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与鲁迅读后感精选

《我与鲁迅》是一本由许广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鲁迅》精选点评:

●7.26,百新午间。

●一朋友如此勤勤恳恳做书,这本被搁置许久的书终于出来了。点赞。愿他继续努力。

●这是一本诚恳的书,值得我们更多人去关注。

●最懂鲁迅的莫过于许广平,这本收可以说是最真实的鲁迅生平纪实版本了。

●炸裂好看!!

●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的情感,感人至深。

●我们无愧于心,对得起人人❤️

●看完想看《鲁迅全集》

《我与鲁迅》读后感(一):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

《我与鲁迅》这本书并不厚,更像许广平写给鲁迅的一封长长的情书,而两人的相识,亦是以她写给鲁迅的一封信开始的。在这本书里,她怀着一种对爱情与婚姻的巨大谦卑,以深情而克制的书写方式,将她与鲁迅携手走过的十年细细地记了下来。

这十年,短暂却深切,艰苦却灿烂。她写与鲁迅相识、相知到相守的经过,写他们所经营的家庭生活的细节,写她对鲁迅的理解、关爱与自我反省,写在那个时代里,他们关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因此,这本书的主题,并不能仅仅简单定义为爱情,它容进了时代的复杂变幻,生活的辛酸动荡,更记述了一个特殊家庭的风风雨雨,一份特殊情感的相互理解与扶持。

两人从相识、相守到阴阳殊途,中间历经颠沛流离,但始终心换着心,携手偕行,这是由时间堆积起来的,有无穷生命力的情感。两人的相处模式,亦是令当今年轻人所动容的,许广平的性格爽快而勇敢,做事有主见,敢于行动,而鲁迅却时常严肃、孤寒,甚至有些无趣。面对丈夫的冷漠、固执,她不抱怨,亦不生恨,反而相信理解越深,感情越好。在她这里,爱不是怨怼,爱是甘之如饴。

在许广平冷静而隐忍的叙述里,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在与鲁迅的相处中,她始终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那时,常去鲁迅家的萧红,也曾这样描述她: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一些是白了的。这当然不是男尊女卑的旧俗所致,相反,她是最憎恨这种观念的。这只是她爱人的方式,为了爱,她这样的行:做一个温柔平凡的妻子,默默支持丈夫所热爱的工作,照料丈夫与儿子的日常起居,努力让艰难的生活过得优雅又生动。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写于不同的时期,一段又一段快乐与艰难的时光,一个又一个爱与痛的日子,细细地组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甘苦相知的十年。我们无法洞悉这十年间所发生过的一切,但仅仅通过这本书所呈现的一部分,便让我明白了,原来爱的血液是用行动共同创造与构建的。而这行动所需要的宽容正如:“你一边执著地要求着,一边总是留给我充足的时间。”

1936年10月19日,婚后的第十年,鲁迅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握着许广平的手,对她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然而,她终究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经年之后,许广平始终没有忘记鲁迅,他走了,他的文字还在,她一直都坚持着整理鲁迅文集。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他的生活,早已融进了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命,亦早已成为自己的生命。

关于对她与鲁迅的种种疑问与好奇,1937年的许广平,曾这样回应:“一切的经过,看《两地书》就成,那里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云淡风轻,耐人寻味,转瞬几十年已过,在岁月的河流里,许多物事的痕迹早已被冲淡,最终能留下来的,都成了最珍贵的。如果说许多年前,许广平是通过写信的方式找到了走进鲁迅内心的路径。那么到了今天,我们想要了解鲁迅,也唯有文字是诚实的,而从许广平这里,我们明白了纪念鲁迅最好的方式。今天,不如换我们读一读这本《我与鲁迅》吧,在时间与情感的回味里,咀嚼出属于当下的另一种温暖。

或许,在爱情与婚姻面前,我们尚且年轻,我们还远没有资格去定义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相信它。至少,从鲁迅与许广平这里,我们理应能恰当地找到一种愿意去如此相信的理由。

《我与鲁迅》读后感(二):先是学生、战友,再是妻子

我先略过前面书信部分,直接看许广平写鲁迅的部分。 对他们的孩子海婴印象深刻,那么小就会问一些哲学性问题。以及家里对孩子的性教育,大人在家中洗澡,赤裸全身面对孩子,丝毫不避讳,如果小孩有什么对身体部位的疑问,一样照例解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反倒是把旧时避讳男女身体的传统给打破了,是让人很开眼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从日本家庭的生活方式中摄取许多观念而来。 想起《龙猫》中爸爸与女儿们一起洗澡的场景。以及先前在某处所见旧照,拍的过去时代日本一处沙滩,男女老少袒露着晒太阳。看见梳着发髻的年老日本妇女赤裸着上身。表情和善如常。 连看多篇,其间脑海里还是升起疑问。觉得,她对他的确太过卑微了,还是一副学生与老师的相处模式。所以其中二人的感情方面实则是稀缺的。她说他是个总在战斗中的人,写文章时常无法停笔,或是深夜无休,她也不好去打搅他。可贵的还是会看到一星半点感情流露,印象深刻的是她有时候任性,白天说了什么不好的话让他伤心了,晚上二人面对时他便只有无边的沉默。有时候严重了,他会独自跑去个偏僻的地方躺着,像受伤的野兽躲起来默默舔舐自己的伤口。她此时最难受,她说,如果轻蔑至此了可以互相走开,何以弄得无言!可见冷战也使他们极为痛苦。 鲁迅不肯借书给他人是出了名的,这也让我想起我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他的书也是不许他妻子碰。但他又并非不爱他的妻子。这种事情于我而言,只会想起自己年少时十分介意父母碰我心爱的物什,成年后倒不至于了,反倒是急切地向他们展示,甚至拿起书来一段段读给母亲听。 读许广平所写,有时读着读着将自己代入进去,觉得自己若是不能碰爱人的东西,那是难以忍受的。 但许广平又写道,唯独小海婴去翻看他的书他是并不介意的,只叫她在一旁看着。和之前他任由孩子在纸上乱涂乱画一样,任海婴肆意妄为,也并不生气,倒是显得很纵容。 其实从这点去观察,他对许广平也许不同于他儿子的情感来得重。这种感情看上去犹如作为父亲的天性,而他对许广平,看上去有些缺失所谓爱人关系中的那种爱。当然,这也取决于他是鲁迅,他不是其他男人。他有其他的使命。儿女情长看起来在鲁迅身上是不合时宜的。 许广平也看到了这点,所以她心知肚明,也并不太过于怨怼他,依旧对他给予支持。 后面看到许广平写周作人,将他描写得十分不堪入目,然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卑劣小人。另有一位重要人物便是周作人的日本妻子信子,虽然对信子的描写不太多,也尽是说她的不好,且把周作人带成个汉奸。但这其中隐约可以察觉到周作人对他妻子是言听计从,反倒是跟鲁迅与许广平比起来完全相反。 不过从许广平对周作人一家的揶揄指控,倒立刻看出来许广平作为妻子的另一面了。之前她写鲁迅,都是谦卑与恭敬,然到此描写周作人一家来倒是句句如下刀一般。这种情况我很清楚,犹如大家庭里要分家的两兄弟,争夺财产一样互相攻击的仗势,许广平此刻便很像攻击情绪下的妻子。但另一方面她又那么像鲁迅的战友,怀揣革命理想誓死不屈的精神,这精神仿佛一颗熠熠发光的宝石镶嵌在她与鲁迅的身上,所以他们的关系看上去,除师生关系外,就是革命战友关系,夫妻关系倒是次要的了。 但无论怎样,她实在还是他的学生,而他也实在还是她的先生。她对他是爱慕的,崇拜的,他对她是俯视的,到底不像是现在男女之间的情感。不过这种情感也无不好,一丝相敬如宾中有对彼此的善待与尊重,这样的感情也许才是长久而实际且可行的。

《我与鲁迅》读后感(三):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大约两年前,在样书室偶见一套四卷本的《许广平文集》,是文艺社原副总编张昌华先生编辑的。遂将这套书借出,并与现任总编汪修荣先生商量,想精选一下许广平写鲁迅的文章,结集出版。于是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工作。我们顺利获得了周令飞先生的授权,并邀请“金陵名记”、作家罗拉拉女士进行具体的选编工作。

正在接洽合同具体事项时,周令飞先生来到南京,社里在马祥兴宴请令飞先生,并在饭桌上签订了合同。当天是前任社长黄小初先生点菜,并邀请了毕飞宇和杨峰先生。我记得他好像没有点令飞先生的二爷爷周作人赞不绝口的马祥兴名菜美人肝,大约这道菜已不常做,且好像也没有原来那番滋味了。当天令飞先生的妻子女儿女婿也在场,小初社长笑言,还要请令飞先生家为鲁迅多生几个后代。令飞先生言及爷爷奶奶,特别是奶奶,也是情深难以言尽。

选编工作展开后,罗拉拉女士不仅翻阅完了《许广平文集》,也自费购买了许多单本选集和研究书籍,在全方位的了解中酝酿出选编思路,并完成了选编框架和具体篇目,后由我将篇目删减后再行编辑,我的同事姜业雨也为此书的完成付出了许多心力,书中篇目次序的排放及体例、注释的统一、事件与时间的核准、设计方案方向的调整,定价的上限等,都经过反复的讨论与调适。

全书分朝花、夕拾、伤逝、热风四个章节,朝花是二人两地书的节录,后三章为许广平一人所书。关于放不放两地书节录,当时也有过商讨,后来仍是决定放一部分,因为这是许广平一生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是展现她最智识性与少女性的一面,也是她与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绑定一生的开始。后三章通过章节名即可知内容主题,“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对早逝的鲁迅而言,相守是十年,对许广平而言,则是长长的一生,是穷尽一生的守护、整理、捍卫与追怀。

在这本书中,我们固然可以了解到以前未曾了解过的鲁迅,比如,他在深夜创作时不得不放下笔,抱起啼哭不止的海婴,一边晃一边叹:“怎么办呢?怎么办呢?自己养的。”他陷入愤怒与沉思时仰卧在天台地上看星空,海婴就一言不发地倒在他身边,同样枕起胳膊,陪爸爸一起苦恼,这情形逗笑了许广平……但在这本书里,更令人心弦震颤的是我们读到了许的一生,从青丝变白发,如何担荷起她丈夫的一切生前身后事。

正如罗拉拉女士的慨叹所言,“大户人家的知性少女,大胆追求爱情的新女性,克己忍让、全心付出的妻子,坚定呼吁、忠诚维护的遗孀,这一个变化中的许广平你认识吗?她还是你心目中那个固定、刻板的印象吗?她怀着一种对爱情与婚姻的巨大谦卑,以深情而克制的书写方式,将她与鲁迅携手走过的十年细细地记了下来。”一个女人将如何被爱情塑造和改变,一位女性在这样一个能量强大的男人身后如何完成她自己?这本书虽然是一位妻子写尽了她的丈夫,从女性的角度而言,更有其值得探究思索的价值,写的是鲁迅,映照的,是一直被巨大的光芒和阴影所笼罩的许广平。

从雀跃到深情,从有趣到泪目,从伤恸到端然,这本书,写尽了鲁迅,也写尽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这是我的编辑感悟。鲁迅先生曾说,女人天性里只有母性和女儿性,没有妻性,妻性是后天逼成的。而许广平,为鲁迅做到了一切。

《我与鲁迅》读后感(四):我看鲁迅的婚姻与爱情

这大概是整个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一桩师生恋,这也是一桩饱受争议的恋爱。他是鲁迅。她是许广平。

对于历史人物,任何的“立场先行”,或者“情绪主义”,都比不上带着“理解之同情”,回到历史语境当中去重新读一读历史的文本。2019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作家罗拉拉历时两年重新编辑的许广平文集《我与鲁迅》。

本文系《我与鲁迅》书评,作者吕召利,群学书院书评作者。

文 | 吕召利

早就想写一下鲁迅的婚姻爱情了。写之前,有一点我要着重申明一下。这一点对我们认识理解体谅鲁迅是一把钥匙——那就是鲁迅首先是个普通人。

什么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要过日常的日子。鲁迅家道中落,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亲,受过族人的欺侮,他又极为敏感,在这过程中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先是就读水师学堂,后又去日本学医,学文。

25岁时,鲁迅回国被母亲“母病骗婚”。说是骗婚,我对此是有点疑问的。鲁迅真的想不到是让他回家结婚的么?他应该想到了。但他没有办法。与朱安的婚事是早就定好的,虽然鲁迅在家书中表达过让母亲退掉与朱安婚姻的想法,但又同时嘱咐母亲让未过门的媳妇多读点书、放弃裹脚。这个读起来让人不免疑惑。既然是真决心退掉婚姻,为什么又反而多此一举让人家读书识字呢?答案只有一个:鲁迅对他这个不曾谋面的未婚妻本来是有所希冀的。

但是,事与愿违。

周作人回忆,与鲁迅结婚的朱安“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其他人的回忆也类似,总之朱安其貌不扬,鲁迅没相中她,但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两方作成婚姻是有很多现实层面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典型的就是门当户对,你半斤我八两。给鲁迅说媒的还不是职业媒人,是鲁迅的堂婶子,她也是看人下菜碟,并不觉得周家(鲁迅家)有什么大不了,也不觉得鲁迅有啥特别的出息。对于这档子亲事,周做人说堂婶子是“是成心欺骗”,这也从侧面看出鲁迅家在族人中的地位并不很高,都想捏一把。不然在孩子的终身大事上,族人不可能这么目中无人。

既然鲁迅看了她的样子,就不喜欢了,哪里还有爱的冲动。想到跟不爱的人还要长相厮守,他的痛苦和绝望可想而知。所以林贤治说,鲁迅结婚一下子就变老了。老到他深入故纸堆,研究墓志铭,他绝望了,绝望到想跟死人同处。哀莫大于心死,他心如死灰,痛彻的体验刻骨铭心。他说,“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这寂寞一天天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最为痛苦。他爱情的梦破碎了。

当时鲁迅二十多岁,也有不切实际的浪漫爱情的幻想(周作人语)。爱情作为人的一种原的动力,一下子被浇个透心凉,鲁迅还能感受到什么幸福?没有爱情的人生,还有什么原始的动力。所以鲁迅一下子就老了。

我们现在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恋,觉得很美好,什么突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其实,封建婚姻有时未必尽不如人意,两情相悦的事情多的是,尽管现在倡导自由恋爱,但安排相亲的男男女女也比比皆是,这与古代的所谓包办婚姻又有多少不一致呢,无非是披着自由恋爱的外衣,吸引对方的因素也还是大致不变的。所以对于与朱安的结合,鲁迅骨子里头是幽怨满腹,十分不满的。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在我们现在看来,大家几乎会一致给予祝福。但如果如果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双方承担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现在一个名人,抛弃糟糠之妻,跟女学生混在了一起,别人怎么看?即便唾沫星子不能淹死他们,指责之言也会满天飞。他们也面临这种情况。设身处地才能理解和体会他们的爱情,也才能理解鲁迅当初对爱情死亡、婚姻无爱的痛苦。

许广平是上天给鲁迅的礼物,而不是像朱安那样是鲁迅母亲给他的礼物。一个天上来的,一个人间有的。对鲁迅来说,天上人间,天壤之别。有了许广平,鲁迅终于说“我可以爱!”,才有了他后期格调相对轻松的文章。但他的阴暗的底色是无爱的婚姻涂上去的,抹不掉了。或者更准确的说,也不是朱安给他的,而是任何一个他不爱的女人成为他的妻子,都会给他一样的底色。婚姻给鲁迅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它迫害了他,也成就了他。

把鲁迅首先当成普通人,我们才能更亲近他,也才能更了解和体谅他的内心痛苦。但他却是极敏感、清醒的的普通人,感受不幸会比常人更深切,更彻骨,这也使得他更痛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