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读后感摘抄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读后感摘抄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是一本由冯学成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精选点评:

●接地气的评讲,深入浅出,把难懂晦涩的古代文字代入现代人理念解读出来。

●-_-生命之道,关乎生,关乎死,在于生死之间。

●好的领路人就好比一座巍峨的大山,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很喜欢这本书,封面和装帧设计都比较大气。冯老师的语言非常平实非常直白,对于想要读透《道德经》或者了解禅学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读起来朗朗上口之余,冯老师还贴近生活举了许多例子。从生活去了解《道德经》,又以《道德经》来思考人生,读来非常有趣。想把冯老师的其他作品都找来好好拜读一下。

●早读完冯学成讲道德经,冯把道分为道、可道、常道、非常道,常有,常无。冯喜欢从禅道讲庄,再从庄讲道。浅显易懂。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读后感(一):让生命豁达

如果你企图在这个评论中了解到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以及找到“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的答案,你恐怕要绕道了,因为这只是一个自说自话又东拉西扯的读后感。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在我看到这本书并拿起它仔细端详的时候,我开始在反问自己,寻找自己心中的答案。待内心的答案渐渐有了眉目,才翻开书,企图一一去印证,我的答案或许和作者不谋而合,又或者书中的观点能开启我生命的另一道大门。无论如何,读一本书就是自我在和作者做一场思想上的辩论,是与否,输与赢,又有什么妨碍呢?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就是在问,究竟要如何过好这一生?那么答案是什么?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自己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吗?恐怕不能。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篇与篇之间思路清晰、承上启下,一气呵成。读下来倒也不费劲,但读的时候有许多感慨。正如封面所写,作者“以禅释道”,每一个篇章几乎都离不开《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以及“常有”“常无”基本是这本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理解了这几个关键词,全书的架构也就很清晰——在多个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去理解以及运用“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常有”“常无”,从而解惑,当然是否能因此过好这一生就见仁见智了。

这些关键词看着玄乎,似乎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其实在作者的解释下倒是非常好理解。我在这里不打算解释它们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一篇文章并不是正儿八经的书评,只是我看完此书多有感慨的读后感。

大学的时候一位非常可敬可亲的老师强烈推荐同学们去读《心经》,那时候真的听她的建议去背诵《心经》的同学大概只有两位,我是后来工作上遇到挫折,机缘巧合才去看的。仔细读完之后当天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因为过于惊喜——身体从未如此轻松,头脑也不觉重如铅,只觉得思路异常清晰,当下对存在的觉知也异常明显,通俗的说法是,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如同心法口诀让内力大增,连近视的双眼都变成了2.0(笑)。自那之后,到处安利朋友去读《心经》。

《心经》中说“五蕴皆空”,即世间一切事物皆由“缘”而生,一切为“幻”,不为“实”,因而人不应执着于幻觉,没有了执念,便脱离了痛苦——“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其中最有趣的是“五蕴皆空”,作者笔下的“常无”就类似于“五蕴皆空”,如果是要修道修心,就把尘世俗念抛开;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则是让自己变得宽容,收起分别心,如初生婴孩,从“无”的状态去了解这个世界。在一个行业里工作久了虽然经验十足,但也会囿于习惯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法,因此很难有所突破。同样地,认识一个人久了,即使彼此一开始趣味相投,久了也难免会看到对方的缺点,并放大了对方的缺点,以致双方的关系产生隔阂。诸如此类的情况生活中比比皆是,而我始终相信,《心经》《道德经》等书中所蕴藏的大智慧,能帮助人把思路理清,从而获得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淡然的心境,继而在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抉择的时候能看得更透彻。

小时候看香港电视剧,会觉得自己也有做一名义工的潜质,毕竟我几乎什么也不会,就爱“多管闲事”,自诩经历了人生许多波折(自我怜悯成分较大),有过开悟(自信过头),便开始好为人师。虽然后来多次实践证实了,一来,遇到太棘手的问题,如果我自己没体验过,也很难想到让对方能够释怀的理由;二来,人只能靠自己的经历去开悟,旁人的任何言语或者其他形式的帮助其实作用甚微。所以现在朋友遇到挫折想和我聊天,看是否能找到一个“出路”的时候,我会告诉她,乐观一点去想,遇到挫折不是件坏事,无论结果怎么样,都好好去感受它,特别是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不要去苦恼,要为自己能自由地做出这些选择而兴奋不已才是,毕竟挫折是必然存在的,重点在于你如何去对待它。当然她后来有没有把我拉黑我就不得而知了。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读后感(二):书评|生命之道在哪里?关乎生,关乎死,在于生死之间!

闲来无事,翻开冯学成先生的新作《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下午。

初识冯先生,是在他的《禅说庄子·大宗师》里。先生以禅释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庄子《大宗师》的丰富内涵,让我获益匪浅。 冯先生集禅学之大成,他曾自嘲自己,说所有“发达”的路都被堵上了,唯独那条读禅、读老庄、读古书的路是通达的。

生命之道到底是什么?其实冯先生曾在《禅说庄子·大宗师》里提到过,“生命之道,就是从生至死,一个完整的生命,从诞生、生长、发育、成年、到中年、老年、死亡,然后到坟墓里去的这一个完整的过程。”

既有生,便有死。

因此,生命之道,关乎生,关乎死,在于生死之间。

而在这三者之间,我们需要的是清净心和平常心。

古人学道,并非只为了用计或使用权谋,“为王者”,又或是为“帝王师“。更多的人,是为了通过学习,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要使精神自由与解脱的前提是“减缘”,而减缘最需要的,就是一颗清净的心。

清净心可以帮助我们为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去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和成全自己。比如说,我们去看那些有建树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上积累沉淀,很少会一头心思只想着去搞关系,买人情,把重点全放在商业运作上来的。

冯先生还指出,清净心还包括对“恶”的理解和包容。他认为,在这世上,有善必有恶,我们既要保持对美好的向往,也要有去接受烦恼,和面对世界阴暗和罪恶的勇气。正如《道德经》所言:“一阴一阳谓之道”,“祸兮福所至,福兮祸所伏”,在某一程度上,善恶是难分难解的。正如狼吃羊是“恶”,可若不吃老虎就会饿死,所以,我们要怎样去判定老虎的这种“恶”呢?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人活着,必须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了利禄与功名。

面对功名利禄,我们需要平常心;

面对生离死别,我们需要平常心。

1、首先,平常心有助于我们日常养生。

中医认为,对人的执念会产生“七情六欲”,而对事的偏执会产生“贪嗔痴念”。不管是“七情六欲”,还是“贪嗔痴念”,最后都会损耗到自己的“五脏六腑”。

而所有的病,都是因为五脏失衡、情志失衡所致的。

“五脏六腑”和,“七情六欲”稳,则人的心境就越淡定、越平和。

拥有平常心的人,一般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可以从容的应对人生中的顺与不顺。执念少了,情志顺畅了,五脏六腑平和了,病也就少了。

2、其次,平常心让我们淡定地面对生死。

庄子有一句话,叫做“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讲的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和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不听从我们指挥的。

特别在贫富和生死这两件事之间,更是半点不由人。

毕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亿万富翁,也不可能每一个都活到一万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旦我们有了平常心,觉得“有”是一件好事,“没有”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就能做到不被名利所牵绊,不为生死所牵引。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是冯先生以禅解道的又一力作,这次,冯先生在书中只解读了《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也就是道家思想的总纲。在书中,先生将《道德经》与时代、社会及个人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并用大白话写作的方式,将这本道家经典讲活了。这与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分不开的。

读冯先生的书更像是在听一位长辈在讲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悲欢离愁,只有恬淡悠闲的人生智慧。

生命之道,关乎生,关乎死,在于生死之间。

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的去享受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去丰盈自己的精神,去充实自己的内心。在死亡来临之际,做到此生不悔。像冯先生说的那样,在享受生活之中,把烦恼转为菩提,把生死转为涅槃。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读后感(三):求道不如悟道,悟道不如学道,学道不如用道

中学时,我学到了《庄子·逍遥游》,非常喜欢其中一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时虽然理解不多,但非常喜欢这种无为的状态。无欲无求的样子似乎很酷,也是那时候知道,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后来,学到的文章多了,我才知道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自是非常仰慕。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更是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指导书。同时,《道德经》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德经》的第一章更是被很多名家研究,讲解,流传最广。这部分内容虽然简短,但可参悟的空间却非常大,也最受后世追捧。

我道行浅薄,对于其中的玄妙领悟甚少,但最近读到冯学成老师的《道德经》精讲之《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很是受教。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这本书主要是针对《道德经》的核心灵魂——第一章来讲解。书中的所有篇章均的冯老师在举办讲座时候的讲稿。因为是讲稿,书中的内容,口语化居多,阅读起来自然流畅,朗朗上口。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的作者冯学成老师,饱览经史,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等任教。他开办“龙江书院”,举办了有关大学、论语、中庸、老子、庄子等国学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云门宗史话》《禅说庄子》等著作二十余部,在道教上的研究可谓建树卓著。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中所有的篇章都有对《道德经》第一章中是核心语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逐字拆解。

本书也是围绕这句人们耳熟而详的道家核心语来展开。全面针对“常道”“非常道”“可道”“不可道”“常名”“非常名”,“可名”“不可名”乃至于“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常有”“常无”从不同角度解读,而解读的过程不但围绕原文本身,同时衍射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己参悟,更可以通过老师的解读有全新的领悟,经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全书分七大讲:第一讲 道门里有无穷的妙,第二讲 精神的自由与解脱,第三讲 价值观决定你的命运,第四讲 可道无限小,不可道无穷大,第五讲 无方方可说幽玄,第六讲 寻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第七讲 “神仙”的修行次第。

看到这些标题,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丰富,深入阅读之后,更能体会到,道学不再是高深玄妙的空空理论,而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或许没有了解道学之前,我们并没有联系到它和我们的关系,但学习了之后才发现,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已多次无形的用到了道学的理论,感觉甚是精妙。

比如,在第一讲里,道门里有无穷的秒,我就曾经疑惑,那些研究道学的人是被什么所吸引,孜孜不倦的研究了几千年。但是很快在第一章中找到了答案,冯老师说,“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现得不如明白”。寥寥十八个字,但却把我们生活中,生命里遇到的各种问题点了个透彻,简单明了。

工作上,很多人面对升职,加薪,一心求多,求快。但又多又快的得到,同时也意味着又多又快的失去。过劳死,未老先衰等现象便是最多出现在这类人群里。但是,能否定这种上进的态度吗?显然不能,但需要平衡这种心态。这时候上面的十八字箴言便是非常有用的,多得不如少得,多得到的升职和加薪不如少得一些健康疾病,少得一些健康疾病,不如现得的健康,而现得的健康不如明白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一理解,是不是突然开悟了,原来道学精髓之一离我们如此近。

生活中,这样的领悟更是十分有必要。任何的收获和所得,都不如心里清楚明了,脑子不糊涂来的重要。大到投资理财的决策,小到琐碎的得失算计,都需要这种“明白”来帮助筹划运作。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中其他讲中这样联系生活的实例,甚至联系到儿童教育的例子也非常多,冯老师用自己深厚的道学修养,为我们做了最简单浅显的普及讲解。详细解答了什么是道?分为:天道,人道,神道,是我们可以实际认识。什么是名?名是一种称名,是一种命名,也是一种精神发动,是我们的精神力量。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中,冯老师还纠正了一些在“道”“名”“有”“无”研究上的曲解,还有如何在行、处、坐、卧的日常中如何运用“道”和“禅”。冯老师用道学特有的魅力和精神内核,联系到生活中的各种现状和生命中的各种疑惑进行了讲解,解决了普通人学道和生活上的困扰,从而真正达到安心。

道学很玄妙,很深奥,但它并不是普通人不可及的“傲娇”神秘学说,与其用它而不自知,不如认识一下它。《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便可作为道学启蒙的读物让普通人快速的认识它,学习它,但想熟悉它,领悟它,更多的需要内心的接受它,体会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