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跟动物说话的男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跟动物说话的男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跟动物说话的男孩》是一本由[英]罗尔德·达尔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动物说话的男孩》读后感(一):依然是“出人意料”诡谲故事大赏!

比《待宰的羔羊》来说,这本收录的都市故事到没有那么多,而是更多的是乡村、度假惊奇故事。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同名短篇《跟动物说话的男孩》,意犹未尽,又细思极恐。

另外一篇叫《猪》,最后也让人惊叹,罗尔德到底有多腹黑啊!

其实整个“暗黑故事”系列,全都弥漫着一种紧张、悬疑、诡谲的气息。仿佛下一行,事件就会急转直下,进入你根本想象不到的结局。

如果说,欧亨利的机智幽默保护了一部分读者的宽容、善良,那罗尔德达尔便完全不管不顾,怎么蹊跷怎么来,怎么吓人怎么来,怎么能揭露人内心的虚伪、残忍、劣性怎么来。

喜欢达尔的人,一定也是真的勇士吧。

《跟动物说话的男孩》读后感(二):一个素食者男孩说:「动物死了以后,难道不应该被埋葬吗?」——给成年人的童话

「动物死了以后,难道不应该被埋葬吗?」——摘自《猪》

作为给成年人的童话系列书籍的第一册书,几天就抽着空读完,一有空隙就心心念念丝毫不假。

读完觉得这套书不火简直没天理。

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猪》,讲的是一个从小成为孤儿,被一位老太太纯素食,在山上喂养长大的男孩,太太去世之后回到城市,想要带着太太留给他的遗产,开始完成他给自己人生定下的写作目标,一本名为《美味素食食谱》的素食食谱写作。并光速地被居心叵测的「肉食者」们骗光了钱财,第一次吃到不知是人肉还是猪肉的美食,希望去一探究竟,最终在屠宰场被猪一样被宰杀的过程。

读到结尾,回溯标题和开篇,极具讽刺意味。

天真与纯粹自然可贵,刻画出血肉模糊的以卵击石,罗尔德达尔给成年人的童话才是解救超敏感人的圣经宝典。这套书里有对声音极其敏感,简直就像机器,共情植物的男人;还有另一个不知是真是假的飞行员故事,遇到了孤独的老人,最终又是怎样在他的奶牛旁死去的......

叙事节奏像是陈旧的胶片影像,我想有一部分得益于译者马爱农,小时候反复读她译的哈利波特。打开这本书,整体风格就像是坐在炉火旁边听故事。

再来分享一个关于罗尔德达尔的冷知识,他比普通人至少多活了5倍:在二战中开过战斗机、做过特工、写过“007”电影剧本,还是个巧克力历史学家、医疗器械发明者、美术收藏家、古董家具专家、美酒专家……

而他面对世界、特别是动物的声音,真诚到让我作为读者有理由相信,他就是那个文中的男孩:

「我站在那里听着这些人的对话,他们在讨论一个生命的毁灭消费和滋味,而这个生命其实在肚皮朝天的时候,也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高贵,有一点是确定的,他的年岁比他们任何人都大,他可能已经在西印度群岛的绿色海域里漫游了150年之久,乔治华盛顿任美国总统的时候,拿破仑采办滑铁卢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当时他可能还是一只小海龟蛋,肯定已经存在。

此刻它肚皮朝天躺在沙发上,即将任人宰割,做成汤和肉盘,他显然被周围的喧闹和叫喊声,那种惊慌失措的苍老得皱巴巴的脖子。大脑袋扭来扭去,似乎想找到某个人来给他解释一下,他为何受到这般虐待。 」

《跟动物说话的男孩》读后感(三):冷幽默人性故事——《跟动物说话的男孩》读后随记

一句话总结:英国故事会,特有的冷眼旁观式耐心叙述,不错的故事与巨大的冷笑话如有一墙之隔,应当是故事技艺的墙。这些故事的主题其实很简单,无非是黑色幽默和谐谑化的人性展示,不过一些故事情节确实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再回头看idea在反转中的铺展会很有意思,可作为短篇小说的写法加以学习。

*《征服者爱德华》

推荐指数:★★★

一直到结尾都以为故事主角是那只猫。对猫的解读很英式,“猫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永远不会看到一只猫在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在现在的网络语境中很熟悉,已经没有水土不服感,对照曾经农村土猫的形象,可以看到话语渗透的痕迹。再一搜,童年回忆《猫武士》系列果然也是英国人写的,猫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应该相对比较高。但次于《爱猫之城》展示的伊斯坦布尔,这个国家的人对猫的热爱(而非尊崇)导致他们有时甚至会用纯化的人性要素来解释猫的行为……如果有人闲得发慌做做各国“猫”形象差异考据应该会是很有意思的研究吧。

还有一个有点意思的地方是路易莎为自己设置的节目单。有一定西音知识可以发现,维瓦尔第、舒曼、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确实是“一份很漂亮的节目单”。可以从这样的地方看到一些“多余的沉淀”,这是溢出单纯讲故事的边界的内容,也不是功利性地让文本承载知识,而是加入进来成为故事质地的一小部分,功能类似于蛋糕裱花。

这个作者常用的故事讲述体式是先扬再抑,像这篇短故事的“扬”就在路易莎大声说出这只懂音乐的猫就是李斯特本人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奇想对读者状态的激发”。但这之后路易莎通过音乐知识“检验”自己的假设渗入了音乐家间的八卦成分,个人觉得对故事主体而言,趣味加成有余,有伤节奏。如果是脑洞文,这个篇幅足够拐好几道弯了。这之后夫妻矛盾因一只猫而激发,维持基本节奏(冷幽默的滑稽剧)的同时,叙述似乎散失了,没有完全接上前面的那种“激发”。看到最后故事急转直下,确实是黑色幽默,原来花了大量篇幅争执的“这只猫究竟是不是李斯特”并不重要,读者也终于醒觉谜底一早放在了标题中——故事的主角不是猫,而是“征服者爱德华”。在夫妻这对微观家庭关系中观察人究竟是否可以互相理解,答案是湿漉漉的汗味、毋庸置疑的“生活逻辑”和征服者用行动表达的拒绝。这个意义上,小说要表达的是“没有童话存在的世界的童话”,符合黑童话的精义。

*《卡蒂娜》

推荐指数:★

比较无聊的一篇,中规中矩的反战主题,前期写得太冗长了。扩散性的文笔比较符合英式essay的写法,随手拾来的素材为灵光一现服务,但放在这篇的环境铺排里反而显得有些无力。故事家的素养也没能从文笔本身的灵气角度补足漫溢叙述的缺憾。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故事,它没有任何意料之外的情节,人物塑造也平平无奇。

*《声音机器》

推荐指数:★★★

故事本身没啥特别的,说有点北欧神话的气息吧,请外科医生来疗救树木的伤口有太明显的现代思维介入的痕迹,这篇故事本身又没有处理好这种冲撞性的能力;完全当奇闻故事看,核心idea又有些陈旧,恰似小学时人手一本的《世界未解之谜》。具备一点解析趣味的是主角从始至终的状态,对声音的热爱在现代机械中解放,而当这种爱好导向一桩异事,前现代的自然神话隐约有复苏的迹象,这时主角成为一个孤单的德鲁伊。德鲁伊在现代会经历什么?结尾的回答是讽刺性的。

*《非洲的故事》

推荐指数:★★

写法说无甚用处又有那么点意思,说有叙事自觉,落实得又有点俗。没有直接开始故事,而是拟造“故事被记述”的情境,仿佛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细想又是坐实了“传闻”的非真实性。但虚拟出故事被讲述的环境后,遗留的手稿记录了一段奇闻,接下来的故事能合理套入另一种语言习惯,反倒又有了别的意思。但就这篇小说而言,所讲述的故事本身显然没能接住开头大费周章的故事设置,这不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因此开头的叙事游戏戏仿显得有点造作。整个故事唯一有点意思的是黑曼巴偷喝牛奶的部分,奶牛厚重而蛇身细韧,想象起来有一定的画面张力。最后故事主题归于人对人的复仇、人与动物的“合作”与“利用”,又俗掉了。

*《女房东》

推荐指数:★★

留下一点悬念在结尾也是常用技巧了,虽然根据前面的种种细节已经可以推断得差不多(标本、间隔、苦杏仁)。并不是很新鲜的idea,但在较小篇幅内有比较好的节奏,可以感受到一种编织小悬念的定力,读起来是比较舒服的。国内好像比较少看到这种以“无用的精工”包裹小悬念的作品,但长于长篇幅的、结构较为简单松散的惊险传奇或同样松散却小巧质朴的诡话闲谈。

*《猪》

推荐指数:★★

相比前面的小说这篇在各种意义上都更夸张一点,以致于写到后面都感觉有点飘了,显得失真离奇。但结局安排某种意义上可以挽回文字的张扬,因为它在预料之外多跨了一步。素食者的隐喻不仅映射在主角下山进城被骗的情节里,还直接投射到主角自身命运上。

*《跟动物说话的男孩》

推荐指数:★

还蛮失望的,以为和书同名应该是代表作之类的,没想到是个各方面都平平无奇的故事……顺便槽一下书的编排,最好的两篇居然放在最后面(这篇是倒数第四篇),而且其实觉得那两篇和这本选集的主题没什么关联。或许作者最擅长的故事类型本来就不是“跟动物说话的男孩”,因此反而出彩一点的是离题的末篇。

*《孤注一掷》

推荐指数:★★★★

欲望描写到一定深度就成为人性描写,说的就是这篇。或许也和节奏总体较快,更符合我的阅读习惯有关。从摇晃的船中餐桌到船舱,简单而必要的场景切换加上恰到好处(指不至于让节奏流失)的心理铺排,构造出一个比较妙的核心悬念——男人因贪欲而孤注一掷,又因孤注一掷的失败而孤注一掷。还有微妙的嘲讽效果,肾上腺素分泌时脑子转速也加快,可惜男人犹疑了那么多却完全没想到置他死地的那种“意外”。这意外并不是那么出奇,如果不是鬼迷心窍,本该想到的。不该拿代价这么大的事去搏一个素不相识的旁观者的施救。于是自顾自的筹谋和事前自顾自的冲动一样毫无用处,一个双重讽刺。这篇对赌徒心态的刻画是很合格的。

*《威廉与玛丽》

推荐指数:★★★★★

家庭故事到科幻故事再到家庭故事。从一开始就弥漫着端正而刻板的、隐忍的矛盾力,进入书信内容后势头顿缓,非常有耐心地模仿起傲慢、自我的教授的口吻,严肃底色上派生的和缓恰恰暗示着丈夫在家庭中的优势地位。一些细节的植入因为过于符合刻板印象以致有黑色幽默色彩,比如丈夫在听好友“脑子计划”的狂野想象时一直拒绝却冷不丁冒出一句“我想听巴赫”。死后立即移植脑子让它自行“生存”的想法可以衍生出种种科学幻想,虽然这篇小说无意在这个方向上深入挖掘,但对计划的“细节”还是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读起来甚至有几分可信。而且偶尔还有很妙的表达出现,比如科学怪人反客为主的“离开你那个舒适的盆,回到这个疯人院!”;“我的大脑,孤零零地躺在那个盆里,有没有可能产生关于我身体的类似错觉呢”所引发的一系列“幻痛”;以及“我很为自己的大脑感到骄傲。它是一个敏感、通透、肥沃多产的器官”这样准确而自矜的表述。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到丈夫完全习惯于自己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细节更隐蔽地展示着妻子的不满,这都是成熟的说故事功力,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环节是已经成为寡妇的妻子居然对带着一颗孤零零眼球的一坨脑子“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感情”,这是并非复仇却胜似复仇的扭曲爱焰,像父亲一样管束妻子的丈夫现在只是一颗孱弱的脑子,失去所有反抗能力,他将迎来他严厉的新“母亲”。

*《升上天堂》

推荐指数:★★★★

和上一篇其实是同一个内核,夫妻关系、支配与被支配地位的反转。但相较于上篇的总体内敛和冷幽默,这篇的丈夫似乎有值得被反击的更充足理由,尽管那仅仅是一种恶劣的支配和耍弄欲,又表现在赶火车赶飞机这种生活细节里。这个角度很妙,呈现也很有趣,可以想到对妻子而言那像种阴魂不散的牙痛,而她无可奈何。完全可以想到最后丈夫会被反杀,但好的故事家就擅长把不难猜的故事写出新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