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灵魂迷宫》经典读后感有感

《灵魂迷宫》经典读后感有感

《灵魂迷宫》是一本由[西]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9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魂迷宫》读后感(一):书的灵魂

最后一部风格有点不同,少了魔幻的神奇,多了探案的悬念,还是一样好看。 四部书看下来,发觉萨丰在每一部小说中都在向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致敬,作家和书是他小说中的关键因素。由此让我想到的是,书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而阅读不是用别人的精彩来填补自己的空白,而是在自己的画作中增添更多的色彩。 “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不但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曾经读过这本书,与它一起生活、一起梦想的人留下来的灵魂。每一本书,每一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书中的每一页,它的灵魂就成长一次,也茁壮一次。” 不说故事,说每个人与书的关系,就很值得学习。书店,遗忘书之墓,每个人都和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的一生都被书包围着,滋养着,鼓励着,安慰着。 最后,胡利安与胡利安相遇,小胡利安在老胡利安的指导下完成了家族小说的撰写,卡拉斯与努莉亚最终葬在了一起,家里有了小伊莎贝拉,小阿莉西亚,大家都团聚了,是最好的结局。 四部书带我走过了西班牙那些黑暗时期的历史,让我看到了友情、爱情、亲情,感受到了书籍对人之精神的影响。在悬疑、魔幻、现实的交错中体察人性与人心,故事是复杂的,却总归比不上人心的复杂。

《灵魂迷宫》读后感(二):风之影画下句号

我本想在这本书找到所有谜题的答案,找到的同时更让我迷惑。

首先、卡拉斯最后天天去努力亚墓前请安,真的让我太失望,他年少的执着,对佩内洛佩的爱,以及未出世孩子的愤怒,却在事件全部落幕时才惊觉自己是深爱努力亚么?绕了这么一大圈,死了这么多人,伤了这么多人的心,他却在无人知晓时醒悟?我真的很生气,我宁可他依然活在痛失佩内洛佩和爱子的自责中死去。

其次,马丁也是,他不是一直深爱着克里斯丁娜?我本以为他一生中唯一一件做对的事就是撮合了伊莎贝拉和森贝雷,没想到,他最后居然给我玩夺爱!!!居然在最后伤害这个整部书最善良的伊莎贝拉。《天使游戏》的结局是什么?克莱利交个他的那个年幼小女孩难道只是他的一个梦?那他抱着阿丽亚娜的死胎叫着克里斯丁娜什么意思?对着要结婚的伊莎贝拉说我爱你,可死的时候却叫着克里斯丁娜自杀?你确实是疯了,疯的没一点原则。如果说马丁制造了幻象克莱利,那克莱利杀的那些人是马丁杀的是么?那袭击克里斯丁娜的也是他自己?太疯狂了。

最后、马泰克斯的悲惨是他太天真,原本,他拿着钱带着妻子女儿逃到国外就没事了,他却安然地待在动荡的国内。过分高看形势,低看了人心的险恶。我认为他是本书最大的悲惨人物,他不止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连带着妻子,和自己的孩子也在地狱中活着。

灵魂迷宫人物关系图

《灵魂迷宫》读后感(三):与萨丰相遇,十三年的时光

开始接触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作品,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大概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十三年前了,老家是一座小县城,书店不多,可选择的书籍也不多,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知道了99read这一个购书渠道,那时候网络支付没有像现在这么便捷,身为一个穷学生的我,在网站上注册了账号,然后按照指引,不定期跑去邮局排队汇款,每次都是几十块,百来块的小额订单。然后等待着包裹抵达邮局,我再拿着取件条去邮局领回包裹。每一次打开,里面都装满了渴望着去阅读的书籍。

《风之影》夹在一堆书籍里,最初的封面是一个父亲牵着一个儿子,在迷雾中的巴塞罗那牵手前行,也许正是这个封面吸引了我去购买。而翻开正文的第一页后,就很快沉浸在了优美的文字中,作者的文笔,译者的功底,都让这些文字毫无障碍地进入我的脑海里,交织出一幅又一幅伤感和美好的画面,让彼时的我,对“作家”这一个职业,多了几分憧憬和向往。

有几位作家的作品,鼓舞着我真正敲打键盘写出了作品,萨丰便是其中一位。在曾经有幸在杂志上刊登的推理小说里,我也引用过《天使游戏》里的一段话,那段时间,应该是他对我影响最深。

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我,骑着单车,从邮局领回了《风之影》,《天使游戏》出版的时候,我是个大学生,在宿舍里熬夜看完,而《天堂的囚徒》还有《风中的玛丽娜》上市的时候,我已经是个职场员工,但身份的转变,并没有影响阅读的状态,相反,在处理完工作内容而疲惫不堪的时候,更加感激可以有些好书陪我度过显得漫长的时光。

我不知道,如何具体地去描述萨丰的作品,在普遍的赞誉之余,也免不了有人说他写得过于匠气,或许是受到了在美国写剧本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他的崇敬,就像是我崇敬斯蒂芬·金那般。我喜欢那种雾气迷蒙的氛围,喜欢书店和作家的设定,也喜欢那种坐在书桌前用打字机或者是钢笔写出作品的描述,我想是因为自己也曾有过一个作家梦,并且也为之努力过,只是,好像已经越来越不怎么写作了。就像是书里的达涅尔·森贝雷,他热爱文学,并且觉得如果能够拥有那支雨果用过的钢笔的话,就能在书稿上写下巨著。我虽然没有他的远大志向,只是想要把脑海里那些幻想转化成文字,但和他一样的是,都在后续的时间里,慢慢地不再去想写作这回事,也许可以用繁复的词汇组合成长长的段落,来解释为什么,但最后,也许只是浓缩成了两个字。

人生。

在萨丰的人生里,而立之年前,是待在他的祖国,西班牙,而立之年后,则搬去了美国,但可以看得出,他对西班牙,尤其是巴塞罗那充满了感情,所以在这一系列作品里,我可以在阅读的过程里,脑海里浮现出一座栩栩如生的城市,在那些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物里,书籍、墨水和咖啡的味道,仿佛扑鼻而来,当然还有费尔明不知道藏在哪里的酒的味道。天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被铅灰色的云层所遮盖的,雨珠落下,勾勒出迷蒙的帘幕,而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则在迷雾中行走,发展出属于他们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交织在了一起,谱写出了宛如迷宫般的剧本。

我没有打算描述和点评作品里的内容,因为萨丰先生,已经于2020年6月19日在洛杉矶去世。在看到他因病离世的新闻时,我是忽然间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作何反应,随后则是把那本未看完的《灵魂迷宫》放回书柜里,也许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阅读最后一本作品。

直至最近,我才又在书柜里抽出来,放在床头,在入睡前阅读半个或一个小时,从第一页重新开始,一直翻到最后一页。当那一大一小两个背影在结尾里漫步远去时,我知道,这个在书里横跨数十年时光的故事,完结了,而现实里横跨了十几年的追寻,也正式告一段落。但我知道,这几本书,会一直陪伴到我也离去为止。

感谢你,愿你的天堂,是你心中巴塞罗那的模样,萨丰先生。

《灵魂迷宫》读后感(四):推荐序:有些故事不需要“影视化”

轻微剧透,酌情阅读

想象一间神秘的图书馆,螺旋梯直上天空,走廊和房间无限延伸的地底迷宫。无人知晓是谁建造,也不知存在了多久;或许与城市同龄,甚至更为古老。大家只知道,当图书馆消失、书店关门,迷失的书总会在此找到安身之处。这里是“遗忘书之墓”,是书籍沉睡之处。沉睡、而不是死亡,因为总有一天,命运所选之人会来到这里,故事将在捧读之下重新苏醒,跃然纸上。

想象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却在战火动乱下被迫噤声。那是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的首府,西班牙的文化经济重镇,内战期间反抗法西斯势力最盛,以致后来遭到佛朗哥将军的无情打压。独裁统治期间,巴塞罗那市民甚至不能使用母语,作家若非选择沉默或避走他乡,就是死在狱中。

想象一位年轻的西班牙作家,靠着撰写广告文案赚进大把银子,却恨透了这份工作。终于他决定辞职,追随朋友的脚步迁居美国洛杉矶,一边写小说、一边写剧本。他的几本童书得到不错的评价,编剧之路则崎岖难行,因为电影产业不容单一创作者尽情挥洒,每个环节都是妥协,每个步骤都可能出错。这个作家,就是卡洛斯·鲁依兹·萨丰。

于是,旅居异国的萨丰,凭着对故乡的记忆、对新世界的好奇,提笔写下《风之影》系列小说。他创造了书店主人森贝雷一家子,学识渊博却玩世不恭的费尔明,才华洋溢可是走火入魔的作家戴维·马丁,而巴塞罗那的万种风情,也活灵活现、无所不在,就像另一个鲜活的人物。

在萨丰笔下,“找书”成了堪比动作悬疑片的生死戏码,收藏家可能包藏祸心,作者总是落魄、却也永远顽强不屈,字里行间的秘密则更是荡气回肠。乍听之下,这似乎有点“小题大作”,然而放在西班牙内战后的五十年代,却是那么合情合理。彼时,空气中充斥着迫害与报复,有太多的恶行被包庇、丑恶的分赃未受制裁,无辜的生灵死于牢狱。书写与发声,真的足以定人生死。

按出版顺序论,《风之影》当然是正传,《天使游戏》是前传,《天堂囚徒》是串起两者的过场,《灵魂迷宫》则是集大成的最终章。然而《风之影》系列最巧妙之处,正是那迷宫般的故事结构,无论从哪里进入,用何种顺序阅读,都能看出趣味,而且彼此环环相扣。从《风之影》跳接《灵魂迷宫》,同样可以无缝接轨阅读,让你更迫不及待想查明书中人物的前世今生。

《风之影》系列一直具有侦探小说的元素,《灵魂迷宫》更是不折不扣的“警察推理”。然而顽皮才子萨丰,岂会墨守成规?女主角阿莉西亚在内战中失去双亲,阴错阳差成为秘密警察头子的高徒,她外表美艳动人,可是性格乖戾额、始终挥之不去(生理和心理的)旧伤阴影。把黑色电影里的“蛇蝎美人”变成女主角,堪称一绝,而她奉命侦办的“文化部部长失踪案”,更是充满嘲讽的趣味。

话说这位部长巴利斯先生,原是内战期间一座黑狱的典狱长,因为“虐囚有功”又娶对老婆,遂在佛朗哥统治下平步青云。当上文化部部长说得好听,其实不就是负责歌功颂德、给民众洗脑?某天他在黎明时分匆忙离家,结果一去不回。他的失踪背后,藏了多少内战的创伤与秘密?与绝版多年的童书《灵魂迷宫》系列、达涅尔的母亲和戴维·马丁的过去又有何关系?在遗忘书之墓的最深处,一切的谜底是否都有解答?

萨丰是十九世纪小说的崇拜者,《风之影》系列处处可见致敬的痕迹:《天使游戏》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浮士德版,《天堂囚徒》不啻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重述。当被问及是否以古典小说传人自居,他以“科技”二字回应。我们对科技的联想往往是手机、汽车和飞机,其实“运用新的文学技法”也该列入。十九世纪的读者没看过电影和漫画,更别提现代主义和后设笔法,那都是当今读者所熟悉的语言。他想做的,就是将古典小说拆解,再用新世纪的语言重组回去。

按照这个逻辑,文学最“科技”的应用,不正是电影吗?

可是十多年来,无论多少好莱坞片商端着巨额报价上门,萨丰都不为所动,坚持《风之影》系列永远不会拍成电影或电视剧,甚至扬言要在遗嘱里写明,死后也不许改编。他笑称自己“进过厨房”,见过电影幕后的水深火热,既难尽如人意,又会妨碍读者想象。既然他运用了充满画面感的叙事手法撰写这些故事,最佳的“电影版”就该存于读者的脑海中——因人而异,却都是完美。

史蒂芬·金读完《风之影》后,曾掩卷长叹:“有了这么一本精彩的小说,谁还需要看电视?”与萨丰所言“有些故事不需要‘影视化’”不谋而合。伟大的文学心灵或许都是相通的,而我相信,读完“风之影四部曲”,你也会点点头,露出会心的微笑。

(注:部分名词译法与正式出版的简体中文版进行了统一。)

本文作者为《风之影》系列小说中文版权代理人 谭光磊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书编辑。

《灵魂迷宫》读后感(五):译序:华丽的总复习

轻微剧透,酌情阅读

简体中文版《灵魂迷宫》

一座遗忘书之墓,四本小说,历时十五年的艰巨文学工程,超过四十种语言译本,全球数千万读者的注目,以及漫长的等待。

等待,并非为了接续情节发展。虽名为系列小说,但每一本都是独立作品,每一部小说各有各的结局。等待,是因为好奇心作怪,偏偏好奇心又是难缠的宿疾。

现在,好奇心带我们重返五十年代末的巴塞罗那,在这座《灵魂迷宫》里,偶尔惊骇恐怖的历险情节,宛若电影情景的生动画面,忠实延续了《风之影》风格。港口边的拉巴尔区,矗立山头的蒙锥克堡,贫穷劳工聚居的小巴塞罗那……萨丰对故乡的城市书写,依旧巨细靡遗,依然如此深情。萨丰再次以在地人的视角带领读者穿梭在外来客未必得知的巷弄角落,小说家的文字导游,浮现的是旅游书无法描绘的另一种风景。

许多久违的人物又出现了,曾经萦绕在字句间的愁绪飘回来了,十多年来解不开的谜团总算散去,眼前一片清朗苍穹。

新小说里有新主角,固定班底退居二线,但仍是贯穿全场的重要配角。

这次登场的女主角阿莉西亚·格里斯,冷艳、寡言,带着旧伤的姣好身躯无法和人比武斗狠,但智勇过人的本事,直逼好莱坞塑造的女英雄。这个充满戏剧张力的角色,是女强人,也是弱女子,看穿人性虚伪,无意道德说教。她把自己泡在酒精里,默默舔舐生命的新旧伤痕。她作风冷酷决绝,实则悲伤无助。她是南欧的“莎兰德”(注:《龙文身女孩》主角)。

萨丰笔下塑造了许多小说人物,他坦言,阿莉西亚是他最钟爱的角色:这个美艳的妙龄女子,扛着受创的苍老灵魂,孤独跛行在尘世间。她不是精致高雅的家花,也不是沾着晨露的林间小花;那独特清冷的骄傲姿态,正是她迷人之处。若说善恶之分如黑白分明,那么,阿莉西亚是个非常“灰色”的角色。她有其顽劣邪恶之处,根本称不上是好人,但她也为正义奋不顾身,只是手法近乎残暴……这是一个无法以好坏二分法界定的人物,独特,甚至略显唐突,丝毫不具“英雄”该有的形象,完全不同于温和良善的森贝雷家族和费尔明等角色。萨丰将最爱的人物留到压轴才登场,置身在一群敦厚良民之间,轻易营造出一种醒目的“冲突美”。

《灵魂迷宫》与前三部小说不同之处,除了阿莉西亚这个摆荡在善恶之间的女子,还多了马德里这个场景。佛朗哥独裁统治下的灰暗首都,往昔的壮丽建筑,罩着沉重的阴郁愁绪,庄严恢弘的国家图书馆地下室里深藏秘境,鬼影飘曳、阴气弥漫的破旧旅馆,见证文学兴衰的艺文咖啡馆……抑郁寡欢地阿莉西亚,正好是为读者“导游”的不二人选。

书中之书,已是《风之影》系列的“常态”,也是作者擅用的手法,不同于以往嵌入其他虚构作品的铺陈方式,这次萨丰向经典文学借力:女主角和《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小女孩同名,阿莉西亚(Alicia)是西班牙文版本的爱丽丝(Alice);爱丽丝无意间掉进兔子洞,开始梦游仙境,;阿莉西亚在轰炸中被炸飞到半空,从一片拱顶玻璃破窗落入深不见底的幽暗空间,从此开始浪游尘世。两个女孩都经历了一连串奇遇,但爱丽丝的境遇是糖果色,阿莉西亚的是暗黑版。

萨丰在这部小说里再度展现了他对奇诡角色和场景的偏好,虽然不似《天使游戏》那般强烈和密集;他热爱各种龙的收集品(据说他的工作室里有超过五百只龙),但这次营造诡异氛围的任务由表情木然呆滞的搪瓷娃娃和人形模特担任,八十年代盛行的“蒸汽朋克”科幻风格跃然纸上。萨丰也借由某些情节呼应了他早年的青少年小说:收集搪瓷娃娃的少女梅希迪斯让人联想起《风中的玛丽娜》那位神秘奇才;书中小说家马泰克斯为女儿创作的小说《阿里亚娜与红衣王子》,情节像极了萨丰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处女座《迷雾王子》;马泰克斯一家人居住在海岸别墅,一九九五年出版的《九月之光》里,早有类似描述。

萨丰何以频频回眸?为何执着于此?以他的才气,大可创造令人惊奇的全新情节。

答案不在风中,在书中:

《灵魂迷宫》既是萨丰对文学对致敬,也看得出他极力要借这部新作唤醒读者的批判精神。

厚厚一本小说,作者想传达的讯息不可能像打电报那般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但他确实一再展现了一项意图:希望读者去质疑所谓的“事实”,他人自述的是非对错,以及世间一切事物,其实都值得你去怀疑。

一个人即使要犯错,也要犯下属于自己的错误。

如同前三部小说,《灵魂迷宫》仍是爱、恨、情、仇搬演的舞台。萨丰在每部作品运用这四项经典元素的比例或有不同,这一次,仇恨占了大宗。仇恨源于恐惧和悔恨。书中探索了一个人如何被仇恨啃噬,进而演变成惊人魔怪,而人们竟对他忠诚服膺,甚至卖命效劳。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坏人。因此,世间所有极恶之人都自认是行事正确的大好人。

恶魔在《灵魂迷宫》扮演了抢眼要角,而“恶魔”向来是文学作品最容易立功的绝佳角色。自知邪恶,偏又自欺欺人,如此黑暗的心灵困境,怎不令人眩惑?

还好,虽然有恶魔穿梭全场,但这部小说终究是一出“生命的喜剧”。

“风之影四部曲”常混用各种文学类型,包括犯罪、神秘、冒险、浪漫以及讽刺小说等,《灵魂迷宫》风格专一,神秘小说特质驾驭全书。

作为《风之影》系列告别之作,萨丰也把自己渴望亲炙的大师写进小说里,例如五十年代的西班牙国宝摄影家卡塔莱·罗卡。此系列西班牙版封面照片皆为罗卡的作品,这一次,萨丰索性把摄影家变成笔下小说人物。另一个被写进小说的是《先锋报》资深新闻人塞尔吉奥·比拉-桑胡安(Sergio Vila-Sanjuán),他本身也是知名作家,在小说里化身为追踪陈年丑闻的比拉华纳,萨丰对这个人物的描述,几乎完全是比拉-桑胡安的翻版,教人不对号入座也难。

书中的小说家胡立安·卡拉斯出版的《灵魂迷宫》里提到:

萨丰的《灵魂迷宫》不仅是他与读者间的交流,更像是加长版的内心独白,娓娓叙述了文学、创作和书籍在他生命中的重大意义,小说最后一章“胡立安之书”,其实就是“萨丰之书”!从广告人改当作家的转折和历程,塑造小说人物的来由,闯荡文坛的孤寂与茫然……把“胡立安”这名字改成萨丰都说得通。萨丰也借本书向几位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表达敬意,当然,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些人写进小说:为失意作家马泰克斯出版《灵魂迷宫》系列的地球出版社主编拍档雷威斯和巴登斯,现实中的身份是星球出版集团(Planeta)文学线总编辑雷威斯(C. Revés)和发行部经理巴登尼斯(J. Badenes);博学的安柏格尔克教授像极了名记者塞尔吉·多利亚·阿尔伯克基(Sergi Doria Alburquerque)(注:《ABC日报》文学评论专栏作家,曾出版专著介绍萨丰小说里的巴塞罗那场景);胡立安·卡拉斯的经纪人库里根夫人,其实就是萨丰本人的版权经纪人凯瑞根女士;身兼诗人与译者的卢米埃尔出版社主编艾弥儿·德·罗西尔,实则星球出版社专责萨丰小说的主编罗萨勒斯的化身。

十五年来,全球数千万读者被《风之影》四部曲的文字绑架,与书中人物一起悲泣,一起心痛,一起欢笑,走入这座《灵魂迷宫》后,久未发作的“文学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又复发了。

但我乐于承受。

二〇一八年,奥地利萨尔斯堡

本文作者为《灵魂迷宫》译者 范湲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书编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