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100字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100字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是一本由琦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一):我慢慢地见到了那个想象中的杭州

金风送爽,玉露生香。从未去过的杭州,合上书,却在眼前展开了一副绝美的杭州画卷。绿树中的桂花冒出星星点点的嫩黄色的花瓣,长工带着孩子们跑过去摇桂花树,妇女们说说笑笑拾起桂花,挑捡、晒干、弄茶……

《心安是归处》是绮君60周年散文精选集,里面是一些经典的情感美文。有关于杭州的人和事,有绮君对亲朋的回忆,有一些回忆中的经典美食,还有一些对生活的细腻感悟。有书、有味、有情。

一、有书

绮君对书有着强大的情怀,有许多篇章细细讲述了她和书的缘分,此外也描写了她和她老师的故事。

书缘难弃,师恩难忘。如果你也爱书,也许你就会get 到,这些故事背后的浪漫。

二、有味

团圆饼、玉兰酥、白莲藕粉,桂花糕、春酒、麦芽糖、葡萄干面包……每一样美食,都隔着纸张挑战我的味蕾。让我暗暗在心里发誓,有朝一日去旅游,一定要把在书上看到的美味,都尝一遍。

汪曾祺曾言:“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汪曾祺曾在文章中多次描绘高邮的咸鸭蛋,用筷子一戳,冒出黄油来。在看汪曾祺文章时,我没有很喜欢吃咸鸭蛋,看能是文章赋予了我情怀,最后导致我现在对咸鸭蛋情有独钟。

当然,我现在用汪曾祺的文章举例不是很恰当。汪曾祺只是单独描绘了美食,而在绮君这里,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余味悠长。

三、有情

亲情友情爱情思乡情离别情,谢谢缠绵情谊的背后其实都是失去,或短暂失去,或是永久失去。

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失去的过程。琦君一点点长大,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离开老师,最后老了,孩子又很忙离开了她。

漫漫余生里,三两温馨回忆支撑人走过了冗长的痛苦长廊。

绮君的文字,干净清新,细腻绵长,读她的书,如品茶,如观看一场黑白看电影,需要读完后,细细品味。她的书适合放在枕边,每日睡前读一篇。就这样,枕着文字入眠,踏到那个善良美好的回忆中。看桂花飘落,嗅满室芬芳。

文末附上一句书上的话,与君共勉:

人生各在烦恼中过活,

但必须积极肯定人生,

乃能承受一切幻灭转变,

随时赋予环境以,

新意义,新追求,

超脱命运,不为命运所捉弄。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二):童年那抹记忆:心安是归处

周末在家时,翻看了之前电视剧《橘子红了》。想必这部电视剧上映时也是热映。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清朝末年,在江南小镇上,容家大太太因为不能生育,被年轻的大伯冷落在乡下的桔园,那时年轻的大伯总说橘子红了他就会回来,可是橘子成熟的季节,大伯总未实现诺言,与交际花嫣红在城里生活的火热,大伯总是期待嫣红能为自己生个儿子。

某次乡下收租时,大妈看见了秀禾,这个佃农的女儿和年轻时候的自己长得非常相像,像被大妈一眼相中,大妈的私心在于:帮大伯把秀禾娶进容家,如果秀禾还能为容家生个孩子,那么她就可以将大伯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堂弟耀辉替代大伯充当了新郎,掀开盖头的一刹那,耀辉爱上了秀禾。两人生活的都非常痛苦,一方面秀禾敬重大妈,却不愿陷入大妈为自己安排的生活。另一方面,耀辉爱秀禾,却没有勇气去追求爱情。

在嫣红和秀禾怀孕的同时,大伯得知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后来大伯回了老家,与大妈生活在一起。

大妈觉悟了,她帮助秀禾,选择自己追求的幸福,不再做传统礼教的殉道者。

这部电视剧原著是台湾作家琦君在199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还原了大妈的真实故事。

为纪念琦君创作60周年,出版社出版了琦君的精选文集《心安是归处》,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故乡、母亲、以及故乡生活的人、物、景。文字朴实,充满暖意。

而后才知道,原来琦君的母亲,是她的伯母,如若不是细细了解了琦君生平,我断然是不肯相信的,她的文章里多次围绕母亲描写,母亲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她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琦君的一生。

如果没有真挚的母女感情,又怎肯花费力气来描写母亲的生平。

母亲生于旧式家庭,传统、不认识字,裹着小脚,夫唱妇随。

在她的身上具备勤劳质朴,温和善良的特质,她会教育小孙女任何事情敢于尝试、会在提前准备粽子,以备端午节有乞丐来讨要时一一分发。

她心灵手巧,可以信手拈来各种当地美食:桂花卤、玉兰酥、粽子、团圆饼。

她绣工了得,用收集来的碎步为女儿做“富贵被”“百补衣”。

童年时候的生活在琦君的笔下灵活展现,那是思乡之情,是对故乡的怀念。多年后,她从上海到美国再到台湾,家乡已然回不去,兜兜转转,她将一切思念定格在内心、定格在笔下。

心安便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三):琦君:我和我母亲的½人生!

如果非要说一个暴露年龄的电视剧,那么我选择《橘子红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看过,那个时候周迅还很年轻,剧情也比较简单,电视剧开头的画面很好看,现在想想里面的剧情只觉得唏嘘不已。 琦君,出生于1917年7月24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 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当代文学作家。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着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 、《细雨灯花落》 、《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也是《心安是归处》的作者。 小时候读过琦君的文章,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不华丽也不浓烈,给人一种很舒服平和的感觉,在读完这本《心安是归处》后,了解到了琦君的身世,琦君来自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有母亲父亲和姨娘,父亲是琦君的精神支柱,母亲是琦君温暖的港湾,其实在这个家庭里面太多的矛盾冲突都被琦君轻描淡写的略过,或许是不想回忆那些伤心的事,或者是过去太久而淡忘了。 琦君在这本《心安是归处》里大篇幅的描写了自己的故乡和母亲,因为在琦君年纪小的时候,她的父亲便带着姨娘搬了出去,所以她对于她的父亲没有很深刻的印象,而她的母亲,那个温柔娴熟的母亲则一直影响和爱护着她,那个会做许多好吃的,一直教导琦君做人的母亲成了琦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故乡也成了她最热爱的地方,有母亲的地方才是琦君的故乡。 在《心安是归处》里阿玉的故事也很令人伤感,作为琦君的玩伴,有自己喜欢的人,最后却被返回去潦草嫁人,命运这个东西最经不起推敲。 里面的《口粮饼干》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文章,琦君之所以喜欢口粮饼干,也许是因为喜欢它的朴素和实惠,在上学的时候,我和同桌最喜欢的和这个类似,那就是压缩饼干,小小一包,却超级管饱,缺点是比较干,需要多喝水。其实很多人喜欢的东西都和自己的经历和家人的教导有关。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是归处,在看到书名的那一刻,苏东坡的《定风波》便进入了我的脑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作者表达的情感大概与东坡先生类似吧,我想。

这是第一次读琦君的作品,她的文字像极了林海音,很少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用很质朴的言语将一件件事情讲述出来,真实的将人带入其中,很舒服的文字。

01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作者笔下的杭州恰好是我现在所在的城市,于是乎,这些文字让我有熟悉的感觉。

曾游览过作者就读的大学—之江大学,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壮丽的六和塔,雄伟的南北高峰。第一次进校园,就对那里的学生心生羡慕了,真美,一种藏在深处的隐秘美。

在钱塘江边,作者的知己小乔失去了一个真心爱她的人—韦明峰。

他曾热烈而真挚的追求她,而小乔对母亲的教诲谨记于心:不要轻易相信一个英俊男孩的甜言蜜语和细心体贴。

因此当韦明峰不幸被钱塘江大潮吞没时,小乔终究是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不禁感叹:有些事情一定要趁早做,因为谁也知道明天会失去什么。

下次再经过钱塘江畔时,或许我还会想起这个故事。

02

长大后,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当一个人执拗的喜欢一个大家看来难以理解的东西时,那样东西对当事人而言一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是这样,作者也是如此。

和我待一起很久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种很喜欢的食物—老面馒头,在各种馅料的美味包子面前,竟然会选择寡淡无味的老面馒头,大家皆是一种难以置信的眼光。

其实从前我也不喜欢,高考那段时间,担心我晚上会饿,妈妈每天送饭时都会附加一个老面馒头。最开始吃只觉得平淡无味,后来发现慢慢吃会有丝丝甜味,再后来长大后看到它就会想起那段时光:陪伴我考试的妈妈和越来越甜的生活。

作者喜欢那种土土的口粮饼干,在老伴眼中“土里土气的便宜饼干”,于她而言却是如获至宝。

因为它让作者想起了童年时代,想起了母亲给她做的香脆麦饼,这是一种亲切的感觉。

当记忆被时间慢慢冲淡时,还好有这些东西,它们替我们怀念想要珍惜的时光。

03

刚毕业时,许多人一心想去远离家乡的城市,想离开那个待了好多年的地方。后来才发现,原来古诗中常表达的诗人浓浓的乡愁是真实存在的。

记得离开家乡后第一次回家时,坐在列车上听到了熟悉的口音,那一刻突然就觉得很安心,那是一种别人不懂的安全感。

在小时候,作者家里能够喝到自己屋子后山直接引来的源头活水,母亲教诲道:“水是故乡甜,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乡的水土。

这也使得作者后来一直十分怀念,只要是故乡的茶叶,喝起来也会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在我的歌单里,有一首歌叫《勿忘心安》,家乡是令人心安的地方,但心安处,也是家乡。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五):淡淡的回忆,满满的深情

看了琦君的散文,才发现,她的小说都是取材于她的人生经历,她的小说代表作《橘子红了》跟她经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琦君的童年生活,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看过人世间的各种悲欢离合,经历过喜怒哀乐,她的所有经历、情感都融入到了她的散文当中。她的散文中处处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对母亲的深情。家乡的水土养育了她,母亲的言传身教感染了她,父亲的藏书是她的精神食粮,她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散文家。她的散文主要从“人”、“物”“情”的角度写了她所经历的生活。

写“人”

她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旧式家庭,母亲对她个人的成长成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的母亲是个大户人家的大太太,勤劳、善良、温柔、简朴、思想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琦君母亲是不幸的,没能为丈夫生育儿子,这直接导致了丈夫纳妾,而这个妾性格霸道。然而,在琦君的笔下,母亲在这样传统的婚姻家庭中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对于丈夫,她有着执着的忠贞,满怀深情;对于女儿,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女儿撑起一个完整的童年。她情深意切,相夫教子,对丈夫送的金手表无比珍爱;她聪明干练、手艺精湛,会做各种好吃的吃食:桂花卤、玉兰酥、粽子、团圆饼,都是信手拈来;她心灵手巧、勤俭节约,会用收集到的碎布为女儿做“富贵被”、“百补衣”;她善良淳朴、蕙质兰心,对于端午节来讨要粽子的乞丐也能友善对待。

写“物”

家乡的水土养育了她,家乡的一切都弥足珍贵、值得留恋。家乡的水,比起矿泉水,比起国外的水,都要清冽甘甜,而且便宜又解渴,用家乡的水泡茶,则更加清香隽永,回味无穷。学生时代吃过的妈妈亲手做的口粮麦饼,清淡香脆,好吃又管饱。长大以后,电视、电影的普及,小时候依偎在外公、母亲和阿荣伯怀中看庙戏的日子,那种热闹、期盼的氛围,再也回不去了。关于晴天雨天的回忆,晒谷子、晒书的辛苦与乐趣,让童年生活趣味无穷。农村过年时喜庆吉祥的气氛,与现代社会年味越来越淡、城市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让人怀念农村的过年。从手搓汤圆,到超市琳琅满目的各式汤圆,越来越少人关心十五的月亮有多圆,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写“情”

阿玉和三叔的故事,被琦君写到了她的小说里,感人至深又让人扼腕叹息。琦君与阿玉的友谊,母亲对阿玉的关心,姨娘对阿玉的冷漠,阿玉与三叔的有缘无分,人世间的温暖与冷漠,总要尝尽了才叫生活。那个年代的女子,命运都是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母亲身不由己,只能默默给丈夫和姨娘做绣花鞋,让他们成双成对;阿玉这般温柔贤淑,与三叔的爱情也只能无疾而终,只能嫁给一个不爱的人度过余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