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是一本由[英] 尼克·莱恩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一):一本书颠覆你对进化的旧认知!

名气很大的一本书,曾以《生命的跃升》为书名出版过,简体中文有两个译本。无疑,读客梅苃芢这个译本更流畅精彩,能还原作者即使身为科学家也毫不输给作家的闪耀的人文素养。没记错这个译本是获得了吴大猷科普翻译奖的。

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这本书包含了自达尔文以来的各种理论及假说,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背景,跨越数个学科,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向读者呈现关于生命进化最全面的图景。阅读过程中,你能看到作者解答了关于生命起源的进化常见的问题,比如生命其实只起源了一次,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也只起源了一次,所有多细胞生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先祖等等。

其次,作者不止介绍了目前最认可的理论,也介绍了科学发展的过程。从这本书中,我们完全能了解到生物学家是如何工作并得出他们的结论。阅读时不仅能感受知识的愉悦,也能一窥科学研究和发展那充满猜测和冒险的真相,感受人类站在自身已知的边缘,如何仅仅因着好奇心得到令人惊讶的文明成果。

在我所读到的科普书中,少有如此严谨又大胆的。作者小心求证的同时几乎涉足了生物学所能踏入的所有领域,并对尚未明晰的部分做了了不起的断言。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者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人类尚未探明之地所做的大胆推证,至少是往后三十年中生物学最重要的课题和最接近真理的方向。

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点,就是作者对所有生物知识可能引起的人文猜想都很小心,他专门指出“达尔文的‘为生存而奋斗’不是叫我们一味去竞争”,在书中可能引起遐想的部分非常克制,真正是科学家的风范。到了后记部分,就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因为这本书的英文名是致敬数学家布鲁诺夫斯基的,在纪录片《人类攀升》中,数学家布鲁诺夫斯基缓缓走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湿地,那里埋葬着400万人的骨灰,其中就有他的家人。通过这个镜头,布鲁诺夫斯基传达了“科学不会把人变成一串数字,奥斯维辛才会”,“当人类渴求上帝的智慧却不经检视时,才会发生这种事”的理念。作者借以书名对其致敬,并在文中引用这段,写到:“科学不止是知识,它是人性化的知识”。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引起过的灾难,如今的生物学家们不想再让它重现。

我想,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本书会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对于资深阅读者和科普爱好者,也一定因受益匪浅。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二):《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你可以追求永生,但别忘记了健康就是为了制约不死。

聊一聊书上关于死亡的注解:

首先需要明白的一个常识是:不死的细胞是有毒的,只有死亡才能造就多细胞生物。前面半句不难理解,我们就对后半句进行一点展开。

善终(死亡)对古希腊人来说意义重大。在希腊,生命看作是某种戏剧,其中充满了各种迂回曲折与命中注定的死亡。如酒神的疯狂的庆典,就不断在各种故事与传说中出现。

书上讲到特洛伊人提托诺斯的故事了,他的女神爱人祈求天神宙斯赐给他不死之身,但是忘记了要求青春不老。最后的结局只能变成了“所有令人难以忍受的衰老特征全压在他的身上”。这个故事就非常有深意了,即便你寻得了不死之身,你也很难同时获得青春永在。即便你在获得不死之身的同时又获得了青春永在,你可能又面临某种新的困境,比如备受回忆的折磨、或者遭受疾病、或者记忆力衰退。生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必然的归宿。在现代,各种医学发展虽然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却没有延长我们的健康。现代医疗可能会延长一个人一年的生命,但是却只有极少数人能享受几个月的完全健康,大部分人只能沉入身体的更加衰退。死亡看起来或许像残酷的笑话,但是衰老却更让人悲伤,到头来,我们反而要祈求慈悲之死。

其实人类的寿命的延长,在今天看,已经给整个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人类的寿命在延长50%,那地球必然难以忍受这种压迫,会出现各种反噬。

死亡是一个非常让人困惑的“发明”,那既然是发明,那这个发明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人类的死亡并不是简单的死亡,而是一个复杂的方式将自己杀死,而在细胞中完成了进化,在遗传中完成对新的环境的适应。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给人类带来更多更新的挑战。人类的细胞只有回归到水中,才能完成进化。如果人类一直保持不死,也很难想象人类如何以什么新的方式替代“死亡”的进化模式。

理论上,人可以完成永生。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希望得到永生。想想吧,万一神经元的细胞开始坏事,人类无法完成神经元细胞的更新,那自己的记忆就不在是自己的记忆,如此一来,永生的代价就是完全的牺牲人性。生命是线性发展的,一旦将其变成循环发展,那将是巨大的灾难。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三):重新发现生命的历程

如果地球会记日记,那么从生命诞生到现在一定是本大书。而现在这是浓缩了地球的40亿年生命的日记,隐藏着生命的奥秘,读完之后,突然特别感到时间的紧迫。

这是地球上生命的历史 ,而不是不是山川河流的历史!地球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后来又怎样度过了大灭绝的难关到了现在?不同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渐变,生命的历程有时候也有喷涌而出的剧变。书里讲述的东西有的很复杂,充满了术语,比如“单核苷酸多态性”,但其实,它主要讲述的就是在“进化中最伟大的发明”。作为伟大的发明,它们必须让整个行星和生命世界发生变革。(光合作用,是它把地球变成富含氧气、充满能量的行星);它们必须对现今的我们极其重要。(生与死);它们还必须是自然选择直接造成的进化结果,而不是其他因素导致的,比如文化。它们还要具有某种标志性。比如DNA的双螺旋。

最初的生命是一块石头?

米勒-尤里、罗素和瓦赫特肖瑟等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在研究一个问题,生命的起源问题,也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他们做了很多实验,来模拟地球最初的样子,得出了一个结论,地球第一个生命是一个多孔的石头,在里面一边合成复杂的分子,一边产生能量,以准备生产DNA和蛋白质。(这个结论比前几天新闻中关于人类祖先是一条鱼还让我震惊,那样我就能理解孙悟空是怎么来的了)。

科学的标志,让人觉得时不我待!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生命的奥秘,也就是DNA,这已经进入了课本,广为人知了。它“是基因的物质基础,当然也就是遗传物质。它帮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编码,从人类到变形虫,从蘑菇到细菌,只有少数病毒例外”。而它的双螺旋结构已经成为科学的标志。

术语中有有趣的地方,比如基因组的长链,单个细胞核里就有30亿个字母,术语是3Gb,世界纪录是一只小小的变形虫——无恒变形虫,它巨大的基因组包含了670Gb,大约是人类基因组的220倍!书中还讲了基因突变以及男性女性的不同,太不容易了,年纪越大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就算是一般年轻的夫妻的孩子,也比他们的父母多大约200处突变。紧迫感油然而生!

用30多页讲述了DNA的简史,现在有很多东西和沃森与克里克当年不一样了,所有加入了很多新的理论。

运动、视觉、热血、意识!

这些原以为是人类专有的名词,现在发现在动物、植物上都有意义。生命在于运动,动物能够在运动中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让植物和动物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眼睛是复杂与完美的统一体,在生命的历程中5.4亿年前它就出现了,这里有个关于视觉的简史,开启了更多的话题。

除去科学上固有的术语,其实生命的每一步都很震惊,如果达尔文有现在的科学条件,他会做出更好的《进化论》,在生命简史里再加上一笔。

一部颠覆认知的科普书,讲述了从生到死,再到永恒的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我们的地球,40多亿年的岁月,依然年轻,它的每一步都有意义,如果拍成电影,那将是非常精彩的,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到不了终点站就要下去,“尘归尘,土归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