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一):人,如何诗意的栖居

正因为人生无意义,才更值得经历,所有人生有光彩的人,都是内心冲动特别强烈的人。

这本书分四个部分讲述了李银河对于生命过程中经历的几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人怎样生活才算是快乐;第二:如何得到灵魂的自由;第三:爱情到底是什么;第四: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的一生匆匆三万多天,我们都在思考我应该怎么活着,我应该追求什么,肉体和灵魂应该如何相处。我们对这几个问题不停的反复问自己,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大多数人稀里糊涂的过着让自己开心的日子,生命的意义似乎成为了我们永恒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们一边向往自由的生活一方面又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一方面向往灵魂深处的快乐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蝇营狗苟,一方面追求轰轰烈烈爱情一方面又在对婚后平淡如水的生活妥协。这些看上去矛盾,但这些又都是我们。

或许我们想要什么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自己要走的路,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打造自己的修罗场。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二):活成一道美丽的爱之光

首先,人应当在有生之年时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审视自己的存在状态,修正不良状态。

其次,人的有生之年应当是审美生存,即所谓诗意地生存。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美。对美的审视,对美的追求,对美的享用,对美的创造。如果生活中没有美,只有丑陋,那就不值得一过。

所有人生有光彩的人,都是内心冲动特别强烈充沛的人。

在书中看到许多第一次看到的观点,此时的我还需要时间去辨别和理解,一切交给时间。

《悼王小波》一篇情真意切,“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希望我的墓志铭上也能写上“生活过,爱过”,“骑士,诗人,自由思想者”~

附上诚品书店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突然发现他们的名字都与水有关,真是浪漫温情的一对妙人。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三):初探李银河的世界

了解李银河,是因为王小波,因为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满篇充满着爱意和对彼此的欣赏,惊叹他们对于生命与爱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和脱俗,同时,也敢于跳出俗世的模板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样的生命,才是真正勇敢和自由的吧。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随笔集,通篇凝聚着李银河自己对人生,爱情,自由的思考,没有过多的理论性论证,更多的聚焦于感觉与感受,在感知的世界与理性的认知里里遨游。引起人很多的共鸣与思考,有时候我们感受着,经历着,但是却无法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我想艺术创作者和文字工作者就可以用这样的“神来之笔”让我们凡夫俗子开窍吧,打通任督二脉,踏上一条通往春天的地铁,在自由的世界里飞翔。随心所欲地想飞多远就飞多远。

我一直认为人生是应该有一些范式的,觉得这些标准的范式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虽然内心充满着叛逆与对市井生活的不置可否,但表现出来的我,其实还是一个中规中矩,该恋爱恋爱,该结婚结婚的,该生子生子的一介草民。

我向往最朴素的幸福与自由,也想能对人性有更多自己的认识,想捕捉那些美好的瞬间,也想创造不一样的未来,拒绝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更渴望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所以从李银河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个勇敢却未实现的自己,只能说我被李银河这个出生于五十年代的女性深深吸引住了。也被她和小波谜一般甜蜜激情的恋爱蒙住了。我想更多地走进他们的世界,探索这个世界关于爱情与自由的真谛。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四):态度与需求,自我与快乐

作者在本书中呈现的自由、包容、积极、热情的态度,和对观念和习惯造就的表象的反思和批判,给予了我很多心灵上放空思考的间歇。

一直以来我是被很多外界观念包裹束缚的状态,很不自由,也不怎么自信,自己擅长的东西也没有胆量发掘,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可悲的是二十多岁也没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我也读过一点叔本华,读完思考很多,启发很多,但没给我思索追求的勇气和热情。但这本书却让我生出了探讨,包容和颠覆自己的心。

可能我终究只是个普通人,做不到为了哲学和思考而忍受孤独,也没到那个境界蔑视人间。

虽然我承认人生无意义,但终究还是想过好这一生,虽然我知道痛苦无趣孤独才是常态,但舒适和愉悦还是我想要的东西。

而这确实需要认真面对自己的需求,放下很多外界的观念,需要一个宽容自由的心。

此外,本书激发了我关于审美快乐的许多思考。生活中审美带给人的情绪体验很容易被人忽略,人们最广泛认可的是金钱、学历、地位、知识、事业和社交对自己心态的影响,但自然环境的审美,城市环境的审美,家庭装修的审美,自我穿着的审美很多时候对人心态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但它们呈现的方式是隐形的,没有经过对比人们也很难认识到它的影响。

人们也很推崇压抑自我的这一部分需求,认为这一部分需求是不重要的,认为审美需求是扰乱注意力的,耽误奋斗的,推崇陋室安读,甚至还有人提问,为什么有人去图书馆会涂口红。这很功利化,也很漠视个人需求,和自我实现。

实际上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人的情绪提升反而会有益于学习和工作,因为并不是人人都是佛陀,人人都是修行者,普通人并不能完全摒弃外界生活,找到至简的自己。

回到我自己,我是个不太容易高兴的人。思考了半天,最后发现原因是:我算是一个有比较固定审美需求的人,而且需求比较高,同时也算是一个精神需求比较挑剔的人,所以确实快乐很难。

这种难是因为一方面需求阈值高,很多东西难以打动我;另一方面想要追求需求达到也需要很多努力,因为我并没有出生在那样的环境中。

快乐很难,但我却知道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不快乐。

就像叔本华说:避免苦难,虽然不能直通快乐,但也是幸福了。

那我离开那些让我不快乐的东西,就算我不能情绪高涨,但至少这是一条让自己心情平和舒适的路。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五):《生命唯愿爱与自由》有感

可读性:四颗星

趣味性:四颗星

实用性:三颗星

这本书是李银河写的,以杂文的方式探讨了生命中的一些命题,例如如何生活,如何去爱,女性价值观,自由是什么等等。

其实前半部分关于生活的部分谈得不是十分深刻,只能说千人千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关于爱是什么,书中也做了不同的解读。在李银河看来,人生在世,最美好的生存状态是沉浸在爱之中。她的人生的有一部分,也的的确确是沉浸在爱里的。她碰到了一个有趣又有思想的男人,王小波。相信看过《爱你就像爱生命》的人,一定能够感受到她们之间浓浓的爱意。王小波写情书的功力,也可见一斑。一些动人的小短句现在都还在流行于网络。个人感叹,能遇到这样一个爱人,那生命何其幸运。

但可能天妒英才吧,王小波于45岁就逝世了。怎么样排解这种痛苦呢?

李银河提出了一些思考,“在有可能时,把爱变成具体的;在无可能时,把爱变成抽象的,也就是纯精神的。在爱变成纯精神的之后,就没有了杀伤力,可以只剩下美好的感觉。”

记得有句话说,我爱你,与你无关。听起来挺高傲的一句话,其实也类似于将爱抽象化,变成纯粹精神上的恋爱,不要求对方做任何事也不会涉及到双方的身体纠缠。这种纯精神化的爱跟柏拉图式的爱一样吗?这种抽象化的爱,算是对人类的一种大爱还是小爱呢?

依据这个爱的话题,实在是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爱不涉及身体接触,不涉及陪伴,不涉及礼物或者服务性的举动,这份爱完整不完整呢?

基本上在深爱中的恋人们,都会做出一些由情感支配的举动,带着浓浓的激情或者疯狂。人陷入爱情就陷入了一种心有所属的状态,即丧失了自由。常说爱让人变蠢,爱让人伤身,如果真的能从具体的爱中抽离出来,用抽象化的爱来看待对方,那可能恋爱中的很多冲突也就不会产生了吧。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对爱的不同需求。某些人需要陪伴多一些,某些人需要服务性的举动多一些,恋爱的过程,也是在寻找匹配的双方。

如果能够把恋爱当作一场游戏,心就不必纠结,不必焦虑,而可以踏踏实实,随心所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