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成为“最后一人”读后感摘抄

成为“最后一人”读后感摘抄

《成为“最后一人”》是一本由[日] 川村隆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最后一人”》读后感(一):破和立

抽了两天的休息时间看完这本电子书,开始看的认真些后来就有些囫囵吞枣了。总的说来相对于那些抄什么麦肯锡之类的好些,但和稻盛和夫的大作比起来差距还不是一点半点的,好久好在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聊说一二:

最后一人是打工者的最高境界。此概念强调的是责任心和执行力,更多的是从公司的角度来为自己的行为定义,让自己的思维层次更高些。

没想到作者也犯过1亿日元设计失败的大错误,作者这么敢于直面坦诚,真的难能可贵。尤其还是在失败之后站了起来。这是我们自我需要反思的。

从集团调到工厂再回到集团,其实是心态、角度转变的过程。作者没有因为职位调整而仅仅局限在岗位上,而是对公司的管理带来了全局观。

进退自如的节奏把控。职场中这点很难,该进的时候犹豫,该退的时候不舍,这都是我们作为打工者需要注意的。

战略的方向调整,从整体思考、分类、决策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有些可借鉴,有些则不可。

最后一人的破而是对未来的立。

《成为“最后一人”》读后感(二):如何成为最后一人?

这本书并没给我太多感触,讲述的一位日本社长如何在六十几岁高龄重回日立让企业起死回生的书。首先一家企业的发展,能不能起死回生 措施很重要但我觉得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天时地利人和,成功的将成为案例被歌颂,失败的只能消失到历史的长河里。几个要点:

-重点发展自己的有优势并且有发展空间的领域,抛弃那些拖后腿的领域。

-培养人们“最后一人”的意识,他们对于企业的存在是很重要并且有价值的,让他们愿意付出,跟企业共进退,下属的错 领导赔罪。

-没有结论的会议和讨论都是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

-要能在15分钟内做出决定以及决策

-强大的执行力是成为最后一人最关键的一步

-作为领导人有职责履行说明,引导并且为下属描绘未来,让他们为之努力,给他们希望和前进的方向。要为自己的决定抱有信心,有所坚持,要有乐观积极的意识,也可以鼓动员工的士气。

-一个大企业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将获得的财富回馈社会,通过增加工作岗位,引发革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通过减少犯罪和战争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你看似普通的工作,或许会成为拯救他人的契机。为此企业需要具备盈利的能力。

《成为“最后一人”》读后感(三):也是“经营之神”

日本这个国家真的非常了不起,他们能把任何一件小事都做到专业到无人能敌的地步,比如教人整理的近藤麻理惠,比如在地下通道做寿司的小野二郎,又比如本书的作者川村隆。

相比起本田宗一郎,稻盛和夫等经营者,川村隆名气并不大,但是他的经营业绩却同样让人敬佩。5年时间将一家亏损7万亿的公司扭亏为盈达到1999年来的盈利高峰。可以称得上是经营之神了。

本书前三章说的是作者的具体的改革方法,后三章可以说是一些职场感悟和小tips的合集了。

面对亏损的现状,作者立刻做出了提升效率—止血,找到盈利事业—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这样的战略。让日立的子公司自负盈亏,在重要事情上减少做决定的人数,以便提升决策效率。砍掉利润率不高的中流业务,只保留上游/下游业务。同时找到盈利事业大力发展。为了提升员工的竞争意识,他在公司实行内部公司制,让内部事业部门分割成独立的单位,独立核算。同时通过内部运动会和国际技能大赛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参考金融公司的评级制度对内部公司评级,评级高的公司可以得到经营层更大限度的支持。另外,为了加强监督,增加社外董事的人数,以提供第三方视角。在此过程中,川村一直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作为导向。不得不说这一系列的改革十分切中要害,又大刀阔斧。

那么川村老爷子是怎么做出这一系列的决策的呢?

做决定的方法论:

做决定的四步走:分析现状,预测未来,制订战略,坚决执行。

1). 根据财务报表,来对成长型的事业追加投资,对成熟型的事业撤回投资,除非确定公司可以成为这个成熟市场的幸存者。

2).收集尽可能多的情报,以便预测未来趋势。

3)根据趋势制订战略,并传达给公司员工。

4)跨越抵抗势力,坚决执行。

除了讲述他成功改革的方法论,川村老爷子还给了我们很多有用的职场tips,这些平时看来十分鸡汤的建议因为是他说出的竟然也显得十分的让人信服。

比如: 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才会有最大的成长,他会给员工一个高于能力的任务以便锻炼他。

比如,不要害怕失败,当川村老爷子说他写过好几次检讨书,甚至让公司亏损过八亿日元,我不禁对自己的玻璃心感到羞愧,

比如要做最后一人,要有让所有人吃的上饭的觉悟。

包括,要有全球化意识。

川村的职业素养让人敬佩,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卖弄权力的老板,二十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经营者。最后,希望中国早日赶上日本的步伐,多一点像他一样的经营家。

《成为“最后一人”》读后感(四):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职场高度

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基于大数据分析,发布过一篇名为《中国千禧一代商业决策者洞察》的报告。 “千禧一代”主要是指出生于1982年到2000年之间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0后和90后。

这篇报告基于大量真实的数据分析,向每个身在职场的人展示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商业决策层,速度之快,让人惊叹!数据显示,从基层到总监级别的升职过程中,60后70后平均需要10年,80后需要6年,而90后缩短到了4年!

90后的快速崛起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管理层,成为同龄人以及许多70后和60后的上司。也许在你的公司里,就有比你职位高,且比你年轻的人。但是,你想过没,为什么这些后来者能快速攀升到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自己该如何做才能像他们一样,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要如何对待工作,才能在职场走得更顺呢?《成为“最后一人”》,就是这样一本可以为你职场助力的书,由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薄,只有240页,在出版后的一年内,重印了7次。很多知名企业员工,人手一份。

作者川村隆70岁高龄之际,所在公司日立遭遇财政危机,赤字高达7873亿日元。正是在这危急时刻,川村隆大胆接受挑战,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成功扭亏转盈。这本书正是他对这段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川村隆在书中表示,他最想传递给读者的,并不是重建公司的方法,而是一种工作理念:每个人都带着“最后一人”的心态工作,勇往直前,敢于挑战。

按理说,人到70,正是退休的年纪,工作早已不再是人生的重点,川村隆即便拒绝邀请,安然退休,也没什么不妥。何况,摆在他面前的,还是这样一份困难重重,看似没有丝毫前景的工作。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川村隆竟然大胆接受了这份挑战。

真正决定川村隆接受这份工作的,正是“最后一人”的理念。那么什么是“最后一人”呢?这个词出自于当年川村隆的领导鼓励下属的一句话:我们都是工作在同一艘船上的同事,如果一旦面临沉没,你们就先下船。等你们都下船以后,我就踢破窗户跳下去,这就是“最后一人”。

川村隆第一次听到这几个字后,就默默地把它记在心中。而真正促使他践行“最后一人”理念的,是一场“劫机事件”。川村隆出差所坐的飞机,被一名犯人劫持。机长被杀害后,飞机失去控制。就在即将坠毁的危急时刻,有一名乘客大胆站了出来。他在第一时间组织大家抢回飞机的控制权,从而拯救了全体乘客。

也正是这场“劫机事件”,让川村隆突然意识到:人终有一死,意外随时有可能来临。为了不留遗憾,他必须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与此同时,他再次领悟到在关键时刻敢于成为“最后一人”的重要性。试想,如果当时没有那位勇敢站出来的乘客,整个航班的人都难免一死。

处于困境中的日立,就像当年面临坠毁的飞机一样,正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刻。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成为“最后一人”。川村隆回首往事,想起劫机事件中,成功拯救大家于危难的那名乘客。如果不是那名乘客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自己早已不在人世。如今,公司濒临倒闭,是离开,还是留下来重建公司呢?

川村隆重新审视自己,下定决心:他要像那名乘客一样,承担起拯救日立的责任;他要努力让日立这艘即将沉没的船,重新浮起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种拯救公司的“大事”,肯定轮不到我,我学这有什么用呢?其实不然,没人能预测下场金融风暴何时来临,不是非要等到出现危机的时候,才要学习如何应对。而正确的工作理念,就像武功秘籍中的心法一样,不论何时,都能帮我们在职场走得更顺。

如果你觉得拯救一个公司,需要什么特殊才能,那么你就错了。川村隆以多年的职场经验告诉我们,他做的不过是一些看似理所应当的小事。正是“最后一人”的信念,将这些小事串联起来,成就了今天的他。

不妨试着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像管理一家公司那样,管理自己。不把自己仅仅当成一个打工者,而是要像经营者一样思考。如果换成是自己,你会怎么做?即便有天公司濒临倒闭,你有没有勇气,把它重新建设好?

正所谓“心之所愿,身相随之”。我们都是公司的一员,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都至关重要!不论你现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是高还是低。请不要觉得自己是无关紧要的一颗螺丝钉。你看似普通的工作,也许有着特殊的意义。

如果每个人都能改变心态,积极行动起来,我们整个大的工作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当然,这个建设的过程需要人人参与。再小的改变,汇集起来,都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敢于成为“最后一人”,敢于承担责任。加油!

《成为“最后一人”》读后感(五):日立集团董事长告诉年轻人的工作理念

最近在一个问答平台上回答了几个职场问题,于是隔三差五收到诸如“初入职场,很迷茫,不知道干点啥?”,“在国有企业工作,如何快速晋升?”之类的回答邀请。恰好收到一本新书《成为“最后一人”》,读完深有感触,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是世界500强企业,日立集团的前董事长川村隆先生。受全球济危机影响,日立集团于 2009年爆出7873亿日元的巨额赤字,时年69岁的川村隆先生临危受命,成为日立集团的掌舵人。随后几年里,他大刀阔斧剥离没有前途的产业,带领日立集团专注于轨道交通、通信、工程机械等社会革新事业,于2010年实现了2388亿日元的黑字,至2014 年辞去董事长职务时,日立集团以“有史以来最高收益”的状态实现起死回生。

在《成为“最后一人”》中,川村隆先生通过介绍让日立集团起死回生的方法论传达给我们一种工作理念:带着“只能由我亲自动手”的意识,做出决定并坚决执行。于他,这是让日立集团扭亏为盈的力量,于年轻人,这是在职场中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甚至成为最后一人,也即站上组织顶端所必备的工作态度。

责任意识—“只能由我来处理”

初入职场,往往不会被委以重任,而且即使简单的工作领导也会亲自过目再出手,这对工作来讲当然是好事,避免出错嘛,但对个人来讲,可就难说了。有人在后面把关承担责任,说明你的工作是容许出错的,是有机会修正的,这种环境下,人往往都会懈怠。川村隆先生在书中提到一句话,叫“自己的身后,再也没有任何人”,有了这样的意识,任谁,对待再细小的工作,都不会有丝毫的懈怠。

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受个人成长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影响,有的人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责任感,记不记得上学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课代表催着你交作业,宁愿给你讲明白让你自己做也不愿意给本作业让你抄,这是她的责任感。可对于普通人或者责任感不那么强的人,也不是没救了。多观察身边优秀的同事,看看他们怎么对待工作,川村隆先生自己也是在加入日立之后,与优秀前辈的交流中激发了自己责任意识的萌芽,他说“将别人说的只言片语记在心间,或许会因此受益良多”。而且永远记住,这是职场,你所做的一切不是代表你自己,是代表公司,你的工作出错了客户首先谴责的是公司而不是你。说起来有些沉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了责任意识,你对待工作就会很主动,善于处理各种局面,工作也会因此在你掌控之下,变得轻松。

“简单过程”—做出决定并坚决执行

职场上,仅凭直觉来做决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能明确说出理由的前提下,决定才真正称得上是决定。不要以为做决定那都是大事情,是领导的职责,领导做的是关系公司战略的顶级决定,做为员工,是否接下某项任务?一个项目如何拆分?需要找谁配合?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这都是要做出决定的。虽然重要性不同,但方法是相通的。

川村隆先生将做决定的过程总结为三个步骤:分析现状、预测未来、制定战略。分析现状依靠的是对数据的敏感,预测未来重要的是多看一步,战略重在不动摇。做决定谁都会,但只有按照上面的步骤做出来的才称得上真正的决定。

最后一步,坚决执行。这才是决定是否能够成为最后一人的关键。执行过程中,遇到林林总总的问题总是难免,但只要你的决定是真正的决定,就一定要坚决地执行。对于干扰因素坚持“理”大于“情”,因为最后一人,就是那个能理解“情”,却选择“理”的人。

流水不腐—永远不要停止学习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维持现状的时候,就开始腐败了。人的成长也一样,一旦产生“就这样吧”的想法,这个人就会停止成长。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佐藤一斋在《言志四录》中写道“少而学,则壮年有为;壮而学,则老而不衰;老而学,则死而不朽“。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一个人不论何时都保持拥有一个目标,那么不管他多大年纪都会不断成长,而且越是拥有目标意识的人,寿命越长。

川村隆先生,即便已到花甲之年,也还在每天学习英语,阅读经过大浪淘沙的经典书目。

职场中的学习是广泛的,可以通过工作提高自己,可以通过与人交流提高自己,还可以通过读书提高自己。无论哪种方式,请永远不要停止。

以上就是川村隆先生要告诉年轻人的工作理念,是他一生职场经验的总结,都是朴实的道理,句句中肯,用他自己的话讲,“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下次“迷茫了不知道干啥”、“想要知道快速晋升的方法”的时候,读读川村隆。花甲之年的董事长尚且每天都在学习,在读书,在“亲自动手”,在“将工作彻底做完”,你还想玩出什么花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