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菜根谭读后感摘抄

菜根谭读后感摘抄

《菜根谭》是一本由洪应明著作,三秦出版社/果麦文化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01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菜根谭》读后感(一):如此好书,人生大智慧也

《菜根谭》,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请务必、再三、千万原谅我的浅薄!因为,在看到这本书名时,我居然会以为这是一部跟料理有关的书!有那么几秒钟,脑海里居然还有个小场景——我:“料理书?好好的料理书干嘛叫这个名?太奇怪了吧?”另一个我:“不然你会记得这书名吗?另类,才会凸显个性!”

直到拿到书的时候,顶多才被封面的寡淡如水的素雅风格小惊艳了一下而已!而已!翻开内容才知道,这与料理有半毛钱关系!哦,也许是有关系的。如果说鸡汤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的安慰剂,那么菜根谭还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素三鲜。

洪应明(原谅我居然不知道这位大师,求放过~~),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噢,万历年间,那个神奇又独特的万历年间。字自诚,号还出道人。这位写下了伟大的《菜根谭》的大师,他写下了高尚的节操与品格,写下了坚守理念、甘于淡泊的人物,其实也有不如意的时候,也有过被一文钱逼得走投无路的境遇。逆境,不可怕。能在逆境中活下来已不易,更可贵的是就是在如此走投无路之境,洪应明大师还能如青莲般通透、高雅。

谭者,谈也。花香的作用于鼻可以品味,叶的香用口可以品味,而根的香却需要一颗充满智慧的心灵才可以品味。《菜根谭》,光是名字就充满了智慧与人生哲理。据说伟大领袖毛主席非常喜欢《菜根谭》。他说:“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是呀,一个人可以把菜根嚼出香味来,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扛下来的呢?

说完了书名,我们来说说内容吧。

1、 势力分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慧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意思是:不接近权势名利的人是高洁的,接近权势名利却能够不为之心动的人更为高洁;不懂得权谋诡计的人是清高的,懂得权谋诡计却不去用的人更加清高。——实乃大智慧也!物欲横流的现今,诱惑无处不在。在权势、名利面前,有多少人物竞折腰。其中不乏“打老虎”,在权势、名利面前,如果都可以不心动、不动用阴谋诡计,“老虎”、“苍蝇”何惧之有呢?

2、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意思是: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的办法。此为大善!人是群居动物,说话多留一分余地,做事多留一分忍让,与人为善便是与己为善。人与人相处,若人人都可如此善良,世界何来征战?

无怪乎《菜根谭》被后世所推崇!虽然只是初读、浅读,已觉受益匪浅。生活于纷繁世界,诱惑、烦恼并存,浮躁如我急需静心,学会看云淡风轻、花落花开,学会淡泊名利、云卷云舒,该争取的争取,不该奢望的不奢望,如此,烦恼便会少了许多。

如此,甚好!

《菜根谭》读后感(二):性定菜根香

《菜根谭》是明代万历年间洪应明所著的语录体巨作,书名源于“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从修省、应酬、评议、闲适等角度,对人生的处事方式和行为规范进行劝喻和告诫。作品行文深入浅出,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一套在世出世的处世法则和为人方式,表现了对人生、人际、人性的思考和独到见解,成为历代人士人格修养的理想参照。以儒家的入世和佛道两家的出世作为互补结构,弹性地强调着人们的处世态度。 《菜根谭》问世400多年来,深受世人喜爱。其格言警句本身就包含了诸多佛禅语句,给生活在喧嚣世界中的现代人吹来了习习凉风,使人陶醉。“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告诉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处境艰难、胸有郁结的贫寒之士,使他们得到关怀和温暖,受到鼓励而奋起振作,这就是情感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菜根谭》中透出一种仁爱、博大、含蓄、深沉的情感。“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意思是说,天地永恒存在,可人生只有一次,死了就不再复活。一个人最多能活百岁,可百年时间跟天地相比只不过一刹那。人能侥幸诞生在永恒的天地之间,既不可不了解生活中的乐趣,也不可不随时提醒自已不要蹉跎岁月,虚度此生。这种情感给人以慰藉,造就健康的身心,使人学会珍惜生命,关心他人。 《菜根谭》本质上是一种理想色彩浓重的圣贤文化。“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天下无不入我陶镕中矣。”要求人们灵活圆融,善待名利,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清净淡泊之心追求无为而治,化解时间的矛盾和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菜根谭》是一部人生哲学或人生心理学著作。 《菜根谭》是明代出现的一本奇书,多少年来,国内所出《菜根谭》版本难以统计。由果麦文华出品的《菜根谭——齐白石插画日课版》,清心悦目,古典雅致,用“一日一课,修身立德”的形式,搭配齐白石的小品画,从图、文两方面来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典雅意境与精神追求。 众所周知,齐白石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师,开启了现代绘画一代新风,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绘画艺术最显著的十大风格,即墨情色趣、兼工带写、形神兼备、虚实相生、雅俗共赏、意趣盎然、礼赞生命、乡土气息、师古出新、以画寄情等,在《菜根谭——齐白石插画日课版》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菜根谭》中选取的齐白石小品画,题材小到闲花野草,鸟虫蜻蜓,大到自然山川的片段;色彩或浓郁艳丽,或清新雅致,或挥洒点染,或信手拈来,情趣、诗意、境界,都与菜根谭的警示句子达到了和谐统一。 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互为表里。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蓝天烟雨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齐白石的小品画,无论是数只小鸟还是青叶萝卜,是横斜两三枝还是临江苇柳岸,都充盈着人情味的诗意境界。他画的花,画面上花瓣轻盈,清逸秀美;他画的鸟,活泼灵动,顾盼生姿,搭配《菜根谭》的“游鱼不知海,飞鸟不知空,凡民不知道。是以善体道者,身若鱼鸟,心若海空,庶乎近焉。”呈现了一种安静、悠远的生动意境。 《菜根谭》是中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之中,《菜根谭——齐白石插画日课版》犹如一股清泉,将艰涩难悟的禅理,化作轻松平时的语言流进人们的心田,涤清浮躁的尘埃,化解心中的忧愁。

《菜根谭》读后感(三):或许算是编辑手记?

成为了有无数版本的《菜根谭》其中一版的编辑,自己也觉得有些出乎意料。

当时手头上没书做,要么在等版权消息,要么在等译稿,就非常随意地向上报了《菜根谭》,只是想刷存在感,也没指望它通过……

以至于它通过以后,我不知所措起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对它没有任何具体的想法,甚至连抽象的想法也没有,是不是应该去主动坦白并放弃这个项目?

由此可见,岂止是出乎意料,简直是不情不愿。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Healthy女士一本正经地指点我:“编辑手记应该写得愉悦点儿,不要这么不高兴。你看看后浪、磨铁、浦睿,别人的编辑手记写得多好啊,以谦卑的态度表达了对成书的喜爱以及自身的成就感,并呼唤大家买书来看看。”

那么我也就努力地高兴一点儿,在说完成书遗憾以后。

成书遗憾有三:

1.虽然摊开程度比大多胶装书要好,但远没达到《故宫日历》的效果,工艺上做不到,因此才知道做出一本《故宫日历》真的是很厉害;

2.最开始是想用@魚山飯寬 老师的画作,搭配效果应该是要比现在更轻盈清爽的,但因版权故,不得成行;

3.有想过在正文结束后做白石插画索引。尝试着整理了一下,齐白石画作多,其中一些似乎没有通用的画名,一些在构图和元素的使用上非常接近,很难区分,最后只好放弃。

做公版书的难处大概在于,如何使你的版本在众多同样内容的书籍中具有鲜明的“特点”,给读者选择它的理由。

我最开始的想法是简单粗暴的“简洁”。

翻阅目前在售的版本,它们的共同点之一是在详尽的字词释义和白话译文以外,还有大段接近读后感的解析。

选择这种形式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原始文本太单薄,无法撑起一本书的体量,因此只得往其中尽可能多的填充文字。

而我直接跳过这种形式,是源于自己幼年时背诵格言诗词的经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好,“囫囵吞枣”也好,在我的记忆里,背诵它们似乎真的就只是笼而统之的背诵,不去深究其含义。但那些东西,照样牢固地印在脑子里,往后生活中遇到能对应上的事件,竟然有“久别重逢”的感受。

所以最初的内文非常简单,依据明清两个底本分为前后两部分,整理删除了一些重复或相近的条目,单页排三四句话,通篇这样不做变化地排下来。

尽管开本也不大(比现在的成书要大),但还是非常空……显得它特别浪费纸特别不环保似的(虽然做纸书本来也谈不上环保)。

也想过在内文上玩儿“形式诗”之类的花样,但这书内容实在不具诗歌气质。诗歌轻盈、灵动、缥缈,《菜根谭》几乎是这些词的反义,它就是一部实打实的、接地气的格言集,甚至还有点儿土,飘起来估计也会笨拙得立马就摔跤。

故此搭配的封面基调也是大而化之,“面有菜色”……我是一个审美格调低下且狭隘,而想象力又十分匮乏的人,看着这个封面,想不出更好的方案,况且这个设计也能说通,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

只剩临门一脚之际,总编以他长我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年的经验,非常清醒地阻止了方案继续推进,勒令我和设计师从头来过。

按说遇到这事儿,好几个月工作被推翻,又要从0.5开始,是该委屈不已愤愤不平,但我居然挺乐。同事问进展,我笑得见牙不见眼的,她于是得出结论:“傻乐。”

当然不是傻乐。越看越觉得不满意,箭在弦上,我只是需要有人推我一把,替我做决定。但设计师那段时间被几个项目轮番折磨,没精力继续折腾,提出更换设计师。

我默默关注H女士的设计作品很久,这时就试探着问了问她,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比心),并手脚麻利地重新排好了内文,做好了封面。

由于我的毫无头绪,这次的内文相较于上次稍微精致,但整体而言没有做大的改动。而H做出了一版远超我预计的封面,我惊喜得不得了。但当时公司制度,封面并不完全由编辑与设计师做主,需要经过好几道审核,便有审核同事提出异议。

眼看这个封面将要被否定,我只好去找总编,问题却又回到了最开始:“内文这样排下来还是不够好。”

那要怎样才能算是好呢?

就捣鼓出了[日课]的概念,并决定搭配画作。

如前文所说,我们最初是想用魚山飯寬的画作,活泼、有趣,可惜最后不得。再要去找由同一位画家创作的大量符合需求的画(现画时间上来不及,也担心质量),自然而然想到齐白石精巧的小品画。

后来检索资料,发现齐白石曾题写过诗句“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与“菜根谭”三字十分贴合,大概可以说是生活悄悄埋下的彩蛋吧。

我们在制作过程中也留了一些小彩蛋:

全书分为“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四个章节,它们的天数正与四季对应,是希望它能像“九九消寒图”一样,与读者共同消磨一年时光;

章头对应的小人儿,也是从齐白石画作中取下的。

春季垂钓

夏躺倒

秋放风筝

冬舀雪

最终一版制作过程中当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图文的排列方式、纸张选择、成本控制……也许是每个编辑在做书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因此并不值得一提。

在这本书而言,我可谓是幸运。

当我没有放弃这个项目,不情不愿地决定开始它时,给自己的说法是:“就当是用它来练手了。”

用这样一本并不顺利的书来练手,是幸运;

用这样一本复杂程度也许可以说是“工艺品”的书来练手,也是幸运;

有机会推翻1.0、2.0而做到3.0,还是幸运。

我知道编辑很难对自己的书给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沉浸在一部作品中几个月或者更久,你知道自己为它付出了什么,也看到周围人为它付出了什么——与其说是沉浸在书中,或许应该说是沉浸在自己的付出中。(比如在这篇疑似流水账的编辑手记里,通篇都是“我……”“我……”“我……”)

护短是没有道理的。每一本书,每一本同样等待着读者做出“审判”的书,都有包括编辑在内的出版团队付出过。付出是“应然”,是“本分”,而不是加分项。

但自从做了编辑,在对书籍或影视作品给出评价时,也慎重了许多。因为制作与创作中所埋下的草灰蛇线、别具匠心,一旦被读者或观众错过,对于创作者而言,我觉得都是巨大的损耗。

因此,我诚恳的,而非依照惯例,感激完成了这部作品的两位设计师。一个花费大量时间陪我排内文改内文,并最终做出了这版封面;另一个则在匆促中做出了定制版的赠品设计,我认为都是非常棒的作品。

《菜根谭》流传下来的版本很多:

明觉迷居士汪乾初校本

清常州天宁寺沙门清镕校本

日本文政五年刻本

光绪十七年刻本

宣统三年刻本

开明书店石印本《菜根谭》二卷

1913年武进陶氏石印本

1915年孙锵铅印本《菜根谭》二卷

月旦堂《喜咏轩丛书·戊编》刻本

……

这些版本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体例,一种是将全文分作前后集,一种是把全文划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个部分。

它们之间虽有重复,但也有大量并不重合的内容,权衡之下,我们选择了汪乾初校本和清镕校本为底本,参校日本文政五年刻本及《喜咏轩丛书》中收录的《菜根谭》,删除重复条目以及部分观念过于陈旧的内容,整理出了365条,配合[日课]形式。

比如

P29

明刻本第二句作“不可因醉而生嗔”。

因“过”与“轻”“多”“鲜”在用法上更为接近,最终取用“不可因甘而过食”。

P136

旧版本中此句多为“心游瓖玮之编”,并将“瓖玮”释为“玉”;而“瑰玮”释为“谓文章内容奇特,文辞壮丽”,在此处更为合适。

想是旧版本在校订内容时,此句模糊不清,因此将“瑰”的异体字“瓌”误认为“瓖”故。

……

前述底本中,孙锵铅印本还有个小故事。

1915年1月,孙锵东渡日本,在京都书肆里偶然购得《菜根谭》一册。

读毕全书,他认为书中所录皆为醒世之言:

其后,他将这本书带回国内,推荐给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友人争相借阅,于是在成都重印,不胫而走,几乎传遍全国。

《菜根谭》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但书中也有一些比较恶趣味的惊人之语。

比如明刻本中有一句是:

不由得想到了《十日谈》……

又因《菜根谭》所辑语录并非全都出自洪应明,因此读到在《小窗幽记》或其他书中见到的警句,也是常事。

比如

我的废话结束,接下来是读者的事情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