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迷宫之谜读后感摘抄

迷宫之谜读后感摘抄

《迷宫之谜》是一本由[英]亨利·艾略特 / [法]奎贝 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7-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宫之谜》精选点评:

●这本书设计的太棒了,开头引领读者进入洞穴,一条红线象征阿里阿德涅的线团贯穿整部书,文字忽而颠倒忽而歪斜,让读者有时候都有晕头转向的感觉,书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

●L

●喜欢看这类的小书,小小的切口,里面却有一个环环相扣、丝丝缠绕的大世界。

●想到有人和我一样喜欢迷宫,就已经很值得开心了。作者更是为广大迷宫迷们做了一本关于迷宫的辞典。内容涉及了设计者们,建造者们,电影,小说,图画,神话,哲学...对于迷宫的爱究竟是出于解谜的快感还是迷失本身呢?

●相当别致的一本书,看的时候需要颠来倒去,一会儿横着一会儿竖着看,以适应书里面的排版方向。也许在其他地铁乘客的眼里,我八成不认字吧,还能倒着、横着看书(瀑布汗~~)。内容方面,没有太深的,完全可以当成故事书或轻哲学书来看。古希腊神话故事和现代迷宫创作者,交错讲述下来,还是很有趣的。

●故弄玄虚,排版圈钱

●迷宫文化的通俗读本,可以算是旁征博引,但是内容组织的稍微有些凌乱。

●从整体结构到排版设计非常用心和有趣,虽为迷宫简史,不同于平铺直叙的讲述历史,而是以忒修斯神话和现代迷宫相穿插展开,兼具了阅读性和文学性。

●需要持续转书

●迷宫是英雄的试炼场,是重生和死亡的交响,是自由与限制的艺术。

《迷宫之谜》读后感(一):隐藏彩蛋(欢迎留言补充~)

本文很有多剧透,建议读完书再看~~

1.这本书的结构就是一座迷宫,从洞口(入口)到洞口(出口)。而且目录是完全对称的:以中心为对称,圈套对自由,探寻对朝圣,坟墓对子宫。穿越中心就意味着经历死亡与重生。

从“洞口”进入迷宫,你就落入了“圈套”,于是开始“探寻”,迷宫的复杂和神秘,有可能埋藏了死亡的陷阱,有时迷宫就是一个“坟墓”,当你抵达“中心”,你赢得了挑战,通过“子宫”得到了重生,开始“朝圣”之路,获得“自由”。挑战成功,获得一种自由;挑战失败,但是与迷宫讲和,那是另一种自由。最终达到出口,也就是另一个“洞口”。

2.在迷宫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洞口(入口)、中心和洞口(出口),都引用了但丁的《神曲》。 全书涉及但丁的只有这三处,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迷宫的心灵之旅。

3.书中的明线是希腊神话中英雄忒修斯的故事,暗线则是现代的“迷宫之王”格雷格,一个内心是rocker、很拧巴又迷人的真·嬉皮士。某年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结束后,格雷格突发奇想要挖一个迷宫。所以他就在音乐节人群散去的农场上要了一块地儿,开始挖迷宫。这个迷宫为他带来了另一个机会,设计完成了世界十大迷宫之一的朗利特迷宫。此后他声名鹊起,出书,办展览,被媒体称为“迷宫之王”。然而不久,突然有一天,他厌倦了迷宫的神秘和复杂,消失了,再也没有设计过迷宫。消失的格雷格令作者着迷,当作者终于找到他,格雷格说,他所做的,就是巴赫说的,让规则听起来像自由。

格雷格的故事从第二章贯穿到倒数第二章。格雷格消失的那一年,另一个未来的迷宫设计大师出现了。对新的迷宫设计师的介绍,被作者放到了“子宫”这一章,讲的是重生。

4.里面介绍了三位迷宫设计师,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迷宫之王格雷格以及当代的迷宫建筑大师费希尔。代达罗斯为国王建造迷宫(为了生存),格雷格为自己建造迷宫(为了探寻自我),而费希尔为用户建造迷宫(为了商业)。

5.走迷宫的方法,19世纪之前,是“扶墙走”,而后来发展成,为了抵达中心,要学会放手,走向未知。而更复杂的迷宫,则需要“倒着走”,有时的倒退,反而意味着进步。

6.迷宫的内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隐喻,这也是一条暗线,比如神话中,是准英雄的试炼场;中世纪象征着朝圣之路;19世纪是爱情;20世纪是自我、大脑,21世纪则是精神错乱。

7. 开篇和结尾,都讲到第一代迷宫设计师代达罗斯。开篇讲代达罗斯逃出克里特的迷宫,来到库迈的岩洞,当他走过沙滩时,一只鹧鸪咯咯叫着。在书的结尾,才揭晓雅典人代达罗斯为何去到克里特王国,原来他处于嫉妒杀死了自己的徒弟,众神怜悯徒弟,没有让他死去,而是把他变成了一只鹧鸪。

8. 书的中心讲雅典王子忒修斯进入克里特迷宫,杀死牛头怪。克里特国王触怒波塞冬,王后被诅咒,疯狂爱上白公牛,并生下了牛头怪。为了遮丑,克里特国王命令代达罗斯建造了一座迷宫。多年后,忒修斯进入迷宫,杀死了白公牛的儿子牛头怪。

忒修斯逃出克里特,回到雅典继承了王位,但是此时对他来说,命运的车轮还没有开始转动呢。忒修斯晚年误会了儿子希波吕托斯,请求波塞冬惩罚他。希波吕托斯驾着战车在海上行驶时,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只闪闪发光的白公牛,战车翻了个底朝天。希波吕托斯因白公牛而死。

对忒修斯来说,命运也是一座迷宫,走出了克里特迷宫,却兜兜转转走不出命运的迷宫。

这是一座企鹅的创意编辑与企鹅艺术总监,用文字和设计构筑的迷宫。有人说,这本书也就是编辑才能写得出来。想想还真是,为了自己着迷的东西,搜集材料,精心编排,找到合适的插画师和设计师来呈现,这不就是编辑的日常么~正因为编辑的功力深厚,它的内容和形式才如此妥帖,层次如此丰富,读这本书,能体会到纯粹的阅读乐趣。

对作者来说,迷宫是一个寻路,而非迷路的信号。迷宫吸引格雷格的,是复杂和神秘;吸引费希尔的,是娱乐性和游戏性;而吸引作者的,是迷宫带来的希望。虽然迷宫会带来迷茫,逼仄的墙壁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却也给了我们救赎的希望。在探寻迷宫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在中心实现目标,扭转局势,获得更好的自我。

所以当理清楚书中的线索,会发现对于如迷宫般的人生来说,这是一本勇气和希望之书。

《迷宫之谜》读后感(二):一本本身就是迷宫的迷宫书的使用说明

决定翻译这本书,只是因为它看上去有趣。迷宫是我喜欢的主题,小时候,我喜欢迷宫图册游戏,以寻找最优解为乐,在海外旅行时,总要走一下当地的绿篱或砖石迷宫。后来,我成了一个迷宫文学玩家,曾经花费大量脑细胞去破解像乔伊斯、纳博科夫和品钦这类作家留下的天书,仅仅因为它们难,并且迷人。相比之下,博尔赫斯、埃科、波拉尼奥这类作家的作品虽然也很迷人,但显得很容易了。

对了,决定翻译这本书,也跟它字数少有关。这是一本图文书,文字仅占篇幅一半,我预计自己每天工作三小时,很快就可以拿下它。而且,我还可以边玩那些迷宫边翻译它——对于翻译这件性价比极低的苦逼活计,这一点简直太加分了。

但结果,我迷失在它的迷宫中了。

博尔赫斯曾经幻想过巴别塔图书馆,幻想过一本万有之书,那是一本关于世界的目录的目录,书脊无限厚,囊括了宇宙中所有的过去,现在,以及所有可能的未来。什么是世界的目录呢?我想,大概就是百科全书,你不妨想想维基百科的所有条目。什么是世界的目录的目录呢?我想,大概就是互联网本身。

当我进入这本书,我发现它是关于迷宫的目录。世界上所有跟迷宫有关的条目,都收入它囊中。按材质分,有平面迷宫,园林迷宫,色彩迷宫,镜子迷宫……;从历史讲,有克里特迷宫传说中忒修斯、阿里阿德涅、米诺斯和米诺陶的爱恨情仇,有代达勒斯的因果报应,有希罗多德记载的埃及十三世法老的陵墓,芬兰寒冷的海边古老的巨石阵,赫必族的转世投生传说,古印度史诗中的脉轮阵法,威尔士神话中的螺旋城堡,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大天牛和古老的占星术;从文学艺术讲,有雨果笔下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卡夫卡那梦魇的城堡,刘易斯·卡罗尔笔下颠倒的镜中世界,埃科笔下致命的迷宫藏书室,博尔赫斯的迷宫宇宙图谱,本雅明笔下每天把面色苍白的小职员送往格子间的怪兽地铁系统,塞巴斯蒂安笔下那充满死胡同的人类意识的迷宫,以及居伊·德波引领的那些情境主义者、波西米亚人和那些玩弄文字游戏的、游走在自设的迷宫法则中的“乌力波”老鼠们……从自然界看,迷宫存在于万物的细节中,那是指纹的图案,大脑的横截面,我们的九曲回肠,卷心菜横切面的纹理,珊瑚上的螺旋……还有还有,作者还收录了建造迷宫的几个重要的人物故事,其中一个叫“迷宫之王”的嬉皮士,拥有一个实验摇滚乐队,是个真朋克,真隐士,真苦行僧,当我翻译到最后,看到了他的结局时,想到了自己深爱的一些人,忍不住想要穿越书页去拥抱他,为他流下同志般的泪水。

所有这些,都是关于迷宫的目录。也仅仅只是目录而已。作者并不打算把这份目录变成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新知百科”,他的写作风格是罗兰巴特所说的“零度散文”,不解释,不渲染,不展开,只是冰冷地陈列。不夸张地说,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写作,这本书的文字量应该是现有的十倍。也就是说,读者看到的文字,是应有的十分之一。这个压缩程度,自然带来了相当的困难。然而,破解它的乐趣也增加了十倍。

作为译者,我就迷失在这座迷宫目录的迷宫中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进行语言转换,而是在互联网,也就是“关于目录的目录”这座无限的迷宫中寻找无穷无尽的答案。很多时候,我从一个词条出发,读完了一本古印度史诗,又读了它的其他版本,从引文的一个句子出发,把但丁的《神曲》又复习了一遍,从一个星座出发,发现弗雷泽的《金枝》中译本翻译的一些问题,从阿里阿德涅被忒修斯抛弃的悲伤故事出发,一路颠簸终于找到了尼采和德勒兹的解释聊以自慰,从一个精神分析学的术语出发,我研读了弗洛伊德到拉康对自我同一性的各种阐释,从一个莫名其妙的电影场景的描摹出发,看了一部我以前不敢看的恐怖电影,还为此买了我以前根本不可能买的视频网站会员服务。

当所有这一切又甜蜜又折磨的旅程完成后,我发现,我遗忘了这本书的另一半,也就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迷宫图形。我一个迷宫游戏也没有玩,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文字迷宫的发明者亨利·艾略特先生已经耗尽了我的脑力。

这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奎贝先生,发明了这本书的另一半:图形迷宫。这些迷宫和插图,是“一笔画”,仅用一根红线贯穿了全书的所有书页。在阅读中,你必须像走在迷宫建筑中那样,随着这条红线指示的方向,上下左右转动这本书。关于迷宫的词条是离散在这本书中的,当你发现一个条目有了后续,而你想不起它的前文,想要回溯的时候,你会发现,向后翻阅的阅读变得更加困难了。这就像在迷宫中步行一般,玩家很难记得自己的来时路。所以,这不是一本很快就能翻完的书,也不是一本可以一次读完的书,相反,它是一本必须被重读的书。“你不能读一本书,只能重读一本书。”这句话是这本奇怪的拓扑书的使用说明之一。

我还想提醒本书玩家的是,这本书的目录和前后页、中页都为这座迷宫提供了一些参考坐标。比如,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叫“洞口”,就像一座迷宫的出入口是同一个。但境界完全不同。第一章的前页,是《神曲》中那句著名的开场:

而当你从洞口中走出来,从这本书的迷魂阵中走出来时,最后一页又出现了《神曲》中的一句话,这是《地狱篇》第34章的结尾:

而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的一个对页上,《神曲》中的诗句再次出现了,这是《神曲》“地狱篇”中的另一个梗,大概讲的是但丁的引路人维吉尔背着但丁,在撒旦的大腿上向下行,进入地球的中心,爬到撒旦的臀部,又接着向上爬,而但丁在这一上一下之间已经彻底丧失了方向感,以为又要回到地狱里去了。这就是我们在迷宫中常见的迷失感。

这个对页是血红色的,需要倒转一次方向才能阅读,当你翻转方向,你会像但丁一样,觉得继续翻阅下去,反而像是在往前翻了。对页中央画着牛头怪,也许象征着你作为走迷宫的英雄,杀死了它。

这本书的目录已经告诉我们,这座文本与图像迷宫是一个对称的、螺旋下降的漏斗状的拓扑结构:进入“洞口”,你落入“圈套”,沿着螺旋下降的道路,你开始“探寻”,一路下降到“坟墓”中,进入迷宫最深处的“中心”,杀死了牛头怪米诺陶,从“子宫”中重生,然后,你沿着螺旋上升的道路展开“朝圣”之旅,通往“自由”,并最终从“洞口”中走出来,走出这本书的迷宫。而这时的你,走出迷宫的这个你,已经与当初步入迷宫的那个人,不再是同一个人了。这是一种迷幻的,眩晕的,带有极强精神象征的体验,作者向我们证明了,一本书也完全可以与一座实体迷宫媲美,甚至,还远胜于一座实体迷宫。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它的结构与这本书所描绘的中心事件的发生地克里特迷宫如出一辙。而克里特迷宫,也是世界上一切迷宫中最悠久、最具有惶惑感、最迷人的迷宫。

(关于这本迷宫书的使用说明就先写到这里,有时间会继续更新)

《迷宫之谜》读后感(三):拿起这本书像是接受了游戏的邀约

关于迷宫之书的设计

这本书的作者亨利·艾略特,是一个迷宫控,探索完英国的迷宫后,他几乎又去遍了世界各地著名的迷宫。后来他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设计了这本书。

封面是红线一笔画就的两副人面像,它是进行阅读的重要线索。

一开始是这样一幅画面

从这个地方进去就是迷宫的入口,这本书的内容也就开始了,沿着红线一切都在推进。

在古希腊神话中,忒修斯正是借助阿里阿德涅给他的红色线团,才能够成功杀死迷宫中的牛头怪米诺陶而成为英雄。 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在英文里本身也是个固定词组,就是形容揭开谜团的线索,而且它恰好也是红的。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它是一本图文结合的书,里面所有的图都是由专门的插画家绘制的。里面有一些形象像迷宫是原创的,有一些形象是仿照现实中有的形象,由设计师画出来的。比如“探寻”这一章,玩家应该能认出来画的是谁,《古墓丽影》的劳拉。这里面有很多设计师的匠心,有很多再创造,它本身也是图文结合的典范。

这条贯穿全书的红线,在不同页面组成不同的迷宫元素图形,我们必须随着图形变换,不断“上下左右”翻转页面进行阅读。我数了下这本书里面有28个迷宫花园、21个迷宫游戏。

去欧洲旅行,带着这本书基本上就不会错过那些有趣的皇家迷宫花园了。(这是后话,反正我也没钱)

看完整本书再回头才能看懂目录,“洞口”、“圈套”、“探寻”、“坟墓、“中心”,到这里为止好像是个明确的线。突然跑到“子宫”是个衍生的含义,然后又是“朝圣、自由、洞口”,后面是“致谢”和“迷宫清单”。其实,这个目录是对称的设计,一个本义,一个延伸义。

78页和79页是坟墓,故事里也是人物生死的界限,红线从书页中心拦刀切过,一刀将生死说得分明。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

整体来讲,关于迷宫的文学、绘画、建筑和电影、游戏等话题都有论及,全都是有意思的小知识。

64页有个巨难的迷宫游戏,但是我弟弟说2分钟内绝对可以走完。138页有个老奶奶迷宫,看起来圆乎乎的,玩起来也并不简单。博尔赫斯迷宫在91页,这个迷宫网上有简化的数字图示,可以看到迷宫中隐藏的博尔赫斯作品中的符号、博尔赫斯的名字。

有一个奇怪的迷宫叫做利维坦迷宫, 通过纸张上的无数个打孔,在纸页之间来回穿梭 可以走这个迷宫。

想起地下铁中的人群,都在寻找走出迷宫的路,在跌跌撞撞。

还有一个浪漫又凄凉的迷宫故事。

关于这本书的本质

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之中,我们时长会有在迷宫中迷失方向的感觉。无论是纸上的二维迷宫还是植物、砖瓦所铸造的三维迷宫,亦或是我们的“人生迷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行走其中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地图。

但我们总要穿过迷宫,才能找到放在出口的蜜糖。走迷宫的过程中看到的风景、遇到的惊喜,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迷宫之谜:从忒修斯到博尔赫斯》有点像一本带你进入迷宫的指南书,但是这个指南书本身又是一个迷宫。所以它在里面不仅是局限于迷宫这个概念,而是把它拓展到更大的文化背景当中。

西方的迷宫文化从鬼怪到宗教意义,进而到绘画、文学领域,再到电影、游戏领域,迷宫一直存在。从古老的迷宫神话,到博尔赫斯、卡夫卡、毕加索笔下的迷宫,再到通俗艺术《潘神的迷宫》中的迷宫。迷宫从来都有一个关于寻找的母题。

迷宫的本质是什么?特别难回答。一个直观的印象是,它是关于冒险和迷惑的,还有一点迷幻的色彩,非常的神秘,甚至还有一些危险。

它的本质在这本书最后有提到,它有引用一个人的一句话,说迷宫的本质其实不是关于迷路的,而是关于寻路的,去找正确的道路,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才是迷宫,你弯弯绕绕最后终于走了出来,或者达到了一个目标之后获得的这个过程,这才是迷宫的本质,迷宫的本质是经历挫折之后焕然的新生。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书的末尾是忒修斯之船的故事,对应洞口这个章节。

最后是这样一幅画:

从黑夜里的黑夜,到黑夜里的群星,想来人是变化了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