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锦集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锦集

《马克的完美计划》是一本由〔美〕丹·格迈因哈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一):向死而生

作者将生命的两难处理得相当动人却不说教,将马克的冒险处理得精采紧凑又让人揪心。登山的旅途中,马克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对他抱着善意或恶意,借此带出种种人生议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想要或不得不相信的“真实”,没有谁能谴责谁的真实是虚假的。尽管马克一度坚持这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冒险,不需要他人协助或理解,在感受到绝望和孤寂、差点丧命之后,却有了新的领悟:所有令人困惑的、让人痛苦的生命故事就像一场大风暴,每个人都深陷其中,不论是生病的马克或是健康的杰西,甚至是他们身边的大人;每个人都可能在风暴中迷路,失去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被愤怒与恐惧笼罩;然而,当乌云散去时,或许就会看到远方矗立着一座山,正坦白地诉说着某种真实,让看似蛮横无理的人生坎坷忽然有了意义。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二):克服死亡的恐惧,才能感受生的意义

昨天看完了《马克的完美计划》

主角是一个患癌症的小男孩,当得知自己痊愈无望后,他带着自己的狗狗,独自展开了一场登山之旅。

与其说,马克是在寻死,倒不如说,他是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他不想在病痛的折磨中,在希望与失望的反复中,在逐渐加深的恐惧中,慢慢输给死亡。

当人心中装满对死亡的恐惧时,是无法感受生的美好和意义的,而唯一能与死亡恐惧对抗的,就是对心中梦想执着的追求。

马克的登山之旅历经坎坷,而当他筋疲力尽,濒临死亡时,他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山峰。在这一刻,他超越了对死亡和痛苦的恐惧,心中感到释然,而重获了对身边亲情,友情,爱情,温情的感受,甘于走下山峰,回归家人。即便他其实从未接近峰顶。

人生中,有的事,真的是非做不可。在你做之前,你无法知道他的意义。只有当你做完,他的意义才会呈现在你面前,而很多时候,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外人按世事常理,也很难理解。因此,当心中有梦,不妨大胆的走,勿问前程,彼中收获,只有自己才能知道。

David: 即使是落地即化的冰雹,也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三):当然会死,但死不会损害他们活着的价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发现绘本】(ID:pickturebook)

晚上10点半打开这本书,中途洗漱完毕,到了该上床的时候。

好吧,我再看一点,看到12点就睡觉。

这里太精彩了,迫不及待想知道马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再看一点,再看一点就睡觉。

看完抬头一看表,12:46。

这是在是太出色的一本小说了。

虽然和2015年大火后面还被拍成了电影的《奇迹》的主题相似,都是探讨儿童的生死的,但《马克的完美计划》更偏向于一本探险小说。

因为马克罹患的是癌症,而且是癌症复发了。他从5岁的那个时候起,就一直断断续续接受癌症治疗,好不容易病情得到了控制,然而在12岁的这一天,医生告诉他,癌症复发了。

马克厌倦了关于癌症治疗的一切。

他唯一的心愿,就是爬上雷尼尔山,就算死在这座山上也无所谓,或者说……他更愿意死在这座山上。

因为这是当时还在病床上的他与爷爷之间的约定。爷爷是一名出色的登山者,他们约定,等马克的身体好转,便和爷爷一起爬上雷尼尔山。

可惜马克的身体好转了,爷爷的肾脏出现了问题,再也没能起来。

在登山者之间备受欢迎的一本书,便是《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这本书讲述了1996年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名登山者罹难,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

“我向来知道登山这项爱好是拿命在玩。我同意危险是这项活动的主要成分——没了危险,登山跟其他成千上百种琐碎的消遣就没什么不同了。贴近生命消逝的谜团,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脉贲张。我坚信登山是伟大的活动,固有的危险非但无损其伟大,反而正是登山伟大的理由。”——《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马克从一开始选择登山,也许就是渴望在这种充满死的危机下,窥得生的力量。

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具有头脑而且很有勇气的孩子,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只有12岁而且经历了长期癌症折磨的孩子。

为了这次旅行,他开始早早地攒钱,攒下近200美元。

为了避免一个孩子买票时引起怀疑,他早早地偷用母亲的信用卡订上了车票。

为了让父母不那么尽快找到他,他甚至先买了两张通往斯波坎市的汽车票,然后在没人的地方换了一身行头,再一个人坐上去西雅图的火车。

在西雅图的行程并不怎么顺利,因为怕一个人住店被人怀疑,他只好寻觅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结果被一群差不多年龄的街头混混给盯上了,不仅被揍了,身上的零花钱也被抢了个精光,好在其中一个混混看到了他因为化疗而掉光了头发的脑壳,把分到的20元钱留给了他。

又饿,又疼,身上又没有钱。

马克觉得,到了放弃的时候了。当他从三位充满善意的阿姨那里,借来了一部电话,准备通知救援中心自己的行踪的时候,向来很乖巧的波波,使劲地冲他大叫。

汪!汪!汪汪汪!!!

马克一下子醒悟过来,不能就这么放弃。他匆匆地挂断了电话,带着波波继续上路了。

波波是一只小型犬,是马克从小的玩伴。马克的这次逃离,把波波装载旅行袋里,从家里带了出来。

可以说,波波是马克的守护者。

后续的旅程,它几次三番地救了马克,

河合隼雄在分析菲利帕·皮尔斯《幻想的小狗》(暂没有中文版)时,特意关注了“狗”和小男孩“本”之间的关系,

对本来说,小狗是连接自己与灵魂之国的纽带。小狗的存在就是本向这个世界主张自己存在的宣言。这样的事情必须要向所有人保密。本通过不与其他人分享的方式,试图确立作为个体的自己。然而,仔细想想,这是相当可怕而且危险的。人活在世间,必须要与他人建立关系,进行分享。想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活在这个世界,需要维持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和与灵魂之国的连接之间微妙又困难的平衡关系。可是人在某一个时期,这个平衡总会倾向于某一方。

在《马克的完美计划里》,小狗波波更像是马克与现实世界的一个联结,或者说,是生的气息。而山顶则是通往幻想世界的一道枢纽,是死的诱惑。

如果马克离山顶太近的话,则会迷失在幻想的世界中,好在波波总是能及时地提醒他与真实世界的关联,让他不至于走得太远。

其实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马克的好友杰西。

他们在5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杰西见证了马克被癌症折磨的这些年,见证了马克不方面对父母流露出来的所有脆弱。

对于马克来说,杰西就是一个坚强的后盾,一个忠诚的见证者,即使自己死在登山的途中,也有一个人会注视着自己。

所以马克在出走之前,在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基地,马克留下了自己出走的秘密。

杰西知道马克去了哪里,当她看到马克奔溃的父母时,她咬紧嘴唇,没有说;当她面对母亲询问的眼光时,她把喉咙口的话咽了下去;当她看到雷尼尔山最近恶劣的天气预报时,她咬紧牙关,紧紧地守着这个秘密。

杰西的内心的风暴,恐怕比天气预报中雷尼尔山的风雪都大。

她一边觉得自己应该为杰克保守秘密,一边觉得如果杰克因此而丧命了怎么办,她不想让杰克死。

这种道德的矛盾感,在苏格拉底那里可窥得一斑。

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听说游叙弗伦要去控告自己的父亲“杀人罪”时,他立刻就说:“天哪,游叙弗伦!普通民众肯定不会深明大义。我想,任何普通人都不会认为控告自己的父亲是对的(或者翻译为是正义的),而只有那些拥有很高智慧的人才会这样想。”

所以书的双线结构中,一边是马克在努力地攀登,一边则是小女孩儿默默地忍受着秘密的折磨,比单纯的叙述结构要更加令人沉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