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别塔读后感锦集

巴别塔读后感锦集

《巴别塔》是一本由阿诺德·维尔斯特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别塔》读后感(一):《巴别塔》为我打开“巴别塔”之门

喜欢读库的书没有理由,即使不了解,也可以是买买买的状态,《巴别塔》就是这种状态收的一本书。

读库出版了很多绘本,看上去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品质优良、文艺十足,画风独特、内涵丰富,虽然绘本定位读者是小朋友,但成人似乎更合适。

选择《巴别塔》,一是绘本的风格,黑白素描;二是无字书。一般来说,无字书更能体现绘本作者高超的绘画水平和设计巧思,因为没有文字,所以画面里通常会放置一些前后呼应的元素和意象语言,读者在看绘本时如果不经意发掘了这些彩蛋,往往会兴奋不已,这就是阅读的乐趣。

我第一遍阅读《巴别塔》,通过连贯的画面读懂了大意:一个有梦想的发明家,希望有一天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自然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遭到众人的嘲笑。如同所有创新者、逐梦人一样,他在自己的坚持和朋友的帮助下,爬上巴别塔,从高塔上纵身一跳,实现自己的飞行梦。故事情节简单,追梦似乎也没太多新意。

如果你把这本书仅看成是一个人有梦想,并坚持追梦的励志书,那就没有挖掘出此书的真实价值。《巴别塔》在本质上是一本艺术之书,它是荷兰漫画家阿诺德 维尔斯特拉在研究16世纪老彼得 勃鲁盖尔的油画《巴别塔》后,在其基础上创作的绘本,书籍中有许多画面取材于老彼得的原画,但是又有创新,融入了自己的元素,就像画家吕欣的评论:阿诺德的《巴别塔》是在老彼得的《巴别塔》上调制的鸡尾酒!

作为无字绘本,毫无例外地设置许多饶有趣味的画面和环节,但必须是道行深厚的读者才能读懂滋味!读库很贴心地在豆瓣上放置两份书评,一篇是画家吕行的“画家眼中的《巴别塔》”,另一篇是读库对作者阿诺德的访谈,揭秘无字书的奥妙。这两篇文字信息量极其丰富,是帮助读者理解《巴别塔》的利器!

如果把艺术欣赏看成巍峨高山峰顶上的一座庙堂,我正在山脚下,准备行囊,跃跃欲试。写下这篇文字,不是书评,更谈不上鉴赏。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从此我的行囊中又多了“巴别塔”,多了“老彼得勃鲁盖尔”这些词汇,感谢阿诺德调制的这杯鸡尾酒!

另:在豆瓣搜:巴别塔,搜出另一本书《解读巴别塔——一个概念的文化史》,原来巴别塔是西方社会第一个文化征象,凡语言、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乃至建筑技术、帝国主义、都市化、后现代、生活形象、种族分化,以及说到底对人类傲慢的谴责,都在这里追根溯源寻到了家园。

《巴别塔》读后感(二):作者访谈 | 一本藏着秘密的无字书

作者:孙艺

《巴别塔》是一部很奇特的绘本。

“巴别塔”这一典故跟语言相关——上帝为了阻止人类修建通往天堂的高塔,让所有人突然说起不同的语言。但相信你已经看到了,《巴别塔》却一个字也没有,就是本无字书。

本书作者与其说在创作,不如说在考据。书中一景一物皆和十六世纪尼德兰画家作品中的细节一一对应。看完书中故事,相当于回顾了一段艺术史。

为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巴别塔》,我们采访了本书作者阿诺德·维尔斯特拉,由他亲自带领大家进入书中的美妙世界。

p.s. 这本书里藏着一个还没有被读者发现的小秘密,你可以找到吗?

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读库:我们了解到《巴别塔》一书的创作灵感源自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油画《巴别塔》,书中很多细节与原画作呼应。为了方便读者进行对照,老勃鲁盖尔的原作也被你放进书里。不过原作尺幅较大,缩小放入书中,许多细节容易被忽视。能不能请您给读者一些提示,好让他们发现更多彩蛋?

维尔斯特拉:好的。比如开篇的城市风景,它取自油画中高塔左后方的那一片房屋,这一部分几乎和原作一模一样。类似情况还包括第七页中的小桥以及第八页背景中的房屋。

第七页主人公在桥上被追赶的场面,在原画中也有对应之处,只是原画中是一架飞驰的马车。

书中的下面这两处是基于原画中塔基那部分进行的创作。

书中的下面这三处,皆可在原画作高塔的中部找到对应场面。

主人公到达塔顶附近,这一部分对应原画作中的高塔上部。

除《巴别塔》外,老勃鲁盖尔的素描、版画和其他油画作品也给了我很多灵感,比如故事的最后一个欢庆的场景,便是致敬了老勃鲁盖尔的《七美德》之《慈善》(老彼得·勃鲁盖尔,1559年)。

再举一个例子,塔的高处有一个人在看书,周围堆了很多杂物。这堆杂物,以及杂物中的那幅画都出自《埃尔克或每个人》(老彼得·勃鲁盖尔,1558年)。

读库:这么说来,为创作这本书您做过很多细致的研究工作。您花了多少时间来研究勃鲁盖尔以及他同时代画家?又花了多少时间来完成《巴别塔》全书?

维尔斯特拉:我在这本书上总共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粗略计算,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在研究那些大师的画作,并打草稿;然后用一整年的时间完成这本书里的所有插画。不过,与此同时,我每周还有三天要作为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所以,这多少也会拖慢一些工作进度……

读库:在老勃鲁盖尔画作中,有直接以“飞翔”为主题的《伊卡洛斯的坠落》,您为什么选择了《巴别塔》,而不是那幅画作为创作基础呢?

维尔斯特拉:对我来说,巴别塔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这座塔本身是由梦想建筑而成。从孩提时代起,人们就开始构筑自己的生活,这和造一座塔没什么分别。长大以后,人们总难免产生疑问:自己的梦想最终都成了什么,对自己迄今为止构筑的生活感到满意吗?

我书中的主人公想要飞翔,在这里,“飞”正是一种梦想,或者说是某种生活目标。

那些深埋的现代元素

读库:尽管故事背景设置为十六世纪,但您还是植入了不少现代元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维尔斯特拉:没错,这本书中一共有三个“现代”元素。

第一个,是主人公戴的帽子。这顶帽子的出处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版画《一种飞行》(A way of flying,1815–1819)。另外,主人公身上背的那对翅膀也源于此。除了因为我本身是戈雅的粉丝,还有一个原因让我选择了他画中的这对翅膀,那就是,这翅膀看起来好像真的可以让人飞起来。

第二个元素便是轮椅。历史上,十六世纪还没有这种样式的轮椅。书中主人公为自己的朋友造了这样一把可以移动的椅子。你可以看到,他的房间里挂满了这把椅子的设计草图。我希望通过这个细节,让大家看到主人公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他不仅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关心周围的人。

第三个元素,据我所知,目前为止还没有读者找出来。它是我的一个秘密。中国的小读者们愿意来挑战一下吗?

除了那三个地方之外,书中人物的生活场景、使用的器具都和真实的历史相符。比如散落的纸牌,它们和老勃鲁盖尔的画作《死亡的胜利》(老彼得·勃鲁盖尔,1562年)中的纸牌完全一样。

读库:还想问一个细节问题,我们发现书中有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它叫什么?

维尔斯特拉:这种乐器叫风袋管,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老勃鲁盖尔德的作品里经常会出现这种乐器。著名的苏格兰风笛也是风袋管的一种。事实上,欧洲大部分地区、北非和西亚都有演奏这种乐器的传统。

(左)农民的婚礼(局部),1568年(右)农民的舞蹈(局部),1568年

除了勃鲁盖尔

还有故事里的自己

读库:书中坐在塔的最高层的那个人是谁?一个想要安静读书的学者,还是设计这座塔的工程师,或者别的什么人?

维尔斯特拉:工程师?你的这个想法太棒了!我倒没有往那个方向想过……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我为他设计的身份是一位哲学家。他坐在高塔上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和死亡的关系,他想知道人要怎样构筑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人生的工程师。

读库:我觉得主人公和您长得有点像。这个故事里有您的个人经历吗?

维尔斯特拉:哈哈,我真的和他有点像吗?这本书里有我自己的故事。不过有时候,我觉得一个人很难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只能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这个时候,巴别塔就不是为自己而建,而是像故事里的大多数人一样,为了那个国王去造塔。

读库:能和我们说说您的童年生活吗?

维尔斯特拉: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和做手工。我觉得自己从前是个梦想家,希望今后还会是……

作者童年照

《巴别塔》读后感(三):画家眼中的《巴别塔》

作者:吕欣 · 一个写的比画的还要好的画家,曾于《读库》刊发《踉跄画西游》,并绘制史航写就的《野生动物在长春》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油画、版画创作的画家,我跨界到漫画创作,几年间,在对这两个平行领域无间的探索中,逐渐领悟出了些道道。

其中一条“无间道”就是:如果绘画大师的经典之作是基酒,那么有一类漫画,就是漫画家由此勾兑上自己的奇思妙想调制而成的鸡尾酒。

当然,我所说的不是那种主题谄媚、内容肤浅、画风廉价的工业漫画。

喝酒也有鄙视链,蒸馏酒爱好者看不上喝果酒的,喝果酒的看不上喝啤酒的,喝精酿啤酒的看不上喝工业啤酒的。但作为在饮酒鄙视链顶端的人,比如我,大都不介意偶尔尝试一下鸡尾酒。

欣赏绘画艺术,肯定是有门槛的。灵敏的感悟力与想象力是前提,还需要长期的视觉训练和知识积累——这就将很多看官关在了门外。那些进入艺术万神殿的大师作品,在一些卓越的、对美术史有着独到理解的漫画家眼里,就如同放置在高高酒橱内、散发着神性光辉的一瓶瓶基酒。这类漫画家就是魔性的调酒师,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故事、价值观掺和到浓烈的基酒里,倒入适合的酒杯,配上相应的装饰物,传递到那些厌倦了工业饮料、热爱生活、对未知口味充满好奇的来客手中。

经魔性调酒师勾兑而出的鸡尾酒,是通神灵药,是天使之翼。不甘平凡的客官饮下,定能在微酣中飞升,得以窥探众神的盛宴。

本文的主角,魔性调酒师阿诺德·维尔斯特拉,便要带着他的作品“巴别塔鸡尾酒”出场了。

这款鸡尾酒的基酒是伟大的艺术家勃鲁盖尔的伟大作品《巴别塔》。

勃鲁盖尔( Pieter Bruegel , 约1525-1569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生活在尼德兰的艺术巨匠。尼德兰地区相当于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尼德兰艺术与同时期的南方意大利艺术相比别具一格,被称作“北方艺术”。

勃鲁盖尔被称作“新博斯”。博斯,勃鲁盖尔之前的一位尼德兰艺术巨匠,他爱描绘末世景象,画面充满了癫狂与诡谲的想象。相比博斯作品的神秘诡异甚至晦涩,勃鲁盖尔那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想象力,让人觉得无比亲近。

《圣安东尼的诱惑》,博斯

《愚人船》,博斯

乡村生活是勃鲁盖尔很多作品的主题,因此他有一个绰号,“农民的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劳作、纷争、狂欢、愿望,在他的笔下显得无比生动,漫画式的人物塑造以及画面中洋溢的乐观、风趣的情绪,让他得到另一个绰号,“滑稽的勃鲁盖尔”。这可爱的老头真堪称“人民艺术家”,只是这桂冠来自于民众而不是庙堂。

《农民的婚礼》,勃鲁盖尔

《农民的舞蹈》,勃鲁盖尔

《谷物的收获》,勃鲁盖尔

《懒人乐园》,勃鲁盖尔

如果仅仅画市井风俗,还不能成就作为巨匠的勃鲁盖尔。在另一些作品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凝结了他对人生困境的表述与思考,比如《盲人的寓言》、《绞刑架下的舞蹈》、《尼德兰谚语》、《两只猴子》、《死亡的胜利》。

《盲人的寓言》,勃鲁盖尔

《绞刑架下的舞蹈》,勃鲁盖尔

《尼德兰谚语》,勃鲁盖尔

《两只猴子》,勃鲁盖尔

《死亡的胜利》,勃鲁盖尔

《巴别塔》这幅煌煌巨制,当然也是勃鲁盖尔当仁不让的代表作。

巴别塔的故事出自《圣经·旧约》,关于这个史诗级烂尾工程的故事无需我赘言。对于巴别塔的烂尾,我一点也不遗憾。罗素说过:“参差不齐乃幸福的本源。”从我们这个星球的地理形态和生物多样性也可看出,造物主并不喜欢一家独大之下的整齐划一。巴别塔这样的浩大工程无关信仰,只为彰显统治者的权威(实质是愚蠢的自我膨胀),结果必然是天怒人怨。

漫画家阿诺德·维尔斯特拉依托勃鲁盖尔的《巴别塔》,独具匠心地创作出这一本同名漫画。漫画《巴别塔》不着一字,故事进展全靠画面娓娓道来。

漫画主角是一位脑子里充满奇思异想发明家,他的家坐落在巴别塔工地旁的城镇里,房间墙上挂的、地上散落的都是他的设计草图。这些草图让我想起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同时也让我想起周星驰电影《国产凌凌漆》里那位可爱的草根发明家——达文西(达文西是达·芬奇的港式翻译)。为讲述方便,我就将漫画主角取名为“文西”。

文西的居住地(《巴别塔》内页图)

文西家里四处散落的图纸

《起重机》,约1478年,达·芬奇

《飞行器机翼设计》,约1488年,达·芬奇

《鸟类飞行图示》,1505年,达·芬奇

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模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看官所能想到的所有科学领域,达·芬奇几乎都有所涉猎,艺术创作只是他众多尝试中所花精力最少的一个部分,但仅靠留存下来的数张绘画作品,就奠定了他的巨匠地位。达·芬奇的奇思妙想绝大多数只停留在他那天书般的手稿里,就算极少数能得以实施,最终也逃不了烂尾的命运。

他就像一位手艺精湛的锁匠,配好了一把把能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但终其一生,却无法“得门而入”。六十七年短暂的寿命远远配不上这位天才的大脑,达·芬奇弥留之际抱憾道:“一日不虚掷,方可安眠;一生不虚度,是为喜丧。惜乎吾生尽为蝇营之事!”

相比抱憾而亡的达·芬奇,文西却是位勇敢的实干家,他闭门造出一件飞行斗篷,为验证其性能如何,他准备前往巴别塔试飞,由此开启了一段奇异之旅。

文西披着他的飞行斗篷、戴上鸟头帽走出家门,这一身奇怪的装扮立马引来看客的嘲笑,以及顽童、恶犬的欺凌。想必这位不事生产的方外之人在邻居眼里定是个怪物,高邻们随时为他预备了满满的恶意。

文西遭遇恶犬

令人欣慰的是他碰上了好友,一位失去双腿的流浪汉,坐的正是由文西为他设计制造的轮椅。同时还吸引了一个聪明孩子的跟随。

文西设计制造的轮椅

墙上挂的是文西所绘轮椅设计图

勃鲁盖尔的《乞丐》,画中的乞丐没有轮椅

漫画《巴别塔》中乞丐坐的轮椅

在巴别塔建筑工人疑惑的目光注视下,流浪汉把文西带到手艺人朋友那里,帮助他修复了被恶犬咬坏的斗篷。就在此时,下令修建巴别塔的“世界之王”在扈从的簇拥下路过,文西吓得立马躲避,其余人等战兢兢跪于路边。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文西是这个极权世界的逃离者。在人人都应该成为巴别塔上一块砖的现有秩序下,他的自由意志无疑是不安定因素。若被“世界之王”发现他的独立特行,必定在劫难逃。

原画里的“世界之王”和漫画里的“世界之王”

送走“世界之王”,众人松了口气。聪明的小孩模仿那帮跋扈的权贵,表演了一段情景再现,引来劫后余生的众人一顿捧腹。这聪明的孩子,估计是从《皇帝的新衣》里过来串场的。嘲讽的笑声是高压之下的人们最好的抚慰。

小孩对“世界之王”的情景再现

接下来,文西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利用卷扬机上到了巴别塔的工地。中途丢失了鸟头帽。穿越过阴森恐怖、狼藉不堪的工地内部,遇到了另一位“逃离者”行吟诗人。按意大利戏剧大师达里奥·福的说法,行吟诗人是那些被受压迫、变得一无所有的农民,被上帝赋予了巧舌如簧、插科打诨的天赋,于是游走四方,用自己的说唱评点时事、嘲讽权贵。文西与行吟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文西吹风笛、行吟诗人弹四弦琴、赶来送鸟头帽的聪明小孩敲边鼓。三人合作一曲后,文西与他俩洒泪相别。

工地上的通力合作

分别前的演出

在接近塔顶处,文西又遇到了“逃离者”——一位手抚骷髅、形容枯槁的学者。这情景让我想起了丢勒的铜版画《忧郁》。丢勒的生活年代稍早于勃鲁盖尔,但同样也是北方艺术巨匠。这幅铜版画中有一位天使,她手握仪器放在膝头摊开的书上,蹲坐在沙漏、天平、几何体、木匠工具之中,天使的左上方背景是一幅星空图,上写“忧郁”的拉丁文。这位神似伍迪·艾伦的学者就像丢勒笔下悲悯的天使一般,企图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为自身和人类的未来找到出路。

神似伍迪·艾伦的忧郁学者

《忧郁》,铜版画,丢勒

告别学者,文西来到塔顶,纵身一跃。

始终牵挂他的孩子赶来目睹了这一刻。这位天资聪颖的孩子不是无足轻重的打酱油角色。和优秀的作家没有废笔一样,优秀的漫画家也没有废画。文西闪耀着人性之光的种种品质,无疑吸引着这个的孩子,文西的自由意志也必将在孩子的心里点燃一粒只有豆大,但却能坚韧燃烧于黑暗时代的火苗。

文西的“信仰之跃”

我这样说,好像文西死定了。是否文西也像达·芬奇那样壮志未酬——这里我留下一个悬念。但至少漫画家让我看到了巴别塔的背面,真是叹为观止。

巴别塔正反两面对比

漫画最后标注出文西的试飞线路

漫画家所选择的漫画语言(风格)都源自个人的思考与观察方式。这和所有艺术领域的创作者一样,是一种艺术家天生的自觉。阿诺德·维尔斯特拉在这本漫画中所用的造型方法是硬笔素描,画风与勃鲁盖尔一脉相承。用硬笔造型,需要极其扎实的绘画功底,非一般漫画从业者能尝试。这种画风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师:丢勒、克拉纳赫、伦勃朗、戈雅,感觉无比亲近。

《大鱼吃小鱼》,硬笔素描,勃鲁盖尔

《夏》,硬笔素描,勃鲁盖尔

《世间男子》,硬笔素描,勃鲁盖尔

《鞭挞基督》,铜版画,丢勒

《圣安东尼的诱惑》,铜版画,克拉纳赫

《亚当与夏娃》,铜版画,伦勃朗

《幻想曲》,铜版画,戈雅

由史航撰文,我编绘的漫画《野生动物在长春》用的也是这种造型方法。但正如孟夫子所记“史航有疾,史航好色”,于是最后罩上了一层水彩。

《野生动物在长春》的封面插画

在那个年代,油画因其创作成本(时间和材料的投入)很高,售价极为昂贵。要想收藏,除了贵族与巨贾,平常人家难以接受。所以勃鲁盖尔和他的德国前辈丢勒一样,油画只占他所有作品中的极小一部分,创作更多的是硬笔素描和铜版画。相比油画,铜版画的可复制性能大大降低创作成本,所以哪怕中产之家,也能用自己可接受的价格收藏大师的作品,这也让勃鲁盖尔的作品更加脍炙人口。在勃鲁盖尔的铜版画和硬笔素描中,我们可以看出漫画《巴别塔》画风的传承——在同样的严谨之下,阿诺德·维尔斯特拉的笔法更轻松,人物塑造更俏皮。

我想象着这样的场景:阿诺德·维尔斯特拉肃立在油画《巴别塔》之前细细品读,在惊叹原作构图之恢宏、细节之精妙时,不自觉地灵魂出窍。他身披羽衣,翱翔于巴别塔之上,尽情鸟瞰这个由勃鲁盖尔创造出的平行世界。正在忘情之时,突然被云端之上的缪斯女神用兰花玉指狠戳了一下脑门,就像被闪电击中,浑身酥麻中灵光闪现,于是就有了这本漫画。

魔性调酒师阿诺德·维尔斯特拉将勃鲁盖尔的《巴别塔》倒入调酒瓶,接着混入自己的奇思妙想,上下其手如翻云覆雨般的摇晃后,基酒浓烈的滋味变得更丰满、更鲜活、更具细节、更富层次。当然,也更加平易近人。

看官,来饮下这杯甜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