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读后感精选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读后感精选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是一本由[英]帕特里夏·波斯纳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18-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精选点评:

●个人感觉,对二战题材感兴趣的各位书友,可以读读此书,书中一些视角和切入点还是很奇特的,对于我们回顾历史也好,还是启发思考也好,都是大有助益的~

●联邦德国对恶魔们太过仁慈

●书中展示的罪恶仅仅只是大屠杀的冰山一角,对相关战犯的审判在战后逐渐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冷战的开始、经济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博弈变得扑朔迷离。数百万犹太人的生命在“最终解决方案”中被剥夺、虐待,他们的财物被掠夺甚至口中的金牙被拔下熔化、他们成为人体实验者:模拟战争伤口、数千对双胞胎提取基因、妇女放射性绝育、新药物直接用于活体实验……部分党卫军从被迫为之到从中体验变态的乐趣,犯下对人类而言无法宽恕的罪。钦佩那些穷尽毕生之力想要讨回公道的纳粹猎人,钦佩以色列建国后哪怕内忧外患也不放弃对纳粹战犯执行死刑的勇气、钦佩众多司法机构和社会人士为审判付出的全部…残酷的是,大部分战犯都恢复到了正常人的生活甚至过得还不错,他们拒绝认罪且互相包庇,幸而德意志民族在今时今日总算多少肯正视历史,肯悔过道歉,正义不会嫌晚。

●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我更倾向于人性本恶,书中主角卡佩休斯在和平年代是和蔼可亲的销售员,却在战争年代摇身一变成为杀人狂,最后通过奥斯维辛受害者的财产在战后发家致富,多亏了和平年代的正义之士的努力,才没让他继续逍遥法外,但是依然没得到因有的惩罚,伏法后他本人亦没有丝毫愧疚之情,极力掩盖自己的罪行,同时在1963-1966那个奥斯维辛大审判的日子里,仍然可以窥见有很多纳粹余孽在默默支持这些刽子手,令人心寒,有时候正义面对邪恶是多么的弱小,对书中里面为正义付出巨大代价的人我们更因该牢记他们!

●很不错。

●利益永远在所谓道德之上,人之本性使然。

●卡佩休斯就是魔鬼的化身!

●30万字的译著源自作者长达两年半的研究,时间的久远以及当事人对事实的掩盖让忠于史实极为有难度。在上一本关于门德勒的书里看到的小女孩的故事再度出现,对集中营主题的关注源于小学课本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霍夫迈耶法官在审判结束时总结到:“在奥斯维辛有过最后一段人生之路的孩子们,眼神茫然、质疑、困惑、充满恐惧。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见过这样的眼神后,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将无法直视孩子们充满幸福、信任的双眸。”而作恶者心安理得。

●二战里的一曲哀歌

●平实的语言写出了黑暗的历史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读后感(一):工业化屠杀

战争的残酷让人难以想象,战争中疯狂的执政者让人恐惧。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的深入,这次屠杀使用的手段一再升级。

无数的犹太人被送入这个人间炼狱,每一个家庭都是那个时代悲情的缩影。孩子们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大人们眼睁睁的望着死亡,感受着死亡的临近。说实在,那些为纳粹工作的人啊,你们的人性,是否在若干年后让你痛苦不堪。他们是无辜的,你们也是可悲的。

这场残忍的屠杀中,大名鼎鼎的德国拜耳也参与其中。拜耳是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该企业在2009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五十四。但是在二战中,就是这样对科技有追求的企业,作为一个伪善的帮凶,做着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

奥斯维辛已经发展为一座集苦役,医学实验和种族灭绝为一体的盈利中心,成为纳粹和德国当时最大企业相互勾结的产物。法本公司(I.G. Farben AG),全称为“染料工业利益集团”,直到2003年才宣告破产。而在二战之前,法本在德国的地位,或者说在世界化工领域的地位无人能及,甚至获得过4项诺贝尔奖。希特勒上台后,更加重视军事上的自给自足,对本土企业全力支持,法本恭集团也因此如鱼得水,逐渐变的为所欲为。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读后感(二):人之初,性本善?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不记得之前是在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与其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战争史。翻翻历史就会发现,事实还真的就是这样,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都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战争,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更是能够清楚的了解人类文明是怎样在战争中延续下来的,号称上下文明五千年的中国,大大小小数百个王朝更替,都是以战争开始,以战争结束。从来都是如此,无一例外。数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战争对我们来说太过遥远,遥远到在历史书中只不过寥寥数语,无从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残忍。 距离我们最近的,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要数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这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基本上整个世界都参与了这次战争,这次战争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与损失巨大到无从统计。而这次战争的起源,是由疯狂且残忍的纳粹份子掀起的一场腥风血雨。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这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向我们描绘出那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最悲惨的一次人间惨剧。作者通过这本书曝光新近解密档案,纵览二战后德国去纳粹化的政策变迁,记述纳粹小人物的平庸之恶,审视大历史背景下德国人的反思苦旅。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也是一本描写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国的德国纳粹人视角的历史传记。作者以维克托•卡佩修斯的视角,一个奥斯维辛的药剂师,来描写了二战时期的德国是怎样的,战争国背后的一面。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大屠杀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而与日本同为纳粹国的德国,在国外,整个世界范围内同样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现在好莱坞电影喜欢改编的纳粹黑科技电影,其原型就是因为纳粹份子在二战时期进行了一系恶劣惨无人道的研究,而这一切丧心病狂的行为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打赢战争,而不择手段。 维克托•卡佩修斯,作为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拜耳公司药剂推销员,在二战时期,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个主任药剂师,为纳粹德国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分配药品,为实验挑选实验对象,甚至对死去的人的尸体也不放过,将死人物品据为己有。本书以他的回忆诉说着过去的历史,配以大量的解密文档,图片,控诉着那一段黑暗的历史。文字最大的力量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铭记历史的惨痛,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只是,人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在看到历史上这么多的战争,这么多的惨无人道的历史,我更加愿意相信,那只是古人在连绵不绝的残酷战争中的一个美好愿望。大多数人都期望和平,但总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不安于和平。所以,记录这些残酷的历史,我想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吧。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读后感(三):浅谈《奥斯维辛的药剂师》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是帕特里夏・波斯纳写就的一本关于曾供职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药剂师维克托・卡佩休斯个人生平的一本传记文学。总的来说写的还是很走心的。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的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传记文学那样将主人从呱呱坠地到入学、就业、生老病死事无巨细通通描写开来,也没有将笔触过多的停留在维克托・卡佩休斯的家庭以及家人身上,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维克托・卡佩休斯供职于和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法本公司和拜耳公司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以及抗战胜利后若干年里维克托・卡佩休斯对自己这段过往经历的种种掩饰。

帕特里夏・波斯纳与其丈夫在30年里合著了12部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其中有好几本是写关于二战的。在这个过程中帕特里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犹太人大屠杀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帕特里夏基于对二战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医药工业的关注联系起来,并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维克托・卡佩休斯及法本公司的相关文献档案,写就了《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这本书,这就有些类似于中国文学中“考”这种题材的作品了,故而这本书也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提起二战的大屠杀,人们脑海里总能本能地反应出东方有“南京大屠杀”,而西方则有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奥斯维辛集中营修建的主要目的就是杀害犹太人或是让收容者进行极为严苛的劳动、集体处决或是进行不人道的人体实验。

进行人体实验这项极不人道的活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731部队”,从既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来看,奥斯维辛集中营要远比“731部队”更加惨绝人寰。既为进行人体实验,药剂师在这场屠杀和实验中则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毕竟他们是“人体实验”的操刀人和实践者,这是正常人的正常逻辑。但就本书作者记述的关于奥斯维辛的药剂师维克托・卡佩休斯而言,极其无耻,倾其半生歪曲事实,美化他在战争中对人类犯下的恶行。针对这种无耻行径,作者不仅通过文字陈述史实,还引用了大量的照片文献资料等进行佐证,可以说是相当全面和相当客观了,最大程度给我们还原了药剂师维克托・卡佩休斯的“真实面目”了。

个人感觉,对二战题材感兴趣的各位书友,可以读读此书,书中一些视角和切入点还是很奇特的,对于我们回顾历史也好,还是启发思考也好,都是大有助益的~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读后感(四):道德平庸的罪恶

“(1961年)4月1日,当阿道夫·艾希曼终于在耶路撒冷的地方法院接受审判时,鲍尔及其团队像许多德国人一样,密切关注着案件的进展。艾希曼坐在一间特制的防弹隔间里,被控有犯有反人类罪、战争罪以及参与犯罪组织罪。轮到艾希曼进行自我辩护时,他极其平淡冷漠、无动于衷地叙述了手下高效运转的各级机构是如何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德裔作家、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为《纽约时报》报道了这场审判。后来,她在倍受赞誉的一部著作中,将艾希曼这种超然、机械的态度称作‘平庸之恶’。纳粹猎人(注:主张缉拿并定罪战犯的人)西蒙·维森塔尔也称:‘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文牍杀人’的概念”。

事实上,看完本书,很多东西都让我咋舌并刷新我对同类(人类)的认知:

比如,一个平常你看着对人和善、甚至在和你做生意时很为你考虑、有了好处一起分享、还非常疼爱家人的人,是不是他就真的对你和其他生命同样有爱呢?事实上,在非常态下,这个答案很可能是:不。不但如此,在你们有利益交锋时,可能他还可能置你于死地,因为这样能给他带来晋升、金钱回避风险等好处。这种人对自己的爱和对他自己家人的爱绝对和他是不是有仁爱之心、有没有良善的道德,毫无关系。因为他的爱不过是自私的,只适用于有利于自己的小圈范围。

还让我对一些现象有所思考:

比如书中的各种情况让我对西方的政法分离的认知更加清晰——这些理论很可是初创者的美好理想,而现实和理想要分开看,现实是现实!!!在以资本为主要衡量价值的体制里,当人性、道德(正义、民主、自由、尊重)在和资本利益或政治利益有冲突时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至于庭审和辩论只有场用金钱买来的颠倒黑白、推卸责任、无中生有、装疯卖傻、诋毁攻击等夸张演技,毫无底线的一场场作秀。他们利用人性弱点贿赂、欺骗,不放过任何一个逃罪名甚至脸上贴金的机会。谎言上演一千遍就可能被乌合之众认为是真理。不知为何,突然就想到了当今美国嘴脸和孟晚舟事件。。。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啊!

对战犯的审判,同盟国也根本不是从受害者、正义或寻求公正的角度考虑的设置。这些审判,几乎完全是从自己国家政治、经济利益上考虑,所以出现了很荒唐让人难以理解还不断变化的设置。最终,这些政策法律给了罪犯坚持抵赖不反省的机会。最终受害者寻求公正只能靠犹太人自己和以色列国了——一个民族没有自己强大的国家真是太可怕了!关键时刻想要靠别国根本没戏,只会成为别国政治牺牲品。。。想到了为南京大屠杀有所贡献的所有人们:张纯如、魏特琳、拉贝、电影《二十二》导演等等等等(崇敬啊,真的!高尚富有正义感的人们在这个时代是珍宝)

我相信资本主义是一群有些共同理念的人(而且现阶段他们是人类的大多数)自然建立的,他们都以资本作为人生成功目标和人的价值。就像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明哲保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可以以分裂的状态对待同类的(对自己对家人对同事对朋友对陌生人设置不同的界限和态度,做利益划分等等)。

有时候我们选择相信的,将成为我们未来的现实生活。

难怪在资本的社会环境里,越来越难有人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目前阶段人类其实根本没法达到马克思主义设想的人性和道德的高度啊。我相信就像生物基础一样,在道德(良善)上人生而是有差异的。那种以建立人与人(生命间)良好关系为目的社会关系,同以个人利益(资本资源最大化占有和操纵)为目的建立的社会关系所构建的社会环境肯定不同。

以目前人类心智化情况,绝大多数人依然只能做到把爱分给自己和自己相关的人,再扩大,从情感和责任等各个方面都无能为力或患得患失了。而且在以资本为主要价值的社会中,这种思维会更多让我们以量化、利益化、衡量付出和回报等思维方式去判断与人建立关系值与不值。直面自己问题、批判和自我批判、承担责任……这些,现阶段社会想要鼓励,简直力不从心(从高尚正义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和一味神话企业家就能看出来不是吗?),厚黑学很可能赛高哲学箴言,拥有更多信徒。在缺少体质保障前提下,人类大多数个体自然不会冒着自己利益受损的风险去实践尊重这些高尚之举。

写的太凌乱、碎片式感受想哪写哪了只能。。。三天一口气看完,想到现实实在太多感受,五味杂陈。。。用本书结尾总结下吧:

“维克多·卡佩修斯没有良心不安,他始终不愿像汉宁一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诚实的清算。相反,他宁可一再辨称自己清白直到走进坟墓。所以他不只是一个被判决有罪的杀人犯和盗墓贼,而且是一个缺乏良好的道德品性、不敢为自己在奥斯维辛的作为承担责任的卑劣小人。卡佩修斯的确是一个普通人,而这也是他乐于向公众展示的一面。然而,就像其他许多纳粹分子一样,他犯下了惊人的罪行。最终,他选择了懦夫的道路,在拒不认罪的日子中苟活并死去。这是他永远的耻辱!”

P.S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这些厉害的纳粹猎人(我真的佩服他们):

弗里茨·鲍尔

赫尔曼·朗本

西蒙·维森塔尔

塞吉和贝亚特·克拉斯菲尔德夫妇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读后感(五):天堂和地狱仅一墙之隔,天使与魔鬼只在一念之间

纳粹灭犹

任谁也无法相信,在二战前,文明、艺术、科学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德国,竟对犹太人实行无差别灭绝,先后用各种共灭绝犹太人600万。

谁也无法相信,诞生过康德、贝多芬的民族,会做出这种罪恶滔天的事情。

但是这已经是事实,在二战期间,有六百万犹太人在集中营中被杀害。在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之前,纳粹分子正在热火朝天将罪行掩盖,红军到达奥斯维辛时,已经没有那番恐怖的迹象,但是剩下来的东西已经足以证明这里发生过一些恐怖至极的事情: 83万7千件女式连衣裙、37万件男士西服、4万4千双鞋子和近8吨重的头发。

波兰境内奥斯维辛三大营位置

《辛德勒的名单》海报

即便是满怀正义感的卓别林也无法相信纳粹竟犯下如此的罪孽,早在1940年,他的作品《大独裁者》便用夸张的手法控诉希特勒。

别说卓别林无法相信,走进集中营前的犹太人也不敢相信他们面临的灾难,就算是在集中营外还未被抓捕的犹太人也难以相信。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德国商人辛德勒一开始打算通过战争雇佣廉价的犹太人,自己从中发一笔战争财,但是最后却保护了上千名犹太人的性命,当他的名单列出来之后,他的助手斯泰恩颤抖地说道:“这是一个至善的名单”。在电影的最后,这样一幕让我感触颇深,辛德勒摘下自己的胸针,说自己原本还能再救一个人,痛哭失声。这一幕,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都值得推敲,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而与辛德勒相比,本书中的主人公在集中营中有着无与伦比的选择权,但是并没有做出和辛德勒一样性质事情。

人性的阴暗面到底有多坏我们无法想象,人类在强迫、利益面前的抵抗力大大减弱,一开始并不清楚纳粹大屠杀中的细节,前段时间偶然阅读的《IBM与大屠杀》中,IBM在科技领域对大屠杀的帮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异曲同工得向我们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医生与药剂师。他们站前本是各个医院的医生,或是公司的员工、个体户。战时被强迫或者征召到各个集中营进行医疗与科研,他们是自由身,本可以在这大浪潮中挽救很多人的性命,但他们没有选择人性的善,而是让魔鬼占据了头脑。

屠犹最多的一座集中营也是最著名的一座:奥斯维辛。这座处在波兰境内的一座小城奥斯维辛的集中营被其中的党卫军称为:地狱、无神之地。一开始,面对上级下达的命令,这里的党卫军心有余悸。时间长了之后,渐渐麻木。

纳粹主要把齐克隆B用作毒气,它是法本公司用于杀虫的无色的气体,齐克隆B被设计之初,为了防止伤害人体,在毒气中加入了一种显色剂可以有效防止人接近。在用于毒杀犹太人时,法本将这种显色剂去除(德国战败后的法庭审判出的)。

美国参议院曾这样评价IG法本公司,“如果没有IG法本公司,就不会有希特勒的战争”。

有人会问为什么法本公司会和IBM一样和纳粹合作,法本公司(I.G. Farben AG),全称为“染料工业利益集团”(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industrie AG),旗下有一家赫赫有名的拜耳公司,拜耳公司有两种神药,医疗系统目前仍在使用当中:阿司匹林和海洛因。法本公司中有众多的科学家,有相当数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当时全世界在领域内数一数二的公司,并且在公司高层中,有很多的犹太人,说到这里让人目瞪口呆,这样一个全是知识分子的公司为什么与纳粹这样丧心病狂的党派合作,实际上在大屠杀前,希特勒总结一战失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材料的不足,也就就对当时德国境内材料、科学领域领先的法本公司起了歹心,但是由于公司内犹太人众多,丝毫不理希特勒的过分要求,希特勒索性对法本进行了腐蚀,将高层犹太人赶走杀害,逼迫剩下人效忠服从纳粹,更有甚者加入党卫军,成为纳粹的走狗。IG法本从此成为纳粹的合作伙伴,与IBM一样,从中大发战争财。

罂粟

IG法本所到之处,都有没有炮火的硝烟,它们冲锋陷阵得替纳粹占下该地的化工厂,给纳粹生产材料,据统计,德国80%的战争原材料都是法本提供,不但如此,IG法本还在奥斯维辛附近建立了一个工厂,而工厂需要工人,毫无疑问,工人就是奥斯维辛的犯人,在恶劣的环境与高强度的压迫中,他们的寿命并不比在集中营里要长。

看完书之后,对卡佩休斯的印象极其深刻,一言难尽,卡佩休斯是个德裔罗马尼亚人,1943年纳粹德国强迫罗马尼亚与其签订条约后,居住在罗马尼亚的民族德国人被征召来填补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人力短缺。他并不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也不是一个热爱战争的战争狂,甚至是个热爱社会、热心肠的人。他本可以给那些处在地狱中的人一些希望,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做魔鬼。

奥斯维辛有三个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行政)、比克瑙集中营(主要屠犹)、莫诺维茨集中营(IG法本工厂),卡佩休斯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奥斯维辛的车站掌握囚犯的生死,俗称“分拣员”,虽然用分拣来形容人不太合适,但当时的事实就是这样。卡佩休斯的工作就是看囚犯,问问题,然后伸出死亡的左手和希望的右手。左手面临送去毒气室,右手则有活下来的希望,在面对自己之前生意伙伴与邻居的时候(战前他有很多犹太人朋友),“铁面无私”将自己的左手送给了这些朋友。不但这样,他还掌控着控制囚犯生死的毒气齐克隆B。

在被审判的时候,卡佩休斯试图掩盖自己的工作,但是当掩盖不住的时候,也尽力为自己辩护,他说出“命令就是命令”。和他一样,在同盟国的审判来临时,许多人因为自己的罪行都说了这种无力的辩护。在连续几次被关审判被放的程序,最后,1968 年 1 月 24 日,卡佩休斯服刑不到两年半就被联邦德国最高法院从监狱释放。获释后,他在格平根的一场古典音乐会上首次公开露面。当他步入音乐厅时,观众们自发地致以热烈的掌声。许多人认为卡佩休斯值得同情,理应予以支持。而这些人很可能包括一些曾经加入纳粹党的联邦德国法官,正是他们将其提前释放。总而言之,在他们眼中,卡佩休斯是一位品行端正的联邦德国公民,只不过执行了上级的命令而已。

这本书虽然是纪实小说,但是里面的文字很让我震撼,和余华的《活着》一样,让我几次想放弃阅读。书中的资料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第一手证人的证词,从审判记录、作者的访谈或出版的第一手记录中收集到(如门格勒医生的后代和母亲的弟弟罗兰·阿尔伯特(奥斯维辛的警卫)的证词);

(2)“虚构的”或想象性地重建了其他证人的证词(主要是通过德国人提供的证词)。犹太人给亚当·萨尔曼打电话,他是被派往奥斯维辛一个桑德尔·科曼多监狱的囚犯;

(3)作者自己的社论和解释性评论。

事件离我们这代人渐渐远了,看着书中的文字还是能想象痛苦的画面,在十四章后还有很多的真实图片,有兴趣的可以买一本来看看,书中虽然不是很完美,因为是小说,有些时候并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但是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很值得一读。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不是铁骨铮铮的历史,也不是花开遍野的艺术,更不是虚构的真理,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黑漆漆的人性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