活手账的部分,她讲述了很多围绕着手账展开的生活,以及,围绕着手账展现的美好。那些去过的地方,那些胶带,彩纸,票据,照片,剪刀,胶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在作者的用心下,变成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而且,作者提到,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她,正是因为记手账这件事,找回了自律的自己,告别了那个“只有自由,没有职业”的自由职业者。

工作手账的部分,则少了很多花哨的东西,更多的是对进程的把控,对计划的提出和执行,以及记录、打开、摘抄、总结等。工作手账是最能体现手账的“有用”这一点的地方,当然,也是手账最像笔记本之处。

此外还有旅行手账和读书手账。旅行手账,偏向于之前的生活手账,读书手账,偏向于之前的工作手账。也就是说,本质上,手账还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让自己的生活有趣的、好玩的,让自己开心愉悦的,充满美感的;另一种是让事情更有条理的、严谨的、秩序的,让自己有所提升的,充满理性的。

所以,手账并非只是女生可以玩的,任何人都可以用手账来打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只不过,很多女生心灵手巧又喜欢美好的事物,所以,她们的手账便都那么好看吧。

就像这本《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一样,既好看,也有用。

《用一本手账过好一年》读后感(三):代序-手账就是自己啊

手账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你平常买什么东西最多?”

“文具……”

“买这么多文具干嘛?”

“做手账!”

“手账是什么?”

“你有什么和写作旅行无关的爱好?”

“唔……做手账吧……”

“手账到底是什么啊?”

“这是什么?”

“胶带纸。”

“这是什么?”

“便签纸。”

“你是收集癖吗?”

“不是不是,我要做手账。”

“什么是手账?”

所以手账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解答,那么它就是日语汉字的舶来词,每一天的日记,每个阶段的工作计划,每时每刻的备忘录,从学生的读书笔记到主妇们的家计簿,从旅行记录到每日食谱,大概所有能够用一支笔整理到一个四方小本上的琐碎都可以吸纳进手账的黑洞里来。在日语里,这些零零碎碎的笔记都叫做“手账”,欧美的手账达人们习惯于用“journal”这个词。

所以,手账大概就是一份最为私人的“日常档案”,一座日积月累的博物馆,你是馆长,是管理员,是策展人,是参观者,手握世间仅此一把的钥匙,在开起大门的瞬间,眼前是只有你知道该如何走到深处的迷宫。

法国作家爱德华·乐维在《自杀》这本书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主人公,他搜集日常生活产生的一切票据,电影票、购物小票、车票、门票等等,好像是在收藏自己。

在《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这本书里,七十多岁的修一先生一直坚持对琐碎日常的记录,一字一句描摹下与老伴的生活细节,一日三餐,田地里的蔬菜,并附上照片,画上简单的小插画,按照日期分门别类收纳进文件夹里,这样的文件夹占据了修一先生家一整个书柜。他管自己的书房叫做“船长室”,他说“认真记录自己的生活,把它们存起来,你会发现人生将变得更加美好。”

对他来说,记录这个动作就已经构成了全部的意义。

做手账大概就是这样吧,这个世界什么都多,城市很多,航班很多,陌生人更多,其实并没有太多人真正关心别人在做什么,城市人自顾不暇,又渴望被郑重对待,也许手账就是解决孤独难题的答案。

我们可以在略显空虚的时间里,放下手机,拿起笔,摊开本,收藏自己,确认自己,理解自己。

夜晚坐在书桌前,收拾起一天的琐碎,在时间轴上画条线,在日记页里写写画画,剪剪贴贴,哦,原来一天就是这样过去的。那一生,也就这样简简单单,一页页翻过去了。

有一年,机缘巧合,马东和蔡康永到我家里来录节目,我抱着一堆手账本和他们在七八台摄像机、几十个工作人员、还有满屋子大灯的包围下聊了一个多小时,竟然聊的是手账,马东老师当时若有所思地对搭档说,她是个非常非常珍惜自己生活的人。

或许就是这样吧,非常非常珍惜,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做过的每一件事,甚至醒来后记得的每一个梦,我都想巨细靡遗地记录下来,可又没法认真回答你,公园的门票有什么可珍惜的,一顿饭的小票为什么不扔进垃圾桶,物品的标签珍贵在哪儿?如果非要回答的话,只能说,我珍惜的是“回忆”这样东西吧。

偶尔翻开手账本,看见某段文字,某张照片,某个模糊的票据,那一天的影子也就随之浮出记忆的深海,我做了什么,见了什么人,开心还是不开心,有风还是有雨,只需要手账本上一点小小的提醒就能立刻点化。

于是我又会遭遇手账之旅中的第二个问题,现在有那么多的手机APP,各种各样的日记软件,无论是效率提醒还是拼贴做图,都可以躺在沙发上用手机完成,方便省时,便于检索甚至传播。

当然没错,如果能够用手机开心地玩手账,自然也算殊途同归。

只是,趴在书桌前进行耐心而缓慢的记录像一种仪式,挑选喜欢的笔,手账本,贴纸,学习涂鸦,收藏素材,像对着巫术书学习魔法的女巫,一切的准备固然是为了最后的仪式,而仪式终究是为了最终的结果,可是搜集每一样必需品的过程,念咒语的过程,熬药的过程,亲眼看见魔法应验的过程,也都和记录在手账本里的东西一样重要。

然而到了这一关,手账儿们又会遭遇第三个问题,“做这些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呀?”。其实写一页手账,稍作装饰,连一个小时也要不了,如果只是简单的日常记录,十几分钟也能完成。但花费时间多少并不是关键,对于一些资深爱好者来说,就是周末一整天都扑在手账本里,也是心甘情愿,而对于没有兴趣的人,十分钟都是多余。

所以写手账和看剧、打游戏、看书、跑步、做甜点等等在本质上都属于“业余爱好”,是运用空闲时间换取一份满足感的小交易,是结束必要生存项目之后对如何打发剩余时间的选择,能够找到一件小事讨好自己,不觉无聊,还能填满那些空虚的时光未尝不是三生有幸。而如果因为做手账,让你多看了几本书,多学了一样技能,也算是额外赠品。

手账带给我最好的体验,就是关注自己,不那么关注他人。我愿意在这个摸得着又很虚拟的世界里继续搭建更复杂的迷宫。

或许你又会问,搭建迷宫是否需要昂贵的材料?其实任何领域都有“装备党”的存在,手账也不例外。我也喜欢有趣的文具,我也爱逛手账市集,我在日本旅行的时候可以不去免税店但一定会去文具店,即便如此我也会很坚定地回答,文具与装饰品并不是构成手账的充要条件,真正重要的,是能够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记录方式。

比如英国作家伍尔夫的丈夫,他的手账很特别,只记录每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甚至在伍尔夫自杀的那一日都没有多写任何一笔。但是在那一天的行车记录上,出现了辨不清是泪渍还是茶渍的痕迹。那时整本日记里唯一污损的一页。

所以,这就是手账吧,是收藏进一个个笔记本里变身成了文字、图画甚至是一抹污迹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