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鲛在水中央》读后感锦集

《鲛在水中央》读后感锦集

《鲛在水中央》是一本由孙频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 | 博集天卷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鲛在水中央》读后感(一):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吗?

《鲛在水中央》是我读孙频老师的第一本书,这也是一本十分挑读者的书,如果想打发无聊时间的读者,这本书是不太适合的,因为在阅读此书以后,需要思考的太多。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是目录,写了三段话,看起来作者或者说编者根本不想说明白什么,三段话更像是三个谜面,等着阅读者自己去文字里找寻谜底。但当我看完此书以后才发现,其实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每个读者都能在各自活着的艰辛里照见自己。

我最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开始说点什么,作者完全躲藏在文字后面,没有站出来解释或澄清,只是把一切都交给了读者自己。打开这本书的感觉更像是在异乡的某个房间里,随意推开一扇封闭的窗户,无论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是雾霾漫天的城市灰暗,都真实存在的摆在面前。

三个不同的故事,却有着一个相似地方——死亡和活着。

《鲛在水中央》的死是谋杀,杀人犯却悄悄接近着受害者的老父亲。《天体之诗》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人物的描写人性的部分超过了故事本身。《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题目看似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这篇死去的人有点多,活着的两个人,一个女人成了疯子另一个男人却活得更加清醒。

如果死是一个终点,那么到达这个终点的过程,不是生活而是生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吗?我不知道,或许作者也不知道,她只是提出了问题。可这个问题太难了,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鲛在水中央》读后感(二):鲛在水中央

鲛在水中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梁海涛被迫下岗后,拿买断工龄的钱准备入股公司,发现被骗之后与伙伴合伙杀了范柳亭并将其埋在老家矿上的一个隐秘的湖里。之后梁海涛改名隐居在山里,却忍不住去接触范柳亭的父亲。范老时被打为右派,之后一直住在村子里。梁海涛经常去老人家里借书看,看到老人哭哭等待十年未归的儿子,内心颇为挣扎,这个秘密直到老人去世也未能见天日。 天体之诗讲述80年代下岗潮时,一个厂长为挽救工厂决定设计被杀场景,试图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不幸的是被陷害的女人李小雁并未挣扎,真以为自己杀了人并坐牢十多年,出狱时精神失常。但是在这个拍电影的老师的帮助下重回正常生活。这个故事写的是这本书中最为完整的,相对比较好看。 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讲述的故事很悲伤。被生活所伤的女老师失去了丈夫和希望,在迫切需要“盘底盛宴”时随便找人生了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她最后的希望。她没有让孩子上学,工作,毫无生存技能。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和母亲相依为命,同时因为没有父亲这一点极为受伤。在桃林遇到一个小男孩之后,其实也是遇见童年的自己,对小男孩百般关注。母亲死后,他甚至要在小男孩的妈妈那里得到慰藉。小男孩因为家里突然多出来一个男人,要去澳大利亚找自己的父亲,不幸丢失。最后小男孩的妈妈和这个男子都疯掉了。

记录一下故事梗概供日后参考

作者的写作技巧读来有熟悉的感觉,文笔也很优美,

不过作者的写作风格有点黏腻,和伤痕文学的感觉。结尾不说自己的感情态度,留给读者去想象。挺好的,不过三篇风格趋近,看完整个人有点压抑。

应该不会再看第二遍,但是很值得看一遍。不过我不喜欢刻意营造的悲伤氛围,有点刻意了,文学反应人类的痛和乐,但本质上还是要反应生命力的。作者虽然没有直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但还是落笔在痛苦上。 因此,书中人物并没有真正的独立,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文学角色。

在思想性上,有对的态度,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有对生活的热忱,是很有共情能力的优秀作者了,笔芯。

《鲛在水中央》读后感(三):天大地大,竟无处可逃

初读孙频的作品,不是翻到最后封底,看到苏童、韩少功等对她的推介,我是不能第一时间断定她原来是一位女作家的。 她的这本《鲛在水中央》,字面上没有显出“女作家”的艳丽与柔软,甚至三个篇章的视角,也都是男性视角,这不禁让孤陋寡闻的我,一时之间误以为作者也是男性。 《鲛在水中央》行文沧桑,故事似乎轻描淡写,字间却弥漫着巨大的悲伤。 第一篇章:鲛在水中央 郭世杰住回了大山,然而即便一个人作息,他也要穿西装打领带,就连出去给兔子割草,上街卖山货,也必然如此。他怕,怕自己一懈怠,就会从此滑落。 他时常去山下的范家,找范听寒借书,和范听寒谈诗论文。帮这个与儿子失联的老人挑水做饭。 郭世杰所居的大山深处,有一处只他一人知道的湖泊,群山环绕中,这面湖水像是世间留给他的一道缝隙。湖底,躺着一具尸体。 这具尸体是郭世杰,不,是梁海涛等几个下岗工人遣散费被骗后发泄的仇恨。 水底躺着的,正是范听寒那失联多年的儿子。 梁海涛们四散逃亡,天涯为家,只有梁海涛,仍然回到了当初出生的地方,回到了那片废弃的工矿。 他穿衬衣,打领带,着西装,随四季作息,与自然同长,和诗歌为伴,获得些许安宁,却忘不掉,逃不脱那片湖水,那个秘密。

第二篇章:天体之诗 一个寻求真实的非主流导演,来到北方一个小城,一个破败的,以破产工矿为主的北方小城,来寻求那些失去体制庇护的人的故事。 一个老车间主任,抓住他,不惜抖搂一切隐私的老头,强烈想要在镜头里露脸。这是个众人口中被嘲笑的老头——像年轻人一样加紧锻炼,不舍得死的老头。 见出名似乎无望,老头介绍了一个刚出狱的女子给导演:她杀死过老厂长。 这是一个爱写诗,爱说书面语的女子。 是的,人们认为她是有点不正常的女子,写得都是风花雪叶,行得都是刻板执着。人们远着她,她也想远着人们,直到把自己送进监狱。 这让老车间主任与老厂长的自杀谋划引起轰动的打算流产,女子顺其自然入监。——几乎是逃着入监。 老主任坚持锻炼是为了活着完成老厂长的遗愿:把破产的痛苦宣之于世。 眼见得出名无望,老主任拼了最后一把:满天的传单飞舞着,女子的冤狱扑散着。 这有什么用呢,当初女子有多不正常,现在老主任的举动就有多不正常。

第三篇章: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 宋书青,一个年已四十,没有学历、没有工作的男子。与退休的母亲住在一起。 母亲患帕金森症,宋书青眼见着死亡一点点在他面前上演,却无能为力。 母亲担心他:儿,我走后,你如何养活自己,我撑得一天是一天,有退休金可以养活你。我死了你也不要声张。 宋书青有闲时,会去那片桃园。桃园已朽,有个男孩,却似年少时的自己。男孩说自己的父亲去了澳大利亚,自己长大后要去寻他。 实际男孩子的父亲已经入狱,母亲编个谎言哄他。男孩子也不上学,喜欢逗留在这片腐朽的桃园里,这一切,与宋书青的童年如此相似。 宋书青瞒了母亲的死,他要养活男孩子母子俩。 然而,孩子出走了,他母亲也疯了。 周围人时时刻刻窥伺着宋书青的动静,立逼他交出母亲:活人怎可用死人的工资,本来大家都没有——他母亲却有丰厚的退休工资! 母亲生前畏惧跳广场舞的人:书青,又是集体舞…… 宋书青最终远走,携着疯女人——他把疯女人当母亲。

《鲛在水中央》三个篇章都有下岗失业、失去集体生活变得无所适从的人们的身影。那些期望不高,却又没了希望的人们无处逃避,可悲却又可怜。

《鲛在水中央》读后感(四):身在泥淖,渴慕星光

在我老家,就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工厂,小时候那工厂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工厂里种了很多花和树,我们经常溜进去捉蝴蝶采喇叭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工厂的地上经常能捡到小贝壳。要知道我们那里的小孩子从小就没有见过河和湖,因为干旱少水,在这样的地方能找到贝壳简直是个谜。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因为这个工厂所在的地方或者说我家乡所在的地方,亿万年前是沉在海底的,只是沧海桑田,后来从海底变成了黄土高原。这个发现给我一种极大的震撼,让我隐约窥视到了宇宙深处的一些秘密。

后来,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大工厂在九十年代一夜就倒闭了,每天上下班的那些工人忽然之间就集体消失了,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不知道他们在后来的岁月里是如何谋生的。那工厂也跟着废弃了,开始还有个看门的老人,后来连看门的老人也走了。

又过了很多年,我在外漂泊多年,回到家乡,路过这个工厂的时候,一下想起了我的童年往事。便走进去看看,却发现工厂已经完全是一座废墟。我在这废墟里走了很久,想起童年时见到的那些穿着工作服的工人们,想起那些爱美的女工烫着头,把工作服偷偷收了腰身,想起在电镀池里捞起那些扳手时,它们像鱼一样亮晶晶地闪着光。现在,它们全部消失了,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也许过不多久,这做废墟也将被拆平,这里将盖起新的高楼,或者是被开发成新的小区。这个工厂带着它曾经的使命和秘密将永远沉在时间深处,就像亿万年前的海底会变成高原,与之相比,人世间的那点悲欢离合简直就是沧海一粟。我被这种巨大而沧桑的变幻震撼着,久久无法平静,我在这片废墟里找到了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李小雁。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过无数个李小雁,天资平庸,长相平凡,出身寒微,或许还要命运多舛,也或许终生如蜉蝣般隐匿于人海,她们是否来过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她们甚至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在这篇小说中的李小雁,老主任,老主任曾经的情人,甚至于那个自杀的厂长,其实都是李小雁们,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一个又一个如波浪般更替隐退的时代里,正是无数个李小雁这样蜉蝣般的小人物,才构成了生活最真切最不可替代的那部分质感。她平凡,甚至承认自己平凡,她驯顺、隐忍、刻苦、向往美好,以学校以教科书以初级的文学作品带给她的价值观为圭臬,她不习惯反抗,渴望安稳,渴望一点点世俗人心中的小体面,小尊严。她热爱诗歌是因为她深知自己的不完美,深知她的太多梦想都已经没有机会去实现了,还因为这一点点诗歌的光华让她和赤裸裸的生活之间有了一点缓冲,有了一点屏障。而最有意思的是,她终生为之搏斗的理想只是想做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女人,只是做一个稍微能得到别人尊重的起码不被人轻视的人,甚至诗歌也是她曾想作为对自身的一种点缀。而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只想美好的人,这样一个生怕落后于时代的好人,却在监狱里度过了十五年,而坐牢的理由更是荒诞,仅仅是因为她不愿意再让别人议论她艰辛谋生的过去。为了让流言止住,她情愿付出十五年的牢狱时光。这算不算世界上最令人心酸的一种尊严?

即使坐牢十五年,她年过半百地出来,却依然渴望着那些美好的符号,依然不愿意或不忍放弃自我,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平凡到如泥土如尘埃一般的人,内心里始终是渴慕星光的,是渴望自己随时能像那些天体一样飞起来的。

除了李小雁,小说中的老主任和厂长是属于一个时代最坚固也是最普通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为之付出全部的单位和时代要结束了,他们根本没有能力留住,但是他们愿意以自己的方式,愿意以性命作为代价,愿意以最后的力气在时代中留下一点点声音,他们希望这点声音能被人们听到,只是因为,他们是在为千千万万的同代人发声。这种祭献式悲剧精神也许在一个物质化的时代里越来越罕见了,但是我相信它一定会有。只要有那些热爱美好,不惜以命相搏的人存在着,只要那些渴慕着理想的微光的人存在着,只要那些在深夜依然会遥望星光和月亮的人存在着,这种对生、对美的献祭者就一定存在着。

《鲛在水中央》读后感(五):生活待我如草芥,我赋之以诗

一本喜欢的书,我习惯从目录看起,当我翻开《鲛在水中央》这本书的目录时,开头的一段话就把我深深吸引了,如同洗衣机转动时的强大转速和吸力,一下子将我卷入其中,牢牢抓住。书中这样写着:“后来的很多年里我都不舍得告诉任何人关于这个湖的寻找,仿佛这是一个只属于我和这个湖之间的秘密••••••后来我一直相信这片湖就是世间留给我的一道缝隙。”

我不光沉迷于作者语言文字的优美,还有扣人心弦的悬疑成分的故事情节,我更加感动于在这些生活的裂缝里,倔强地、诗意地、坚强地活着的人们。他们是大时代里的一群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为着各自的理由,与命运抗争,做世间那一缕不一样的烟火,我为他们哭泣,也为他们鼓掌!

《鲛在水中央》是八零后实力派作家孙频的最新佳作,三个不同的故事,都在讲述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也无法区分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在满目疮痍的外表下,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内心的挣扎、倔强、孤独、无奈又诗意的部分。

《鲛在水中央》这本书中的三个故事都是以男性视角来展开叙述的,但书的封面上画的却是一个流泪的长发女子,被荆棘缠绕着,寻根究底我才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在百度上搜索书名中“鲛”的涵义,解释是:神话传说中生活在海中的人,其泪珠能变成珍珠,亦作“蛟人”。

鲛人,大概指的就是美人鱼了。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中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中也有一句是:“沧海月明珠有泪”。我感受到一种与命运抗争,不屈不挠的强大力量,所有的苦难都化成了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平庸的生活里,熠熠夺目。

看完整本小说,让我回味无穷的有两个方面:

1. 如诗的文字

书中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描写精准到位。《鲛在水中央》这个故事中的“我”去范听寒家借书的时候,有一段描写:“这时候又是一阵微风吹过,海棠花如脂粉团一般簌簌落了一地,有几片花瓣飘进水缸里,那两尾鲤鱼便游上来争相啜食花瓣。”如诗如画一般的场景,悄悄淡化了人物注定卑微的命运。《天体之诗》中的李小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无论身处多么艰难的境地,都一如既往地喜欢写诗:“如果下个轮回还是一片树叶/那么/请允许我在月光里慢慢生长••••••”读着这些如诗的文字,有时会觉得和这些底层人物的形象格格不入,存在某种隔阂,细细想来,又能够从这些诗意的句子里,读出张爱玲那一句“生命如袍”的悲戚之情。

内心越是诗意,生活越是狰狞。即使走投无路,书中的人物仍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份诗意,也可能是作者对人物的一种心理期待。

2. 独特的人物个性

“海涛”是《鲛在水中央》的叙述者,他一个人生活在废弃的铅矿,保守着致命的秘密。他没有像别的亡命之徒一样,找一个陌生的地方躲起来读过余生。而是整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还去被害者家里借书,住在深山老林里,依然保持读书的习惯。《天体之诗》里的李小雁,背着杀人的罪名,即使是冤枉的,她也宁愿相信是自己的意念杀了人。在工厂上班的时候写诗,坐牢的时候依然写诗,出狱了仍然写诗,这个受尽磨难的女人,可能就是靠着心底的这些诗句和对美的憧憬才活到现在。《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里的宋书青和小调有着对父亲一样的期盼和爱,但现实是宋书青的生父只是一个让人厌恶的拾荒者,小调以为自己的爸爸真的去了澳大利亚,他的愿望就是去澳大利亚找父亲,做一个澳大利亚的水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调的父亲根本就没有去澳大利亚,这只是妈随口编的一个谎言而已。

他们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一类人,但他们都有坚定的信念,有自己一直坚守的东西,比如一定要穿得西装革履,比如一定要写诗,比如对亲人的期盼和依恋。生活是平淡无奇的,但每一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深深地打动着我,让人看过一遍就无法忘记,刻骨铭心。

《鲛在水中央》这部小说中讲述的三个故事,都包含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与命运不断抗争到底,与生活不断撕扯,永不放弃的力量,即使生活视众生如草芥,随意践踏,但我们仍然要赋之以诗,以诗意而坚韧的内心去对抗千疮百孔的命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