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来》读后感1000字

《重来》读后感1000字

《重来》是一本由(美) 贾森·弗里德 / (美) 戴维·海涅迈尔·汉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来》读后感(一):书摘

1-逗留在过去的失败中是无法进化的,进化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之上的。 2-无计划地工作看上去挺悬,但是盲目遵循不切实际的计划,后果则更可怕。 3-工作狂不是英雄。他们没有力挽狂澜,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办法、搞定一切,然后回家了。 4-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创意,加一点点自信,以及一点勇气,就可以启程了。 5-做出决定就是取得进展。 6-刚刚好就是真的好。 7-知难而退比逞英雄实在。 8-你大可直言不讳,畅谈那些别人不愿意讨论的东西。直面你的弱点,向人们展示你最近的工作状况,即使你还没完全搞定它。不完美没关系,也许你看起来不专业,但你却更真实。 9-只要你有东西可卖,就不要怕给人一点点让其试用。要对自己的产品抱有信心。你应该知道人们会回来购买更多,如果你连这样的信心都没有,只能说明你的产品做得不够好。 10-企业文化不是由谁创造的。 11-保持公司小规模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具有强大的转向能力。 12-灵感是个奇妙的东西,是效率放大器,是推进器。但是它不会停下来等你。灵感转瞬即逝,当它来找你时,要立即把它捕捉住,将其投入工作中去。 13-这样籍籍无名的日子一去就不会再回来。现在就是毫无顾忌地进行冒险的绝佳机会。 14-永远不会有正当其时的时候,你总会觉得要么年纪太轻,要么太老,要么太忙,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你总是为找不到完美的时刻而困扰,那么,完美的时机永远不会出现。

《重来》读后感(二):2021读书笔记(读后感)17/50

这是一本简单明了、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创业&企业运营指导书。

全书200多页,没有冗长的案例分析,满满都是干货,正如开篇引用的一句评语,读到醍醐灌顶的地方会让人忍不住想撕下那一页直接贴在墙上。

摘录部分要点:

-创业时要确定自己的信念,创业不是创造一种具体产品或服务,而是要将自己的理念传播于世。比如乔布斯创立苹果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并在一定程度上实体化他的“简单”美学理念,而不在于一部手机或一台平板电脑。

-有了信念和目标就要去做,再有价值的想法不付诸行动都是0。拖延不仅容易毁掉热情,还会造成自我怀疑。

-行动前不必非要有详细的计划,特别是长期计划。一来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二来计划也可能使你画地为牢,失去随机应变性。

-不要等万事俱备时才开始,就是要先看看自己利用有限的资源能做到什么程度。也许你会发现,原本以为要用80小时才能做的事,通过提高效率、改进方法,其实只要40小时就能完成。人力、资金、设备等等各方面都是这样。

-相比于失败,还是更应该从成功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失败可以告诉你下次不要踩进同一个坑,但不一定能让你知道正确的落脚点。

-别管别人在做什么,永远只对自己精益求精。一旦陷入与竞争对手的你追我赶之中,你就落入了被动地位。

-要注意恢复情绪和精力。阶段性的庆祝可以振作士气,保持可持续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避免长期熬夜,这完全是事倍功半的一种蠢办法,缺少睡眠会剥夺创造力,也会让人倾向于逃避困难。

-厚积薄发,耐住寂寞。真正的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要胜得有底气。

以上。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萤灯读书】

《重来》读后感(三):有勇气重来一次么?

大概时在四五年前读到过这本书的第一版,当时对里面的一些脑袋大开的建议就印象深刻。两位作者是37signals公司的创始人,他们是一个创造简单、专一软件的小团队,其产品可以帮助用户协同工作和组织团队。现在好像改名为Basecamp,国内也有不少在做同样的产品。这本书就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肺腑之言,以一种非常戏谑的口吻说出来,但每条都极具参考价值。

下面是本书提炼出来的九个关于工作和创业的建议。

失败并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别人的东西卖不出去,与你何干?别人没法凝聚团队,与你何干?别人的服务定价不当,又与你何干?别人挣的钱没有花的多...那么,正好你来挣!一种普遍的错误认知:人要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你到底能从错误中汲取什么经验教训?你能学到的只是不再重蹈覆辙,但这有什么意义呢?你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相比之下,你更应该从成功中汲取养分,成功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教材。做成一件事后,你会知道这条路行得通,然后你会再次尝试这么做,而下一次,你也许还会做的更棒。

工作狂的行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愚蠢至极。过多的工作并不代表你对项目更关注,也不代表你做了更多贡献,这仅仅意味着你干了更多活儿而已。

首先,这种工作状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职业倦怠感袭来的时候(基本上不可避免)你根本没法“软着陆”-心安理得的觉得加班是正常的事。

其次,工作狂的存在使那些不以加班为乐的员工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工作狂实际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正常人高。浪费大量时间关注细节,而不是去推动下一个任务。

在你的人生中真正有意义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想过什么,说过什么或者计划过什么。

当你开始一项工作时,你必须开始创造自己的东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起而行之,创意这玩意,价廉物美,应有尽有。真正的问题在于执行的好坏。

有舍才有得,砍掉多余的野心,你就会慢慢发现做一件正事要胜过毛毛躁躁做一堆傻事。很多东西越简短越好。导演们会为了制作出伟大的电影而剪掉精彩的片段,音乐家会为了优秀的专辑牺牲好听的歌曲。

为了一个“伟大”的起点,让我们把那些“挺不错”的枝节砍掉。

判断出你的事业的中心。在你的工作/创业等式中,哪个部分是绝对不能被拿掉的?如果有些东西即使没有了,你也能把事情干下去,那这些东西就不是你事业的中心。当你发现事业的中心时,你就会恍然大悟,然后你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个中心上,把它做的越强越好。

这是你未来成功的基础。

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重要的问题,以确定你是否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人们必须聚在一起讨论些什么,那么请坚持一下简单的原则,让会议变得更加有效。

偶尔一两次开开夜车没什么大碍,只是别形成习惯。如果长期熬夜,你付出的代价就会不断变大。

熬夜会让你:

人们很少会因为拒绝而后悔,却常常宁愿自己当初没有答应别人。人们不愿意开口拒绝,是因为针锋相对的感觉并不舒服。但是另一选择的后果会更糟。你自找麻烦,把事情弄得更复杂,最后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作者 | PIE 大叔 公众演讲研究员 十年体验式学习培训师 “挺身而说”认证黑带讲者 《英雄之旅》体验式课程创始人

体验PIE(ID: tiyanpie)

《重来》读后感(四):小团队的创业箴言

这是一本创业箴言式的书,短小精悍。在现在创业方法论,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今天,这本书另辟蹊径,尝试通过最简单的思维来理解创业,对于小团队的创业公司非常适用。

我们一直要求用更少的资源去做更多的事情,本书的作者则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做更少的事情,却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个组织就像软件中的一部分,可编辑、可扩展、可共享、可容错,对任何测试版都充满信心,可再造。

哪来的从错误中学习

你到底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你能学到的只是不再重蹈覆辙,但这有什么意义呢?你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相比之下,你更应该从成功中汲取养分。成功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教材。做成一件事后,你会知道这条路行得通——然后你就会再次这么做,而下一次,你也许还会做得更棒。

计划即瞎猜

除非你是个预言家,否则那些所谓长期商业计划就是痴人说梦。你不可掌控的因素太多了: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群体、经济状况,等等。撰写计划会让人感觉自己把握住了某些东西,但实际上这都是完全不可控的。

当你把猜想变成计划,就等于走进了危险地带。做计划就是在用过去推动未来,等于给你戴上了眼罩。“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嗯,因为我们说过要这么做的。”问题是:计划和即兴发挥不会合拍。

不必去管全年的计划。只要找出下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然后起而行之。在行动开始前的一刻做决定,而不是早早就预先定下某事。

无计划地工作看上去挺悬,但是盲目遵循不切实际的计划,后果则更可怕。

何必壮大?

小公司并不只是一块跳板。小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你有没有发现小公司都想要变大,而大公司却梦想变得更敏捷、更灵活?记住,一旦公司做大了,要想再缩小,就在所难免地要进行裁员、打击士气,还要完全改变业务模式。

工作狂

工作狂的行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愚蠢至极。过多的工作并不代表你对项目更关注,也不代表你做了更多贡献,这仅仅意味着你干了更多活儿而已。

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能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其结果就是折腾出一堆粗略无用的解决方案。

工作狂的存在使那些不以加班为乐的员工感到无所适从。在工作狂扎堆的企业环境里,就连“按时上下班”都让人觉得是一种无理要求了。这种文化令正常工作的员工心怀愧疚、士气低落。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因此陷入一种“跟风”状态——每个人都在义务加班,根本就不管到底有没有生产力。

如果你只是为工作而工作,那么你就会丧失判断力。你的价值观和决策方式都是扭曲的。你没有能力去判断哪些工作值得做、哪些工作该放弃,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是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的。

画沙为界,立场明确

如果连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相信什么,那么一切都会成为悖论,你做任何事情都能被人反驳。然而,一旦你的立场坚定了,那么该如何决策就显而易见了。

万不得已不筹资

“套现离场”的想法会压倒“创建优秀公司”的梦想。投资人想拿回他们的钱——越快越好(通常是3~5年)。一旦合伙人脑子里只想着快点把钱套现出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泡影。

轻装上阵

负担来自……

不论何时都不要把以上枷锁套到自己的脖子上。这样,你的公司才能保持灵活、易于转向。变革成本越高,你就越难做出改变。

条件受限是好事

“条件受限”貌似缺陷,实为优势。有限的资源能激发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任务的能力。没有一点浪费的空间,一切都需要你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不要过早关注细节

不要过早关注细节

建筑师们从来不会过早去操心浴室要铺什么样的瓷砖、厨房要安装什么牌子的洗碗机,这都是在平面图确定了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他们深知这些细节应该放到以后去考虑。

但过早纠结于细节则会引来异议、多如牛毛的会议以及延期。你会迷失在不重要的环节中,浪费时间去做一些迟早要变的决定。因此,请忽略细节——至少是在一段时间内。先把基础打牢,再去操心其他的事情。

大号粗体白板笔——而不是圆珠笔——把想法大致描绘下来。为什么呢?圆珠笔太完美了,分辨率太高了,会让你不自觉地去关注那些还不需要关注的东西,比如如何美化底纹、是用虚线还是用实线,等等,结果让你把注意力放在次要的事情上了。

做出决定就是取得进展

只要有可能,就不要说“让我们考虑一下”,而是“让我们做决定吧”。主动做出决定,不要苦等最佳方案,要积极决策、果断前进。

一旦为了等待完美答案而推迟决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而那个完美答案却迟迟没有出现。今天做决定或明天做决定,结果没有什么不同。

项目周期过长会打击士气。项目开发时间越长,成功的可能性越小。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士气,就要趁热打铁,积极决策,果断推进,当下就把事情做出来

在问题上少投入点精力

当遇到困难时,人们的本能反应都是加大投入:增加人手、延长时间、加大投资,这一切做法只会使问题变得越加严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削减。

关注不变因素

你的事业的核心应该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你应该投资那些人们现在需要并且10年后仍然需要的事物。

音乐就在你的指尖流淌

人们总忍不住要执着于工具,而不关注要用这些工具去做的事情。

人们把装备当作取胜的法宝,却不愿意花时间去练习,于是一直泡在专业器材店里。他们想要寻找捷径,然而,最好的工具不是用在普通领域的。而且你在起步阶段肯定用不上它。

认知错觉

商业世界中充斥着各种无用的文件,这些文件除了浪费人们的时间外,一点意义也没有。没有人读的报告、没有人看的图表、无法完成的细则。这些东西做起来颇费功夫,但是人们一回头就能把它给忘了。

退出的理由

一头扎进去,埋头干你自己认为应该干的事情,这很简单。而要从中抬起头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则难得多。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重要的问题,以确定你是否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发现自己正在做一些完全不知道为什么去做的工作?只是因为有人叫你去做。事实上,这种现象太常见了。因此,你得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为谁做的?谁会从中受益?任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了解了答案就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工作本身的意义。

人们很容易把心血来潮的做法当成实用主义的行动

酷的东西会产生审美疲劳,实用的则永远不会。

打岔是效率的敌人

如果你总是为了工作而熬夜或者牺牲周末时光,其实并不是因为你有很多工作要做,而是因为你的工作状态不佳。

打岔事件把你的工作日切割成了一段一段的。45分钟后你有一个电话,15分钟后你得去吃午餐,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5点,而你只有一两个小时能够不被打扰地去工作。在这种不断地开始、暂停、开始、暂停的状态下,你根本没法做正事。

你应该达到一种旁若无人的境界。长时间地单独工作能使你达到最高效率。当你不再为了不同的任务去切换思维时,你能干完一整车活儿。

速战速决

积累动力的方法就是完成一项任务,然后紧接着去完成下一项任务。

不要等太久——否则,你的激情会被扼杀掉。

如果实在躲不掉周期很长的项目,那就试着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来(每两周抽出一天也可以)为阶段性的小胜利庆祝一下,制造一点儿激情。

不要逞英雄

要谨记:最明显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就是适时退出。人们容易自然而然地把放弃和失败联系起来,但有时你就该这么做。如果你已经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浪费了很多时间,那就赶快走开。失去的时间是再也找不回来的。现在最糟糕的事莫过于继续浪费时间。

预估的都是垃圾

提前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去预测未来,简直就是在说梦话。事实是,你根本不知道那么远的将来会发生什么。

就算是在这些小事上,我们都常常因为一两个特殊原因而失算,如果我们连几个小时的事情都估计不准,又如何去准确预测长达“6个月的项目”呢?

罗列问题,不得解决

列一个更小的待办事务清单。长篇大论的清单只能徒惹尘埃。

决策宜小不宜大

它只是意味着一个人深信想要实现远大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做好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开始。

易于实现的目标就是最好的目标,你能真正完成这些任务并有所建树。

拒绝照搬

简单复制扼杀了深层的理解——而理解才能激发成长。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你复制、粘贴时,就会忽视这一点。你照搬的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被模仿对象的深层本质。

给竞争力做减法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要做得比你的对手少,并以此来击败他们。解决最简单的问题,把那些纠结的、困难的、令人厌恶的难题留给他们去解决。不要总想着胜人一筹,试试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逞强,要适当示弱。

谁管他们在做什么?

把目光放到你自己身上来吧。你自己本身的变化比外界的变化更为重要。当你把时间浪费在关注他人身上时,就没有时间去自我提升了。

养成对客户说“不”的习惯

人们很少会因为拒绝而后悔,却常常宁愿自己当初没有答应别人。

头脑发热不等于当务之急

有些东西现在看上去是“非要不可”,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可能就会降级为“可有可无”。而“可有可无”的东西是不值得你不顾一切去做的。

我们随时都能想出新功能来。此外,我们每天还能从客户那儿得到成打的奇思妙想。当然,如果能够马上去执行这些想法,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效果,还是挺好玩的。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在跑步机上发足狂奔,最后你还是在原来的地方。

所以,首先要把你的伟大想法冷却一下。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出所有伟大的创意,让自己激情澎湃一把,但是不要轻举妄动。把它们都写下来,然后放上几天,再用冷静下来的思路去为它们安排优先顺序吧。

不必逐字记下客户需求

真正有意义的需求,客户会一次又一次地跟在你屁股后面提出来。你根本就不可能忘记。你的客户就是你的记事本,他们会反复提醒你,会展示给你哪些事情是真正需要去考虑的。

普及知识,赢得竞争

传道授业能为你建立起凝聚力,这是传统市场策略不可望其项背的。通过杂志或网络广告去赚取眼球是一回事,通过讲授知识来赢得人们的忠诚则建立起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后者会更加相信你、尊重你,即使他们不使用你的产品,也仍然是你的粉丝。

没人喜欢塑料花

商业世界充斥着身着正装、努力使自己看上去完美的“专家”。实际上他们头脑僵化、思想乏味。

你大可直言不讳,畅谈那些别人不愿意讨论的东西。直面你的弱点,向人们展示你最近的工作状况,即使你还没完全搞定它。不完美没关系,也许你看起来不专业,但你却更真实。

新闻通稿就是垃圾信息

换个方法,给人家打个电话,写一份私人信件。如果你看过类似公司或产品的新闻故事,就联系一下这个撰稿记者。用激情、兴趣和经历来打动他。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要与众不同,确保引人注目,不被遗忘,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影响力。

别惦记大牌媒体

这些地方链接过来的流量显著地提升了我们的销量。一流刊物上的文章看上去很好,但达不到这种直接、迅速的活跃程度。

亲力亲为

在你亲自尝试做这份工作之前,永远不要雇人去做。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这项工作的本质。你才会懂得如何判断工作完成的好坏,才会知道怎样写出符合实际的岗位招聘要求,也才会清楚在面试中该问什么问题。你才能知道该雇用全职员工还是兼职人员,是将工作直接外包还是坚持自己搞定(强烈推荐后者,如果可能的话)。

在把球传出去之前,我们都尽可能亲自带球。这样一来,我们在决定招聘时,就十分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了。

放弃牛人

一旦人浮于事,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鸡尾酒会上的陌生人

这种一团和气的氛围就是公司陷入麻烦的根源。当有人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时,总得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否则,你就是在经营一个既不惹人恨、又不招人爱的公司。

要营造一个能让人直言不讳并且有安全感的环境。你得清楚自己能把别人推多远,你得知道人们话里的真正含义。

因此,放慢招聘脚步,这是避免公司陷入“陌生人的鸡尾酒会”的唯一办法。

可笑的求职简历

你要招的是一个特别的人,这个人要特别关心你的公司、你的产品、你的客户,以及你提供的职位。

人人都得干活儿

在一个小团队里,你需要的是干活儿的人,而不是监工。每个人都得做事,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

这就意味着你在招聘中要避免招到监工型的人物,这些人喜欢对别人谆谆教导。对于小团队来讲,监工型的人就是累赘。他们想出各种事情让别人去做,在丢下自己的工作去安排别人时,他们制造出了更多的工作——不管这些工作是否需要去做。

监工们还喜欢把人拖去开会。实际上,会议是监工们最好的朋友,因为只有在开会时才显示出他们的重要。与此同时,每个被他们拉去开会的人都没办法踏实干活儿了。

聘用独当一面的经理人

独当一面的经理人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够坚定地执行这些目标。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指导,也不需要每天检查。他们做的都是经理人该做的事情——定基调、派任务、做决策,等等——但都是亲力亲为,自我审查。

招聘笔杆子

会写就代表会思考

如何道歉

一句真诚的道歉,是要承担责任的。这里面不能附加任何“如果”之类的条件。道歉时要详细解释发生的一切,要说明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道歉就是要找到一个办法去纠正错误。

让每个人都上前线

你和客户之间传话、干活儿的人越多,信息在传递途中就越容易丢失或被扭曲。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直接与客户联系——也许不需要每天如此,但是至少每年得联系几次。这是让你的团队直接了解客户内心感受的唯一途径。感同身受的团队才有动力去解决问题。从另一个方面说,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能大大鼓舞队员士气。

深深深呼吸

当听到人们的抱怨时,可以搁置一会儿。让人们知道你在倾听,让他们明白你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清楚你理解他们的不满。但要告诉他们,你打算继续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也许最后你会发现人们改变了观点,一旦习惯了新事物,他们更有可能喜欢上你做出的改变。

企业文化不是由谁创造的

人为制造出的企业文化只是一幅画,而真正的企业文化却是时光打磨出的佳作。

你创造不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自然生成的。这就是新公司往往没有企业文化的原因。企业文化是一贯行为的副产品。如果你鼓励人们去分享,那么分享就会成为你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回报他人的信任,那么信任就会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善待客户,那么善待客户也会成为你的企业文化。

员工不止13岁

当公司里事事都要上报审批时,你就创造出了一种无脑文化。你成功地制造出了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在咆哮着:“我不相信你!”

当你处处限制员工时,比如,禁止他们在上班时访问外部网站或上YouTube看视频,你会得到什么好处?你什么都得不到。这段开小差的时间不会奇迹般地变成努力工作的时间,他们会找其他的方法来消磨时光。

5点准时放人

你需要的不是工作得更久,而是工作得更高效。

发出你的心声

这种专业主义面具让人觉得可笑,大家都清楚,但还是有小公司在争相效仿。他们认为,虚张声势的告白能让他们看起来更大、更“专业”,事实上这只会让他们看起来更滑稽。

解释问题时要让人觉得仿佛你就坐在他们身边。说话时要避免“专业化”和“商业化”的术语。普通词汇能表达的事情就不要用流行术语去表达。不要把“货币化”和“透明度”挂在嘴边,换成“赚钱”和“诚实”就好了。一句话能用4个词说完的,就不要用7个词。

越快越好是毒药

慎用你的紧急命令,留到真正有急事时再说,也就是在如果无动于衷就会引起直接的巨大反应时再说。而对于其他的事情呢,就要放轻松。

灵感稍纵即逝

如果你想去做一件事,就得马上下手。不能把这事搁置起来过两个月再考虑。不要对自己说“以后再说吧”。以后,你压根儿不会再提这件事了。

如果你的灵感是在周五驾临,那就放弃周末,直奔主题。当你为了这个灵感而亢奋时,就能够在24小时内做完两个星期的工作。从这一点来讲,灵感就是时光机。

灵感是个奇妙的东西,是效率放大器,是推进器。但是它不会停下来等你。灵感转瞬即逝,当它来找你时,要立即把它捕捉住,将其投入工作中去。

我的博客 https://www.lay.design/?p=1346

《重来》读后感(五):深呼吸,做减法

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

贾森·弗里德 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81个笔记

◆ 好评如潮

>> 一个组织就像软件中的一部分,可编辑、可扩展、可共享、可容错,对任何测试版都充满信心,可再造。

◆ 哪来的从错误中学习

>> 逗留在过去的失败中是无法进化的,进化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之上的。

◆ 计划即瞎猜

>> 除非你是个预言家,否则那些所谓长期商业计划就是痴人说梦。你不可掌控的因素太多了: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群体、经济状况,等等。撰写计划会让人感觉自己把握住了某些东西,但实际上这都是完全不可控的。

◆ 何必壮大?

>> 小公司并不只是一块跳板。小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你有没有发现小公司都想要变大,而大公司却梦想变得更敏捷、更灵活?记住,一旦公司做大了,要想再缩小,就在所难免地要进行裁员、打击士气,还要完全改变业务模式。

>> 不要因为瞄准小公司就觉得缺乏安全感。无论是谁,只要他所运营的公司能够持续发展、保持盈利,不管规模大小,都是值得骄傲的。

◆ 工作狂

>> 工作狂的行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愚蠢至极。过多的工作并不代表你对项目更关注,也不代表你做了更多贡献,这仅仅意味着你干了更多活儿而已。

工作狂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他们制造的麻烦却更多。

>> 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领。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能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其结果就是折腾出一堆粗略无用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凭空制造出危机来。这些人从不寻求高效解决之道,因为他们恰恰就“钟情于”加班加点。这让他们感觉自己像个英雄,并沉迷其中。他们(通常是无意识地)制造问题,看似这样就能享受更多的工作了。

工作狂的存在使那些不以加班为乐的员工感到无所适从。在工作狂扎堆的企业环境里,就连“按时上下班”都让人觉得是一种无理要求了。这种文化令正常工作的员工心怀愧疚、士气低落。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因此陷入一种“跟风”状态——每个人都在义务加班,根本就不管到底有没有生产力。

>> 工作狂不是英雄。他们没有力挽狂澜,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办法、搞定一切,然后回家了。

◆ 画沙为界,立场明确

>>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产品所不能处理的和我们的产品所能处理的一样令人感到骄傲。

>> 如果我们的产品无法适合所有人,没有关系,我们愿意为了那些更加深爱我们产品的客户而放弃另一部分客户。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 不可能的宗旨

>> 在“真正坚定立场”和“在宣言书中声称自己秉持某种立场”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你知道,那些“提供最佳服务”的标语,仅仅是人们做出来贴在墙上的噱头。这些口号听上去虚情假意、脱离现实。

假设你站在一家汽车租赁公司里,房间里很冷,地毯很脏,前台没有人,然后你看到一张皱巴巴的、贴着剪贴画的纸张贴在公告栏里,上面写着公司的宗旨:

我们的任务是提供轿车及商务车出租、租赁、销售等客户所需的服务。我们要提供超出客户预期的服务、品质和价值。

我们将努力赢得客户的长期信赖。为此我们将为客户提供承诺的服务,力求公平和诚信,我们愿意为了打造独特的个性化服务和令人愉悦的客户体验而多行一步。

我们将支持员工的发展和个人成长,并对员工的成就和贡献给予丰厚的回报,以激励员工努力为客户提供独到的服务。

这些“宗旨”就这样喋喋不休地继续着,你坐在那里一边读着这些废话一边寻思:“他们当我是傻子吗?”纸上的那些东西和现实体验完全不搭界。

这就好像是当你打电话到一家公司时,接线的是一个语音应答机,不断地在电话那头告诉你他们公司如何如何重视客户。果真如此?那就多雇些技术支持人员好了,不要让人在电话边苦等30分钟后才获得帮助。

或者一言不发也行,就是别拿一个自动语音应答机来糊弄我,说你们有多关心我。那不过是个机器人而已。一种是真情实意,另一种是被设定成只说好话的机器人,我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差别。

>> 坚守某种信念并不仅仅是把它写下来。不但要相信这种信念,还要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 万不得已不筹资

>> 不管你创办的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要尽可能少花别人的钱。花别人的钱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是你落入了圈套。

◆ 要成就事业,不能只是创业

>> 无法通往盈利之路的事业不能称为事业,只是嗜好。

◆ 破釜沉舟

>> 你需要的是承诺策略,而不是退出策略。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项目做起来,而不是如何跳船逃生。如果你的整个策略都是建立在逃跑的基础上,那么你一开始就不会走得太远。

◆ 轻装上阵

>> 一定要轻装上阵。此时,你正处于最小巧、最轻松、跑得最快的阶段。从现在开始,你会在接下来的旅程中背上种种负累。一个物体越大,想要改变它的运行轨迹就越费劲。物理世界中的规则在商业世界中同样适用。

轻装上阵

>> 一个物体越大,想要改变它的运行轨迹就越费劲。物理世界中的规则在商业世界中同样适用。

负担来自……

•长期合约

•人员过剩

•永久性的决定

•会议

•烦琐的流程

•资产(物理上和精神上的兼而有之)

•被硬件、软件和技术“套牢”

•长期路线图

•办公室政治

不论何时都不要把以上枷锁套到自己的脖子上。

◆ 条件受限是好事

Less is good

>> 条件受限是好事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钱/人手/经验。”不要再做无谓的抱怨了,“少”并非坏事。“条件受限”貌似缺陷,实为优势。有限的资源能激发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任务的能力。没有一点浪费的空间,一切都需要你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见过囚犯用肥皂或汤勺制作武器吗?他们是“物尽其用”的典范。我们不是怂恿你出去砍人——只是希望你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最后折服于自己“小材大用”的能力。

◆ 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 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同时做N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一大把绝妙的点子最后被转化成一个蹩脚的产品。人不可能同时做所有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好。你的时间、资源、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一次做好一件事就已经不容易了。想一次做十件事?拉倒吧!

有舍才有得,砍掉多余的野心,你就会发现慢慢做一件正事要胜过毛毛躁躁做一堆傻事。

◆ 不要过早关注细节

>> 不要过早关注细节

建筑师们从来不会过早去操心浴室要铺什么样的瓷砖、厨房要安装什么牌子的洗碗机,这都是在平面图确定了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他们深知这些细节应该放到以后去考虑。

>> 你在起步阶段要操心的就是综观全局。

沃尔特·斯坦奇菲尔德(Walt Stanchfield),身为迪士尼工作室的著名绘画师,曾经鼓励他手下的漫画师们在一开始时要“忘掉细节”。理由是:在初期,关注细节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

此外,你只有在真正开始后,才能认清到底哪些细节才是最重要的。到那时你才能看清哪些方面需要多花些时间。缺什么补什么,不要操之过急。

◆ 做出决定就是取得进展

>> 只要有可能,就不要说“让我们考虑一下”,而是“让我们做决定吧”。主动做出决定,不要苦等最佳方案,要积极决策、果断前进。

你要让自己进入“选择”进行曲中,当你进入状态,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做出决定时,就为自己的事业注入了动力、鼓舞了士气。决定就是进步。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构成了伟大事业的基础。事业不是建立在“回头再说”之上,而是建立在“搞定”之上的。

一旦为了等待完美答案而推迟决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而那个完美答案却迟迟没有出现。今天做决定或明天做决定,结果没有什么不同。

◆ 当好博物馆长

>> 当好博物馆长

一个伟大的博物馆,不必在一间房子里挂满全世界的艺术品,那不是博物馆,是仓库。真正成就一个伟大博物馆的,是那些不在墙上展出的物品。要是有人不认同,这就要请博物馆长出面,清醒地决定哪些东西该留下,哪些东西该放弃。这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从墙上取下的东西比留在墙上的东西多得多。最好的选择就是多种选择条件筛选后得出的交集。

真正有意义的是那些挂在墙上的东西。因此你需要不断地审视它们,随时取走一部分、简化一部分、使之合理化。要做一个称职的博物馆长,坚守真正重要的东西。把其他东西拿下来,直到留下最重要的作品。然后再来一次。以后有需要时,你还是能把拿下来的东西放回去的。

◆ 在问题上少投入点精力

>> 当遇到困难时,人们的本能反应都是加大投入:增加人手、延长时间、加大投资,这一切做法只会使问题变得越加严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削减。

所以,少做一点,你的项目遭受的损失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大。事实上,这是一个使情况好转的绝佳机会。你要被迫使出雷霆手段,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来。

如果你不断推迟最后期限、提高预算,你就会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 关注不变因素

>> 你的事业的核心应该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你应该投资那些人们现在需要并且10年后仍然需要的事物。

>> 要记住,时尚会凋零。只有当你聚焦于长久的功能时,你才会发现自己把握住了永不落伍的东西。

◆ 音乐就在你的指尖流淌

>> 在商业领域,太多人纠结于工具的好坏、软件技巧、规模大小、舒适的办公环境、豪华的家具以及其他浮华的东西,而不去关注真正的要点。真正的要点就是怎样赢得客户、如何赢利。

◆ 认知错觉

>> 认知错觉

商业世界中充斥着各种无用的文件,这些文件除了浪费人们的时间外,一点意义也没有。没有人读的报告、没有人看的图表、无法完成的细则。这些东西做起来颇费功夫,但是人们一回头就能把它给忘了。

如果你一定要说明某事,那就务实一点。不要描述它长什么样子,直接画出来;不要解释它的声音如何,直接哼出来。要尽一切可能去掉那些抽象的东西。

抽象事物(比如报告和文件)会给人造成认知错觉。让100个人读同一段话时,他们的脑子里会想象出100种不同的意思。

这就是我们要求尽量贴近实际的原因。

◆ 退出的理由

>> 是否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发现自己正在做一些完全不知道为什么去做的工作?只是因为有人叫你去做。事实上,这种现象太常见了。因此,你得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为谁做的?谁会从中受益?任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了解了答案就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工作本身的意义。

你在解决什么问题?当前的问题是什么?客户感到困扰了吗?你感到困扰了吗?有什么不太清楚的地方吗?是不是有些东西过去是做不了的,但现在应该做了?当你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是在解决想象中的问题。这就是你得停下工作,重新审视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的原因。

这真的有用吗?你是在做一个有用的东西,还是仅仅在做一个东西?人们很容易把心血来潮的做法当成实用主义的行动。有时候稍微嘚瑟一下,做点酷玩意也并不坏。但是最终你还是得停下来问问自己这玩意到底有没有用。酷的东西会产生审美疲劳,实用的则永远不会。

你加上去的东西有价值吗?画蛇添足很容易,画龙点睛却很难。想想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会使你的产品更有价值、更受客户青睐?客户们会不会受益更多?有时候你自以为有价值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削减产品的价值。油多也会坏菜,价值源自平衡。

这种改变真的会起作用吗?你现在的行动是否真的会带来任何改变?除非你的行为真的会对人们使用产品的方式产生实际影响,否则不要轻举妄动。

这种方法更简单吗?无论何时,你都要问自己:“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通常你都会发现一个比现在的做法更简单、更完美的办法。问题总是相当简单的,可我们总爱自作主张,觉得需要用复杂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吗?有什么事情会因为你手头上的工作而被耽搁了?这个问题对于资源有限的小团队来说尤为重要。在这个时候,优先顺序往往更加重要。如果你做了A,那么你还能在4月份之前完成B和C吗?如果不能,那么B和C是否比A更要紧?如果你要长期投身于某项任务,这就意味着你不能同时做其他事情了。

这样做值吗?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真的值得去做?这次会议值得让6个人牺牲1小时的工作时间来参加吗?这项任务值得我们今天为之熬夜吗?还是可以留到明天早上再来处理?有必要为了竞争对手的一次公开发布而让整个团队压力倍增吗?把钱花在广告上值吗?在一头冲进去之前,一定要先确认这项任务的真正价值。

以上列出的问题,你得不停地问自己(以及其他团队成员)。

◆ 打岔是效率的敌人

>> 你的生活被各种干扰包围着,只有你自己才能去发起反击。

◆ 会议有毒

会议有毒

>> 世界上最可恨的打扰莫过于开会。原因如下:

•会议中充斥着纸上谈兵和抽象的概念,多是不切实际的。

•会议中能够传达的信息量少之又少。

•人们在会上最容易跑题,比暴风雪中的芝加哥出租车还容易迷失方向。

•会议要求人们做好充分准备,但大多数人根本没时间准备这些。

•会上制订的日程常常模棱两可,根本就没有人真正了解目标是什么。

•会议中总难免轮到那么一个低能人士发言,于是大家的时间都被浪费在他们的扯淡上。

•会议具有自我繁殖功能。一次会议总能引出下一次会议,以及再下一次的会议,并生生不息……

不幸的是,会议总是被安排得像电视节目一样。人们不得不抽出半小时到1小时的时间来开会,因为按照计划就得如此(从来没有人在Outlook上安排一个7分钟会议)。这简直糟糕透顶!如果一场会议只需要花7分钟就能达到目的,那就只花7分钟去开会得了。不要把7分钟硬拉成30分钟。

>> 世界上最可恨的打扰莫过于开会。原因如下:

•会议中充斥着纸上谈兵和抽象的概念,多是不切实际的。

•会议中能够传达的信息量少之又少。

•人们在会上最容易跑题,比暴风雪中的芝加哥出租车还容易迷失方向。

•会议要求人们做好充分准备,但大多数人根本没时间准备这些。

•会上制订的日程常常模棱两可,根本就没有人真正了解目标是什么。

•会议中总难免轮到那么一个低能人士发言,于是大家的时间都被浪费在他们的扯淡上。

•会议具有自我繁殖功能。一次会议总能引出下一次会议,以及再下一次的会议,并生生不息……

不幸的是,会议总是被安排得像电视节目一样。人们不得不抽出半小时到1小时的时间来开会,因为按照计划就得如此(从来没有人在Outlook上安排一个7分钟会议)。这简直糟糕透顶!如果一场会议只需要花7分钟就能达到目的,那就只花7分钟去开会得了。不要把7分钟硬拉成30分钟。

>> 如果你觉得你们“必须”聚在一起讨论些事情,那么请坚持以下几条简单的原则,让会议变得更有效率:

•放一个闹钟,当闹钟响起时,会议结束。散会!

•与会人员尽量精简。

•议程尽量明晰。

•从明确的问题开始讨论。

•不要去会议室,就在出现问题的地点开会,直面现实,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建议。

•以明确的解决方案结束会议,并安排好由谁负责实施。

◆ 刚刚好就是真的好

>> 我们总能用简单平常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不需要超炫的表现,你没有机会炫耀你的超强技术。你只要找个办法把问题解决就行了,赶紧去办下一件事去。这种方案也许没法为你带来声声喝彩,但是能让你不断前行。

>> 当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后,就用它了。总比浪费资源,甚至因为无法承担复杂的解决方案而在那干等要强。记住,以后你随时都可以把“刚刚好”变成“特别棒”。

◆ 速战速决

>> 积累动力的方法就是完成一项任务,然后紧接着去完成下一项任务。没人愿意被困在一个看不到尽头的任务中。把人困在长达9个月并且毫无成就的项目中,等于是拿钝刀子杀人,迟早会耗尽你全部精力。想要保持良好的势头和持续的动力,就要养成“积跬步以至千里”的习惯。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能让你士气大振。

有些东西拖得越久,越难完成。

激情来自做出东西来让人使用。没有人会无聊到愿意花上一年时间去制定菜单。把新菜单亮出来,上菜,听取反馈意见,这才令人振奋。所以,不要等太久——否则,你的激情会被扼杀掉。

如果实在躲不掉周期很长的项目,那就试着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来(每两周抽出一天也可以)为阶段性的小胜利庆祝一下,制造一点儿激情。小胜利能让你欢欣鼓舞,能给你周围的人带来好消息。而你的确需要不断地放出好消息才行。

◆ 不要逞英雄

>> 要谨记:最明显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就是适时退出。人们容易自然而然地把放弃和失败联系起来,但有时你就该这么做。如果你已经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浪费了很多时间,那就赶快走开。失去的时间是再也找不回来的。现在最糟糕的事莫过于继续浪费时间。

◆ 预估的都是垃圾

>> 解决方案就是:把大项目分解成小任务。越小的任务越容易预计。你可能还是会犯错,但错得肯定不会像预测大项目那么离谱。如果某个任务所用的时间比预计的长两倍,那么最好把它从长达数月的大项目拆解成耗时几周的小项目。

不断地把你的计时范围拆分成小块,把一个长达12周的项目重整成12个耗时1周的小项目。不要妄自揣测某个任务大概需要3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完成,直接把它砍成几个6~10小时的小项目。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

◆ 决策宜小不宜大

>> 决策宜小不宜大

重大决策很难落实,也很难修正。一旦做出重大决策,你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即使错了,你也无法对其做出客观判断。

一旦自负和骄傲占了上风,不撞南墙你就回不了头。争面子的念头压倒了走正道的念头。然后就会产生惯性:你朝一个方向使的劲儿越大,就越难改变方向。

相反,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做一些能够被有效替换的小决策。小决策不会造成大麻烦。这些小决策意味着你能够接受改变。即使是搞砸了,也不会付出惨痛代价,只要修复一下就好了。

做小决策并不代表要和远大计划、宏伟梦想绝缘。它只是意味着一个人深信想要实现远大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做好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开始。

◆ 拒绝照搬

>> 商业战场上的模仿却不招人待见。也许由于我们今天身处一个“复制+粘贴”的世界,你可以直接剽窃别人的文字、图像或代码。而这也意味着你打算充当盲从者,用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事业。

然而,这是一个失败定式。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简单复制扼杀了深层的理解——而理解才能激发成长。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你复制、粘贴时,就会忽视这一点。你照搬的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被模仿对象的深层本质。

原创者为其作品付出的很多努力是外人看不到的。这些都隐藏在表面之下。盲从者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复制只是表面上完成了任务,但是这样做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产生不了深层理解,也成就不了未来决策的基础。

此外,如果你只是盲从,就无法掌握主动,永远只能被动接受。你无法领跑,只能尾随。你生产的都是过时的产品——只是个仿品、次品。这样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在盲目模仿别人?如果同一种产品,别人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那你就是在模仿。你可以受别人影响,但不要去剽窃。

◆ 将你的产品去商品化

>> 将你的特点融入你的产品以及和你的产品有关的一切事物当中去:你的销售方式、支持模式、说明方式、递送方式。竞争者们是无法复制你的产品中的独特性的。

◆ 给竞争力做减法

>> 竞争力做减法

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要想打败竞争对手,就要胜人一筹。如果他们的产品有4种功能,你就得做出5种来(或者15种,甚至25种)。如果他们花两万美元来办事,你就得花3万。如果他们有50名员工,你就得雇100名。

这种冷战式的攀比思维会把人引上绝路。一旦被卷入“军备竞赛”,你就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这场战争会消耗大量的金钱、时间以及动力,并且使你陷入长期的防御战中。处于防御状态的公司是没有预见力的;他们只能后知后觉;他们无法领跑,只能尾随。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要做得比你的对手少,并以此来击败他们。解决最简单的问题,把那些纠结的、困难的、令人厌恶的难题留给他们去解决。不要总想着胜人一筹,试试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逞强,要适当示弱。

>> 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要想打败竞争对手,就要胜人一筹。如果他们的产品有4种功能,你就得做出5种来(或者15种,甚至25种)。如果他们花两万美元来办事,你就得花3万。如果他们有50名员工,你就得雇100名。

这种冷战式的攀比思维会把人引上绝路。一旦被卷入“军备竞赛”,你就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这场战争会消耗大量的金钱、时间以及动力,并且使你陷入长期的防御战中。处于防御状态的公司是没有预见力的;他们只能后知后觉;他们无法领跑,只能尾随。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要做得比你的对手少,并以此来击败他们。解决最简单的问题,把那些纠结的、困难的、令人厌恶的难题留给他们去解决。不要总想着胜人一筹,试试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逞强,要适当示弱。

自行车市场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多年以来,主流的自行车品牌都聚焦在最新的高科技装备上。比如,配备独立悬挂和超强盘式制动器的山地车,或是全碳纤维结构的超轻钛制公路赛车。他们觉得好的自行车总得有好几个齿轮:3个、10个,或者是21个。

然而,最近固定式齿轮自行车却大行其道,尽管这种款式技术含量极低。这些自行车只有一个齿轮,其中有些还没有刹车。其优势在于:够简单、够轻便、够便宜、免维护。

另一个通过削减产品功能而成就产品销量的强大案例就是:Flip,一种超简单的傻瓜式摄像机,该产品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大块市场。让我们看看Flip是如何削减产品功能的吧:

•没有大屏幕(只有一个自拍时不能转动的小屏幕)。

>> 不要因为你的产品或服务不如别人的花哨就自惭形秽。要高调一些,要引以为豪。要像你的对手推广他们的多功能产品一样充满激情地推销你的简约产品。

◆ 谁管他们在做什么?

>> 把目光放到你自己身上来吧。你自己本身的变化比外界的变化更为重要。当你把时间浪费在关注他人身上时,就没有时间去自我提升了。

过多关注竞争对手会分散你的视线。当你的脑子里充斥着他人的想法时,就会错过发现新鲜创意的机会。你会从富有远见的人变成故步自封的人,最终为你的竞争对手做嫁衣。

◆ 养成对客户说“不”的习惯

>> 养成对客户说“不”的习惯

如果一味听顾客的,我就只能给他们弄一匹快马。

——亨利·福特

唯唯诺诺很容易。人们很容易同意添加一项新功能、接受一个过于乐观的最后期限、笑纳一个平庸的设计。很快,这些轻易过关的事物堆积起来,在你眼前越堆越高,你甚至都看不到现在该做的事情了。

现在就开始培养说“不”的习惯——即使是面对自己最好的创意。利用拒绝的力量,成就你的优先顺序。人们很少会因为拒绝而后悔,却常常宁愿自己当初没有答应别人。

人们不愿意开口拒绝,是因为针锋相对的感觉并不舒服。但是另一个选择的后果会更糟。你自找麻烦,把事情弄得更复杂,最后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这就像两性关系:分手很难,但是因为自己的懦弱而一直忍受下去,情况会更糟。长痛不如短痛。

不要相信“客户永远是正确的”这种废话。假设你是个厨师,如果很多食客说你炒菜太咸、太辣,你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但是如果某些挑剔的美食家叫你在宽面里面加点香蕉,千万别搭理他们,保持原状就很好。为迎合某些客户而与大多数人背道而驰,就得不偿失了。

◆ 让你的客户超越你

>> 我们宁可让客户最后放弃我们的产品,也不愿意一开始让他们不能上手使用。为高端客户研发出的新功能也许能满足一批用户,但也可能让我们失去那些还没有入门的用户。吓跑新客户比失去老客户更糟。

当你让客户超越你时,你的产品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基础产品——这样蛮不错的。小巧、简单、满足基本需要,这就是永恒之道。这样的产品永远不愁没有客户。

没有用过你们产品的客户永远比用过的多。要确保你的产品让这些人容易上手。这就是你持续成长的潜力所在。

人在变,环境也在变,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公司要对某一类型的客户全情投入,而不是对某一个善变的客户唯命是从。

◆ 头脑发热不等于当务之急

>> 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出所有伟大的创意,让自己激情澎湃一把,但是不要轻举妄动。把它们都写下来,然后放上几天,再用冷静下来的思路去为它们安排优先顺序吧。

◆ 家用便利就是好

>> 一个能够完美演绎基本功能的产品,势必在花哨程度上要略逊对手一筹。长于某些功能的产品,远远看上去肯定不是那么面面俱到。这没什么,毕竟你的目标是与它建立长期关系,而不是“一夜情”。

◆ 不必逐字记下客户需求

>> 不必逐字记下客户需求

你应该怎样跟踪、了解客户的需求?完全不必!倾听,然后忘掉他们说的话就行了。这可不是开玩笑!

你根本不需要用电子表格、数据库或录入系统去记录这些东西。真正有意义的需求,客户会一次又一次地跟在你屁股后面提出来。你根本就不可能忘记。你的客户就是你的记事本,他们会反复提醒你,会展示给你哪些事情是真正需要去考虑的。

如果某个要求被你一次一次地遗忘在脑后,这就说明这个要求并不是太重要——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忘不掉的。

◆ 甘于低微

>> 甘于低微

现在的你籍籍无名,这是件好事。籍籍无名就是一个绝佳的状态,你要庆幸自己目前还身在暗处。

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这时犯再大的错也没人知晓。要保持低调,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继续调整你的策略,解决纠结的问题、测试各种创意、尝试新事物。没有人认识你,所以弄砸了也没关系,起于浮萍之末,能最大限度地保住你的自尊和自信。

◆ 培养自己的拥趸

>> 培养自己的拥趸

所有的公司都有顾客,幸运的公司有粉丝,而最幸运的公司则有一帮忠实的用户。忠实的用户能成为你的秘密武器。

很多公司仍然依靠大笔砸钱来接近群众。每一次他们想要宣传什么,就会去研究预算,弄出一大堆钱来,然后投放广告。但是这种方式既费钱,又不靠谱儿。就像人们常说的:你浪费了一半的预算——你还不知道是哪一半。

如今最聪明的公司都更有办法。与走出去接触用户相反,他们让人们过来找自己。忠实的用户就会经常回来——完全出于自愿——看看你要说什么。这将是你见过的接受能力最强且最具潜力的一批顾客。

>> ,赶快培养用户吧。说些什么、写点儿什么、开个博客、整个微博、制作视频——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大方地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你就会慢慢建立起忠实的用户群体。然后,当你想传达消息时,自然就会有人在那儿等着倾听了。

◆ 普及知识,赢得竞争

>> 个人和小企业适合去传授知识,而大公司则不适合。大公司支付得起“超级碗”(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年度冠军赛)广告,而你不能。你能在传授知识方面大力投入,而大公司不能。因为大公司受制于保密政策,公司里的每一款条文都得经由律师过目,并且再经层层严格审查。传授客户知识是专属于你的绝佳制胜机会。

◆ 没人喜欢塑料花

>> 没人喜欢塑料花

商业世界充斥着身着正装、努力使自己看上去完美的“专家”。实际上他们头脑僵化、思想乏味。没人喜欢这样的家伙。

不要害怕让人看到你的缺点。不完美才真实,真实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我们喜欢会凋零的真花,而不是那些永不变色的完美的塑料花。不要担心自己应该如何说、如何做。向世界展示你本来的面目、你的缺点、你的全部。

不完美也是一种美。这就是日本的“侘寂”理念的精髓了。“侘寂”美学重视残缺之美。该学说认为,应包容物件上的破损和划痕。同时还信奉简洁美的理念。繁华落尽见真淳,你使用的就是你手上拥有的物件。伦纳德·科恩在他的《侘寂》一书中说道: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它的生命力。

“保留原有的韵致”是一种美丽的行事方法。过度的雕琢会使事物失去灵魂,变得机械乏味。

所以,你大可直言不讳,畅谈那些别人不愿意讨论的东西。直面你的弱点,向人们展示你最近的工作状况,即使你还没完全搞定它。不完美没关系,也许你看起来不专业,但你却更真实。

◆ 药贩子最精明

>> 药贩子最精明

药贩子是最精明的,他们知道自己的产品具有优势,愿意先拿出一些来给人免费试用。他们知道你会回来——并且会花钱购买。

要效仿药贩子,把你的产品包装成完美的、令人上瘾的、“不能错过”的灵丹,让人浅尝之后都忍不住要拿着真金白银回来向你购买。

这样一来,你必须得花点功夫,把产品做成小份儿试用装,还得为它准备一份易于阅读理解的产品说明书。这样一来,人们不用花一分钱或浪费太多时间,就能试用你的产品。

◆ 市场营销不是一个部门的事

Everything is Marketing

>> 市场营销不是一个部门的事

你有市场部吗?没有?恭喜你!如果你有,不要以为只有市场部的人才有责任去做产品营销。财务部是一个独立部门,而市场营销不是,市场营销是需要你公司的全体员工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时刻要去做的工作。

人不能不交流,同理,人也不能不去做营销工作:

•每次你接电话,这就是市场营销。

•每次你发出一封邮件,这就是市场营销。

•每次有人使用你的产品,这就是市场营销。

•你在网站上写下的每个字,都是市场营销。

•如果你在设计软件,每条错误提示就是市场营销。

•如果你开的是一家餐馆,那么餐后的薄荷糖就是市场营销。

•如果你从事零售业,收银台也能进行市场营销。

•如果你从事服务业,在给客户的账单上也能进行市场营销。

>> 市场营销不是几个人的工作,它是你做的所有工作的总和。

◆ 亲力亲为

>> 亲力亲为

在你亲自尝试做这份工作之前,永远不要雇人去做。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这项工作的本质。你才会懂得如何判断工作完成的好坏,才会知道怎样写出符合实际的岗位招聘要求,也才会清楚在面试中该问什么问题。你才能知道该雇用全职员工还是兼职人员,是将工作直接外包还是坚持自己搞定(强烈推荐后者,如果可能的话)。

你也会成为一位更加优秀的经理人,因为你是在指导人们完成你已经做过的工作,你知道何时该批评,何时该鼓励。

◆ 受不了时再招人

>> 受不了时再招人

不要为了贪图一时高兴而招人,招人是为了解除痛苦的

◆ 放弃牛人

>> 放弃牛人

有些公司沉迷于招聘,有些公司甚至在没有招聘计划时还在吸纳员工。当听说某个牛人时,他们就特地设置一个职位或设定一个头衔,来吸引这些牛人。这些牛人就被安放在这些位置上——他们的职位毫无意义,他们的工作也无关紧要。

放弃那些你并不需要的牛人,即使你觉得这是个人才。把有能力的人招进来,却让其无所事事,这对公司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一旦人浮于事,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你得开始没事找事地设计出一些工作,好让所有人都忙碌起来。虚无的工作带来的是虚无的项目,而虚无的项目花费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带来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麻烦。

别担心“那人一去不复返”。那人要是待在你的公司里却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可做,这才可怕呢。世界上有本事的人多了去了,只要你真有这样的需求,肯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牛与不牛没有任何意义,不需要就是不需要。

◆ 鸡尾酒会上的陌生人

>> 鸡尾酒会上的陌生人

如果你去参加一个全是陌生人的鸡尾酒会,就只能谈些无聊枯燥的内容:寒暄一下天气、体育运动、电视节目之类的话题,你得回避那些严肃的交谈或者有争议的观点。

老朋友之间的亲密小聚会则完全不同。其中充满了真正有意思的话题和热火朝天的辩论。等那晚的聚会结束后,你会感觉大有所获。

短期内大批招人的后果就同陷入“全是陌生人的鸡尾酒会”一样。你身边充斥着新面孔,每个人都彬彬有礼,每个人都努力避免矛盾或冲突,没有人说:“这点子真烂。”人们一团和气,互不攻击。

这种一团和气的氛围就是公司陷入麻烦的根源。当有人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时,总得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否则,你就是在经营一个既不惹人恨、又不招人爱的公司。

要营造一个能让人直言不讳并且有安全感的环境。你得清楚自己能把别人推多远,你得知道人们话里的真正含义。

因此,放慢招聘脚步,这是避免公司陷入“陌生人的鸡尾酒会”的唯一办法。

◆ 常规教育不值一提

>> 在学术界待得太久了对你没什么好处。以写作为例,当你从学校出来时,你得抛掉过去学到的多种写作方法,你得从记忆中抹掉这些可能会误导你的教导:

•文章越长越好。

•严谨、正式的语句比随意交谈式的语句强。

•华丽的词语会令你的文章印象深刻。

•你得写够一定的字数或页数才行。

•文章格式和内容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无怪乎很多商业文件都写得这么干巴巴、啰里啰唆、废话连篇。这些作者都是在继续“发扬”其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坏习惯。不只是写作,很多在学术上十分有用的技巧,在现实世界中也一文不值。

结论:现实世界中的人才库要远远大于考高分、上大学的那一拨人。

◆ 人人都得干活儿

>> 人人都得干活儿

在一个小团队里,你需要的是干活儿的人,而不是监工。每个人都得做事,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

这就意味着你在招聘中要避免招到监工型的人物,这些人喜欢对别人谆谆教导。对于小团队来讲,监工型的人就是累赘。他们想出各种事情让别人去做,在丢下自己的工作去安排别人时,他们制造出了更多的工作——不管这些工作是否需要去做。

监工们还喜欢把人拖去开会。实际上,会议是监工们最好的朋友,因为只有在开会时才显示出他们的重要。与此同时,每个被他们拉去开会的人都没办法踏实干活儿了。

◆ 招聘笔杆子

>> 招聘笔杆子

如果你准备在一堆人中挑出一个人来做某份工作,那就挑文章写得最好的那个。至于他有没有做过市场、销售、设计、编程或其他什么工作并不重要。这种人的写作才华就值得雇用。

这是因为,一个优秀的写手,其优点并不仅仅在于写作。文法清晰代表思路明晰。优秀的写手都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他们使事情变得易于理解,他们善于换位思考,懂得抓重点、砍枝节,这些都是合格的应聘者身上应具备的特点。

◆ 主动掌控负面新闻

>> 主动掌控负面新闻

一旦出了事故,就会有人出来爆料。但如果是由你亲自来说,结果会好得多。否则,你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流言四起、传闻满天、假象频传。

◆ 如何道歉

>> 一句真诚的道歉,是要承担责任的。这里面不能附加任何“如果”之类的条件。道歉时要详细解释发生的一切,要说明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道歉就是要找到一个办法去纠正错误。

>> 那么最好的道歉方式是什么呢?没有神奇妙方,任何设计好的答案都会显得俗气、虚伪。你得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进行道歉。

在道歉时,脑子里必须记住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如果换作你,你会是什么感觉?如果有人对你说这些话,你会相信他们吗?

要当个聪明人,这一点一定要铭记在心。如果你得不到人们的信任,那么再诚恳的道歉也没有用。你在事情发生前做的每一件事,都远比你事后的任何言语要重要得多。如果你和客户的关系还不错,他们会放你一马,并且相信你是真心悔过。

◆ 让每个人都上前线

>> 在你的公司也是一样。你和客户之间传话、干活儿的人越多,信息在传递途中就越容易丢失或被扭曲。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直接与客户联系——也许不需要每天如此,但是至少每年得联系几次。这是让你的团队直接了解客户内心感受的唯一途径。感同身受的团队才有动力去解决问题。从另一个方面说,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能大大鼓舞队员士气。

所以,不要在工作人员和客户反馈之间设立屏障。没有人可以躲在壳子里面,对客户的意见充耳不闻。

你也许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去和客户进行互动,那就挤时间出来。

◆ 深深深呼吸

>> 还要记住一点,负面的声音似乎永远比正面的声音要强烈得多。事实上,即使大多数客户对改变十分满意,传到你耳朵里的也仍旧多是否定的声音。

因此,当听到人们的抱怨时,可以搁置一会儿。让人们知道你在倾听,让他们明白你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清楚你理解他们的不满。但要告诉他们,你打算继续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也许最后你会发现人们改变了观点,一旦习惯了新事物,他们更有可能喜欢上你做出的改变。

◆ 企业文化不是由谁创造的

>> 企业文化不是由谁创造的

快餐式的企业文化是人为制造的,它们由大量的使命宣言、声明、条条框框所组成,它们如此肤浅、丑陋和虚伪。人为制造出的企业文化只是一幅画,而真正的企业文化却是时光打磨出的佳作。

你创造不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自然生成的。这就是新公司往往没有企业文化的原因。企业文化是一贯行为的副产品。

◆ 员工不止13岁

>> 当你把员工当孩子看时,人们就会像孩子一样行事。然而,很多公司以及经理人正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员工的。

>> 对员工的不信任才是最大的开销。

◆ 5点准时放人

>> 你需要的不是工作得更久,而是工作得更高效。

>> 就像谚语说的:“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去找你能找到的最忙碌的人。”你需要忙忙碌碌的人、需要有业余生活的人、需要关注好几件事情的人。你不能期望工作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至少你不愿意长期和这样的人共处。

◆ 不要矫枉过正

>> 不要一受伤就急着结疤,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一次错误而去制定规章制度。只有当一件事情反复发生时,才需要为之制定规章制度。

◆ 发出你的心声

>> 生意人虚张声势的时候会给人什么感觉?都是些僵硬的措辞、官方的腔调、虚伪的友善、法律术语等。你一定看过这些玩意儿,就好像是机器人写出来的东西,这些公司在向你发话,而不是和你对话。

这种专业主义面具让人觉得可笑,大家都清楚,但还是有小公司在争相效仿。他们认为,虚张声势的告白能让他们看起来更大、更“专业”,事实上这只会让他们看起来更滑稽。

>> 写东西的时候,不要觉得这是写给天下所有人看的,只要想着一个人,就为这个人而写。安民告示往往流于平淡和尴尬的境地,而针对某个目标去写,就很有可能一矢中的。

◆ 越快越好是毒药

>> ASAP具有通货膨胀性。

>> ,慎用你的紧急命令,留到真正有急事时再说,也就是在如果无动于衷就会引起直接的巨大反应时再说。而对于其他的事情呢,就要放轻松。

◆ 点评

认为好看

2011,2013,2019

第三次重读

一切值得重来

Every work need rework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