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的读后感大全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的读后感大全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是一本由[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读后感(一):《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引导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培养社会兴趣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张积模 / 江美娜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21-5 /

文丨云海

现代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讲解了生命不同阶段需要面对的童年、教育、职业、社会、婚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引领我们走出迷惘、自卑、忧郁、焦虑,从容应对人生难题。

阿德勒将人生难题归结为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类,并认为所有人生问题都可以在早年经历找到根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原型,这个原型在四五岁的时候成形,并对往后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儿童的原型特征可以通过特殊的爱好、逞强好胜、不甘平庸等多种途径加以辨别。比如,有些人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很不自信,这是一种自卑情结在作怪。因此,他们总想离群索居,不敢面对新的环境,总想待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总想在自己狭小的领域内闯出一片天地,进而实现自己的优越目标,满足自己的优越情结。

因此,《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一书既是写给需要自我疗愈的成年人,也是写给寻求正确教育方法的家长。

在怎样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培养个体的个性、引导其健康发展。个体心理学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为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比如,过度强势的母亲会将儿子造就成一种排斥女性的原型,如有的孩子会异常害羞。这些异常行为都不是遗传导致的,而是源于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父母对这样的后果要么是全然不知,要么是不肯承认,只能任由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自行摸索。了解到这些心理现象,就有助于父母有意识地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书中指出,生理缺陷、被过分溺爱或遭到厌恶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三大不利因素。这三种儿童心理上都是有残疾的,因为他们都是在不利的环境下长大的,从来没有学会独立,并时刻担心来自外界的攻击。比如,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被家里的大人们宠坏了,这个孩子很快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他早期的所有经历都让他对新的环境不寒而栗,结果势必会促使他去寻求更多的宠爱。一旦进入学校以后,会因为失去这种受宠的感觉,很难适应学校的环境,从而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上学的目的就是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在阿德勒看来,一个健康发展的个体,应该是对自己的自卑情结有清醒的认识和良好控制的,应该是勇敢自信、熟谙世事的。因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公共意识,必须不断接触社会,不断接触新生事物。只有勇敢自信、熟谙世事,才能同时从生活的苦难和馈赠中汲取营养。他们知道困难无处不在,同时也自信能够战胜他们,并且时刻做好准备,直面任何人生挑战,直面社会问题。缺乏社会兴趣会导致人们去关注生活中的负面因素。

在阿德勒看来,培养社会兴趣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密钥。由于个体在家庭中的生活风格四五岁以后就定型了,很难直接改变,这一事实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阿德勒指出,教育不应该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应该是尽力去塑造、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不应该把压制和审查作为手段,而应该尽力理解和解决儿童的个人问题。任何形式的惩罚、责备或说教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孩子和家长都不清楚哪些方面需要改正,那么,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因此,只有了解了基本人格,才能有所改变。

社会兴趣还是克服自卑感的重要手段。自卑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区别只是在于程度不一样而已。比如,爱炫耀的人内心一定很自卑,因为他们觉得在有益的事情上无法与他人竞争,所以,只能选择做一些无益的事情。那些成天希望通过在朋友圈各种炫耀来获取优越感的人,恰恰说明了他们内心深深的自卑感。而很多人难以适应社会,主要原因是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研究发现,自闭型的成年人往往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而且还会怯场,这是因为他们把观众当成了敌人。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相信观众,才能表达自如,才不会怯场。于是,自卑感和社会训练就产生了联系。由于自卑感源于社会适应不良,因此,社会训练就成了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备社会兴趣呢?研究发现,儿童选择的人生奋斗目标往往是其社会兴趣的具体体现。比如,你问一个男孩长大以后想干什么,他如果回答说:“想当一名刽子手。”这就是缺乏社会兴趣的表现,因为男孩想要的是生杀予夺的大权。阿德勒指出,儿童总是寻找自己生活中的强者,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或奋斗目标,在行为、感觉和穿着打扮上刻意模仿,极力表现出与目标一致的特征。比如,他如果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强者,可以自由奖惩学生,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将成为老师作为人生目标。所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培养社会兴趣的必要手段。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读后感(二):你不止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更需要拥有面对困境的勇气

提起阿德勒,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个概念。虽然《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并非阿德勒,但却是研究阿德勒思想的一本重要书籍。

那么阿德勒是谁?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等。

阿德雷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讲的是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就有了拥有真正幸福的可能。用阿德勒的话说,就是“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而在《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这本书中,阿德勒其实也一直在强调“勇气”这个词。只不过,这里的“勇气”是面对困境、打破困境的勇气,只要我们鼓起勇气,才能形成有益的行动习惯,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的生命为什么需要重建?一定是因为以往的经历影响着我们的发展,当我们陷入在负面因素和负向能量中,生命只会在恶性循环中找不到出口。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打破过去的束缚,走出孤独,超越自卑,走出人生困境。而这前提就是鼓起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正如这本书中的副标题“写给年轻人的人生自救指南”。书中说:“我们的兴趣不在过去,而在未来。”

比起过去,我们更需要的面对未来。所以我们我们需要在理想的牵引下,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去让自己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真正想要改变,从现在开始,就不算迟。

有了重建生命的目标之后,不管有什么原生家庭的问题、有自卑的问题,或者社会适应性问题等等,我们都能在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把人生的选择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自救,可以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

“正是因为他自身有弱点,才激发了他对优越感的向往。”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人间清醒“李雪琴。李雪琴曾说”我这个人特别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认可自己,一旦别人有一点不认可我了,我就不认可我自己了。“

所以,当别人嘲笑、辱骂她的长相的时候;当喜欢她的男生被别人嘲笑的时候;当家庭出现变故为了不让别人说母亲耽误了她的时候,她就在”成绩“上下苦功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即使后来上了北大,她也依然未能摆脱焦虑,陷入在抑郁症的漩涡之中。

在李雪琴的例子中,他的自卑来源于长相,来源于外形,来源于家庭的变故,但由此激发出来的优越感是她的成绩。在走红之后,他也因为学历等原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自卑而焦虑;但在《脱口秀大会》中,她用“我想对那些不喜欢我的人说,谢谢你们关心,我也不喜欢你们”表达了她被讨厌的勇气,以及她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优越感”的认可。

李雪琴

李雪琴看到了自己的弱点,但并没有逃避,而是找到了弥补缺陷、超越现状的目标,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缺点转化成了一种优势。

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勇气,相信自己能将其克服。

阿德勒说:成功取决于勇气,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把绝望变成希望,从而积蓄力量完成有益的工作。

在近几年的社会新闻中,各种因考试失利、投资失败而导致的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有人会说: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为什么害怕活着?也有人会为他们的选择感到遗憾。也有人会想着是不是可以通过提高逆商,用更从容的态度来应对困境超越困境呢?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中说,这种自杀,其实是一种报复,是对社会的一种控诉。如果可以,就需要让他们鼓起勇气,继续有益的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往往勇气十足、自信满满。他敢于面对困难,积极寻求答案。

这也是我佩服罗永浩的一个原因。他因创业的失败欠下了6亿元的债,但他并没有就此逃避,而是转向直播带货,用自己的努力和劳动还钱。而且,即使面对各种消费限制,也都能及时出来回应和说明。上《脱口秀大会》的时候,他也主动谈到了自己的债务问题,说“还有一年就能还完”了。

俗话说,上帝只会给我们挺得过去的考验。但如果我们没有拥有面对任何困境依然保持稳如泰山的勇气,那么我们终会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所压垮;如果我们没有勇气面对未来,那么所有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虽然,过去或许痛苦,但代表着我们一直努力克服的自卑与不足的状态;而未来,更是与我们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的。生命总是这样,源源不断,川流不息,绝不会轻易屈服于外界阻力。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读后感(三):《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我的人生,我做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提倡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了冲击。经济形势受到极大影响,经济危机严重,年轻人受经济危机影响尤其严重。面对当下,如何能更好的调节自我,顺应社会?

磨铁图书推出了这本《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副标题为:写给年轻人的人生自救指南。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人们克服焦虑,走出自卑,从容应对人生各大难题。

全书分为十三章,循序渐进的分析了人生的几大难题。

关于原生家庭

提到心理问题,基本上都会指向一个根源,原生家庭。阿德勒也这样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来实现成功。而具体目标的确立,需要在童年时期进行。成熟的个性会从童年时期变开始展露,个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个性便是原型。一旦形成,人生的方向也就确定了。

家庭的影响会导致原型形成期间犯错误,从而影响成人后继续犯错。生理缺陷、被过分溺爱或遭到厌恶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三大不利因素。在不利的环境下成长,会让儿童失去独立能力,并且无法抵挡外界的攻击。

同理,如果能正确找到症结,就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治疗神经症患者。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幸福的人,在童年中得到治愈一生的能量,而不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关于人际关系

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你关注个体具体的心理状况,才能意识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还是从儿童教育开始分析,学校和幼儿园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书中作者提到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觉得很少有父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规避错误。因此预防原型中的错误,以及纠正判断,应该由专业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来进行。除此之外,最好的结果是由学校教育来实现。

不由想到了前几天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具体情况就不详细描述了。只记录老师说的一段话:在我眼里,每个孩子不仅是学生,也是我的孩子,就像平时喊他们“儿子,闺女”一样,

也请利用身边的事,让孩子

(1)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

(2)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这是成为社会人必备的素养,也是情商的一部分。

很庆幸孩子能遇到这样正向引导的老师,而今社会,教育的担子相当重,作为家长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孩子的问题有时候也是我们大人的问题,适当学一些心理学,做一个主动规避错误的家长吧。

关于自我价值

人人都有自卑感,人人都会追求成功、追求卓越,自卑感和优越感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般条件。只要自卑感不是太重,每个孩子都会努力成为有价值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有人无法接受这种说法,那么他多半是极度自卑的。但表现上又会找寻一定的优越感,以此获得平衡。

遇到这样的情况,正确的方法就是及时鼓励,而非打击。树立自信心,治疗自卑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让被治疗者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又要说回儿童教育了,很多父母都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无法解决的事情就用暴力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成人后会出现各种个性缺失的原因。在儿童时期,恰当的鼓励才能更好的形成良好自信,避免问题出现。

要让孩子明白,重要的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如何用好所拥有的东西。

关于亲密关系

现代社会的离婚率节节攀升,各种出轨、情杀的新闻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面对爱情和婚姻大事时,不够成熟的个性会导致各种问题出现。

很少有人会真的为婚姻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很少有专业的指导教导大家如何去进行婚恋。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在寻找配偶,而是在寻找牺牲品。一方想要征服另一方,另一方不甘示弱,绝地反击。家庭变成了战场,从而又影响了下一代,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实际上,真正的婚姻平等是没有胜负之说的,互相之间用心灵去感受,去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才能获得婚姻幸福。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可以在婚姻开始前就做好准备。那么只要双方要能够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本着平等的精神看待问题,总是能得到解决的。遇到问题,多反思一下自己,多沟通,而不是一味逃避或者指责对方。

良好的沟通是实现婚姻幸福的基础,正向积极的能量总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各种困境”——阿德勒

其实性格不够完善是很正常的,人不可能不犯错,只要能正视自己,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如果你正在迷茫,觉得人生找不到方向,建议你看看这本书,也许能找到答案。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读后感(四):这句话脱口就来,但是心理机制你不懂!

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斯科特·派克曾说过:“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以想要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很健康的人,读几本心理学的书籍很有必要。

最近我读了《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这是一本心理学类的书籍,普通人读起来可能不太容易上手。但是我给大家梳理下思路,只要了解这两个脉络,这本书读起来将会非常容易。

脉络一:原型——生活风格。本书的很多章节说的都是这两个概念,以及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表现和成因分析。

脉络二:自卑——优越。自卑情结是本书的核心概念,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核心。

这本书第一章,重点说了一个概念就是——原型。早期记忆或者早期映像,是个体生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这个叫“原型”。

作者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回顾过去,每个人都能想起一些重要的事情。事实上,能留在记忆里的东西,往往都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永远都可以,在患者早期记忆中,找到其原型的本质。回忆过去,能够打动心灵、触动情感的任何事情,都能发现性格形成的线索。”

原型在四五岁就已经形成,原型蕴含着个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个性。原型一旦形成,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人生目标也就明朗了,个体的命运也就可以预见了。

举例:父母过度惩罚给孩子造成的情感压抑,其结果是,孩子千方百计寻求解脱,或者心理上产生排斥。因此,脾气暴躁的父亲,会让女儿形成排斥男性的心理,她认为所有男人都一样,故而造就了她的原型。同样,过度强势的母亲,会造成儿子排斥女性的原型。这种排斥的态度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比如,有的孩子会异常害羞;有的则会出现性欲倒错,性欲倒错实际上也是排斥女性。

从原型的定义我们就能看出,原型是生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第二个概念就是生活风格。

因各种因素,人产生了自卑感或者自卑情结,自卑感会刺激他们去采取行动,于是就有了目标。在个体心理学里,这种指向特定目标的持续行为,叫“生活计划”,为了避免误解,将其改为“生活风格”,也就是独特的生活境遇,造成的独特的行为习惯。

例如:某个人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受待见,这是他的生活风格。

原型:他小时候记忆中一个片段是,一天下雨了,妈把他抱起来了。可是这个时候,妈妈看到了弟弟,于是把他放下,去抱弟弟。也就是说,他觉得母亲在弟弟身上更花心思,觉得弟弟更受待见。所以,他不断在生活中去验证这种想法,并坚信自己是对的,从而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中。

同样,人在顺境中生活,风格差异并不明显,只有在充满困难的陌生环境中,个体的生活风格才会清晰起来。

以上两个概念原型和生活风格,只要能弄清楚,应该说本书的一个重要脉络就能大体把握了。

在了解了上面的概念之后,作者第二章给出的是本书的重点,就是自卑情结这个概念。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卑感。然而,自卑感非但不是一种疾病,反而是激烈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只有当这种感觉将个体压垮、使之消沉、阻碍其发展时,才会变成一种病理现象。所以只有自卑严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卑情结才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作者书里说的,主要是自卑情结问题。

自卑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按照书中的内容,可以对自卑情结做以下几点总结:

产生情况:人在紧张或者困难的情况下更容易出错,而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原型才会露出真面目来。事实上,困难的环境几乎都是陌生的环境。也就是说,顺境中自卑情结不容易暴露,逆境中就容易显现出来。

表现形式:

如果一个人总是心神不宁、脾气暴躁或情绪失常,那么,完全可以断定,此人有着很强的自卑感。

自卑情结也许会表现为以下症状:油头滑脑、谨小慎微、迂腐卖弄、逃避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追求限制多多的狭窄行动场域。

治疗办法:自卑源自于社会适应不良,因此,社会训练就成了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及时鼓励,而非打击。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有能力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这是树立自信心的不二法门,也是治疗自卑的唯一方式。

人的应对办法: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关键的事实,那就是,人们总是在寻找能够突出自己或彰显自己的环境。所以,自卑感很严重的孩子,总是躲着能力很强的孩子。他们愿意跟不如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就可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了。对于成人来说,面对自卑,他们就会去寻找优越目标。

当一个人有自卑情结的时候,他会转而去追求优越感。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就是不会让自己长时间处在痛苦中,这就是人性。自卑的人往往借助优越情结逃避现实。他假设自己非常优越,并通过这种虚假的成功,来补偿其原本无法承受的自卑心理。正常的人是没有优越情结的,甚至从来都没有优越感。

所以接下来,作者说到了优越情结。作者认为,优越情结属于第二阶段,是对自卑情结的补偿。自卑情结其实比较好理解一点,优越情结我们反而不熟悉,那么我们来看看常见的表现形式。

因自卑情结,而去寻求优越的常见办法:

1、假定前提。例如:如果我勤奋一点,我也会学习很好。

2、幻想:把自己幻想成某个人物或角色,并沉浸其中。

3、逃避:逃避困难,不去面对现实和问题。

4、犯罪:很多罪犯认为自己很厉害,很聪明,自己做的事别人发现不了,所以去犯罪。

5、伪装:伪装成强大的样子,比如脾气暴躁的人总是想通过突然发作来控制别人。或者咄咄逼人,彷佛踮起脚就能使自己显得高大,来获得控制、骄傲和优越。

6、炫耀:爱炫耀的人,一定内心很自卑。

7、做出反常的行为,或者另类的表现。

8、妄自尊大或者自吹自擂。

9、特殊习性:比如频繁洗手,彰显自己爱干净。

这本书,其实还是属于内容比较散的类型。就是你读这本书,容易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但是仔细的梳理之后,只要抓住上面的两条脉络线,这本书就非常清晰了。这两条脉络,也是涵盖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当然,书中也提到了目标、社会兴趣、心态,以及梦和梦的解析,但是都是属于枝叶型的知识。

按照作者的观点,人类心理的很多问题,核心原因就是自卑。而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必然产物,是自卑情结的下一阶段。而无论是自卑情结还是优越情结,都会在个人的生活风格中体现出来,而生活风格的形成,溯源就是人的原型。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就是:“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所以,现代心理学治疗,都会让来访者去回忆曾经的经历和记忆,这个就是阿德勒说的原型。如同作者说的一样,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都能在原型中找到线索。所以,读懂这本书,我们就能很好理解自己的各种生活风格和原型,这将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