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是一本由(美)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美)唐纳德·戈德史密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精选点评:

●开卷就很浪漫了,宇宙真的很浪漫。整本书没有图。。。有点可惜。作者04年写的书,探索宇宙的步伐较书中所写更向前进了一步呢!希望seti计划能有进展,我们不孤独!

●现代大历史观的基础知识,天体物理学,关于宇宙的诞生,结构,恒星,行星和生命的起源,漫长而悠远,仰望星空,人类渺小。

●较新的宇宙起源和演化史,语言比较通俗,但也有不少地方我看不大懂,因为有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符号。书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解了诸如反物质暗物质、多重宇宙理论,恒星和行星的起源等,一直讲到我们所居的太阳系,最后探讨了地外生命。书没有噱头,也没有故作通俗,就是平实的描述,讲解。书末有一些天文照片及解释。

●再版??????

●很棒的一本科普读物!对我这种小白来说,比《时间简史》更有可读性。可能自己对宇宙了解的太少了,读的时候脑子里的问题像烟花一样窜个不停,但是很有趣。 缺点:国内2019年出版的这本书,在国外出版了快20年了,好多事件以及发现都不是最新的,虽然有简短注明,但是仍有些不到位。另外,本书正文没有配图也挺遗憾的,只在结尾部分有一些图片。

●近期读过的科普佳作。

●断断续续跨越2个月看完。书的整体组织比较有章法,分为宇宙,星系,行星,恒星,生命等五大部分分别讲述其起源过程。但读起来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泰森的讲述在结构上整体对读者并不是十分友好,没有严格遵循从面到点的思路,而是拉着读者不断的前往纵深去探究,这种风格做学术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就让读者颇为费劲了,读完一卷后读者累的够呛却发现自己没有记住多少东西,整体宇宙的体系架构也不容易通过这种叙述建立起来。因此整体内容的严谨度可得四星,但讲述的方式只能三星。学识和写作能力并没有必然联系的这个真理更古不变。

●通俗易懂,令人震撼。感谢木星和地球大气的守护,感谢爱因斯坦等学者前辈的努力,我们能够安坐窗前读到这样尚不完整但已足够精彩的故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们体内的每一个原子都能够追溯到宇宙大爆炸的一刻,生命的出现,有偶然,也有必然,然而我们不必自满或怅惘,未来哥白尼原则会将这个故事讲得更加完整和生动。

●看了这本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类真是拥有一亿亿亿亿分之一概率的幸运啊!

●以为是入门级的 但是我还是看不懂 纪录片可能适合我一点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读后感(一):来,在宇宙里旅行,人类能保证自己不迷路吗

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或许曾经不怎么成为问题,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觉得自己脚下的这片大地就是全世界,头顶上的天空以及星星,不过只是环环绕地球这个“大房间”的点缀或者装饰而已,而且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科学的宇宙观的形成,人类对自身以及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剧烈的变化。到如今,人类当然已经知道了,和至少长达137亿年这样漫长的年龄比起来,即使是地球的46亿年也不算什么,更何况人类区区几百万年的进化史呢?

直到今天,当人类已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向未知的宇宙空间——实际上是太阳系——先后发射了四个探测器!到今年,“先驱者10号”距离其最终目标——65光年以外的毕宿五——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坐兮”,据说直到今天它仍然没有飞出太阳系最边缘的奥尔特云。而2013年9月12日的时候,NASA确认,1977年9月5日发射升空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要知道,虽然“先驱者10号”相对于太阳的飞行时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4064公里,但对于遥远的星际旅行来说,这个速度简直慢得不得了。举一个例子吧,要想以光速到达距离地球最近的第二颗恒星,也就是比邻星,也得至少4.22年的时间!

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里又到底有多少物质呢?这两个问题,也是很难回答清楚的问题。人们只知道,宇宙大约诞生于137亿年以前,最初只是一个奇点,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爆炸揭开了宇宙的序幕,直到今天人类所“看到”的宇宙的模样——但真实的宇宙的模样,实际上很难为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所能看到!甚至有人不无揣测地想到,或许宇宙还不止一个!甚至,人类当前看到的宇宙,难道真的就是那个真实的宇宙吗?!

根据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据说,根据人类观测过的天区的星系平均密度来计算,宇宙大约存在数万亿个星系。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目前,人类的可见光望远镜大约能观测到以太阳为中心半径5000光年范围内的恒星,而银河系的半径达5~6 万光年,太阳距银河系中心约3.3万光年,距太阳最远的银河系恒星达9万光年!大概可以推断的一个数量值是,银河系的恒星数为2000亿~6000亿颗,而宇宙中有1000亿~2000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这个数字可能是大大超出了人类的理解力——目前根本没有办法看到这么多,而实际的数字很有可能只多不少!考虑到人类目前只是亲自到达过距离地球38.4万公里之外、实际上近在咫尺的月球,对火星的考察还仅限于无人探测器的水平,更无论到达阳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由此可以想到,宇宙之浩瀚,确实难以想象。

以人类目前的水平,在地球上旅行,尚且存在迷路的可能性。将来有一天,人类如果能够自由地在太阳系内旅行,能保证自己不迷路吗?要是在银河系中呢?要是在比银河系大得多的本星系群中呢?直到,人类得以在宇宙中就像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随心所欲地进行星际旅行时,人类能保证自己不迷路吗?

确实依然是一个个很难回答得清楚的问题。至少在现在,这些问题不太具备成为某种困扰的可能性——因为人类还没有拥有这样的资格。但无论如何,都不妨碍人类把自己的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想得更多一些!比如,就像美天体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140亿年宇宙宇宙演化全史》这本书里所介绍的那样,先从了解和理解一部精彩而宏大的宇宙史开始做起,一点儿都不必着急,一步一步来……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读后感(二):一个奇点的140亿年历史

物理描述的是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行为,现代物理学在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相对论和量子论两大支柱,为了解微观世界的粒子关系与运动、了解宏观宇宙的星际形成与未来打开了新的视野和路径。宇宙学作为一门有关宇宙尺度、结构、起源和发展的科学,是物理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用公认度最高的理论回答了宇宙怎么来的、星系怎么来的、恒星怎么来的、行星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构成这些的共同基础是什么。

宇宙演化公认度最高的大爆炸理论。137.99±0.21亿年前,宇宙是一个奇点,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大爆炸发生后到10^-43秒(普朗克时期),宇宙开始膨胀,温度、密度依然很高,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种力依然统一在一起,普朗克时期结束的时候,引力从其他基本力中分离出来。从10^-43秒到10^-36秒(大一统时期),宇宙膨胀-冷却,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依然统一为电子核子力、规范场力,夸克、玻色子、轻子以及他们的反粒子形成,大一统时期末期,强核力分离出来,进入暴胀期和电弱时期。10^-36秒到10^-33秒(宇宙暴胀期),宇宙急速暴胀,温度急速下降,时空构造膨胀的速度比光还快,宇宙的尺寸从质子的1/1020膨胀到了10厘米左右。10^-36秒到10^-12秒(电弱时期),电磁力、弱核力统一于电弱相互作用,末期电磁力、弱核力分离。

10^-12秒后宇宙进入粒子时期。10^-12秒到10^-6秒(夸克时期),温度依然很高,夸克无法结合为强子。10^-6秒到1秒(强子时期),宇宙温度进一步下降,夸克-胶子在强核力作用下结合为质子、中子等强子以及反强子,强子与反强子发生湮灭,每10亿次湮灭会产生10亿个光子和1个强子。1秒到10秒(轻子时期),多数强子湮灭后,轻子居多,轻子与反轻子也开始发生湮灭反应,留下少量轻子。10秒到38万年(光子时期),进入物质控制时期,质子和电子开始形成氢、氦等原子核,但此时统治宇宙的是大量的光子,光子反复与质子、电子、核子发生反应,宇宙混沌看不清。

38万年至10亿年,宇宙温度降到了3000K以下,光子能量下降,首次降到阈值以下,无法与原子产生互动,原子不再被光子击碎,质子和氦原子核能够永久性地捕获电子。光子不再受到自由电子的强烈散射,宇宙就开始变得透明了,电磁辐射波长被拉长,辐射与物质开始分离,形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0亿年后开始形成星系群、星系团与超星系团,然后形成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棒旋星系等各类星系,包括各种形态的恒星。

宇宙大爆炸理论被高度信服,一是因为哈勃定律的提出,哈勃发现星系光谱红移和距离的线性关系,宇宙按照哈勃常数膨胀,但是近期的观察和研究,宇宙是在加速膨胀,宇宙中还存在没有被发现的反引力。一个是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利用宇宙背景辐射观测的结果得出一个更基本的宇宙特性:空间曲率。空间曲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0或者负值。零曲率对应的是“平坦空间”,曲率为正的空间像个球面。

要解释宇宙加速膨胀,就要用到暗能量,膨胀的加速度直接取决于每立方厘米内包含的暗能量,暗能量越多,它产生的加速度就越大。暗能量是现有的任何手段都探测不到的隐形能量,它的值由宇宙常数决定。上世纪末,人们证明了宇宙常数不为0,看似真空的空间包含着巨大的能量。要解释恒星围绕星系中心运动,要用到暗物质,暗物质是不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只能通过暗物质作用于可见物质的引力反推出它的存在,或许他就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的引力,宇宙中暗物质的质量是可见物质的6倍左右,正是有了这个看不见的物质或者引力,才让恒星绕着星系中心旋转,而没有让这个星系分崩离析。从目前估计情况看,普通物质占整个宇宙的4%、暗物质占23%、暗能量占73%。

将哥白尼原则运用于宇宙学,宇宙在大尺度下是均质和各向同性的,可以说在宇宙早期,或者在足够大的尺度上观察,宇宙物质处于严格均匀、各向同性状态,这也是很多天体物理学家坚持的假设。在实物与辐射分离后,实物可能发生非均匀性扰动或涨落,空间的不均匀和各向异性为宇宙中的所有结构播下了种子,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成各种层次的天体。

具体到熟悉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猎户臂上的太阳系,46亿年前形成于巨大的星际云中,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中心形成太阳,外部演化成星云盘-行星,最外侧是奥尔特云。那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是幸运还是必然?

人类对于生命的定义和想象有很大局限性,最惯常的认识是碳基生命。宇宙生物学家认为,宇宙中生命的条件有能量源、某种有潜力构建复杂结构的原子、能让分子漂浮其中并发生互动的液态溶剂、长得足以容许生命诞生演化的时间。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相信,地球生命的历史至少有30亿年,甚至可能超过40亿年,但是也有可能生命在地球上是反复诞生-灭亡的循环,每一个生命形式持续时间可能只有几十万到几百万年之间。关于生命的起源模型,有很多种,泛种论、深海热泉、海边潮池……

根据哥白尼原则,太阳是普通恒星、地球是普通行星、人类也是普通生命,对于浩瀚的宇宙和庞大的星系,生命绝不稀缺。从用眼睛观察到仪器监测,从哥白尼原则到德雷克公式,从费米悖论到暗黑森林假说,从火星到木卫二、土卫六,人类寻找地外生命、地外文明、地外水的脚步从未停止。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读后感(三):140亿年前,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一个点

“我从哪里来?”这是成年人遇到家里熊孩子时难逃的关卡。当他们期待的双眼望着你时,你会选择怎么回答呢?目前,常见的答案大多出自“垃圾堆起源说”“石缝蹦出论”“哺乳动物繁殖说”以及“演化论”。

这些“学说”也许可以暂时应付熊孩子。但在夜深人静睡不着觉,思考人生的意义时,你是否也曾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是否也能被以上答案说服呢?

现在,我要分享给你一个拥有“宇宙视角”的答案

开始的开始

大约140亿年前,在时间的开端,已知宇宙中所有的空间、物质和能量都挤在针尖大的一个小点里。

突然宇宙变得灼热滚烫,随之继续膨胀冷却。与此同时,海量的能量向外释放,宇宙的体积也因此在极端的时间内膨胀了1050倍。这一时期被称为“暴胀时期”。

|图片源自:《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银河以及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

片刻过后,宇宙的温度依然很高,足以让光子自发地将能量转化为物质-反物质粒子对,接着这样的粒子对又会彼此湮灭,将能量返还给光子。出于某些未知的原因,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性被“打破”,宇宙中的物质比反物质多出来了一点。

这样轻微的不平衡对宇宙未来的演化至关重要:每诞生10亿个反物质粒子,相应的就会出现10亿零1个物质粒子,最后留下一个这样的宇宙:每10亿个光子产生一个普通的物质粒子——没有反物质。

我们要感谢这样的不平衡,如果没有物质和反物质粒子这十亿分之一的细微不对称,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将在在大爆炸之后的一秒内彻底湮灭,那么持续膨胀的宇宙里除了光以外不会有其他任何东西。

地球之起源

经历了七八十亿年以后,在宇宙的某个普通角落的普通星系的普通区域里,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诞生了。孕育太阳的气团中含有丰富的重元素,足以形成几颗行星、几千颗小行星和十几亿颗彗星。

随着太阳系中的自由物质不断减少,行星表面开始冷却,被我们称为地球的行星就这样诞生了,它所在的轨道正好可以允许大气层内存在液态的海洋。如果地球轨道离太阳更近一些,海洋就会被蒸发,而要是地球轨道离太阳再远一些,海洋就会结冰。无论是哪种情况,地球上都不可能演化出我们今天所知的生命。

一亿亿亿分之一概率的幸运

生命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是因为宇宙中富含碳元素,碳元素能组成的分子多不胜数。但生命是脆弱的。地球经常遭到太阳系成型时期残余下来的大块天体的撞击。在生命诞生以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这样的撞击而迎来浩劫。

远的不说,就在6500万年前,一颗10万亿吨重的小行星击中了如今的尤卡坦半岛,地球上超过70%的陆生动植物群落就此灭绝,其中包括那个年代的陆地霸主——恐龙。

这场生态灾难也带来了一个契机,体型更小、生存能力更强的哺乳动物很快谈不了生态链的新空白。而在这些动物中智人出现了——极高的智力水平让他们得以发明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而发展出天体物理学,最终开始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人类很渺小,地球上生存着无数种类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之一。甚至我们生存的星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整个宇宙有数百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地球所围绕运行的太阳,也只是银河系边缘一刻再普通不过的恒星。

|图片来源:《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在这张后发座星系团的照片中,几乎每个昏暗的天体都是一个由 1000 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的星系。

在宇宙140亿年的演化过程中,稍微有一点“差池”,我们可能都不会存在。

人类体内的每一个原子都可以追溯到大爆炸的那一刻,他们在大质量恒星的热和熔炉中诞生。我们不光生活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还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是它孕育了我们。

可以说认识宇宙就是认识自己。知道明天我们从哪里来,这件事的重要性不亚于知道我们要往哪里去。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

理解从大爆炸到今天这段漫长的历史中,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运动,是人类的终极科学追求之一。

早在2300年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将求职者比作洞穴里的囚徒,他们看不到背后的东西,只能靠洞壁上的投影来推测真理的面貌。这个著名的比喻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无知。

也正是因为深知人类的无知,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不断拓展的知识疆界。

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唐纳德·戈德史密斯和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共同创作了一本《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Origins:fourteenbillion years of cosmicevolution)。本文正是摘编于此。

【基本信息】

作者:(美)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美)唐纳德•戈德史密斯

译者:阳曦

开本装帧:平装/16开/320页

定价:68.00

上市时间:2019.8

图书类别:科普-宇宙知识

两位作者在美国早已家喻户晓。唐纳德·戈德史密斯是卡尔·萨根的学生,至今已著作等身。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更是被称为新卡尔·萨根,他曾在2017年获斯蒂芬·霍金科学传播奖,并且成为最后一位采访过霍金的人。他还在著名美剧《生活大爆炸》第四季中客串,饰演自己。

|《生活大爆炸》剧照,图右为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2018年,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名声响遍了中国,因其著作《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Astrothysics forpeople in a Hurry)在国内畅销。

从国内各平台,如当当、京东和豆瓣上本书的读者反馈和评论可见,许多读者称其内容很好,精简有趣,符合那些时间有限的宇宙爱好者的需求。但是,对于想要了解更多内容的读者来说就会觉得意犹未尽,直呼不过瘾。

《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可以说是《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的原典和进阶扩容版,与前者相比,这本书更为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如何诞生?星辰如何出现?银河系和地球为什么是现在这样?

两位作者以宇宙的时间初始为起点,从大爆炸写到星系的形成、元素的诞生,再写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全书串联了宇宙140亿年演进的关键知识,将一部精彩而宏大的宇宙史娓娓道来。

除了硬核有趣的科学知识,书中还包括两位科学家对浩瀚宇宙、人类以及人生的思考。如果你被宇宙的神秘所吸引,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一点点好奇心,或者曾经有过纠结和无助,怀疑过人生的意义。本书都会给你带来惊喜。看过这本书,相信你会获得一种宇宙视角,也会对一些困扰你已久的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