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是我想多了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是我想多了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是我想多了吗?》是一本由[英]英国《新科学家》杂志 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一):入门级别科普书籍

之前试过看其他的科普书籍,但是都因为有点难而读不下去。这本书因为浅显易懂,成为了我的第一本从头看到尾的科普书籍。书中不仅有科普,还有很多思想实验,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是培养了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和相应的阅读思维。毕竟,罗马不是一下子就建成的。对于我们这种科普小白,想要阅读科普书籍,就可以先从这种简单的入手,再逐步增加难度。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二):如果假设成立......

浪漫哲学里面有一个提问:平行世界(多重宇宙)的我们在做着什么呢?现世的我们如此的困苦,平行世界的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呢?是不是开心幸福,美满的家庭,真心的恋人,蒸蒸日上的事业,想把最完美的想象生活,都加给她。平行世界真的存在吗?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宇宙中的唯一吗?记忆是否在共享,我们经常感觉到某些场景经历过的错觉,是不是平行时空真实发生过的。等到有一天,多重宇宙的假设被证实,会不会像消消乐一样,宇宙多重合并,然后又分裂。

月球的存在对于地球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引起地球潮汐,因为引力,让地球的自转变慢,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气候变缓和,灾难性气候减少。假设有两个月球,会发生什么呢?假如月球的公转不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消失。打破现存自然的平衡后,会发生什么?

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关于外星人的猜想,也是越来越具象化。刘慈欣的《疯狂外星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智能化的外星生命,外星人是否存在呢?如果它们存在,会不会也在探索星球外的生命体,如果不存在,人类要开始向类地星球迁徙,传播地球文明。人类是宇宙中孤单的生命体还是幸运的生命体,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多重宇宙的前提下,在某一个平行时空下,恐龙并未在地球巨变的时候灭绝,不断的发展到今天,恐龙霸主依旧统治着地球,绝对的力量优势让他们傲视整个食物链,人类就像是蝼蚁一般,供恐龙驱使。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地球上出现了比恐龙更高智慧的生物,他们不仅统治着恐龙,还在才想着宇宙之外的生命。或者是更渺小的生物统治着人类,比如:蚂蚁。

关于人类未来的猜想,这个答案,恐怕只能用人类终极的哲学来回答:生存还是毁灭。根据遗留下来的化石证据,岩石中的记录表明,哺乳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大约为100万年,人类将在地球上还可以生存很多年,还未发现有任何病毒突变会导致我们彻底灭亡。通过疾病、地球灾害,灭亡还差远,真正威胁,来自太空,其它天体的影响。

《是我想多了吗?》是一本严肃的未知猜想,基于科幻和人类基础上的大胆猜想,多重宇宙、恐龙、外星人等众多热点关注话题,我们现在的空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上帝的一场梦,他只是坐在书房里,无聊的设置一个场景,看着地球生物的衍化,他也可能徘徊在不同的棋盘之前,设置各种的障碍,不让这些生物之间互相发现,失去神秘感。科学的进步,在于大胆的猜想。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三):看完此书之后也不自觉的也跟着越想越多

我们家的小淘气现在终于从以前的惜字如金变成了现在的一个小话唠。每天说的最多的就句式就是“为什么会……”和“如果……会不会……。”天晓得他脑子里怎么会想这么多,嘴里怎么会问这么多的问题。我这个老母亲往往是绞尽脑汁的去思索该如何用正常的语言去回答他脑中那些非正常思维的突发奇想,一天下来往往是被问的哑口无言,只恨自己知识面还不够宽广,居然连一个小孩子都应付不来。

其实所提问题越多,就表明脑中思索的越多,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想太多。不光是孩子的脑袋瓜里会有这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问题,相信在成年人的脑子里也会有不少如其来的胡思乱想。

如果时间倒流会怎样?

如果恐龙没有灭绝会怎样?

如果发现了外星人会怎样?

如果人口锐减会怎样?

......

……

有关于多重宇宙、有关于外星生命、有关于世界末日,各种看似距离我们很远甚至是有些杞人忧天的五十五个问题,全部都在《是我想多了吗?》这本科普书中。提问题的人真所谓的脑洞大开,难为他们哪里找来的这些刁钻问题,但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人也绝不简单,是四十余位著名的科学家组成,其中还包括迈克斯•泰格马克(《生命3.0》作者)、格雷厄姆•劳顿(《万物起源》作者)、迈克尔•布鲁克斯(《几率:运气、随机和概率背后的秘密》作者)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可不管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是脑子大或是小,人家可是一本正经,认认真真的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和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在这本书中回答了这些古怪的问题。

历史是有人与事件而构成的,一个偶然的时间或是一个突然闯入的人也会改变我们的历史。但是依照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时光尚且是不能够倒流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够回到过去去发现或者是改变什么。对于那些曾经发生的事情也是无法做出改变性的推断的。同样,我们也不能够飞跃到未来,对于未来的“预言”也只能够是基于现有的一些条件进行大胆的猜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其实谁也说不准。这书中所提出问题的人是因为想的太多才会有疑问,而回答问题的这些人则所想的更多,否则怎么能够从容的应对这些颇有几分胡闹味道的问题?

看完此书最大的感觉倒不是觉得提问题的人想得太多,而是觉得自己也不自觉的跟着这些提问者与回答者去越想越多。但是这个世界不就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前进发展的吗?虽说是想太多的人容易变老,但是有关于这样脑洞大开的问题多去想想还是挺有趣的。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四):“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大概是不能多想的,否则就很容易导致一种细思极恐的状况。比如,在人类目前的认知和探测条件下,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不过,真的是这样的吗?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只有碳基生命才可以称之为生命吗?人类没有在其他星球上找到像地球上的生命一样的生命形式,难道就能够说明其他星球上没有生命吗?!

或者,换一种形式来问。比如,在人类的眼中,地面上每天忙忙碌碌的普通蚂蚁实在过于弱小,几无还手之力,至少人类目前对这些蚂蚁可以为所欲为。那么,问题来了!第一,若干年之后,地球上环境又发生某种剧变,而人类和蚂蚁同样都不断演化,那个时候人类与蚂蚁的关系,还会像现在一样吗?第二,假如,现在蚂蚁的视角就是地球人的视角,而现在地球人的视角变成了外星生命的视角,那么,在外星人的眼中,地球人又是什么,又在干什么呢?地球人不过是感知不到外星人的存在罢了,却浑自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似的……

想与不想,都似乎“扯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想与不想,是有意义呢还是无意义呢?当人们习惯了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并且有所展望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像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是我多想了吗?》这本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有些问题,不妨脑洞大开多想一想:如果某些事情真的不符合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而是迥然相异的话,到底又会发生些什么?!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是我想多了吗?》可不是一本百无聊赖的书,它是在很严肃、很认真地想要探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了55个关于多重宇宙、外星生命、世界末日的终极问题;而推出了《是我想多了吗?》这本书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是一家已经创刊63年、在科普和科学领域兼具高声望的全球性科学期刊。所以,不妨这样认为,这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或许只是某种“胡思乱想”——但愿,它们真的只是一些脑洞大开的问题!

有些问题和事实,无论当下的人类承认与否,它们都客观存在,而且很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就会产生作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比如,当人类普遍认为天圆地方是客观真理的时候,生活也能够正常进行;而当通过各种各样的事实、测量证明了天圆地方是谬误的时候,人类的认知虽然一时遭遇了挑战,但更新了自己认识的人类,还是会继续向前。这种状态同样适用于《是我想多了吗?》这本书里所提到的55个“可怕”的问题——现在觉得不可思议,未必在以后还是同样不可思议……

确实,必须承认,确实不是“是我想多了”——如果真的“是我想多了”,那还算是人类的幸运;但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呢?!有一部分人宁可“想多”一点,不是就为未来人类找到某种对策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可能了吗?!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经有一句是这样来开头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恐怕,《是我想多了吗?》里面提到的这55个问题,确实称得上有这个意思。不妨换位来思考一下,最坏,也不过如此吧?!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五):宇宙便是世界,这所有的奥秘都在疑惑之中存在

宇宙,一直都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我们所有的人,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去认识宇宙。最初的地心说,是因为我们处于静止不动的位置,看着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动而产生的理论。但是实际上,通过了科学家认真研究的结果,最后发现,我们原来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而地球本身还会自转!只不过身处于地球之上的我们,自己本身感受不到地球的转动而已。 科学很神奇,因为科学能够让我们认识这个我们并不了解的世界。宇宙也很神奇,因为我们倾尽全力,也还未认识到它的全貌。我们现在了解的,只知道我们身处于宇宙之中,我们看到的浩瀚星空,就是宇宙的另一种表现方式。那些看上去小小的一闪一闪的星星,确是我们这一辈子都无法触碰到的遥远的世界。 我们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期待着去其他的世界看看。我们选择旅游,来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从最初的步行,到马车的出现,以及现在的火车还有飞机,我们发现速度一直都在加快,那么将来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如果真的如此,大概我们还可以幻想一下,去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里探险吧。 我感觉,思路开阔的人,想的东西总是特别多,于是就会不由自主的询问自己:“是我想多了吗?”很意外的,有一本书的书名也叫做《是我想多了吗?》。这是一本由美国《新科学家》杂质编辑的书籍,封面上的团非常可爱: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坐在大星球上钓小星球。而这本书更是分析了55个关于多重宇宙、外星生命以及世界末日的终极问题。 《是我想多了吗?》这本书有宇宙;有关于自我的思考;有对生命的感悟;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换句话说,《是我想多了吗?》这本书里所有的章节,都通过询问和反问的方式,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宇宙的思考,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比如说:“如果没有月球会怎样?”;“如果发现了外星人会怎么样?”;“智慧的结局是灭亡吗?”;“人造的生命形式会遍布地球吗?”;“地球在它生命的最后几天会经历什么?”;“宇宙终结时会发生什么?”。 《生命3.0》的作者麦克斯·泰格马克说“事实证明,很难有一个物理学理论能预言说,除了我们所见的一切以外,别无他物。” 预言,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一般情况下,是根据现有的现象进行推断之后得到的结果!预言不一定准确,但是确是无数种存在的可能性的体现之一。而所谓的无数的可能性,让我想到了平行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里梦到的事情,也许就发生在平行世界的另一端。在我们不知道的平行世界里,我们也许生活成了另外一种自己曾经羡慕的模样,但也有可能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属于平行世界的我们羡慕的模样。 但我们也不能不受它的影响。“每次我们做一个概率性的决定,如是否带伞以防下雨时,我们的决定就会导致宇宙分叉。”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安德烈亚斯·阿尔布雷克特(Andreas Albrecht)解释道。在其中一个宇宙中,我们带了伞,没被淋湿;而在另一个宇宙中,我们没带伞,被淋湿了。宇宙根本上的易变性迫使我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你没有办法躲避。”阿尔布雷克特说。 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平行世界,但是在很多的科幻小说里,我们总能看到平行世界的踪影。我们无法知道但是我们也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这是我们不了解的宇宙,是我们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世界。 不了解的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就如同过去的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的结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探索者们不断的发现,随着科学家们不断的研究,我们终究知道,我们生存的地球,是存在于太阳系里的一颗恒星,而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世界里,和太阳系相同的星系还有很多很多! 《万物起源》的作者格雷厄姆·劳顿说“偶然事件能够改变历史。”正是一个又一个偶然的发现,让社会发展到了现在的高速科技发展的时代。《是我想多了吗?》,一点也不,因为世界就是在好奇的推动下前进的,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发现的世界,更需要我们去思考设定问题然后解决它! 当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大概就了解了这个世界所有的奥秘了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