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物的终结读后感100字

万物的终结读后感100字

《万物的终结》是一本由[美]凯蒂·麦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的终结》读后感(一):“我们是宇宙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

凯蒂·麦克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曾经多次为科学媒体撰稿,还曾经作为TED演讲嘉宾,上述阅历使得其在写作时可以同时兼顾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作为物理小白的我,非常好奇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处。

作者通过前两章“宇宙简介”、“从大爆炸到现在”对读者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科学概念普及,作者将宇宙的过去和现在以一种更易了解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解读。

非常喜欢其中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当你看得越远,也就能看到越久。因为光速,我们能看到的事物都是来自于过去的时刻发生的故事,在宇宙中,如果我们有更为先进的观测仪器,那么我们就能看到宇宙更遥远的位置发生的事情,而这就是光走过这些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之前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是有机会看到“大爆炸”的。我们能观察到不同时间的事情,但很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观测到自己的过去。

另一个是卡尔·萨根的“我们是宇宙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宇宙内所有的氢都是在大爆炸最初的几分钟之内产生的,而氢也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元素,所以可以认为我们体内有”许多古老横行的灰尘“,这件事情听起来简直太浪漫了,我们跟宇宙原来有如此亲密的链接,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了解宇宙也是了解我们自己。

作者提到“总观效应”,“从太空返回的宇航员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有所改变”,“在高空看到地球后,他们可以完全感知到我们的小绿洲是多么脆弱,以及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作为也许是宇宙中唯一能够思考的生物,本该是多么万众一心。”也许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我们都没有办法飞离地球,但通过这本书,也许能让我们的思维跳出这颗蓝色星球,飞到遥远的大爆炸,畅想宇宙的终点。

目前大家普遍认同宇宙源于大爆炸,那么追溯宇宙的初始,是有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宇宙中的一切都从这个点向外爆炸”。既然存在起点,那必然也存在终点。作者想象宇宙的未来存在五种可能:“大坍缩”、“热寂”、“大撕裂”、“真空衰变”、“大反弹”。

在探索这五种可能性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暗能量”,目前在进行推断是都假定“暗能量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宇宙常数”,但实际上,科学家们对于暗能量的了解是有限的。目前科学家们能观测到的只有两件事情,其一是“宇宙的膨胀历史”,其二是“结构形成的历史”。而暗物质的间接影响只有在被银河系大得多的范围内才可能被观察到,所以如果科学家们想要预判宇宙的命运,那么必须获得尽可能多的星系图像和光谱。研究宇宙的终结有什么意义呢?科学家试图用数学对宇宙的未来做一个推算,即使无法改变宇宙的命运,这些知识本身也非常了不起。

《万物的终结》读后感(二):在虚无中寻觅意义

其实对于宇宙会毁灭的论调,我最早应该是在儿时,通过阅读一些摆在父母书架上的诡异读本接触到的,不过只是依稀记得神秘的玛雅人。等到上小学的时候,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传得沸沸扬扬的,我和同学们都傻乎乎地信以为真,星期五的时候一边紧张地上课,一边激烈地讨论怎么还没预兆啊,倒没有很恐惧,可能因为年龄太小了,更多的是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热闹的心态。结果,等到接近傍晚放学的时候,风平浪静无事发生,我们甚至有点沮丧,这时老师仿佛看透了我们,得意洋洋地告诉我们:“也只有你们小孩子才会相信这种明显的谎话,还世界末日呢?这些都是假的,宇宙才不会毁灭”,那个时候,我觉得好羞愧,怎么我会这么笨地上当呢?从此,宇宙不会毁灭的论调就牢牢地刻在了我的心底。尽管之后每年冬天同学间基本都会再次来一轮:“去年不小心搞错玛雅人的预言了,其实今年12月21日才是世界末日!”,我都会很不屑,因为我知道这是假的了!以及拜我一直对物理兴致缺缺所致,我甚至一直意识不到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哪怕面对这几年的网络热梗,譬如,“接世界毁灭”等等,我也只是以为在痴人说梦,所以增添了流行语的幽默感,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的那句话,对宇宙不会毁灭的坚定信念伴随了我十余年,直到我翻开这本书。

凯蒂·麦克用轻松诙谐又不失严谨客观的笔调将宇宙史的绘卷徐徐展开,在引导读者对宇宙的形成以及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清晰且全面的认知之后,一步一步地论证宇宙的未来,即毁灭的必然性,“尽管我们这些渺小无助的人类没有机会影响宇宙的结局,但我们至少可以开始了解它了”。即便如此,猛然得知宇宙会毁灭这一事实,还是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冲击,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怀疑人类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人类的努力是否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宇宙终将毁灭,我们下周二还必须把垃圾倒掉吗?”可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渴望真理、窥视真理、求索真理,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执着坚守,“知悉一个最终的结局给了我们背景、意义,甚至希望,并允许我们自相矛盾地从琐碎的日常关注中退后一步,同时更充分地活在当下。也许这就是我们寻求的意义。”

只要人类能够思想,就永远不会停止探寻。哪怕已知宇宙会毁灭,可是中途的行为从来不是白费功夫,“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那么,人类的英雄主义其实正是在于认识到宇宙必将毁灭的未来后,依然热爱生活,积极探索,像精卫填海,又像西西弗斯推石头,更像是“在沙子上盖大楼”,百折不挠。

《万物的终结》读后感(三):从《万物的终结》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面对来访者遇到的困扰和困境,有一种方法是拉长时间线,让来访者从老年的自己这个角度来看待现在的处境。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些释然。

一生当中,我们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整个一生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找到一个回答,来让自己安心。不妨我们跳出自己的一生,将目光投向宇宙,或许会找到让自己豁然的答案。

《万物的终结-宇宙毁灭的5种方式》是一本关于宇宙物理学的科普书籍,作者是凯蒂·麦克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宇宙灾难鉴赏家、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

这本书可以作为天文爱好者拓宽知识领域的科普书,也可以作为普通人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指导书。而后者对每个人都有意义。

人生来都会有死亡恐惧,终其一生都在学会与死亡的恐惧共存。还有一些方法是寻找生命的意义,留下存在过的痕迹。比如留下子女,留下文化艺术产品,留下科研技术,由此我们可以安慰自己:我活过,死后也会被人记得。

由暗能量主导的宇宙的未来,将会变得空虚、寒冷和黑暗,直到所有的结构衰变,抵达最终的热寂。

很多人能够接受自己的死亡,却无法接受地球的死亡,宇宙的毁灭。这终将会变成事实。作者凯蒂·麦克承认她在乎结局,但她尝试着不去纠结,不纠结于结局,纠结于最后一页,纠结于这个伟大的存在实验的结束,而是看到过程,重视旅程。

为了了解宇宙,揭开部分谜团,科学家们已经拥有了一些有效的工具和实验室,如大口径全天巡视望远镜(LSST)、CMB观测站,可能出现的“未来环形对撞机”(FCC)。

当我们透过一个空酒杯的底部看蜡烛,会发现弯曲的玻璃将光线散开成宽阔的弧线或圆圈,而不是显现单一的火焰。引力透镜在做同样的事情。时空会扭曲,甚至不是必须的。

在小尺度和大尺度的物理学之间存在着意想不到的联系,而联系的方式用我们关于时空如何运作的惯常思维是解释不通的。

这让我们既心惊胆战,又渴望了解:在一个空间和时间都不真实的宇宙中意味着什么?

在宇宙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让空间发生扭曲的暗物质;在实验室中不可见的、无法探测到的、完全均匀地分布在空间中,只有在比银河系大得多的范围内,它的影响才能被注意到的暗能量。

种种未解之谜和各种实验结论的矛盾,让很多科学家乐此不疲地不断进行探索和各种假设,这些方法可以提供了人们面对未知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用作者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结尾。“知悉一个最终的结局给了我们背景、意义,甚至希望,并允许我们自相矛盾地从琐碎的日常关注中退后一步,同时更充分地活在当下。也许这就是我们寻求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