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摘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摘抄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由[美] 卡勒德·胡赛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追风筝的人》忠诚的哈桑,用自己的一生来兑现自己儿时的承诺。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3018999180836.html

在不经意间我在图书馆看到《追风筝的人》,在群书中我选了这本书,也许被它奇特的名字吸引了,也许被它的版面吸引了,也许被它的作者吸引了。我完全沉浸到故事里面,爱不释手的读 。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忠诚的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最真挚的话语,这样一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话语,包含着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承诺。言必出,行必果。忠诚的哈桑,用自己的一生来兑现自己儿时的承诺。 ……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由风筝起,由风筝落,这是再好不过的结局的,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一切又是一个完美的开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灵魂的救赎

故事讲的是富家孩子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一生的牵绊。这场灵魂被拯救的旅途,让我读起来的时候仿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种真切,令我感慨万千。

阿米尔一直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懦弱自私,胆小怯懦,当阿米尔获得哈桑无私的爱时,也爱上了哈桑。但他无法直面自己,即使获得短暂解放,也不幸得到恒久的痛苦,这种痛苦使他渴望自己的伪装被戳破。无法跨越身份等级的世界里,他的人格并没有让他泯灭人性。为救一个人被毒打而差点失去生命时,他第一次感到灵魂的圆满,生命的救赎。如拉辛汗所说,阿米尔对自己过于苛刻,是因为他有良心、有美德,所以才会这般痛苦。

最勇敢、最真诚的哈桑从未去伤害过任何人,他身上你也看不到世间的恶。

他干净到不能相信,好像并没有得到多少爱,却送给别人的都是爱。他是坠落人间的仙,人间的尘土不能沾染他分毫。可能是阿里对哈桑无保留的爱,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特别关注与照顾,都是哈桑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依托。哈桑双眼所见皆为温暖,正因如此他又还给世界无限温暖。为阿米尔追风筝时受到侮辱没得到阿米尔相救,他从未怨恨,而是担心自己是否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伤害到了阿米尔。那个认真准备生日礼物但被阿米尔陷害时,他没有争论反驳,而是看清阿米尔的痛苦后,选择离开。甚至对于侮辱自己的阿塞夫,他也只在对方伤害自己朋友时站出来抗争。他从不愿意伤害任何人,他相信坏人也有变好的可能。真诚善良如哈桑一般,怀揣大爱洒向人间。我想,我们可能缺少哈桑的爱,从不放弃任何人的平等的爱。

对于阿米尔来说,我认为哈桑就像生命中的救赎,哈桑一步一步慢慢地改变阿米尔,用自己地善良、纯真和爱感化哈米尔,让哈米尔从一个胆小懦弱自私地富家少爷变成能够去主动帮助他人的好人。

阿米尔父亲的角色给我很大震撼。起初我无法相信这样一个不计回报建造恤孤院,对盗窃罪行嫉恶如仇,为了他人的妻子遭受侵犯挺身而出不惧死亡,为了儿子学业愿意做最劳累工作的男人……竟然是他最讨厌的贼!偷去阿米尔拥有兄弟的权利,偷去哈桑的身份,偷去阿里的尊严与荣誉。像某种信仰的坍塌,当我再想起做的种种善举,我又无法怨恨。从拉辛得知阿米而父亲的痛苦时,我甚至愿意去相信他的罪行有苦衷。当罪行导致善行,这不是一个人的获救,是无数人的获救。

文中的风筝好似爱情、亲情、友情还有人们对于未来美好希望的向往。即使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完美、没有那么好、但通过我们不断努力向前、不断改变自己,我们就能从被拯救者慢慢变为拯救者。希望所有人都拥有哈桑的爱与真诚,阿米尔犯错后敢于弥补的勇气。我曾被胆怯和懦弱逮捕,最终爱却将我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为你,千千万万遍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是否能得到宽恕?什么时候能迎来宽恕?

阿米尔的父亲犯了自己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被阿富汗人最不齿的罪行——盗窃,他盗窃了朋友的信任,仆人的妻子和儿子得知真相的权利。

他赎罪的方式是把罪行变成了善行,修建恤孤院、施舍钱财给穷人,把阶层底下的仆人哈里当成家人,把哈桑视为己出(其实就是私生子),但他也犯了个错误,把儿子阿米尔当作憎恶风俗制度和惩罚自己的的出口,很少对阿米尔表示赞扬或关注。

哈扎拉人哈里、哈桑和索拉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忠诚,如逆来顺受待宰的羔羊。哈里身为仆人内心认同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依旧对主人毕恭毕敬,哈桑把一奶同胞一块长大的阿米尔视为朋友。

哈桑在为少爷阿米尔追回那只象征荣誉的蓝风筝前,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这句话一定让很多读者热泪盈眶。这句话在最后又出现了,是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回风筝之前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对这只象征父亲认可的风筝的渴望导致了阿米尔的懦弱,让年少的他在哈桑最需要他的时候后退,对阿塞夫对哈桑的羞辱别过头去,事后他不能宽恕自己,不忍面对真相和逆来顺受的哈桑,他用更大的罪行来掩盖罪行,他栽赃陷害哈里和哈桑,致使他们背井离乡,这导致了他们的永别。这是阿米尔背负的罪行,二十年后他被指明一条通往好人的路,宽恕在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身上拉开了帷幕。

大家肯定都在视频或者杂志上看到过阿富汗难民的照片,通常都是一些小孩和妇女。小孩们眼窝深陷,皮包骨头,衣不蔽体。让人最不能忘的是他们的眼神,大大的眼眶里嵌着灰黑色的眼珠,空洞的望着前方,木然略带惊恐的表情。对于这样绝望的孩子,对希望不抱希望就是活下去的勇气。

索拉博在阿米尔违背不送他会恤孤院这个诺言之后,建立起的那点像风筝线一样纤细的信任崩塌,索拉博厌倦了这一切,小小年纪选择了自杀。阿米尔开始祷告,祈求真主保佑,他在索拉博死里逃生之后,第一次感受到了宽恕。

美国人教给了阿米尔不服输的性格,面对索拉博长达一年的拒绝和沉默,他的妻子做了被动等待的“酸苹果”。而阿米尔依然在主动靠近索拉博,因为他明白索拉博的沉默和透明不是孩子对大人叛逆的反抗,不是对背叛的无声的惩罚,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的照单全收,和对未知的逆来顺受。

“宽恕是怎样萌生的?它并非随着神灵显身的玄妙而来,而是痛苦再经过一番收拾之后,终于打点完毕,在深夜悄然褪去,催生了它。”

人一生都在道德监狱里出出进进,有良知的人犯错后才会感到痛苦。只要你追,像个孩子一样奔跑,宽恕,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