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1000字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1000字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是一本由[德]莱纳·恩格尔曼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一):正视自己的内心,去追寻与维护心中的善意之光

很短也很沉重的一本,关于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的经历,记录历史。

作者依靠着运气与技能在集中营中得到了相对优渥的生活,最终活到了解放,成为了集中营的幸存者,可在集中营经历的一切,却永远的篆刻在他脑海里,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作为幸存者,他终其一生都因为自己的幸存而背负着愧疚、自责与悲痛、恐惧等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痛苦。

作者不是一个英雄,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幸存者。但哪怕在作者沉重悲痛的记忆里,也还有为了孩子而锲而不舍申请结婚的弗里梅尔、为了反抗纳粹而深入集中营收集情报的皮莱茨基或者身为纳粹军官但为人和善温和的瓦尔特等值得我们铭记,是他们让我们相信哪怕在最深的黑暗里,也有温暖的正义的光。

纳粹和集中营的历史是我们永远应该铭记的悲痛历史,但并不是要因此而搞什么种族仇恨,而是要从中得到反思,抵制疯狂的个人崇拜、抗议优生学与种族主义,让我们能更加正视自己的内心,去追寻与维护心中的善意之光。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二):书写与记忆

世界范围内对奥斯维辛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严肃的成果,从思想学术研究到历史文化写作,到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到大众层面影视剧化,他们层次清晰又立体统一,处理着永恒的主题:人性与记忆,正如本书的叙事者奥斯维辛的摄影师威廉·布拉塞所说,他作为奥斯维辛见证者的言论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记忆,为了避免灾难的再次降临。相比之下,我们对日本屠杀的处理付出的太少,缺乏思想学术上的扛鼎之作,也没有重要的文学作品与脱离情绪的纪实写作,对这段历史记忆总是口头上铭记而行为上庸俗化处理,比如一些影视剧中的过分夸张与情绪化,而最终结果是不清晰不理性甚至完全遗忘或者内心抵触。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法国人对法国大革命时期或“六月风暴”的反思,都融入到本国的学术思想传统,而限于历史条件我们对近代历史书写并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传统,至少在大屠杀这一议题上,我们的历史学者与写作者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将后宫争斗的戏码投入一点到历史真相中,毕竟这些并不久远,我们却几乎完全遗忘。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三):2019/06/02

趁着值班一口气读完~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有关纳粹历史的书。就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与深刻性以及作品的影响力而言,它不及《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但本书是作者恩格尔曼专门为青少年读者写的,语句简洁,内容真实,非常有教育意义。恩格尔曼说,他要让年轻人知道历史灾难的见证对后代具有怎样的价值。但是单纯靠讲述传承的语言型“后记忆”(post-memory)是零碎、片面、不够深刻的,因此图像和实物对于我们进行历史教育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威廉·布拉塞——本书的传主值得被铭记。

“布拉塞最伟大的行动之一,就是当他被要求销毁所有照片时,他保存了上万张。这些照片或为见证奥斯维辛残酷历史的永久的证据。”

——Judith Cohen,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照片档案主管

如果一定要推荐,还是读《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吧。更为深刻和全面,适合成年人。

青年学者押沙龙yashl在他的文章《当历史的冰面在我们眼前炸开裂痕》中说,在人类的历史上,灾难、恐惧、战争才是常态。全球维持长达四十年的和平与繁荣,是非常罕见的。一个人一生中,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经济崩溃,没有经历社会动荡,这也是非常罕见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幸运的时代。而我们自己甚至都没意识到这种幸运。我们也没意识到这种幸运是何等的不寻常。又是何等的脆弱。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运。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四):读完后感受到的,是经磨难洗礼后的温存

读完站起,感觉天旋地转。以前对奥斯维辛仅了解了大概,在印象中是概念化的词汇。这次通过幸存者的目光,看到了真实的奥斯维辛,残忍暴虐,尽管如此,仍能感受到这位摄影师人性的光辉并没有因残酷的环境而消失殆尽,也看到那些为早日得到解脱而默默付出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人,尤其是那些身负要职却担保性命铤而走险的人。

威廉的工作是为集中营里的人拍寸照。他通过镜头将受酷刑的人的样貌留存下来。各式各样的人,年纪尚小却面容枯槁的犹太女孩,嘴唇旁有明显的淤青;正值青年却脸色苍白,额头露出模糊血肉的男子;垂垂老矣,脸上被刻意遮去殴打痕迹的老年人……无数的受难者,这都成为他们最后的一张照片,似乎时间都定格在那一瞬间,以后的岁月都与他们无关了。

威廉工作的摄影间又是唯一一个与超负荷的劳作,无尽止的殴打无关的地方。在这里,劳役者不必担心下一秒会被殴打或枪毙。威廉想尽量让拍照的时刻轻松,哪怕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他尽可能与他们交流,以安慰的口吻给予他们指示。他也给那些军官上将拍照。让他惊讶的是,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的执行官在面对镜头时却能笑的如此和蔼,如此平和,好像前不久遣送三百多人入毒气室或一分钟给五个人注射实验药剂安乐死的是另一个人。

后来威廉又派去给做人体试验的项目拍照,是那种特写镜头,各种血淋淋的器官,药剂,让威廉感到恶心作呕,但作为一个技术犯,他只能听从指挥。

当我看到实验人员将子宫取出,要求威廉拍照特写的时候,内心的怒火升起,而得知做饥饿实验的门捷夫竟然二战之后逍遥法外,再也无法压抑住内心的愤慨。愤慨之后是担忧与无奈。奥斯维辛有多少幸存者,又有多少能勇于站出来揭发他们的罪行?那些未能定罪,至今尤在的凶徒又在何方?但当我阅读到更多的人为了自由决定行动起来,组成奥斯维辛反抗小队时,当我读到一位厨师偷偷为犯人携带食物后被处死时,医生为犯人竭尽全力寻找药品时,当我读到一位将士伪装成犯人冒着生命危险探查敌情,逃脱成功时,我又因那些善良勇敢的人而热烈盈眶。

当残忍的现实摆在面前时,在顺从摆布,成为残酷事实中的一员,还是全力抵抗,想方设法寻找光明?现实将地狱中的石头磨的越来越圆滑,有的石头趁着滑道,奔向更黑暗的深渊,得到名利与地位,有的石头相互碰撞暗生间隙,有的则是望向那头顶的天空,团结协力,迭起高垒冲破无边的黑暗。显然,威廉选择了后者。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间隙,那就是阳光透进来的地方。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读后感(五):奥斯维辛的摄影师

“饥饿的人只想到吃”。

正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加上坏运气,永远改变了威廉·布拉塞的人生轨迹。也正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加上好运气,威廉·布拉塞在数次“跳槽”后,终于成功获得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第26号营区鉴定科的摄影师。这就是他在奥斯维辛度过的五年。

作为“技能犯”,摄影师的“工作”为布拉塞带来一定的特权,使他免于被随意殴打,获得更多食物和其他物资,也不用再去做重体力活。同时,布拉塞也凭着自己过硬的摄影技能,成为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残暴罪行的见证人。

如果说摄影师还是相对无害的“工作”,那么许多其他“技能犯”就无缘保持这份纯净。他们既是受害者,也被迫成为加害者。例如犹太裔“犯人医生”马克西米利安·萨缪尔博士,如果他不亲手摘除用于实验的犹太少女的子宫,非但不能拯救这些犹太少女,而且连他自己都可能成为虐杀的对象。在奥斯维辛,任何让纳粹甚至卡波不十分满意的言行都可能招致死亡。正是对随时可能突然降临的死亡的恐惧,使布拉塞无法将镜头从坏疽性口炎患者的伤口上移开。不加害,就被害,别无选择。

不加害,就被害,别无选择?那些被称为卡波的犯人看守常常以辱骂殴打其他犯人为乐,但其实他们并不是非要这么做不可。奥斯维辛也有态度和善的卡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他“技能犯”在被迫害人之余,也往往利用自己的特权助人,例如把自己得到的额外物资分给他人。布拉塞就利用凭自己过硬的摄影技术赚来的纳粹对他的友善态度,请求不要让他的三名熟人死得太痛苦,即使这已经让他担心受怕了很久。

即使是在别无选择之中,也有选择的余地,一切全凭个人的良知。那些主动选择打骂残杀犯人的卡波,那些上班扮演恶魔下班扮演好人的纳粹,他们主动选择了作恶。讽刺的是,在后来的审判中,许多纳粹表示自己并没有错,他们不过是在执行命令而已。

获救之后,集中营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迫使布拉塞放弃重拾旧业的梦想。但是他并不憎恨德国人。他用他的整个余生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只有一代代牢记历史,牢记过去的罪孽,才能避免同样的恶行重演。

“饥饿的人只想到吃”。如果历史被篡改,良知被遮蔽,那么大规模的恶就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威廉·布拉塞的生活纪实 [德]莱纳·恩格尔曼/祁沁雯/新星出版社/2018-7

子扉我 2018年夏 申城西楼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8月14日,发表时有改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