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经典读后感有感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经典读后感有感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是一本由[哥伦比亚]阿尔瓦罗·穆蒂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元,页数:6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读后感(一):“我们都是马克洛尔!”我们都渴望成为马克洛尔

“失落的天堂,再也无法找回。马克洛尔,并不是一个人,这显而易见。我们都是马克洛尔。”这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于他的好朋友穆蒂斯的作品《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的高度赞美。跟随着马克洛尔,共同经历《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里的航行历险七部曲,在汹涌壮阔的波涛中谱写跌宕起伏的人生史诗,在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寻找内心的精神家园。

“我们都是马克洛尔!”不仅仅像是一个口号,更像是现代人精神的寄托,马克洛尔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是冒险的,马克洛尔的人生信条是自我的是不被定义的,马克洛尔是活在上个世纪的瞭望员,不甘于束缚在脚下的土地,一直前往世界上的各个港口, 不在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流浪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因为我们想要成为马克洛尔,我们才会发自内心的高呼“我们都是马克洛尔!”,正因为我们无法成为马克洛尔,马克洛尔的故事才是那么的让人着迷,正因为我们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才这么热爱过去的、远方的、诗意的马克洛尔,至少,要在暴风雨中呐喊。

从哥伦比亚出发,乘着载满各类乘客的船只,早餐是咖啡配炸香蕉片,船长还会饮下一大口朗姆酒,而后侃侃而谈,“雨林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它并不神秘,简单重复单一邪恶,在这儿智慧会变钝,时间会变浑,法规会被遗忘,快乐不会存在,悲伤不会成形。”神秘诡谲的南美大陆和热带雨林,在船长的描述下更令人神往,船上也有前往军事基地的上校,这也是马克洛尔日记里的素材,随着船只晃动的频率、吹着咸湿的海风慢慢写下手稿。晚上印第安女人悄悄爬上马克洛尔的床,马克洛尔闻着那有一丝厌恶的味道毫无感情的做完。第二天清晨,得知另外的乘客晚上也是和一个印第安女人在一起,早上却是抱着一个印第安男人醒来。到达目的地时,却总是发现原本的工作计划均已失败告终,但并不会影响他投身于下一次冒险的热情。旅途中的一切总是充满着未知和惊喜,路上遇到的朋友、情人也从不谈承诺,也不会亏欠,马克洛尔没有身份没有住所,他始终孤身一人,对抗着空虚的生活,寻找着生命的痕迹。

马克洛尔在给朋友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时,总会偏爱那些极具戏剧色彩的情节,充满现实张力的片段,散发鲜明诗意的篇章,或者那些布满不解谜团的章节,这也正是我们想要从马克洛尔的身上获取的。阅读同样像是一次未知的航行,这次在《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里,看到了我们渴望成为的样子,至少,看完想要高喊“我们都是马克洛尔!”的人,也许都是勇敢的、自由的、活着的……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读后感(二):读《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后

阿尔瓦罗·穆蒂斯 ,在拉丁美洲广为人知,作品也广为流传,但在其它很多地方受到的关注却远不及他的哥伦比亚作家兼密友加西亚·马尔克斯,而我也正是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知有其人,此次打开《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读来真的甚是喜欢。

首先说下这本书,严格意义上它并不算一部小说,而是由七部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闲暇时亦可单独再抽出来品读。

我说甚是喜欢,完全是因为一开头就能将读者拽入其中,了解后才知道,“阿尔米兰特之雪” 其实是从一首散文短诗中衍生出来的,马克洛尔最早也是在穆蒂斯的诗歌中被构思出来的。首篇描述了马克洛尔沿着一条虚构的南美河流逆流而上的怪异旅程。他在旅程开始时就意识到这一次注定会以糟糕的方式结束,因此戏剧性与其说是灾难性冒险都不为过的特定情节转折,紧接着就相继扑来,噩梦狂欢,致命高烧,痛苦航行,锯木厂,昏暗的灯光,真实又虚幻。再佐以那些被生动描绘出来的看似无用的航行细节——河流的流动、环绕的丛林、令人窒息的酷热、驳船操作的肮脏细节、船上那些令人厌恶的行径,也完完全全为生活提供了一次又一次隐喻。就此我们对流氓的“美好生活”留下了不完整的印象。这一开始,我相信,喜欢拉美文学的,妥妥的会立马上瘾。

往后穆蒂斯继续讲述着马克洛尔的冒险经历,同时,交替讲述了以美国、欧洲和近东为背景的严酷现实的编年史,梦想被压倒性的噩梦所困扰。失败的、边缘的、背井离乡的、没有道德顾忌的,但忠于自己,马克洛尔绝对是一个具有非凡品质的虚构人物。

马克洛尔作为一群流浪者中的一员,这些流浪者让那些以创造任何文学作品为己任的人着迷:间谍、海盗和牛仔……实在太富有魅力了。当我们考虑扔掉一切时,我相信马克洛尔就是我们所有人都梦想成为的那种人。这会儿,我仿佛明白了一点点,为何马尔克斯会说,“我们都是马克洛尔。”

到头来,你会发现穆蒂斯又何尝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呢,他通过马克洛尔迫使读者开始审视人们沮丧的原因,并教导人们珍惜那与生俱来的爱上这个世界和彼此的能力。这是一种劝告,提醒人们环境会发生变化,但无辜的快乐是丰富的、可用的和免费的。再想想马克洛尔在阿米尔巴尔度过的一生中最奇异的时光,他在那留下了灵魂的碎片和点燃青春的大部分能量,再往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就是面对简单地度过每一天的困难。或许很平静,或许很疲倦。

当再回顾起博尔赫斯的宇宙预兆、科塔萨尔支离破碎的独创性、马查多·德·阿西斯的悲观主义以及马尔克斯身上那反常的热情,这一刻总会觉得拉美这块土地总洋溢着一种感觉和蔼可亲的气氛。被放逐,还会继续生活,但我们还可以容忍多少遗憾的死亡,我们又该走向何方。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读后感(三):当死亡发出邀请,我们需要背过身去

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迷人的小说。阅读像一场漂流,不能确切地事先知道,我们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奇遇,什么样的厄运。

主人公马克洛尔是一个瞭望员,他的一生就在河道与不同的海域里巡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他将这些人和事写在日记里,获得这本日记的叙事者“我”是一位写作者,他早就听闻马克洛尔的事迹并与他结交,如今,他有了更多挖掘的兴趣,他循着马克洛尔的足迹,探访、回忆马克洛尔的朋友们,这些朋友们陆续交付了自己与马克洛尔、与这片土地有关的记忆,这些记忆互相交织成为一座混合多元的迷宫。

拉美文学真的神奇,拉美作家就像技艺卓绝的手艺人,让回绕的线团成为斑斓的杰作,每一个都仿佛有着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和诗意抒情的心灵,他们作品的气质触及人类灵魂最隐秘的部分,文字在纸页上行走,像幽蓝的河草在水面和光影里摇曳晃荡。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挚友。中译本代序就是马尔克斯为穆蒂斯写的七十大寿的文章。这篇文章太幽默了,马尔克斯知道穆蒂斯的所有糗事,兴高采烈地公开吐槽,这是无可替代的多年知交的友情。马尔克斯还提到,穆蒂斯向他推荐了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佩德罗·巴拉莫》深刻地影响了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包括《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其实也是对鲁尔福的模仿与致敬。

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内涵、晦涩、曲折、无序的特点。这些作家的关系,有点像《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里的人物关系。这部小说某种程度上是关于叙事学的思考,同样一件事在不同人的视角里会呈现一些差异,而彼此之间也会有影响和交流,它们共聚于高度浓缩的、共识性的再现,形成一种层叠的、诡谲的和荒诞的巴洛克式景观特征。

这种特征意味着创作者精神上的自我冒险,以及加入这种冒险活动带来的奇异表达与想象的可能。在一部小说里反复建构人物的形象或者类似“马孔多”的栖居地的印象,表面上看是创作者主观独立的写作计划的落实,实际上隐含着跨国的文化转换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拉丁美洲为什么会有“爆炸文学”,为什么天才蜂拥而来?因为拉美文学从诞生甫始就吸收着欧洲文学的营养,有着世界主义的感觉,又有着比较与自省的视角,他们表现本土的历史和文化,自觉而有意识地挑战传统的模仿论的界限,以毋庸置疑的的突破性的写法构成了世界文学发展的特别的环节。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在其中的现实,每天都和幻想交汇在一起。

穆蒂斯的写作也有其欧洲文学流脉的继承。我们轻易地就能感知到马克洛尔的漂泊带着奥德修斯的痕迹,而穆蒂斯的笔调有着十九世纪欧洲小说的情调,还拥有普鲁斯特式对记忆和周边景物细节的捕捉与描摹的能力。只不过,他不像奥德修斯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地,“瞭望员马克洛尔,没有祖国,不守法例,只投身于供诸神娱乐、受诸人嘲弄的古老骰子指引我去做的事”,他感兴趣的是如何探索一个对他来说陌生的世界,他永远在路上,“在那旅途中,生命会像一只饿狼般潜伏在那里等我”,曾经有过几次停留,比如,他办过俱乐部,在内陆开过矿,然而,这些都是在陆地上寻找一小片栖身之所的尝试,统统是无用的。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呈现含混不清与不确定的状态。它具有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也有着比马尔克斯小说低调一些的魔幻色彩,有着一些《堂吉诃德》式的古怪诙谐的人物行为的描述,有着康拉德式的对海洋与远航的迷恋,还有着自然主义的对人与环境相处的“乡愁”式的抒情格调。但是,归根结底,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哲理小说。

不管航向如何,行经何处,死亡是所有人的终点。“那类挑战是让我继续活下去的东西,可以避免我朝死亡走去”,马克洛尔所做的,就是背向死亡,“用不断失败把人生过得波澜壮阔”!在马克洛尔的旅途中,他遇到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以某种方式让对方更完整;他启悟某些人的意念和转变,领会到在完成那些试炼时、再把自己托付给偶然时的状态。马克洛尔认为人生在世要比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更加艰苦、是苦行僧式的,他不愿意愚蠢地日复一日,他要在死亡的断然沉默中获得找到答案的生命,哪怕这个目标永远实现不了。在马克洛尔身上,是有着加缪笔下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义者的作为的。

死亡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但《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里很少出现死亡的场景描述,即使出现,也是侧面转述或者淡笔掠过。它不像《佩德罗·巴拉莫》那样讲述梦幻般的神秘的亡灵世界,也没有《百年孤独》那样血液流经整个小镇的夸张描写,马克洛尔的一生仿佛无所作为,然而他实际上是一位“孤勇者”,面对着人类的终极命运,他挑战这个世界的规则,寻找生者存在于世的方式。

马克洛尔认为,只有孩童的灵魂和女性才有探究它的能力。“我们这些男人,在这方面和其他与情感有关的方面,都像愚鲁的村夫。”芙洛尔、伊洛娜、安帕洛……她们是瞭望员生命中要紧的人,是他旅途中歇息的渡口,以不同的方式与他分享生命的热情。而小说的最后一个故事,讲述马克洛尔与他最好的朋友阿卜杜尔的儿子贾米尔的相处。“这个孩子的举动、他与我的关系都释放出了某种能量,具有惊人的力量,让我为一连串非同寻常的感情松了绑。”马克洛尔说,这个孩子在他无所依的生命中指引着他,把他引向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抹掉过去的错误与不幸的、美好的重头再来。

“我们能信任的”,马克洛尔对叙事者“我”说道,“唯一的秩序、决定性的秩序,就是死亡的秩序。这我们都知道,我明白。诀窍就在于,我们继续活着,并且总是试着不要和它走得太近。当死亡发出邀请,我们需要背过身去。”我们的一生,各自有着什么样的奇遇与厄运呢?在我拿起这本书、放下这本书的过程里,日月星辰已经有了几番轮转,对于宇宙来说这只是日常,而我在这“泛泛的人类生活”之中已然经历了马克洛尔那样的长久的游历。

北京日报2022.11.8 当死亡发出邀请,我们需要背过身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