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读后感精选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读后感精选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册,218.00元/套(盒装全5册,附赠小册子、笔,页数:1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读后感(一):《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从老先生的心灵历程里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

季羡林90岁的时候说,什么叫人生?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个人真清楚,我们的诞生都是被动的。

是啊,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又有谁,真的清醒过,谁又不是被推着前进了的?所以,《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这一个系列书籍,里面浓缩了季羡林先生的著作精华,用大师的教诲引领孩子一生的成长,从童年讲到学生时代的每一步选择。读书和写作的每一次经历。都结合了季羡林先生80来年的散文写作和自传。全景展示季羡林的刻苦练习,发奋求成,可敬可畏的精神。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曾丢掉自己的良知和大智慧。这一套书帮助我们了解一代大师的传奇故事。引导孩子追随大师的步伐。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季羡林的生平。生于1911年8月6日,字希逋,又字齐奘。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一生精通12种语言,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在他病床的桌子上还放着几篇未完的书稿。

可见,老先生的一生,都是视时间如命的

在《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本书里。首先讲到的便是童年。我们来看季羡林先生怎么形容:“我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小村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家中清贫可想而知。

不过,父亲和叔叔,也并不是没有发达过,在这一段童年回忆录里。写到了父亲跟叔叔的一次暴发,因为叔叔中了彩票,得了几千两白银。父亲为耀武扬威,花几十倍的高价购买别人家拆来的砖头,盖了全村最大的砖房。出手阔绰,还经常包场请客。当然,好景不长,在这种花钱风格下,很快家里重返全村最穷的地位。一年只能吃到一两次白面。

那在这样的家境下,季羡林是如何来到济南读书的呢?原来季羡林是整个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为了将来光大门楣,6岁就被叔叔接到济南去读书。从书中的介绍可以看出。这位国际超级学术研究大咖,小时候也并不喜欢读书。一直以来,参加的国文补习班,英文培训班,都是在叔叔的安排下接受的。

季羡林说,真正对学习产生渴望,仅仅是因为前清朝状元的校长,有名的书法家王寿鹏,突然间的一个决定:在各班级的甲等第1名各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的同学中,选择一名给予奖励。

刚好这个学期,季羡林的各科成绩都在97分以上。因此获得了这个额外的褒奖。校长在奖励他的扇面和对联上题字,称他为“羡林老弟”。从此,为了维持这个荣誉和虚名,开始苦读。在整个高中时期,连续拿了6个学期的第一。也在不知不觉中,不再对荷塘里的虾蟹们感兴趣了。

这一段故事里,给我们一种启示。一个孩子他是不是种下了读书的种子,早年是不应该妄下判断的。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每一个孩子的花期是不一样的。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里谈到人生和社会的话题,并不是大谈特谈教育上的公共视角。而是从个人回忆出发,讲述人生和感悟,说的直白又恳切,几乎没有一处套用理论。

书中大多搜集的文章,大部分是季羡林晚年的随笔杂文。或是回顾,或是反思。

生的对立面,并不只有死,还有别人的人生。这样的生命互为镜像,可以映射无尽的深度。我在想,这便是《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这套书的目标,希望每一个孩子,每一个我们都能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心灵历程里。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这便是启蒙最好的方式。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读后感(二):一代大家季羡林的传奇人生,是孩子们都应该去读的一本书

这个暑假,很多老师和朋友都不约而同的,跟我说,多给孩子看看季羡林的作品。于是,我去买了一套《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孩子读着读着,跟我说:妈妈,看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很舒服,就像是一个朋友在娓娓道来,让你觉得写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季羡林先生到底怎样的一位大师呀?

于是,我又找到了这套《季羡林先生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季羡林先生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一共有5册:《一寸光阴不可轻》、《书山有路勤为径》、《赤子丹心图报国》、《所有生命都不朽》、《人生自有真义在》,每一本各有侧重,但都是季羡林先生想和孩子聊的心里话,有对写作的人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问的观点,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家国、社会凳面的独特的思考和大智大慧。越读季羡林先生的书,就越想靠拢这位前辈,想要了解更多。

如果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榜样,而季羡林就是一种一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榜样。这套书里,季老一生跃然笔下,孩子们能清晰看到他的人生成长轨迹、奋斗历程、一生成就。季羡林的传奇人生,是孩子们都应该去读的一本书。

不是天才,贵在坚持

季羡林先生常说“我不是天才”,但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大家?

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他的经历是跨时代的。他形容他的童年时灰黄的额,没有红、没有绿。在他记录的童年里,有着时代的影子,小时候接触各种课程,国文(语文)、德文、数学、逻辑学、英语,还有经学、诸子等等。那个时候的季羡林是普普通通,成绩虽佳,但也并没有大家一眼就看到的“横溢的才华”,他自己也没有多远大的理想,“一辈子能混上一个小职员当当,就心满意足了”。

是偶然得到全校状元后,季羡林的想法发生了180度的改变。在北园高中就读时,第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结束时学校表彰,只有季羡林甲等第一名并且平均分数超过了标准,因此,成为全校中唯一获得状元公的墨宝的人。季羡林分析过这个成绩带给他的改变:第一是,表明学习分数和分数之间是不相同的。国文和英文这样的课程,必须有长期的积累和勤奋,还有需要有一定的天资,才能有所成就,得到高分;第二,想法改变,有了虚荣心。认为既然得到过这种荣誉,如果下次得不到会很丢脸。最原始最简单额虚荣心,让他在学习生该旋耕航,更加认真埋头读书,成为勤奋用功的好学生;最后,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即使不是一条大龙,也绝不是一条平庸的小蛇”,越来越自信,后面信心十足报考了北大和清华。

季羡林的青少年时光,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华正报,更是“书山寻路,学海觅舟”的勤学苦读。他惜时如金,几乎是北京大学第一个亮灯开始读书写作的人。在德国十年,写日记没有一天中断,日积月累,写有一两百万字,写的散文随笔更是繁如星辰;做学问,会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坚持写作,是季羡林先生终其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即使到耄耋之年,但他仍坚持如故。学术上,他也一直秉承着“择一事,终一生”,无论遇到怎样的研究困境,他总能坚持,最终做出自己的成绩。

写作即人生,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和他人一样,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真诚。

很多人推荐季羡林的文,是因为他的散文即使孩子读起来而言都易懂,且每篇行文布局,起承转合都很完整,每篇都是很好的范文。

元刘壎真的《隐居通议》卷十八讲道: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季老认为: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训率。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好比谱乐谱,有一个主旋律,其他旋律则围绕这个而展开,最后的结果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在《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册中,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关键部位,必须立刻把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让读者非读下去不可,大有欲罢不能之势。他以古代大文学家为例,讲述欧阳修写的《相州昼锦堂记》如何修改开头,苏轼写《潮州韩文公庙碑》的起头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从何而来,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结尾的韵味无穷,感叹古代诗人对诗文在开头结尾上的重视。可见季羡林先生在写作上因着古文功底深厚,且深思分析和学习而运用到现代文上,风格明显。

在写作上,季老在《散文的价值》谈到一点,大家都不能忽略。他认为: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他写文章追求的目标是:真情流露,淳朴自然。“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去写。”

无论是写作还是做学问,还是对人,季老都认为“真”是起点,是原则。

不忘初心,青少年的未来更广阔

对青少年,季羡林先生寄托了无限希望。在写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季羡林意图通过自己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对生活的态度,对写作的看法,让青少年明白人生之重。

在《人生自有真义在》一册中,季羡林先生谈人生,谈人生处世。他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学会处理这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对待大自然,是天人合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情实意和宽容;对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三点上,季羡林先生始终如一,从字里行间里,皆以道明。

而这也是青少年该学习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万物,真诚对待,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初心,未来才会更广阔。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读后感(三):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胜过一大堆说教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江西广昌县的一名小男孩利用暑假摆摊卖矿泉水,把赚到的钱全买成了雪糕,在父母带领下,他把雪糕送去消防站,不仅如此,男孩还送了消防员一封手写信,字里行间,稚嫩的笔迹里饱含着满满的心意,看得人心里暖暖。

在被小男孩的举动感动之余,更要为小男孩背后的家庭教育点赞。

一棵树苗要想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根茎不断向四周扩散汲取营养,一座高楼要想拔地而起,需要建筑工人打好牢固的地基,一个孩子要想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也需要从小进行教育。

某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让孩子自发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一个人生榜样。

因为一个生动的榜样比起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并接受,能够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直接的、深刻的印象。

虽然孩子所能接触的世界有限,能够模仿的对象较少,这点家长可以加以引导:一方面是借助自身言行影响孩子,另一方面可以在读书中学习更多榜样故事。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就是一套专门为10-18岁儿童从季羡林老先生毕生文集作品精选出的作品集,该书共五册,囊括了做人、处世、读书、成败、勇气、成长……大师近百年的人生智慧,为孩子打下人生底色,极具价值导向和成长启迪。

季羡林先生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精通12国的语言,他的百岁人生,横跨清朝、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年代。

从贫苦农家考进清华、留学德国、经历抗战,到成为世人眼中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活了98岁的他,把一生的人生哲思都写进了作品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季老的人生智慧,去滋养心灵,积蓄能量。

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

著名电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怎样才能做到自信理性平和和乐观,除了读书没有其他的办法。 ”

在《书山有路勤为径》里季羡林先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读书,还要读好书,开卷有益更是他所推崇的人生信条。

知乎上曾有个热门话题:“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到底差在哪里?”

有一个高赞的回答说:“读书的人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中,简爱就是一个通过读书让自己成长,并在苦难中修得了一份坚韧,使得她在充满种种磨难的人生路上,冲破重重阻碍,最终收获幸福人生。

除了要读书,读些什么书,

季老也给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专业书要读,也要读专业外的书,尽量多扩展阅读广度,知识面越丰富越好,否则容易目光短浅,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带来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蜕变。

如果你在闲暇无事可做又胡思乱想时,不妨停下脚步,找一安静之地好好读书吧。

遭遇困境,是挫折也是契机

季羡林先生的百岁人生,横跨近一个世纪后的漫长岁月,他体验过辉煌时的门庭若市,也经历过落魄时的门可罗雀。

曾经有一段时间,季老蹲过牛棚,还在传达室当过门房,在这样坚难的环境之下季老仍然坚持完成翻译工作。季老觉得,不完美是人生常态,唯有尽人事听天命 ,方能保持心绪的平和。

华为曾发布过一则企业形象广告引发华为人的热议,一名光鲜优雅的芭蕾舞者,有一边祼露出的脚却是伤痕累累。

广告配文中这样写到: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华为人,称这广告展现了真实的华为!

对于华为的成功,华为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春波是这样说的:华为的一面是辉煌,另一面是像乌龟一样,在泥泞的道路上,在尖利的石头上,在坚冰和沙漠上不断爬行所留下的脚印,血淋淋和惨不忍睹的付出。

华为企业发展历程就如人生,顺境与逆境总是交替出现,你无法决定它们何时到来,但你可以选择用怎样的状态去迎接。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与其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耗费精力,不如绕过去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勤奋,是改变人生的机会

有人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

季羡林先生认为,成功是由天资、勤奋、机遇三者之和组成的。其中,唯有勤奋是由我们个人决定的,要想成就事业必须在勤奋上下功夫。

季老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写博士论文的经历。德国的博士论文短则写三五年,长则十数年,通过与否完全由教授决定。

当年,季老拿到论文题目后,花三年时间查阅了一百多种书刊,收集整理资料。论文通过后,又耗费大量时间把论文从头至尾核对、校正,最终才拿到博士学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勤奋与拼搏不会亏欠为之努力的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有一则关于他小时趣事广为流传。

某天小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读了无数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藏在屋檐下,就等着小曾国藩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了很久也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最后贼人耐心全无,愤愤然自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扬长而去!

“勤能补拙,一分辛苦一分才”曾国藩最终取得的成功与他个人的勤奋离不开的。

人生真正的起点是从专注勤奋拼搏开始,少一些借口,多一些行动,持续不断的为之努力,人生才会有更多可能。

2006年,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形容为“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如果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榜样,那季羡林就是一位值得你一读再读的榜样。而《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就是值得你一读再读的好书。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读后感(四):你想让孩子拥有的品质,在这里都可以获得

这个暑假,你是响应双减政策,为孩子减轻校外补习呢?还是一如既往地学科兴趣齐上阵,为孩子安排的满满的?有人说:天才不用补课也能学好。有人说资质平平的人也不用补课,因为补了也不见得能学好。那么,到底是补还是不补呢?

当我读到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坦言:自己在高中时英文和国文常考第一,与曾经补习古文和英文有很大的关系时,不仅哑然失笑,原来像季老这样的大家,竟然也是补课的受益者。季老陈述中学补课那段生活时写道:“当时对我的压力真够大的。每天(星期天当然除外)早上从南关穿过全城走到大明湖,晚上五点再走回南关。吃完晚饭,立刻就又进城走到尚实英文学社,晚九点回家,真可谓马不停蹄了。但是,我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压力,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没有。”读到此处,我想: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他们会不会对补课有不一样的看法呢?

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这是一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本套书共有5本,分别是《一寸光阴不可轻》《书山有路勤为径》《赤子丹心图报国》《所有生命都不朽》《人生自有真义在》,五本书分别包含了五个主题,分别是:人生经历、阅读思考、家国情怀、生活随笔、生活感悟,这些主题都是儿童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几类主题,对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的底色

一个人无论出身高贵还是低贱,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会影响他的人生走向。时下,许多明星偶像甚至书籍带给青少年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学得好不重要,长得好最重要;只要自己舒服,哪管他人痛苦。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不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将有些明星送进了监狱。

套装内的小书

但阅读这套书,了解季羡林的一生,你会发现做人,他堂堂正正;求学,他勤奋刻苦;对人,他心怀感恩;对物,他心有怜惜……无论从哪个方面,他都能给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爱祖国、爱亲人朋友、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孩子阅读这样的书,以这样的人物作为偶像,就会打好人生最重要的底色,长大后才能走得更远,家长丝毫不用担心他会走偏。

作家毕淑敏说:“我建议少年朋友们,除了看一些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青年人写的东西,也看一点其他年龄段的人写的文章。”我认为这套书应该归入必读的其他年龄段的人写的文章。

2.知人更懂文

在阅读这套书之前,季老在我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单是那一串头衔,就让人望而生畏,一看到那些学术著作名字,就让人觉得高深得不可接近。但,这套书中的季羡林,仿佛去掉了光环的邻家老爷爷,回望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那人、那事、那景。他的文字亲切朴素,他的故事跌宕但不渲染。

套装内附赠的书签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月是故乡明》就是季老的文字。文中季老为何对故乡怀有如此深深的怀念之情?单是凭课文中的文字,不足以理解这份深情的缘起。倘若读一读《一寸光阴不可轻》中他人生的经历,理解便可自然深入。季老出生于一个食不果腹的乡下贫穷家庭,六岁时被送到济南的叔父家,从此便跟随叔父在济南求学,高中毕业,他考入清华,后来又到德国哥根廷留学长达十年之久,回国后又在北京工作。在济南时,他很少回到出生的乡下山村,离开济南后,又很少回到济南。季老说,出国前,那个小山村是他的故乡,出国后,祖国便是他的故乡。然而,离开的日子那么长久,故乡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梦,况且,那梦里,还有他没能孝敬亲身母亲的遗憾。了解了这些背景,自然能理解季老为何对故乡有如此深切的怀念。

季老的文字入选教材的不仅仅这一篇,从小学到高中,从部编版到其他教材版本,入选文章在15篇以上,这些文字基本包含在这套书中,了解季老的一生,更有助于理解他文中的事和情,可以说是对教材很好的延伸学习材料。

季羡林入选教材的篇目

3.借鉴成功经验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获得比结果更重要。这套书里,季老也谈到了他在读书、写作、做学问等方面悟得的方法。比如他谈到,写文章要追求文章结构的匀称,特别追求文章的节奏感。他甚至“力劝青年学生,多读中国古文和中国过去的小说,如有可能,多读写外国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一个人的成功或许无法复制,但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读这套书,可以借鉴一二季老成功的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

套装内的笔记本

最后,不得不提到,套装盒中赠送了一本精美的读书笔记本,取名为《四季》,笔记本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每一页精选了季老文中值得细品的句子,如:“生而为人,孰能无情,一个‘情’字不就是人之所异于禽兽者的那一点‘几稀’吗?”当然,更多的空白留给读者去填充。从这个笔记本,不难看出编者编著这套书的用心程度。

好书伴成长,这套好书可以陪伴孩子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