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100字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100字

《逃离奥斯维辛》是一本由匈牙利 米克罗斯·尼兹利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一):看这本书时情绪真是洋洋洒洒

一位医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回忆录 语言简洁且直白,逻辑思维很好。因为身为权威医生被纳粹利用当作活体实验的解剖者、病理学分析者,书中还带有一些病理学的分析,显得与其他文学性很强的回忆录略有不同。

虽然对二战很有兴趣,但是关于集中营的电影我是从来不敢看的,过于血腥实在接受不了。看书确实缓解了很多恐怖感,至少没有血淋淋或暴力的画面的冲击。开篇医生在进入集中营胳膊上被印下囚犯编号时,回忆起当时在医学院毕业典礼时自己的意气风发,让我直接落泪,真是戏剧即人生。

但就像另一位集中营幸存者意大利作家primo levi总结道的,人的记忆都是具有欺骗性的,特权者们通常会倾向于把记忆有利于他们良心的角度引导。看书时偶尔也会怀疑作者在为自己的良心作辩护,但是想想那又怎么样呢,作为受害者他已经在自己的限度里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身为人的基本权力,以及呵护一个民族的尊严。

颠沛流离经历过四个集中营行走在死亡边缘的日子后,作者最后回到了家乡与妻女团聚且又开始行医,但他发誓此生不再碰手术刀。任何的人类文明在野蛮和暴力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比起源自于大自然地无情摧毁,权力和欲望导致的残暴和冷酷才是肮脏和卑鄙。我觉得啊,读战争文学除了以史为鉴知兴废之外呢,更是可以让人更懂感恩呢。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二):难忘历史(草稿)

对于难民营的论述,记忆里感觉是异常的凄惨。住在里面的人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奥斯维辛难民营,在作者的笔下,更为显得痛苦不堪。作者的写作以一种医生的角度观察着难民营里发生的一切。在刚刚进入难民营中,人们就被首次遴选,一部分人直接被投入的毒气室中。其他的人则进入难民营中,按照地区的差异,随即地分配着。

作为医生,有经验的医生,其被管理者看中,分配到解剖室内,研究着伪课题的研究项目,已经了解大还原死亡前的时刻到底发生了啥。由于有着某种的特权,他可以去女营房哪儿寻找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待找寻到之后,交流着各自遇见到的信息。直到某一天,找到机会,让妻子和儿女离开这座悲惨的难民营,逃离了火坑。

为何火坑,因为这儿的死人不断,且每天都有大量的死亡现象发生,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为难民营的配给问题,管理者为了腾出空间,将整营的难民送去了天堂。

作为难民营的医生,慢慢的发现自己是准死亡者,属于特遣队的成员,而特遣队每过数月就要进行换岗。而先前的特遣队成员,就要面临死亡的危险。随着死亡的日期临近,医生越来越担心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发现特勤队员想组织发起暴动,逃离这儿。最终的结果,暴动无疑中被泄露,导致成员全体死亡。

随着战争的临近,管理者也逃之夭夭,这儿的难民营成为了空营,害怕美军的到来导致这儿大难民全部逃离,并转战到其他的地区。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三):在人性最丑恶的那一面

和平年代我们总是习惯把人往好的方面想,也确实没令我们失望,世界上的好人总是比坏人多的,但鲁迅先生却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国人的”,这句话其实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尤其是战乱年代——纳粹时期更是将人类的劣根性和残酷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能够冠冕堂皇的以种族为借口,如此残忍的明明是同胞的人类,为什么能够把人不当人看只当作一个实验品,为什么可以冷酷的分开千千万的家庭甚至让他们亲自把彼此送上黄泉路;为什么能够虚伪到披着伪善的外皮挂着释放的名义,却干着收割人命,抢夺死人财的勾当。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死人堆上,感受到自己双手上粘稠温热的鲜血,不会觉得心虚内疚甚至害怕么。 在这个吃人的奥斯维辛营里,如果你不帮着他们做杀人的勾当你就会被杀害,这是怎样不平等的选择,但我们却无能为力。书中有说有时候光看着先进的实验室和自己的住所不会想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地狱,可能会更像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他们所做的的也确实是研究工作,如果忽视研究对象的话,门格勒医生其实相比刽子手来说,更像是一个痴迷研究到了变态程度的科学狂人,他不在意手段以及对象,只在乎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其实换个角度来说,相比正常途径这样的研究确实是更加有效而准确,但把同类作为研究对象来裁决他们的生命确实是一件泯灭人性的事。但我其实有时候忍不住会想,把研究对象换成小白鼠而已,难道就算是一件高尚的事了么,生命的一切形式都是平等而有价值的,并不存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但是,科学的来临必然是有价值,作为统治世界的高等生物我们必然会采取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行为。 除此之外,文中更令我心痛的是人类的趋于安逸与麻木,除非死亡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哪怕看着别人的悲惨命运,内心深处也明白这即将成为未来的自己的命运,也会忍不住抱有侥幸心理,让这暂时的安稳持续下去。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仅有一队的特遣队员选择了反抗,那些受害者,都选择冷漠的任这一切发展,到底是受害人还是加害人,奥斯维辛营里的那么多人,却没有人愿意反击,或许一个人是牺牲,两个人是牺牲,但数以万计数以百万的人如何是这些纳粹能够抵挡的,明明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死,但却为了苟活几天让更多的人遭遇暴行,让凶手兴风作浪,让暴行掩盖在熔炉的滚滚硝烟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人类最应该反思的一页。那些浩劫的见证者没有壮烈的反抗,只有用卑微的苟活和一辈子心灵的不安换来了世人能对这个历史的教训窥得罅隙。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四):“特遣队”的罪与罚

文/赵客

奥斯维辛,这个二战前名不见经传的波兰小镇,如今被提到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沉重的气息。历史留下的伤痛与记忆,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冲刷,仍然刺目锥心。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被屠杀的人以百万记,而幸存者却不足千分之一。这些幸存者中,能以笔墨记录当时的残酷情景的人虽然寥寥无几,但终究还是流传了下来,让世人得以一窥。

这本薄薄的《逃离奥斯威辛》正文部分不足200页,读来却不易。每读一章都觉得心情无比压抑,无法再连续读下去。匈牙利人米克罗斯·尼兹利医生是幸运的,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经历无法忍受的饥饿、人格的毁灭、繁重的劳动、让人绝望的病痛等等折磨,而是在踏入奥斯威辛之后立刻成为“特遣队”中的一员。

“特遣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被党卫军从集中营中挑选出来,在纳粹的胁迫下合作。另一幸存者意大利化学家普里莫·莱维曾经在他的书《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中提及:

同时特遣队也会得到相应的特权,他们衣食无忧,甚至可以和党卫军们踢足球。但是他们的特权有效时限很短,只有四个月。四个月后,他们面临的是和其他集中营囚犯一样的命运——死亡。所以在被挑选之初,他们就已经是活死人了,而他们成为特遣队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自己的前任送入焚烧炉。

在这种状态下,很难说特遣队员们是幸运还是不幸,虽然他们免除了身体上的痛苦,但却又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徘徊在疯狂的边缘,有的人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也有的人尽力去帮助集中营其他的人。尼兹利医生的精神很强大,虽然不得不常常解剖那些不幸遇害的双胞胎,以完成纳粹医生门格勒的研究,但他的求生欲望战胜了内心的痛苦。

后人常常质疑特遣队的道德和伦理,他们是否是纳粹刽子手的帮凶?为什么他们不反抗?不站在他们的角度大约很难想象他们的选择,就如现在的德国人同样样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祖先曾经那样的残忍毫无人性。长期被歧视、被压迫、被剥削的他们,一进入集中营就被抹去姓名只剩代号的他们,手无寸铁只要反抗就会立即被灭绝的他们。扪心自问,假设我们处在他们的位置,会有不同的选择吗?

我们都是凡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集中营里的党卫军和特遣队也一样。冷酷无情如门格勒医生偶尔还会显出一丝人性,为尼兹利医生开绿灯让他寻找妻女;被尼兹利医生救治过的党卫军也会对他报以一丝感激之心。那么作为囚犯的“特遣队”就必须是救世主,必须完美无瑕毫无恶意吗?

尼兹利医生战后再没有拿过手术刀,大约他永远也无法忘记作为集中营法医的回忆:那些前一天还和他聊过天,第二天就躺在解剖台上的人。如果说特遣队员们真的犯了罪,那么他们也已受到了惩罚。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五):逃不出的地狱

这是我写的书评,在原号发表被折叠,在这里转发一次。

这是我很少有的读完一本书会主动想要写点什么。

这是我向一个读书小站要的生日礼物。选择这本书,看中了《逃离奥斯维辛》中的“逃离”二字。知道它应该是一个美满结局。

迄今为止,我看的唯一一部让我看得胃痉挛的电影,是今年夏天张译的那部国产战争片,今天这本书,让我在星巴克差点吐出来。我再次感到严重的身体不适。那是因为作者用白描的写实手法,叙述门格勒医生想要得到两具人骨架。他们用汽油桶,简单除暴的煮了两个人。放在那里冷却的时候,被饥饿的囚犯以为是煮的食物,误吃了两口。当他们知道吃的是人肉时,吓得呆住了。这场景令我在炎炎夏日中瞬间感到毛骨悚然!生活在奥斯维辛的人们知道,生活无望了。特别是他们这些被挑选出来的特遣队成员,一批又一批的囚犯,经他们的手被火化处理掉。每个人都会死,却又贪恋能活着的时刻能稍微好一些。越到死亡临近的时刻,越绝望。作者写道:

前方是黑暗,身后也是黑暗······

在这种无望的地狱里,也许死,是一种解脱。每个从火车上下来的囚犯都面临着被分流,左边队伍的,直接排队进入所谓的洗浴消毒室,其实就是毒气室,5分钟后就死亡,然后很快就如流水线般的一具具还带着体温的尸体被投入焚尸炉,化为一抔灰白的粉末。分到右边队伍的,暂时生存下来,受尽饥饿恐惧病痛之后,任然会走向死亡。在作者所列的六种处死人的方法中,毒气室算是温和的吧。被门格勒感兴趣挑出来做所谓的科学研究的那些双胞胎、侏儒、巨人以及残疾人,被肢解、解剖、分析。当一天处决了10000人的门格勒看着解剖分析报告说他是有多爱这些报告的时候。我和作者一样,感到不可思议,这个恶魔,居然说出“爱”这个字,这是对爱的极大讽刺和侮辱!

尼兹利医生对本书的写作采用了非常写实的纪实方法,详实的记录了他用自己的眼睛拍摄下的所有画面,再用文字将一帧帧复原。几乎不带感情色彩,好像在看黑白照片。是的,连描写颜色的词都很少出现。阅读中脑海中的整个画面都是灰色调的,阴暗、晦涩、死气沉沉。就算他说洗了个热水澡也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温暖。

在恐怖的奥斯维辛,人们残存的人性、善良和同情,不知道对对方到底是好还是坏:那个在毒气室幸存的女孩,被发现后,医生对她进行了急救,救醒之后将她交给刽子手再次将她处理掉;那三个躲在木柴堆后面的母女,在饥饿和寒冷中躲了三天,几乎失去知觉。被发现后,在我以为奇迹会发生,会像某个电影里演的一样,她们被收留,躲藏起来,逃过一劫。但是,没有。

所有这些都无济于事。这里不存在救赎。她们必须得死。集中营的某段历史肯定对小队长有所触动,于是他让另外一个人代替自己去杀人。

这算是什么呢?矛盾、扭曲的人格。人们都要疯了!

那两个被煮成骨架的父子俩,仅仅因为双双残疾,被门格勒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他需要他们来证明犹太种族的低劣,支撑他改良人种的伪科学,证明他们大屠杀的必要性。临解剖前,尼兹利听说他们几天没吃饭了,还给他们喝了肉汤。这最后的晚餐不到半小时,他们就已经成为了两具解剖台上的尸体。还被煮成两副骨架!地狱也没有这么惨啊!

奥斯维辛的无望的惨,令人读的心脏发闷。结尾的逃离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欣喜如狂。虽然尼兹利人身逃离了奥斯维辛,但是我相信,那逃出的,仅是他的身体。

门格勒,被称作地狱恶魔。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居然在战后没有及时受到审判。更让人感到天理不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