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9-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精选点评:

●月亮重要,六便士同样重要,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取舍……

●不喜欢叙事风格,毛姆的夹叙夹议我以后可能不会再碰了。他不仅评论画家和故事中的其他人,有时候还会评论自己写下的前一段内容或者将要写的后一段内容。

●我们总是抬头仰望月亮,却忘了脚下的六便士

●绝对是值得多读几遍的书。我连摘抄都无从下手。

●为什么一把年纪了还要画画? 我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游泳。 毛姆讲了一个有些另类的励志故事,封面质感很好,版本也不错。

●翻译有些太自作主张了,毛姆的语言只要能如实传达都会达到精准的手术刀效果。原来看的时候觉得高更伟大,现在看来好像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女人都很伟大,并且月亮和六便士,都是很平衡的天平两端。

●这本书买来珍藏的,从装帧到设计,从译文到彩插,都很有感觉,是个很用心的版本。

●看书的那段时间,感受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心心念念半辈子的书终于读完了,最终还是读的中文版,之前看面纱时毛姆惊为天人的叙事这本书这里却便成了老头子絮絮叨叨的抒情讲道理,果然同一本书不同的年纪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呀。但读完还是喜欢得不得了,拜托美国的朋友把我在Chicago Art Institute买的影印的Dance背了回来,看了这么多故事,更加理解了自己对这幅画的喜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我爱月亮 但我不会为了月亮

我是觉得斯特里克兰德跟“刀锋”里莱雷的性质是一样的。同样为了一种神秘的难以言状的理想出走,撇下除他自己之外的本来应该为之负责的一切东西。

我不理解天才。我更不理解天才就一定要是性格扭曲,与世界格格不入才能造就他的才能。为什么家人朋友一定要是天才的累赘?

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

如果硬要因为他们最后的成就,就合理化他们之前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那么请从一开始就只喝露水,这样我就好理解成神人上天总需要人肉天梯。

最后,为什么这是名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凡人的六便士,高更的月亮

在书店看到便买回来了,发现和之前喜马拉雅上听的是同一个译本,看完以后看了一点其他译本的遣词用句,比这本好得多,这本读下来总有一点别扭的感觉。毛姆的文字果然如一如评价他的那样,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冷峻地剖析笔下的人物,书本不长,读起来也不费劲,反而非常吸引人想继续读下去。只是笔下的人物无一不是尖酸刻薄或者滑稽可笑,尤其是为了凸显斯特里克兰德对“月亮”的追求将其余角色一并丑化了,那么标题的月亮与六便士就不那么合适了。但必须称赞的是,作为文学大家,毛姆的文笔,尤其是夹叙夹议的功底十分深厚,他对“美”的阐述那一段值得好好回味。这本书对女性的描写实在让人不适,不过说实话又难以反驳。回到这本书原本的意图,也是它出名的原因——人们总是争论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作者已经给了我们他的答案,但我想这二者非极端情况下并不矛盾,低头拾起六便士才使我们有足够气力能够抬头看月亮,我们毕竟不是高更这般的天才,但如果有一天这二者必须抉择的时候,即使我并不很赞同斯特里克兰德的做法,也许我也会选择抛下这一切,去寻找属于我的瓦尔登湖,步行直到夜晚,坐在湖边静静地感受除大自然以外的安宁,然后抬头望向明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月亮与六便士》英文原版(The Moon and Sixpence)

此条动态大概有围绕地球一圈那么长,烦请着急的朋友们跳过~[抱拳]

前些日子想把英文版的《月亮与六便士》转卖出去,结果放在楼下等人来取时不翼而飞。今天机缘巧合之下失而复得,十分高兴。

昨晚又把这本书粗略地翻了翻,震撼程度比第一次读时更加强烈,弄得我现在有点舍不得了。

《月亮与六便士》以画家Paul Gauguin的生平为素材,讲述了画家Charles Strickland放弃在伦敦优渥的生活、抛妻弃子,带着对绘画的执着浪迹天涯,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小岛Tahiti找到了灵魂伴侣,度过贫病交加的余生。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Charles真是无比的勇敢、潇洒以及坚持。他是有怎样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支撑他度过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成功”的中年人做出了一个被世俗唾弃的决定,所谓的才华又无法谋生,为什么他还是那么执拗?在南太平洋的小岛安定下来后,他那些常人看不懂的画,到底是什么样的艺术?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纯粹的灵魂和极度自由,才成为“另类”吗?

第二次读这本书,我想Charles的前半生虽然过着看似稳定的生活,实际上他的心一直都在浮躁和不安。他对绘画一无所知,却认定了陌生的艺术世界一定会有他的一方天地。不安、浮躁、执念和向往,在某一个瞬间集体爆发,让他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疯子”。一路颠沛流离、远渡重洋,终于找到心之所属时,疾病袭来,他唯有以才华与时间赛跑,用画笔与疾病抗争。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他的灵魂、才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作者毛姆是这么描写小岛Tahiti对Charles的意义:"Here is the home he sought, and he will settle amid scenes that he has never seen before, among men he has never known, as though they were familiar to him from his birth. Here at last he finds rest." 感觉这几句和苏东坡写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都以为他过得不好,谁知道他的心灵已经安宁。这又让我想到宋濂写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还有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总而言之,就一句话,管别人怎么看呢,我问心无愧就行。讽刺的是,在Charles离世不久,他被世人追捧,留下的画作也价值连城。大概是常人无法实现和他那样的洒脱,所以试图借他的画作表达对自由的憧憬和假装抚慰自己被束缚的心吧。Charles的自由留在了作品里,人们的自由却被关在生活的牢笼里。

作者毛姆还在书中提出如何看待人生成功与否的问题:随心所欲毫无顾忌的生活就一定是“一地鸡毛”吗,家庭事业双丰收、腰缠万贯就是“成功”吗?毛姆如是说:“I suppose it depends on what meaning you attach to life, the claim which you acknowledge to society, and the claim of the individual.” 从这个层面来看,似乎每个人的生活只有自己才能定义,也不存在谁一定过得好不好,好像也没有理由看不起别人的生活以及按照自己生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毕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顺便说一句,作者描述小岛别有洞天之美的语句我也特别喜欢,最喜欢的一句是 “A corner hidden away from the world”,哇——感觉瞬间就引起无尽的遐想,世外桃源、遗世独立,都包含在这七个短词里面了。读到这里,又感觉和李白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表达的境界、意趣相似。

似乎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却好像怎么说也说不明白。[破涕为笑]现在流行讲“内卷”、“佛系”、“躺平”,显然Charles拒绝了“内卷”,看似“佛系”,但实则没有“躺平”。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这本书就更有意义了。[社会社会]我向陈同学表达了我的震惊感受后,她悠悠地说:“有些书,就是属于塑造生命的一部分吧。”于是我更震惊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带着被酸涩腐蚀的幽默,从胆怯到习以为常。

很早很早以前,我看见过很多书评,写道,你是文艺青年,就一定要读《月亮与六便士》。好的,我去了集团图书馆,然鹅这本书外借了,我留下了预约信息。

在办公室大扫除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月亮与六便士》,无人认领,我便留下了,刘勇军译。

图书馆的小哥此后给我打过电话,说这本书已经归还,让我可以去借,我说没关系,我已经有了。

此后的日子里,我手上的这本书,大概我翻开了不下十次吧。

每一次,读不过第十页,我就放弃了。

我打开了网页,翻阅其他的评价。没有这本书的信息,嗯,或许我应该试试其他的翻译版本。

我再次去了集团图书馆,借了这本书,19年苏福宗译。

他写了序言,写了这本书的原型高更,还写了自己的想法,最后一段写的好真诚。

一位老同事最后下结论说,“月亮”应该指艺术,“六便士”当指世俗价值观。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亲手把《月亮与六便士》译出,我觉得毛姆没有这样的观念。无论是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还是毛姆在小说中构建的故事情节及新相当篇幅的夹叙夹议,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应该是: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该拥有哪样就是哪样。

我花了多久才读完这本书,三周,甚至是更久。文字花白,甚至只有很淡的情感色彩,有时候我觉得只是非常平淡的叙事而已。

对于这样的书,大略我是没有很大兴趣的,再加上感冒,陪娃,阅读的时候少之又少,只能利用工作的闲暇翻几页。

于是,拖到了现在。但在我看完,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月亮与六便士。

我爱的三个瞬间:

接济斯特里克兰德的斯特罗伊夫老婆布兰奇一边抱怨,一边跟他走了,致死都不愿回头。

左右逢源的外科医生突然不辞而别,顶替他的千年老二最后活成了风光上层的样子。

斯特里克兰德最后的了天花,在小岛上孤独而终,亲手创作了世界,并轻笑地撕碎了他。

看完这本书的前一晚,可以说久久不能入睡。

有一个瞬间,我突然想起我当年写博客时做的一张黑白的背景,我写了一行字:她说,……但后面的字我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回想起曾经,好像离我那么遥远,曾经能把字写出花儿的那个人,我甚至都不认识自己。

是的,我选择了六便士,或者是生活选择了六便士。

而月亮,只是我偶尔抬起来远远望一眼的美好罢。

突然想起前几天,我们一家三口在楼下看到天上明亮的月亮。

老吴说,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天起得很早,看见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很大声地喊了起来:月亮啊!

于是他爸爸马上走出来,说,干啥呀,都睡着呢……

我们都笑了,但是我女儿,从此以后,看到月亮,都会大声喊道:月亮!

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

我这个,过气的,曾经深爱月亮的披头士。

翻出以前写过的字,和拍下的照片,现在再看起来感动的让人想哭。

带着被酸涩腐蚀过的幽默,从胆怯到习以为常。我唯一记得,当年写过的,小花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五):月亮在天上,银币在脚下,选哪个?

不得不说,毛姆讲故事的本事是一流的。1919年的作品,100年来,有着陆续不断的拥趸。对月亮和六便士的选择,一直是热议的话题。

我们都是被躯壳锁住了的灵魂,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我们的思想,但让别人能看到多少我是谁,这一直是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就如开篇斯特里克兰德的突然离家出走,抛妻弃子,谁能理解他为什么放弃满地的六便士而要去够天上的月亮。

能轻易地称赞他吗?过了四十的人,都知道,世事哪有纯粹的是和不是。现在的我反而欣赏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她能放下身段经营生活最后独自扶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并且坦然把死去后才成名的丈夫的作品挂满了房间,其中,就有她丈夫在塔希提的妻子和儿子的画。“他们的目光落在一个正在给婴儿喂奶的女人身上,一个姑娘跪在旁边,给身旁的小孩儿送去一朵鲜花……我推断他把塔拉瓦奥那个家庭成员都画在画里了,那个女人是阿塔,孩子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丈夫去追求他的理想,而她则要在一家生存的现实前俯身去找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德说“我养活了她十七年。她为什么不能换换位,养活自己呢?”这话让身为女性的我恍惚了一下,这话放在当下,也是没毛病的啊。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寄托在我都不知道他是谁的人的身上,哪怕是伴侣。

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高更,后印象派画家。毛姆把高更的故事艺术加工得更极端,制造了一种与旧生活决裂的强烈冲突,他想把这种冲突表达得更纯粹,他想告诉我们,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有些人生来就生错了地方。偶然事件把他们拋进了特定环境中,但是他们总是怀着一种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乡愁。”“抓住斯特里克兰德的那种激情…不会让他平静。它催促他逼迫他,让他满世界乱走。他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上路的香客。”

高更的画,从巴黎画到塔希提岛,巴黎是模糊的优雅,塔希提是轮廓清晰的原始,难道优雅是躯壳,原始才是躯壳内的本质?

月亮与六便士,只在书名中出现,各色人等,各自体会。毛姆借布鲁诺特船长说“从某种角度讲,我也是一个艺术家,我在自己身上认识到了让斯特里克兰德不得安生的那同一种渴望。只是他的是绘画,而我的却是生活。”

大多数的我们抬头看到月亮,仍然会俯身去捡地上的六便士。有的人会感到悲哀,有的人理所应当地坦然。这,都合理,没有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